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微波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46973发布日期:2020-11-19 19:31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泥微波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泥微波干燥机。



背景技术:

微波干燥是一种新型的干燥方式。干燥时,以每秒24亿次的速度变换,引起水分子的高速度轮摆运动,它们互相磨擦产生极大的热量,物体吸收微波能量转化成热量后,物体温度升高,物体内含的水分蒸发,脱水,由于微波具有穿透性能使介质内外同时加热,不需要热传导,所以加热速度非常快。同时不管物体任何形状,由于物体的介质内外同时加热,物料的内外温差小,加热均匀,不会产生常规加热中出现外焦内生的状况,使干燥质量大大提高,目前我国微波干燥技术现已用于食品工业、材料化工、医药工业、矿产开采业、陶瓷工业、实验室分析、湿天然橡胶加工等方面。

目前,公开号为cn20589777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隧道式微波干燥机,包括变频风机、进料口、出料口、外壳和输送带,还包括微波加热箱、视窗、出风口、照明灯、摄像头、温度感应器和外接显示屏,输送带的上方设有外壳;外壳的两侧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的下方通道与变频风机的送风通道连通;外壳上方设有出风口,其内壁设有微波加热箱、照明灯、摄像头;外壳前端开有视窗。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微波干燥机加热干燥后的污泥物料直接由出料口送出,缺少对物料的冷却功能,使得高温物料堆放于厂房地面上,不便于操作人员直接转移堆积的物料。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污泥微波干燥机,其具有冷却污泥物料的效果,便于操作人员转移。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污泥微波干燥机,包括干燥机本体以及设置于干燥机本体出料口位置的冷却架;所述冷却架一端设置于所述干燥机本体的出料口下侧,另一端朝向远离干燥机本体的一侧;所述冷却架内转动连接有从动辊以及主动辊,所述从动辊与所述主动辊分别设置于所述冷却架靠近所述干燥机本体以及远离干燥机本体的两端,且所述冷却架内还设有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从动辊以及所述主动辊上,且所述输送带分别与从动辊的辊面以及所述主动辊的辊面抵紧;所述冷却架上还设有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辊转动的驱动装置以及用于冷却所述输送带上高温污泥物料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冷却架底面上的鼓风机、进风管以及出风管,所述进风管一端与所述鼓风机连通,所述进风管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架的一侧内侧壁连通,所述出风管一端与所述冷却架远离进风管的一侧内侧壁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鼓风机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高温污泥物料干燥后由干燥剂本体出料口送出时,污泥物料输送至冷却架上的输送带上,此时驱动装置驱动了主动辊转动,使得输送带于主动辊以及从动辊之间移动,从而使得输送带上的污泥物料由冷却架一端移动至另一端,在此过程中,鼓风机启动,鼓动空气由进风管进入冷却架内并由出风管回到鼓风机,形成空气循环,使得输送带上高温污泥物料上的热量不断散发至冷却架内的空气中,加快了污泥物料的冷却,使得从冷却架上排出的污泥物料便于操作人员转移。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输送带两侧边分别与所述冷却架的两侧内侧壁相抵并滑移配合,且所述进风管与所述出风管均与所述输送带包围的空间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装置启动形成的空气循环不断通过输送带包围的空间,使得送入冷却架内的空气与输送带充分接触,从而使得送入机架内的空气充分吸收输送带上的热量,加快了物料的冷却。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冷却架一侧外侧壁上的集风盒,所述冷却架靠近所述集风盒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集风盒内部连通的冷却孔,所述冷却孔设有多处,多处所述冷却孔沿所述冷却架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所述进风管远离所述鼓风机的一端与所述集风盒外侧壁固定并与集风盒内部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鼓风机启动时,通过进风管进入集风盒的空气通过各个冷却孔进入机架内,从而使得输送带长度方向上的各部分均与机架内的流动空气接触,从而使得输送带上各处的污泥物料冷却均匀。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输送带上设有导热件,所述导热件由铜制成,所述导热件嵌设于所述输送带接触污泥物料的表面内,且所述导热件与所述输送带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件的设置,增强了输送带的导热性,加快了输送带上污泥物料上的热量散失。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热件分别与所述输送带靠近污泥物料以及远离污泥物料的两侧表面齐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件难以突出输送带表面,从而防止导热件对污泥物料的阻挡作用,防止污泥物料积蓄在输送带上,同时导热件的设置也减小了导热件对从动辊以及主动辊辊面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主动辊远离所述集风盒的一端穿出所述冷却架,且所述从动辊远离所述集风盒的一端穿出冷却架;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套设于所述主动辊穿出所述冷却架的端部上并与之固定的主动链轮、套设于所述从动辊穿出冷却架的端部上并与之固定的从动链轮、链条以及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辊转动的驱动部;所述链条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主动链轮以及所述从动链轮上,且所述链条与所述主动链轮以及所述从动链轮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部驱动主动辊转动时,主动链轮转动,通过链条带动了从动链轮转动,从而使得主动辊与从动辊均同步转动,防止输送带与主动辊以及从动辊之间打滑。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部包括固定于所述冷却架外侧壁上的安装架、固定于所述安装架上的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以及固定于所述主动辊穿出冷却架的端部上的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且所述从动齿轮的齿数数倍于所述主动齿轮的齿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电机启动时,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了主动齿轮转动,使得从动齿轮转动,从而驱动了主动辊转动,此外由于从动齿轮的齿数数倍于主动齿轮的齿数,起到减速增扭的效果,防止出现由于驱动电机扭矩不足而难以驱动主动辊转动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冷却架内固定有直角三角形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处直角边分别与所述冷却架的内侧壁以及内底面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板的设置,使得冷却架的内侧壁与内底面之间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支撑结构,从而加强了冷却架的结构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当鼓风机启动时,鼓动空气由进风管进入冷却架内并由出风管回到鼓风机,形成空气循环,使得输送带上高温污泥物料上的热量不断散发至冷却架内的空气中,加快了污泥物料的冷却,使得从冷却架上排出的污泥物料便于操作人员转移;

冷却装置启动形成的空气循环不断通过输送带包围的空间,使得送入冷却架内的空气与输送带充分接触,从而使得送入机架内的空气充分吸收输送带上的热量,加快了物料的冷却;

当鼓风机启动时,通过进风管进入集风盒的空气通过各个冷却孔进入机架内,从而使得输送带长度方向上的各部分均与机架内的流动空气接触,从而使得输送带上各处的污泥物料冷却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冷却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主动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导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干燥机本体;11、微波加热箱;12、进料口;13、出料口;2、冷却架;21、支腿;22、进料板;23、出料板;24、冷却孔;25、加强板;3、主动辊;4、从动辊;5、输送带;51、第一沉头槽;52、第二沉头槽;53、连通孔;54、导热件;541、第一导热片;542、第二导热片;543、连接柱;61、主动链轮;62、从动链轮;63、链条;64、驱动部;641、安装架;642、驱动电机;643、主动齿轮;644、从动齿轮;7、冷却装置;71、鼓风机;72、集风盒;73、进风管;74、出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污泥微波干燥机,包括干燥机本体1以及冷却架2。干燥机本体1为现有的隧道式微波干燥机,其上设有微波加热箱11,用于加热并干燥进入微波加热箱11内的污泥物料,且干燥机本体1的外壳两侧分别设有进料口12以及出料口13,在使用时,污泥物料由进料口12进入微波加热箱11内干燥,然后污泥物料由出料口13送出。冷却架2的长度方向水平,其截面呈u形,且冷却架2一端设置于干燥机本体1的出料口13,另一端朝向远离干燥机本体1的一侧。冷却架2底部设有支腿21,支腿21的长度方向竖直,其水平截面呈矩形,且支腿21上端与冷却架2的底面固定,用于支撑冷却架2。支腿21共设有四根,四根支腿21分别设置于冷却架2的底面四角处。

参照图2、图3,冷却架2上设有主动辊3、从动辊4、输送带5、驱动装置以及冷却装置7,主动辊3呈圆辊状,其轴线水平并与冷却架2的长度方向垂直,主动辊3两端分别与冷却架2的两侧内侧壁转动连接,且主动辊3一端穿出冷却架2的一侧外侧壁。从动辊4与主动辊3的结构一致,从动辊4的两端分别与冷却架2的两侧内侧壁转动连接,且从动辊4的一端穿出冷却架2穿出主动辊3端部的一侧外侧壁。主动辊3设置于冷却架2远离干燥机本体1的一端,从动辊4设置于冷却架2靠近干燥机本体1的一端,输送带5呈闭合状,输送带5两端分别套设于主动辊3以及从动辊4上,且输送带5分别与主动辊3的辊面以及从动辊4的辊面贴合并抵紧。冷却架2上还设有进料板22、出料板23以及加强板25,进料板22为矩形板状,其倾斜设置于冷却架2内,进料板22的两侧边分别与冷却架2的两侧内侧壁固定,且进料板22设置于冷却架2靠近干燥机本体1的一端并位于输送带5上侧,用于导向从干燥机本体1出料口13送出的污泥物料至输送带5上。出料板23为矩形板状,其倾斜设置于冷却架2内,出料板23的两侧边分别与冷却架2的两侧内侧壁固定,且出料板23设置于冷却架2远离干燥机本体1的一端并设置于输送带5下侧,用于导出由输送带5上送出的污泥物料。加强板25为直角三角形板状,其两侧直角边分别与冷却架2的内侧壁以及内底面固定,且加强板25设有多个,多个加强板25分别与冷却架2的两侧内侧壁连接,且与冷却架2一侧内侧壁连接的多个加强板25沿冷却架2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用以加强冷却架2的强度。

参照图2、图3,驱动装置包括主动链轮61、从动链轮62、链条63以及驱动部64,主动链轮61与从动链轮62的结构一致,主动链轮61套设于主动辊3穿出冷却架2的端部上并与主动辊3固定,从动链轮62套设于从动辊4穿出冷却架2的端部上并与从动辊4固定。链条63呈闭合状,链条63两端分别套设于主动链轮61以及从动链轮62上,且链条63与主动链轮61以及从动链轮62均啮合。驱动部64包括安装架641、驱动电机642、主动齿轮643以及从动齿轮644,安装架641呈u形板状,其两端均与冷却架2穿出主动辊3端部的外侧壁固定,驱动电机642为伺服电机,驱动电机642与安装架641远离冷却架2的侧壁固定,且驱动电机642的输出轴穿入安装架641内。从动齿轮644与主动齿轮643均为直齿轮,从动齿轮644的齿数数倍于主动齿轮643的齿数,主动齿轮643套设于驱动电机642的输出轴上并与之固定,从动齿轮644套设于主动辊3穿出冷却架2的端部上并与之固定,且主动齿轮643与从动齿轮644啮合。当驱动电机642启动时,其输出轴转动,带动主动齿轮643与从动齿轮644转动,使得主动辊3转动,与此同时,主动链轮61转动,通过链条63带动了从动链轮62转动,从而使得从动辊4与主动辊3均同步转动,从而驱动了输送带5由冷却架2靠近干燥机本体1的一端朝向冷却架2远离干燥机本体1的一端移动。

参照图3、图4,冷却装置7包括鼓风机71、集风盒72、进风管73以及出风管74。鼓风机71为现有的鼓风设备,其固定安装在冷却架2底面上并位于冷却架2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其上设有进口与出口,当鼓风机71启动时,其进口形成负压,使得进口处的空气通过鼓风机71出口排出。集风盒72呈矩形盒状,其长度方向与冷却架2的长度方向一致,集风盒72的开口与冷却架2远离驱动装置的一侧外侧壁固定。冷却架2靠近集风盒72的一侧内侧壁开设有冷却孔24,冷却孔24的开口呈圆形,且冷却孔24与集风盒72内部连通。冷却孔24设有多处,多处冷却孔24沿冷却架2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进风管73为圆管状,其一端与鼓风机71的出口固定并连通,另一端与集风盒72远离冷却架2的外侧壁固定并与集风盒72内部连通。出风管74为圆管状,由不锈钢制成,出风管74一端与鼓风机71的进口固定并连通,另一端与冷却架2靠近驱动装置的一侧外壁固定并与冷却架2架内连通。输送带5的两侧边缘分别与冷却架2的两侧内侧壁相抵并滑移配合,且出风管74与冷却架2内侧壁连通的开口设置于输送带5与冷却架2包围而成的空间内,而冷却孔24的轴线均贯穿输送带5包围的空间。结合图5所示,输送带5靠近以及远离冷却孔24的表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沉头槽51以及第二沉头槽52,第一沉头槽51的开口与第二沉头槽52的开口均为圆形,且第一沉头槽51与第二沉头槽52的轴线重合。第一沉头槽51的圆形内壁上开设有连通孔53,连通孔53的开口呈圆形,连通孔53的轴线与第一沉头槽51的轴线重合,且连通孔53分别与第一沉头槽51以及第二沉头槽52连通。输送带5上设有导热件54,导热件54包括第一导热片541、第二导热片542以及连接柱543,第一导热片541与第二导热片542均为圆形片状,且第一导热片541与第二导热片542分别设置于第一沉头槽51以及第二沉头槽52内。连接柱543为圆柱体结构,其设置于连通孔53内,且连接柱543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热片541以及第二导热片542固定,从而使得导热件54嵌设于输送带5内,此外,导热件54由铜制成,加快了输送带5上热量的传递。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高温污泥物料干燥后由干燥剂本体出料口13送出时,污泥物料输送至冷却架2上的输送带5上,此时驱动电机642启动,驱动了主动辊3转动,使得输送带5于主动辊3以及从动辊4之间移动,从而使得输送带5上的污泥物料由冷却架2一端移动至另一端,在此过程中,鼓风机71启动,鼓动空气由进风管73再通过集风盒72进入冷却架2内,然后冷却架2内输送带5包围的空间内的空气由出风管74回到鼓风机71,形成空气循环,使得输送带5上高温污泥物料上的热量不断通过输送带5以及导热件54散发至冷却架2内的空气中,加快了污泥物料的冷却,使得从冷却架2上排出的污泥物料便于操作人员转移。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