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干化回收余热的节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01001发布日期:2023-03-24 22:29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泥干化回收余热的节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干化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污泥干化回收余热的节能装置。


背景技术:

2.污泥干化通过渗滤或蒸发等作用,从污泥中去除大部分含水量的过程,一般指采用污泥加热炉对湿污泥进行加热,实现湿污泥的干化处理,方便掩埋。
3.现有的加热炉在对湿污泥进行加热干化时,所产生的的热气流大多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一方面热气流的直接排放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一方面热气流的排放会造成热能的平白流失,不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泥干化回收余热的节能装置。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污泥干化回收余热的节能装置,包括加热炉、加热板、回流组件以及排热组件,
7.所述加热板设置在所述加热炉内部,
8.所述加热板一侧设有污泥加热腔室,所述加热板用于对所述污泥加热腔室内部的湿污泥进行加热,
9.所述回流组件所述加热炉内部,用于将所述湿污泥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气流导入至所述湿污泥内部,
10.所述排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加热炉内部并与所述回流组件连通,用于将与所述湿污泥换热后的热气流排出至所述加热炉外部。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回流组件包括集热板以及管道,
12.所述集热板内部中空,所述集热板一侧开设有若干可供热气流进入其内的通孔,
13.所述管道设有若干组,若干所述管道一端与所述集热板内腔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污泥加热腔室内部。
1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加热板远离所述污泥加热腔室的一侧设有蓄水腔室,
15.所述排热组件设置在所述蓄水腔室内部,所述管道远离所述集热板的一端穿过所述加热板并与所述排热组件连通。
1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排热组件包括排热板以及排热管,
17.所述排热板固定安装在所述蓄水腔室内部,所述排热板内部中空,所述排热管一端与所述排热板内腔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加热炉外部,所述管道远离所述集热板的一端与所述排热板内腔连通。
1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排热板一侧开设有若干可供所述管道
伸入的插孔,所述管道与所述加热板固定连接,所述集热板一侧固定设置有盖板,
19.所述加热炉外壁上固定安装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盖板移动。
2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螺纹杆以及电机,
21.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加热炉外壁上,所述螺纹杆一端与所述电机输出端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盖板并与所述盖板螺纹配合。
2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加热炉侧壁设置有进泥管、进水管以及排水管,
23.所述进泥管与所述污泥加热腔室连通,所述进水管以及所述排水管与所述蓄水腔室连通。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对湿污泥进行干化处理时,可将湿污泥置于污泥加热腔室内部,通过加热板对湿污泥进行加热,此过程中通过回流组件将热气流导入至湿污泥内部,以对湿污泥进一步加热,随后通过排热组件将与湿污泥换热后的热气流排出至加热炉外部,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实现湿污泥的自动加热干化处理,同时能够对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气流进行回收利用,避免了热能的平白浪费。
附图说明
26.图1为一种污泥干化回收余热的节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中a区域放大示意图;
28.图3为图1中b区域放大示意图;
29.图中:10-加热炉、101-蓄水腔室、102-进水管、103-污泥加热腔室、104-进泥管、105-排水管、20-加热板、30-回流组件、301-盖板、302-集热板、303-通孔、304-管道、40-驱动组件、401-螺纹杆、402-电机、50-排热组件、501-排热板、502-排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31.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32.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泥干化回收余热的节能装置,包括加热炉10、加热板20、回流组件30以及排热组件50,所述加热板20设置在所述加热炉10内部,所述加热板20一侧设有污泥加热腔室103,所述加热板20用于对所述污泥加热腔室103内部的湿污泥进行加热,所述回流组件30所述加热炉10内部,用于将所述湿污泥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气流导入至所述湿污泥内部,所述排热组件50设置在所述加热炉10内部并与所述回流组件30连通,用于将与所述湿污泥换热后的热气流排出至所述加热炉10外部。
33.在对湿污泥进行干化处理时,可将湿污泥置于污泥加热腔室103内部,通过加热板20对湿污泥进行加热,此过程中通过回流组件30将热气流导入至湿污泥内部,以对湿污泥进一步加热,随后通过排热组件50将与湿污泥换热后的热气流排出至加热炉10外部。
34.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流组件30包括集热板302以及管道304,
所述集热板301内部中空,所述集热板302一侧开设有若干可供热气流进入其内的通孔303,所述管道304设有若干组,若干所述管道304一端与所述集热板302内腔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污泥加热腔室103内部。
35.在加热板20对湿污泥进行加热时,所产生的的热气流可通过通孔303进入集热板302内腔中,再流入若干管道304内部,由于若干管道304延伸至污泥加热腔室103内部,进入管道304内部的热气流能够通过管道304与湿污泥之间进行换热,实现湿污泥的进一步加热。
36.请参阅图1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板20远离所述污泥加热腔室103的一侧设有蓄水腔室101,所述排热组件50设置在所述蓄水腔室101内部,所述管道304远离所述集热板302的一端穿过所述加热板20并与所述排热组件50连通。
37.当热气流进入管道304内部并与湿污泥换热后,可进入热组件50内部,再由排热组件50排出至加热炉10外部,此时热气流能够通过管道304再次与蓄水腔室101内部的水体进行换热,从而加热水体,实现热能的进一步回收利用。
38.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热组件50包括排热板501以及排热管502,所述排热板501固定安装在所述蓄水腔室101内部,所述排热板501内部中空,所述排热管502一端与所述排热板501内腔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加热炉10外部,所述管道304远离所述集热板301的一端与所述排热板501内腔连通。
39.当热气流进入管道304内部并与湿污泥换热后,可进入排热板501内部,再由排热管502排出至加热炉10外部,此过程中,与湿污泥换热后热气流中残余热能可对蓄水腔室101内部的水体进行加热,实现热能的进一步回收利用。
40.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热板501一侧开设有若干可供所述管道304伸入的插孔,所述管道304与所述加热板20固定连接,所述集热板302一侧固定设置有盖板301,所述加热炉10外壁上固定安装有驱动组件40,所述驱动组件40用于带动所述盖板301移动。
41.在污泥加热干化完毕后,通过驱动组件40带动盖板301移动,进而带动集热板302、管道304以及加热板20整体从加热炉10顶部移出,加热板20移出时可带动其一侧的干花污泥移出至加热炉10外部,以便于工作人员对干化污泥进行清理。
42.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40包括螺纹杆401以及电机402,所述电机402固定安装在所述加热炉10外壁上,所述螺纹杆401一端与所述电机402输出端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盖板301并与所述盖板301螺纹配合。
43.通过电机402带动螺纹杆401转动,利用螺纹杆401与盖板301之间的螺纹配合以带动盖板301移动,进而带动集热板302、管道304以及加热板20整体移出至加热炉10外部,当工作人员对加热板20一侧的干化污泥清理完毕后,电机402带动螺纹杆401反向转动,进而带动盖板301反向移动,使得集热板302、管道304以及加热板20重新移动至加热炉10内部,此时管道304的一端插入至插孔内部,从而与排热板501内腔重新连通。
44.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炉10侧壁设置有进泥管104、进水管102以及排水管105,所述进泥管104与所述污泥加热腔室103连通,所述进水管102以及所述排水管105与所述蓄水腔室101连通,通过进泥管104的设置可将外界湿污泥投放至污泥加热腔室103内部,通过进水管102的设置,可向蓄水腔室101内部补充水体,通过排水管105的设
置,可将加热后的水体排出至加热炉10外部。
4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对湿污泥进行干化处理时,可将湿污泥置于污泥加热腔室103内部,通过加热板20对湿污泥进行加热,此过程中通过回流组件30将热气流导入至湿污泥内部,以对湿污泥进一步加热,随后通过排热组件50将与湿污泥换热后的热气流排出至加热炉10外部,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实现湿污泥的自动加热干化处理,同时能够对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气流进行回收利用,避免了热能的平白浪费。
46.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