一种连续进出水序批式好氧的污水强化脱氮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1164发布日期:2020-05-26 17:56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续进出水序批式好氧的污水强化脱氮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进出水序批式好氧的污水强化脱氮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生产污水产生量与日俱增,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居民健康都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氮源污染物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安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排放标准》(db51/2311—201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6/852-2015)等国家规划及地方标准相继出台,已将总氮削减视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点。因此,开发高效工艺及一体化设备实现强化脱氮势在必行。

目前常规的技术方案中,生物脱氮装置分为以连续运行为代表的a/o(缺氧-好氧)工艺和以间歇运行为代表的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cass工艺(周期性循环活性污泥法)为主。然而,采用a/o工艺的脱氮装置需要单独建设二沉池、设置混合液回流模块以保障运行效果,占地面积很大,增加了建设及运行成本;采用sbr/cass工艺的脱氮装置实施序批运行方式,虽然具有一定反硝化脱氮效果,但整体脱氮效率较低。另外,低碳氮比的废水如畜禽养殖废水、垃圾渗滤液、生活污水等,在脱氮方面存在碳源不足,需外加碳源物质如甲醇、乙酸钠,不仅需要消耗更多物料或能源,还会增加运行成本。

总体而言,现有脱氮技术的设备存在效率低、能耗高、碳源利用不充分的特点,如何最大化利用污水中现有碳源成为制约高效脱氮的难点,是有效控制污水处理成本的关键。

因此,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亟需一种效率高、能耗低、占地小,能提高各阶段碳源利用效率,实现污水连续进水、连续出水、连续运行,达到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协同强化作用的序批式好氧的污水强化脱氮一体化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效率高、能耗低、占地小,能提高各阶段碳源利用效率,实现污水连续进水、连续出水、连续运行,达到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协同强化作用的序批式好氧的污水强化脱氮一体化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续进出水序批式好氧的污水强化脱氮一体化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架设缺氧池,所述缺氧池外侧圆周均布若干好氧池;所述缺氧池底部设有进水管,所述缺氧池侧壁上部对应各个好氧池处设有通向好氧池下部的导流管,各个所述好氧池侧壁上部设有通向好氧池外部的的出水管,各个所述出水管与排水管相连通,所述排水管与进水管之间设有回流管;各个所述好氧池底部设有曝气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池至少为三个,每个所述好氧池均适配有导流管和排水管,构成可各所述好氧池可独立进行进出水、曝气、沉淀操作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缺氧池池底中部下凹形成泥斗,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泥斗上方;所述泥斗的最低处设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上设有排泥阀。

进一步的,各个所述导流管上部设有第一自动控制阀,所述导流管位于缺氧池一端的开口处设有第一溢流堰。

进一步的,各个所述好氧池的出水管上设有第二自动控制阀,所述出水管位于好氧池一端的开口处设有第二溢流堰。

进一步的,所述回流管上设有回流截止阀。

进一步的,所述曝气模块包括位于好氧池池底的曝气器,所述曝气器通过竖直下穿的送气管与设于基座上的鼓风机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上设有水泵,所述进水管位于缺氧池中的出水口上方设有反射板。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池侧壁对应池底位置设有排空管,所述排空管上设有排空截止阀。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通过集水管与各个好氧池的出水管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缺氧池与好氧池采取特殊的排布结构,并设置了从缺氧池上部通向好氧池下部的导流管、连通出水端与进水端的回流管,实现了污水处理的整体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缺氧池连续运行反硝化脱氮,确保污水中碳源反硝化高效利用,好氧池序批运行进一步强化脱氮,实现各阶段碳源的深度利用,达到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协同强化作用,具有占地小、能耗低、效率高等显著优势,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所示,一种连续进出水序批式好氧的污水强化脱氮一体化装置,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上架设缺氧池2,所述缺氧池2外侧圆周均布若干好氧池3;所述缺氧池2底部设有进水管4,所述缺氧池2侧壁上部对应各个好氧池3处设有通向好氧池3下部的导流管5,各个所述好氧池3侧壁上部设有通向好氧池3外部的的出水管,各个所述出水管与排水管6相连通,所述排水管6与进水管4之间设有回流管7;各个所述好氧池3底部设有曝气模块。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缺氧池2与好氧池3采取特殊的排布结构,并设置了从缺氧池2上部通向好氧池3下部的导流管5、连通出水端与进水端的回流管7,实现了污水处理的整体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缺氧池2连续进行反硝化脱氮,确保污水中的碳源在反硝化过程得到高效利用,好氧池3序批运行进一步强化脱氮,实现进出水、曝气、沉淀各个阶段的碳源均能被深度利用,达到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协同强化作用,整个装置具有占地小、能耗低、效率高的显著优势。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池3至少为三个,每个所述好氧池3均适配有导流管5和排水管6,构成可各所述好氧池3可独立进行进出水、曝气、沉淀操作的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各个好氧池3均可以独立进行进出水操作、曝气操作、沉淀操作,为了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好的效率,可以使三个好氧池3分别交替处于进出水操作、曝气操作、沉淀操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设置四个、五个或更多个好氧池3,这样设置就会有至少两个好氧池3处于同一个操作阶段,好氧过程整体进度就得以加快,最终促使整个脱氮过程的效率提升。

进一步的,所述缺氧池2池底中部下凹形成泥斗,所述进水管4的出水口位于泥斗上方;所述泥斗的最低处设有排泥管81,所述排泥管81上设有排泥阀82。可以理解的是,缺氧池2底部设置下凹状的泥斗可以方便缺氧过程形成的污泥与进水管4输送的水充分混合,形成反硝化颗粒污泥,在泥斗最低处设置排泥管81用于排出污泥,在需要检修养护时也可以通过打开排泥阀82将缺氧池2完全排空。

进一步的,各个所述导流管5上部设有第一自动控制阀51,所述导流管5位于缺氧池2一端的开口处设有第一溢流堰52。进一步的,各个所述好氧池3的出水管上设有第二自动控制阀62,所述出水管位于好氧池3一端的开口处设有第二溢流堰63。可以理解的是,在导流管5或出水管上设置阀门可以控制缺氧池2中的水流向某个处于进水操作阶段的好氧池3或某个处于出水操作阶段的好氧池3中的水排出,这里主要是为了限定阀门的种类,设置为自动控制阀,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器控制各个自动阀门的启闭状态从而实现整个处理流程的自动化进行,设置第一溢流堰52、第二溢流堰63可以使上层液体较为缓慢、均匀地溢出,还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池中形成的污泥随着急涌而出的水流流到下一阶段或流出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回流管7上设有回流截止阀71。可以理解的是,在回流管7上设置回流截止阀71,可以根据需要开启、停止排水管6中的水通过进水管4流回缺氧池2,或者调解排水管6中的水通过进水管4流回缺氧池2的多少,具体的操作就根据排水管6中排出水的氮化处理情况以及缺氧池2中硝化菌的数量来进行调节,以促进缺氧池2中反应的正常进行、保证排出管6排出水的氮含量符合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曝气模块包括位于好氧池3池底的曝气器93,所述曝气器93通过竖直下穿的送气管91与设于基座1上的鼓风机92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实施时,曝气模块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工艺条件合理选用,这里采用曝气器93进行统一概括,具体是曝气盘还是曝气管或者其他结构都可以根据情况合理选择,送气管91和鼓风机92的设置是为了向曝气器93提供气体。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4上设有水泵41,所述进水管4位于缺氧池2中的出水口上方设有反射板42。可以理解的是,设置水泵41可以促进待处理水体进入缺氧池2,进水管4位于缺氧池2中的出水口上方设置反射板42可以使进入的水冲击向池底与好氧池2下部的硝化菌充分接触和反应。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池3侧壁对应池底位置设有排空管83,所述排空管83上设有排空截止阀84。可以理解的是,设置排空管83及排空截止阀84可以在检修养护时将好氧池3中的水完全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6通过集水管61与各个好氧池3的出水管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设置集水管61可以避免每个出水管都直接与排水管61连通,节约了管材也使得装置结构更加简单,当然根据实际实施的情况,也可以省去出水管和集水管61,将排水管6与各个好氧池3的出水口直接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待处理水体通过进水管4经水泵41加压后进入缺氧池2,在缺氧池2连续进行反硝化脱氮,确保污水中碳源反硝化高效利用,之后水体通过导水管5进入好氧池3再依次完成曝气操作、沉淀操作,深度利用各个阶段的碳源进一步强化脱氮,达到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协同强化作用,然后水体通过出水管、集水管61进入排水管6中,一部分水直接排出装置外,一部分水通过回流管7进入进水管4最终流回缺氧池2。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设有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的内核可以是单片机或plc,所述曝气机构、自动控制阀、水泵等都与中央控制器电性连接。这些是本技术领域的常规技术或常规选择,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又不是本技术方案的改进重点,在这里略作说明就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第二、第三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或者一个操作与另一个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机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专利较佳的实施例,但本专利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