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病死家畜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41765发布日期:2021-03-19 12:24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病死家畜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畜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病死家畜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养猪业正由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养猪业转变,无论是养殖模式、区域布局还是生产方式、生产能力都在发生显著变化。

然而在养殖场对猪进行饲养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瘟疫等疾病,进而会导致猪死亡,为防止病死猪流入市场,通常需要对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现有的的病死猪的处理方式通常为焚烧或者掩埋,然而由于猪的身上会存在很多的油脂,这些油脂虽然不能供食用,但却能作为工业油脂使用,直接将病死猪焚烧或掩埋则会造成油脂大量浪费,且油脂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进而容易对空气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病死家畜处理装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病死家畜处理装置,包括筒体,筒体的顶部外壁设置有进料口,进料口上设置有加料盖,所述筒体的底部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有转轴,转轴的底端延伸至筒体的下方,所述筒体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底壳,底壳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驱动器,驱动器与转轴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转轴的底端开有导气腔,底壳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与导气腔相通的管接头,管接头外接有高温蒸汽,所述转轴位于筒体内部的侧面外壁设置有三个上下均匀分布的支撑圈,且三个支撑圈的内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支撑圈的底端设置有兜圈,兜圈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鼓气壳,鼓气壳的侧面外壁和转轴的侧面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三个环形均匀分布的支撑筒,导气腔通过支撑筒与鼓气壳相通兜圈的侧面外壁开有朝向支撑圈的鼓气孔,所述筒体位于支撑圈下方的侧面内壁固定连接有集油圈,且筒体位于集油圈一侧的侧面外壁开有出油槽,筒体位于出油槽下方的侧面外壁固定连接有侧壳,侧壳的侧面内壁放置有集油壳,出油槽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倾斜向下的导流板,筒体远离集油壳一侧的侧面外壁设置有卸料门,支撑圈的侧面外壁开有漏油孔。

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套接于转轴侧面外壁的从齿轮,且底壳的顶部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有与从齿轮相啮合的主齿轮,主齿轮的底部外壁的偏心位置转动连接有连杆,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转杆,转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驱动器的输出轴。

优选地,所述支撑圈的侧面内壁固定连接有五至六个均匀分布的撞板。

优选地,所述支撑圈的侧面内壁固定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凸杆,且凸杆的竖截面为半圆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转轴的顶端外壁固定连接有分流板,且分流板的顶端为尖锥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分流板的侧面外壁固定连接有转架,且筒体的侧面内壁固定连接有与转架相对应的兜架。

优选地,所述转架包括环形均匀分布的转动刀,且转动刀的两侧均设置有刃口,兜架的包括环形均匀分布的固定刀组,固定刀组包括第一固定刀和第二固定刀,第一固定刀与第二固定刀的刃口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转架还包括与转动刀间歇分布的转动杆,兜架还包括与固定刀组间歇分布的兜杆,转动杆的侧面外壁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内刮刺,兜杆的侧面外壁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外刮刺。

本发明中的有益效果为:

1、该用于病死家畜处理装置,导气腔通过管接头外接高温蒸汽,高温蒸汽通过导气腔进入鼓气壳中并通过鼓气孔喷出,进而能对筒体中的猪肉块进行高温熏蒸,从而能使得猪肉块中的油析出,继而能对猪肉块中的油进行回收利用,且能防止猪肉块后续焚烧时油脂产生大量烟雾而造成空气污染。

2、该用于病死家畜处理装置,通过设置的固定刀组和转动刀,在进料口的下方设置固定刀组和转动刀,当猪肉块落入到兜架上时,由转动刀转动能使得固定刀组和转动刀对猪肉进行切割,进而能将猪肉切成小块,方便了油脂的析出,且能提高后续猪肉块的焚烧效率。

3、该用于病死家畜处理装置,通过设置的内刮刺和外刮刺,在兜杆和转动杆的相对面上设置内刮刺和外刮刺,当转动杆转动时,内刮刺和外刮刺能将猪肉的表皮刮破,进而能进一步提高猪肉块中油脂析出的效果。

4、该用于病死家畜处理装置,通过设置的传动机构和撞板,在支撑圈上设置撞板,通过传动结构能带动支撑圈做往复转动,在支撑圈往复转动时,撞板往复转动能撞击支撑圈上的猪肉块,进而能使得支撑圈上的猪肉块表面松弛,进而能进一步提高猪肉块油脂析出的效率。

5、该用于病死家畜处理装置,通过设置的凸杆,在支撑圈上设置均匀分布的凸杆,当支撑圈转动时,凸杆随支撑圈转动能使得猪肉块产生翻滚,进而能使得猪肉块油脂析出更加充分,进而进一步提高油脂析出的效率。

6、该用于病死家畜处理装置,通过设置三个上下分布的支撑圈,支撑圈由上至下内径逐渐减小,当猪肉块在下落时则逐渐分层落到三个支撑圈上,进而能防止猪肉块堆积,进而能进一步提高油脂析出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病死家畜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病死家畜处理装置的支撑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病死家畜处理装置的兜架和转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病死家畜处理装置的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筒体、2兜架、3进料口、4分流板、5转架、6转轴、7撞板、8集油壳、9鼓气壳、10导流板、11支撑筒、12驱动器、13底壳、14管接头、15漏油孔、16支撑圈、17集油圈、18兜圈、19导气腔、20卸料门、21兜杆、22第一固定刀、23第二固定刀、24转动杆、25转动刀、26外刮刺、27内刮刺、28凸杆、29鼓气孔、30从齿轮、31连杆、32转杆、33主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参照图1-4,一种病死家畜处理装置,包括筒体1,筒体1的顶部外壁设置有进料口3,进料口3上设置有加料盖,筒体1的底部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有转轴6,转轴6的底端延伸至筒体1的下方,筒体1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底壳13,底壳13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驱动器12,驱动器12与转轴6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转轴6的底端开有导气腔19,底壳13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与导气腔19相通的管接头14,管接头14外接有高温蒸汽,转轴6位于筒体1内部的侧面外壁设置有三个上下均匀分布的支撑圈16,且三个支撑圈16的内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支撑圈16的底端设置有兜圈18,兜圈18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鼓气壳9,鼓气壳9的侧面外壁和转轴6的侧面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三个环形均匀分布的支撑筒11,导气腔19通过支撑筒11与鼓气壳9相通兜圈18的侧面外壁开有朝向支撑圈16的鼓气孔29,筒体1位于支撑圈16下方的侧面内壁固定连接有集油圈17,且筒体1位于集油圈17一侧的侧面外壁开有出油槽,筒体1位于出油槽下方的侧面外壁固定连接有侧壳,侧壳的侧面内壁放置有集油壳8,出油槽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倾斜向下的导流板10,筒体1远离集油壳8一侧的侧面外壁设置有卸料门20,支撑圈16的侧面外壁开有漏油孔15。

本发明中,传动机构包括套接于转轴6侧面外壁的从齿轮30,且底壳13的顶部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有与从齿轮30相啮合的主齿轮33,主齿轮33的底部外壁的偏心位置转动连接有连杆31,连杆3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转杆32,转杆3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驱动器12的输出轴,支撑圈16的侧面内壁固定连接有五至六个均匀分布的撞板7,支撑圈16的侧面内壁固定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凸杆28,且凸杆28的竖截面为半圆形结构。

其中,转轴6的顶端外壁固定连接有分流板4,且分流板4的顶端为尖锥型结构,分流板4的侧面外壁固定连接有转架5,且筒体1的侧面内壁固定连接有与转架5相对应的兜架2,转架5包括环形均匀分布的转动刀25,且转动刀25的两侧均设置有刃口,兜架2的包括环形均匀分布的固定刀组,固定刀组包括第一固定刀22和第二固定刀23,第一固定刀22与第二固定刀23的刃口方向相反。

本发明使用时:将猪肉块由进料口3投入到筒体1中,猪肉块由分流板4分散落到兜架2上,由驱动器12转动能带动转架5转动,进而由第一固定刀22、第二固定刀23和转动刀25将猪肉块切碎,切碎后的猪肉块由兜架2的剑侠落下并分散落到三个支撑圈16上,而后转轴6转动能带动支撑圈16转动,同时高温蒸汽由管接头14进入导气腔19中,并通过支撑筒11进入鼓气壳9再由鼓气孔29排出并喷在猪肉块上,进而使得猪肉块中的油脂析出,析出的油脂则会落到集油圈17上,并由出油槽流出并通过导流板10流到集油壳8中,同时驱动器12转动时能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转轴6作往复正反转,进而能使得撞板7对支撑圈16上的猪肉块进行撞击,从而使得猪肉块表面的表皮松弛,同时凸杆28能使得猪肉块产生翻滚,进而能使得猪肉块表面油脂析出更加充分,从而能进一步提高油脂析出的效果,油脂析出完毕后,打开卸料门20即可将猪肉块从支撑圈16上扒处进行卸料。

实施例2

参照图3,一种病死家畜处理装置,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转架5还包括与转动刀25间歇分布的转动杆24,兜架2还包括与固定刀组间歇分布的兜杆21,转动杆24的侧面外壁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内刮刺27,兜杆21的侧面外壁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外刮刺26。

本发明使用时:与实施例1相比,当转动杆24转动时,内刮刺27和外刮刺26能将猪肉的表皮刮破,进而能进一步提高猪肉块中油脂析出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