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mbr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13908阅读:715来源:国知局
厌氧mbr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膜生物反应器,具体涉及一种厌氧MBR。
【背景技术】
[0002]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1reacter,简称MBR)是将膜分离技术跟传统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组合形成的一种新型废水处理装置。该装置主要利用不同材质的膜材料制成的膜组件将孔径大于膜孔的物质截留在反应器中,从而获得较为清洁的出水的一种工艺,该工艺代替了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不仅具有更好的固液分离效果,还对废水中的污染物有更强的去除能力,被广泛运用于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的处理中。
[0003]20世纪60年代末,Dorr-Oliver公司首先在船舶污水的处理上使用了该技术。当时的膜生物反应器普遍采用的一种被称为“分置式”的构型,即膜组件与生物反应器分别设置,利用外加的循环栗对生物反应器中的混合液进行抽吸,浓缩液回流返还到生物反应器,透过膜的则为处理后的出水,膜生物反应器充当了“二沉池”的作用,具有更加优良的固液分离效果。但是其具有膜寿命不长、膜材料本身价格昂贵,以及循环栗能耗高等缺点,使得第一代MBR在使用方面有诸多阻碍。
[0004]在20世纪80年代末,MBR出现了真正的突破,一种基于中空超滤膜的浸没式MBR工艺在日本诞生,其发明者为Kazuo Yamamoto以及合作者。浸没式MBR工艺无需使用高流量的外循环栗,大大减少了 MBR的运行能耗,极大地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相比分置式MBR,具有更小的膜污染倾向,客观上延长了膜组件的使用寿命,使得MBR的广泛运用成为可能。但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曝气以降低膜污染,保持较高的膜通量,仍需消耗大动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能耗、配水流速均匀、膜通量恒定的厌氧MBR。
[0006]技术方案如下:
[0007]—种厌氧MBR,其关键在于:包括厌氧池,在该厌氧池底部设有内设有支撑件,在该支撑件上设有导流套筒,在该导流套筒内设有膜组件,在所述导流套筒下方设有配水管,该配水管下方设有布水锥,该布水锥正对的所述配水管管壁上开设有配水孔,所述配水管连接有进水管。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显著效果是,污水经进水管流入配水管内,再经配水管管壁上的配水孔流出,在导流套筒内部向上流动,带动泥水混合物向上抬升,再从导流套筒外部向下流动,形成循环,可以使搅拌充分,有利于传质的进行,确保膜通量恒定;配水管下方的布水锥有利于均匀布水,低能耗;膜组件拦截活性污泥、大分子蛋白质、胶体等物质,使其截留在厌氧池中,使厌氧池内的污泥浓度维持较高水平,硝化菌等时代时间长的微生物在厌氧池内繁殖生长并富集成为优势菌种,大分子物质被膜组件截留在厌氧池内,在厌氧池内的停留时间延长,与微生物多次接触,去除效果得到加强。
[0008]上述支撑件包括竖向支撑柱,在该竖向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膜组件支撑板,该膜组件支撑板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膜组件限位凸缘,所述膜组件位于所述膜组件支撑板上,在所述竖向支撑柱的上部设有星形支架,该星形支架的中心处与所述支撑柱固定连接,在所述星形支架的伸出端连接有同一个套筒支撑环,在该套筒支撑环的上端面环向开设有套筒限位槽,所述导流套筒的下端位于该套筒限位槽内。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竖向支撑柱上端的膜组件支撑板用于支撑膜组件,膜组件通过膜组件限位凸缘限位以保持稳定,套筒支撑环用于支撑导流套筒,导流套筒通过套筒限位槽限位以保持稳定。
[0009]上述膜组件包括上下正对设置的两个支撑环管,其中位于上方的所述支撑环管连接有出水管,该支撑环管呈矩形框架结构,两个所述支撑环管之间通过竖向支撑管连通,在两个所述支撑环管之间设有帘式膜,该帘式膜包括两个正对设置的集水管,两个所述集水管之间设有帘式膜本体,所述集水管与所述支撑环管连通。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经帘式膜本体过滤、处理后的出水进入集水管,再从出水管排出。
[0010]在上述厌氧池内上下正对设置有两个填料支撑件,所述填料支撑件与所述厌氧池内壁连接,两个所述填料支撑件之间连接有立体弹性填料,在该立体弹性填料周围分布有B1MTM微生物膜填料。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立体弹性填料和B1MTM微生物膜填料共用,能减缓膜外表面泥饼层的形成和变厚,使得沉积在膜丝表面的泥饼层厚度较不添加载体时较薄。
[0011]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厌氧MBR,污水经进水管流入配水管内,再经配水管管壁上的配水孔流出,在导流套筒内部向上流动,带动泥水混合物向上抬升,再从导流套筒外部向下流动,形成循环,可以使搅拌充分,有利于传质的进行,确保膜通量恒定;配水管下方的布水锥有利于均匀布水,低能耗。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支撑件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支撑件2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膜组件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7]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厌氧MBR,包括厌氧池I,在该厌氧池I底部设有内设有支撑件2,在该支撑件2上设有导流套筒3,在该导流套筒3内设有膜组件4,在所述导流套筒3下方设有配水管6,该配水管6下方设有布水锥5,该布水锥5正对的所述配水管6管壁上开设有配水孔,所述配水管6连接有进水管7。
[0018]所述支撑件2包括竖向支撑柱21,在该竖向支撑柱2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膜组件支撑板22,该膜组件支撑板22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膜组件限位凸缘23,所述膜组件4位于所述膜组件支撑板22上,在所述竖向支撑柱21的上部设有星形支架24,该星形支架24的中心处与所述支撑柱21固定连接,在所述星形支架24的伸出端连接有同一个套筒支撑环25,在该套筒支撑环25的上端面环向开设有套筒限位槽,所述导流套筒3的下端位于该套筒限位槽内。
[0019]所述膜组件4包括上下正对设置的两个支撑环管41,其中位于上方的所述支撑环管41连接有出水管11,该支撑环管41呈矩形框架结构,两个所述支撑环管41之间通过竖向支撑管42连通,在两个所述支撑环管41之间设有帘式膜43,该帘式膜43包括两个正对设置的集水管,两个所述集水管之间设有帘式膜本体,所述集水管与所述支撑环管41连通。
[0020]在所述厌氧池I内上下正对设置有两个填料支撑件8,所述填料支撑件8与所述厌氧池I内壁连接,两个所述填料支撑件8之间连接有立体弹性填料9,在该立体弹性填料9周围分布有B1MTM微生物膜填料10。
[0021]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厌氧MBR,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池(I),在该厌氧池(I)底部设有内设有支撑件(2),在该支撑件(2)上设有导流套筒(3),在该导流套筒(3)内设有膜组件(4),在所述导流套筒(3)下方设有配水管¢),该配水管(6)下方设有布水锥(5),该布水锥(5)正对的所述配水管(6)管壁上开设有配水孔,所述配水管(6)连接有进水管(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MBR,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2)包括竖向支撑柱(21),在该竖向支撑柱(2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膜组件支撑板(22),该膜组件支撑板(22)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膜组件限位凸缘(23),所述膜组件(4)位于所述膜组件支撑板(22)上,在所述竖向支撑柱(21)的上部设有星形支架(24),该星形支架(24)的中心处与所述支撑柱(21)固定连接,在所述星形支架(24)的伸出端连接有同一个套筒支撑环(25),在该套筒支撑环(25)的上端面环向开设有套筒限位槽,所述导流套筒(3)的下端位于该套筒限位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厌氧MBR,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组件(4)包括上下正对设置的两个支撑环管(41),其中位于上方的所述支撑环管(41)连接有出水管(11),该支撑环管(41)呈矩形框架结构,两个所述支撑环管(41)之间通过竖向支撑管(42)连通,在两个所述支撑环管(41)之间设有帘式膜(43),该帘式膜(43)包括两个正对设置的集水管,两个所述集水管之间设有帘式膜本体,所述集水管与所述支撑环管(41)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厌氧MBR,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厌氧池(I)内上下正对设置有两个填料支撑件(8),所述填料支撑件(8)与所述厌氧池(I)内壁连接,两个所述填料支撑件(8)之间连接有立体弹性填料(9),在该立体弹性填料(9)周围分布有B1MTM微生物膜填料(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厌氧MBR,包括厌氧池,在该厌氧池底部设有内设有支撑件,在该支撑件上设有导流套筒,在该导流套筒内设有膜组件,在所述导流套筒下方设有配水管,该配水管下方设有布水锥,该布水锥正对的所述配水管管壁上开设有配水孔,所述配水管连接有进水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厌氧MBR的显著效果是,污水经进水管流入配水管内,再经配水管管壁上的配水孔流出,在导流套筒内部向上流动,带动泥水混合物向上抬升,再从导流套筒外部向下流动,形成循环,可以使搅拌充分,有利于传质的进行,确保膜通量恒定;配水管下方的布水锥有利于均匀布水,低能耗。
【IPC分类】C02F3/28
【公开号】CN204779035
【申请号】CN201520481329
【发明人】李袁琴
【申请人】重庆泰克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7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