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346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包括呈中通结构的筒体、设于筒体底部的喇叭口、设于喇叭口下方的反射板、反射板固定架和进水管,喇叭口通过反射板固定架连接反射板,进水管连通筒体,进水管的出水弯管伸入筒体中且朝上延伸。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结构,沉淀池运行效率高,使用成本低;能够有效的同时解决沉淀池进水的和污泥沉淀作用,实现连续进水;所述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便于运行管理。
【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
【背景技术】
[0002] 污泥与污水的混合液进入沉淀池后,混合液中的细小污泥絮体相互碰撞絮凝为较 大的污泥絮体,大的污泥絮体再结合为污泥絮团,污泥絮团经压缩后沉在沉淀池底,污水则 上升为沉淀池上清液。连续进水时上清液从沉淀池顶部的三角堰溢流出去,污泥经沉淀池 底部排泥装置排走。如此,在沉淀池内的上清液是不能再与泥水混合液混合的,必须隔离开 上清液与泥水混合液。
[0003] 现有技术中,在污泥絮体下沉的同时,也发生有污水的不断上升的情况,如果污泥 絮体的下沉和污水的上升交叉进行,上升的污水带动污泥絮体上升,就会降低污泥絮体的 沉降作用。然而,在目前的污水处理厂中,沉淀池进水大多采用单点进水的方式,容易造成 污泥絮体的下沉和污水的上升交叉进行。上升的污水带动污泥絮体上升,使污泥絮体的沉 降作用降低。另外,细小的污泥絮体如果碰撞机会不够多,很难形成较大的污泥絮体,导致 泥水分离效果变差,甚至部分细小的絮体会随污水流出沉淀池。再有,水流速度较大对絮凝 后的污泥絮体有剪切作用,受剪切后变小的污泥絮体再次絮凝的效果降低,沉淀分离效果 也相应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解决了现有沉淀 池中上升的污水带动污泥絮体上升,使污泥絮体的沉降作用降低的问题。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 -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其特征是:包括呈中通结构的筒体、设于筒体底 部的喇叭口、设于喇叭口下方的反射板、反射板固定架和进水管,喇叭口通过反射板固定架 连接反射板,进水管连通筒体,进水管的出水弯管伸入筒体中且朝上延伸。
[0007] 进一步,所述出水弯管的开口向上,出水弯管的开口中心点在所述筒体的中心线L 上。
[0008] 进一步,所述进水管和所述筒体的连接位置位于筒体的中部偏上位置,筒体的高 度H、进水管与筒体顶部的距离D1满足4h>D1>|H。
[0009] 进一步,所述喇叭口大口径向下设置。
[0010] 进一步,所述反射板倾斜放置,反射板的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A满足80°>A>20°。
[0011] 进一步,4条所述反射板固定架将所述反射板固定在所述喇叭口下方。
[0012] 进一步,所述筒体的上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增加筒体强度的加强箍。
[0013] 进一步,在所述加强箍的邻近位置设置有便于安装的肋板,肋板和加强箍的距离 D2满足5丨L>D2。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5] 1、本实用新型采用筒体、喇叭口、反射板和出水弯管结构,沉淀池运行效率高,使 用成本低;能够有效的同时解决沉淀池进水的和污泥沉淀作用,实现连续进水;所述新型高 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便于运行管理。
[0016] 2、进水弯管采用向上开口的结构,避免了进水向下时进水流速较大对污泥絮体的 冲击作用;混合液在筒体的时候就开始污泥的絮凝,污泥絮凝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絮团较 大,便于泥水分离;由于混合液流出分离器的时候污泥下沉,污水上升,各行其道,互不交 叉,没有水带动污泥向上运动的现象,所以该泥水分离器具有高效的泥水分离效果。
[0017] 3、设有加强箍实现增加筒体强度,设有肋板便于在工程上安装。整体结构强度高, 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的制造方法附图
[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 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中,1-加强箍;2-进水管;21-出水弯管;3-筒体;4-肋板;5-喇叭口; 6-反射板固 定架;7-反射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包括呈中通结构的筒体3、设 于筒体3底部的喇叭口 5、设于喇叭口 5下方的反射板7、反射板固定架6和进水管2,喇叭口 5 通过反射板固定架6连接反射板7,进水管2连通筒体3,且进水管2的出水弯管21伸入筒体3 中且朝上延伸。
[0023] 本实施例中,进水管2和筒体3的连接位置位于筒体3的中部偏上位置,即筒体3的 高度H、进水管2与筒体3顶部的距离D1满5
出水弯管21的开口向上且中心点 在筒体3的中心线L上。本实施例应用于竖流式沉淀池中,进水管2的进水弯管采用向上开口 的结构,避免了进水向下时进水流速较大对污泥絮体的冲击作用;混合液在筒体3的时候就 开始污泥的絮凝,污泥絮凝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絮团较大,便于泥水分离;由于混合液流出 分离器的时候污泥下沉,污水上升,各行其道,互不交叉,没有水带动污泥向上运动的现象, 所以该泥水分离器具有高效的泥水分离效果。
[0024]喇叭口 5大口径向下设置。4条反射板固定架6将反射板7固定在喇叭口 5下方一定 的位置处。筒体3的上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增加筒体强度的加强箍1。在上下加强箍1的邻 近位置分别设置有便于安装的4块肋板4,肋板4和加强箍1的距离D2满足^ H>D2,肋板4焊 10 接在筒体3上,为了便于在工程上安装而设置。
[0025] 本实施例中反射板7倾斜放置,反射板7的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A满足80° >A> 20°。本实施例整体采防腐处理后的碳钢、304不锈钢和/或316不锈钢制成,坚固耐用。
[0026]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说明,现说明其工作原理:本实施例应用于竖流式沉淀 池中,泥和水的混合液经进水管2向上进入筒体3后均匀分散向下流,由于筒体3顶部高于沉 淀池液面,且进水管2在沉淀池液面下一定的位置,所以筒体3里面的泥水混合液不会与沉 淀池上清液混合。污水向下流动的过程中,污泥絮体在筒体3内不断的絮凝沉淀,由于筒体3 的半径不是太大,污泥絮体碰撞的机会较多,污泥絮体絮凝的较好,形成大的污泥絮团,有 利于泥水分离。泥水混合液流经喇叭口 5,横截面积逐渐增大,扩大泥水分离面积。向下流动 的泥水混合液会被反射板7阻挡,在反射板7的反射作用下改变流动方向。由于反射板7与水 平面成一个小的角度,所以被改变方向后的污水从反射板7周围以一定的角度流出,此时污 泥的密度较大继续下沉,污水的密度较小缓慢上升,污泥与污水各行其道,互不交叉,提高 了污泥与污水的分离效果。
[0027] 使用本实施例,沉淀池运行效率高,使用成本低;能够有效的同时解决沉淀池进水 的和污泥沉淀作用,实现连续进水;所述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结构简单,容易制造, 便于运行管理。
[0028]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参见现有技术。
[0029]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 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 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主权项】
1. 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其特征是:包括呈中通结构的筒体、设于筒体底部 的喇叭口、设于喇叭口下方的反射板、反射板固定架和进水管,喇叭口通过反射板固定架连 接反射板,进水管连通筒体,进水管的出水弯管伸入筒体中且朝上延伸。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弯管的 开口向上,出水弯管的开口中心点在所述筒体的中心线L上。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 和所述筒体的连接位置位于筒体的中部偏上位置,筒体的高度H、进水管与筒体顶部的距离 D1 满足 >>D1>:H。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口大口 径向下设置。5. 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 倾斜放置,反射板的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A满足80° >A>20°。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4条所述反射板 固定架将所述反射板固定在所述喇叭口下方。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上部 和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增加筒体强度的加强箍。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泥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箍的 邻近位置设置有便于安装的肋板,肋板和加强箍的距离D2满足+ H>D2。
【文档编号】B01D21/02GK205699619SQ201620240027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5日
【发明人】谢海松
【申请人】广州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一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