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捕集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93125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烟尘捕集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烟尘捕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烟尘捕集罩。
【背景技术】
[0002]在钢铁、化工等领域的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烟尘,为了保护操作人员免于烟尘危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需要在各烟尘产生处设置烟尘捕集罩。为了增加烟尘捕集效果,目前做法往往是增加烟尘捕集罩的面积或加大烟尘捕集罩的抽风量。采用加大烟尘捕集罩的方法往往受场地空间限制而不能实现,而加大烟尘捕集罩抽风量的方法,又都是不节能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尘捕集罩,旨在提高其烟尘捕集效果。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尘捕集罩,包括内壳体、罩设于所述内壳体外的外壳体,以及连接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的支撑件,其中,所述内壳体形成有空腔,所述外壳体罩设于所述内壳体外形成一环形的用于通气的腔室,所述外壳体的腔室围绕于所述内壳体外侧并将其容纳于所述外壳体的腔室内。
[0005]优选地,所述内壳体的空腔呈锥形结构。
[0006]优选地,所述外壳体呈锥形结构。
[0007]优选地,所述内壳体的轴线与所述内壳体的轴线平齐设置。
[0008]优选地,所述支撑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在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均勾分布。
[0009]优选地,所述外壳体进气口面积与内壳体进气口面积之比为A,所述外壳体出气口面积与内壳体出气口面积之比为B,所述A与B之比为2至4之间。
[0010]优选地,所述烟尘捕集罩还包括沿所述外壳体的顶端向外延伸的集气管,该集气管与所述内壳体的空腔以及所述外壳体的腔室均连通。
[0011]优选地,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集气管和所述外壳体的交汇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壳体的顶端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集气管呈圆柱形。
[0013]优选地,所述内壳体的底端面与所述外壳体的底端面平齐设置,所述内壳体的顶端面与所述外壳体的顶端面平齐设置。
[001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烟尘捕集罩,通过设置内壳体和外壳体共同形成的烟尘捕集罩,与现有使用的单层烟尘捕集罩进行对比,因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的腔室能够提高捕集罩外边缘的捕集风速,减少烟尘在捕集罩边缘的逃逸,从而在相同抽风量的情况下提高烟尘捕集的效果,达到节能与环保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烟尘捕集罩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所示的烟尘捕集罩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0-内壳体,20-外壳体,30-支撑件,40-集气管。
[0018]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1]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烟尘捕集罩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烟尘捕集罩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代表烟尘的流向。
[0022]本优选实施例中,烟尘捕集罩包括内壳体10、罩设于内壳体10外的外壳体20,以及连接内壳体10和外壳体20的支撑件30,其中,内壳体10形成有空腔,外壳体20罩设于内壳体10外形成一环形的用于通气的腔室,所述外壳体20的腔室围绕于所述内壳体10外侧并将其容纳于所述外壳体20的腔室内。
[0023]具体地,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内壳体10的空腔呈锥形结构。外壳体20呈锥形结构。内壳体10的轴线与外壳体20的轴线平齐。内壳体10的底端面与外壳体20的底端面平齐设置,内壳体10的顶端面与外壳体20的顶端面平齐设置。需控制外壳体20的腔室中风速大于内壳体10的风速,以达到提高捕集烟尘的效果。外壳体20进气口面积与内壳体10进气口面积之比为A,外壳体20出气口面积与内壳体10出气口面积之比为B,A与B之比为2至4之间。控制该优选比例,使本烟尘捕集罩在使用过程中,外壳体20的出气口风速约为内壳体10的出气口风速的2至4倍。当比例过低,会造成外壳体20烟尘捕集风速过于接近内壳体10的烟尘捕集风速,烟尘捕集效果增强不明显;该比例过高,会造成边缘风速过高,内壳体10风速过低,造成内壳体10范围内烟尘捕集效果差。
[0024]进一步地,参照图2,支撑件30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支撑件30在内壳体10与外壳体20之间均匀分布。此时,可提高内壳体10和外壳体20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本烟尘捕集罩的结构稳定性。具体支撑件30的数量根据本烟尘捕集罩的大小强度来进行灵活选择,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0设置有四个。
[0025]进一步地,参照图1,本烟尘捕集罩还包括沿外壳体20的顶端向外延伸的集气管40,该集气管40与内壳体10的空腔以及外壳体20的腔室均连通。支撑件30的一端与集气管40和外壳体20的交汇处连接,另一端与壳体10的顶端连接。集气管40具体呈圆柱形。
[0026]本实施例提出的烟尘捕集罩,通过设置内壳体10和外壳体20共同形成的烟尘捕集罩,与现有使用的单层烟尘捕集罩进行对比,因内壳体10与外壳体20之间的腔室能够提高内壳体10的外边缘的捕集风速(控制外壳体20的腔室中风速大于内壳体10的风速),减少烟尘在捕集罩边缘的逃逸,从而在相同抽风量的情况下提高烟尘捕集的效果,达到节能与环保的目的。
[002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烟尘捕集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体、罩设于所述内壳体外的外壳体,以及连接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的支撑件,其中,所述内壳体形成有空腔,所述外壳体罩设于所述内壳体外形成一环形的用于通气的腔室,所述外壳体的腔室围绕于所述内壳体外侧并将其容纳于所述外壳体的腔室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尘捕集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的空腔呈锥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尘捕集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呈锥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尘捕集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的轴线与所述外壳体的轴线平齐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尘捕集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在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均匀分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尘捕集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进气口面积与内壳体进气口面积之比为A,所述外壳体出气口面积与内壳体出气口面积之比为B,所述A与B之比为2至4之间。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烟尘捕集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所述外壳体的顶端向外延伸的集气管,该集气管与所述内壳体的空腔以及所述外壳体的腔室均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烟尘捕集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集气管和所述外壳体的交汇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壳体的顶端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烟尘捕集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管呈圆柱形。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烟尘捕集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的底端面与所述外壳体的底端面平齐设置,所述内壳体的顶端面与所述外壳体的顶端面平齐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烟尘捕集罩,包括内壳体、罩设于内壳体外的外壳体,以及连接内壳体和外壳体的支撑件,其中,内壳体形成有空腔,外壳体罩设于内壳体外形成一环形的用于通气的腔室,外壳体的腔室围绕于内壳体外侧并将其容纳于外壳体的腔室内。本烟尘捕集罩,通过设置内壳体和外壳体共同形成的烟尘捕集罩,与现有使用的单层烟尘捕集罩进行对比,因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的腔室能够提高捕集罩外边缘的捕集风速,从而提高烟尘捕集的效果,达到节能与环保的目的。
【IPC分类】B08B15-02
【公开号】CN204602774
【申请号】CN201520083935
【发明人】吕永鹏, 杜然, 卜萃文
【申请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2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