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降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78988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沉降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降槽,特别设计一种体积小、沉降效率高的沉降槽。
背景技术
在氧化铝的生产流程中,从溶出车间送出的稀释矿浆被送到赤泥分离及洗涤车 间,进行初步固液分离,分离出赤泥后,溢流粗液被送往控制过滤车间进一步过滤,以得到 精液。在该过程中,我们希望赤泥尽快地沉降,得到的溢流尽可能的清澈,并且得到高固含 的赤泥,以减轻后续洗涤工段的洗涤次数,减少洗水的用量。在现有技术中,氧化铝厂多采 用平底沉降槽进行分离洗涤,平底沉降槽的直径达到Φ40 50m,絮凝剂也是从槽顶整包 直接投放,这样造成沉降槽的占地面积大、沉降速度慢,且得到的底流固含较低,分离效果 不甚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体积小、沉降效率高、沉降底流固含高的沉 降槽,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它包括筒体,在筒体内设有耙机,在筒体的筒壁上段设有溢流 口,在筒体底部设有底流出口,在筒体内连接有进料井,在筒体上连接有进料管,进料管的 出口与进料井相切,并且在进料管上连接有絮凝剂进料管。在进料管上设有文丘里管。筒体的直径为13 16m,絮凝剂进料管的数量为2 5个。筒体的筒底为锥形。筒体的高度为17 23m。进料井的直径为Φ;Μ 5m,高度为4 6m。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通过在筒体内连接进料井,在筒体上连接进料管,进料管 的出口与进料井相切,在进料管上连接有絮凝剂进料管,这样溶出来的稀释料浆进入进料 管后就可与絮凝剂进料管内的絮凝剂接触,使絮凝剂与料浆快速混合,混合后的料浆沿切 线方向进入进料井,料浆在饲料井内旋转沉降再次与絮凝剂混合,在重力和絮凝剂的作用 下快速分层得到清澈溢流层、浑浊中间层和底流层;因此采用本发明就可减小沉降槽的面 积,提高沉降效率、沉降底流固含,同时经经申请人试验检测,采用本发明后沉降槽的尺寸 就可从Φ40πι 5m 50m降低到Φ 13m 16m,以直径为14的沉降槽为例,发明人采用1 个Φ 14m的分离沉降槽,5个Φ Hm洗涤槽,能处理60t/h 70t/h的干赤泥量,底流固含可 达到42 % 46 %,末次底流固含可达到50 % 52 %,分离溢流(粗液)及一次洗涤溢流固 含≤150mg/L。在进料管上设文丘里管,这样从进料管喷嘴处喷出的料浆流速可达2. 5 3. 5m/s,可吸入当次洗涤溢流进行自稀释;筒体的直径为13 16m,筒体的高度为17 23m,进料井的直径为Φ 3m 5m,高度为4 6m,此数据均是申请人经过大量试验和检测后所得,目的是即可满足工艺要求,又能节约工程造价。絮凝剂进料管的数量设为2 5个, 这样可以使絮凝剂与料浆的接触更加均勻;筒体的筒底采用锥形,这样方便耙机工作。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沉降槽,它包括钢制的筒体1,筒体1的直径为为 13 16m,高度为17 23m,筒体1由筒壁、筒底和筒盖相互焊接构成,筒底为锥形,筒盖为 球面形,在筒体1内设有搅动料浆的耙机2,耙机转动的速度为0. 12转/分,且耙机2能在 扭矩荷载增加时进行扭矩高报警、高高报警,并能停机自我保护,在筒体1的筒壁上段设有 溢流口 3,在筒体1的筒底设有底流出口 4,在筒体1内焊接有一个圆柱形的进料井5,进料 井5的直径为Φ;Μ 5m,高度为4 6m ;在筒体1上还连接有一根进料管6,进料管6的 出口与进料井5的内壁相切,并且在进料管6上连接有2 5个絮凝剂进料管7,2 5个 絮凝剂进料管7的上端与絮凝剂总管连接。在具体使用时,溶出来的稀释料浆从进料口进入进料管6,2 5絮凝剂进料管7 连接在进料管6上可以使絮凝剂与料浆快速且均勻混合,喷出的混合料浆沿切线方向进入 进料井5,料浆在进料井5内旋转沉降再次与絮凝剂混合,在重力和絮凝剂的作用下快速分 层得到清澈溢流层、浑浊中间层和底流层。同时因沉降槽可分为分离沉降槽和洗涤沉降槽, 由于洗涤沉降槽进料管中的物料较稠,因此可在进料管7上设置文丘里管,这样从文丘里 管口喷出的高速料浆就可与分离出的洗液接触再次稀释,提高分离、洗涤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沉降槽,它包括筒体(1),在筒体(1)内设有耙机0),在筒体(1)的筒壁上段 设有溢流口(3),在筒体(1)底部设有底流出口 G),其特征于在筒体(1)内连接有进料井(5),在筒体(1)上连接有进料管(6),进料管(6)的出口与进料井( 相切,并且在进料管(6)上连接有絮凝剂进料管(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槽,其特征在于在进料管(6)上设有文丘里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槽,其特征在于筒体⑴的直径为13 16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沉降槽,其特征在于筒体(1)的筒底为锥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槽,其特征在于絮凝剂进料管(7)的数量为2 5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槽,其特征在于筒体(1)的高度为17 23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槽,其特征在于进料井(5)的直径为Φ: 5m,高度 为4 6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降槽,它包括筒体(1),在筒体(1)内设有耙机(2),在筒体(1)的筒壁上段设有溢流口(3),在筒体(1)底部设有底流出口(4),在筒体(1)内连接有进料井(5),在筒体(1)上连接有进料管(6),进料管(6)的出口与进料井(5)相切,并且在进料管(6)上连接有絮凝剂进料管(7)。本发明使絮凝剂与料浆快速混合,混合后的料浆沿切线方向进入进料井,料浆在饲料井内旋转沉降再次与絮凝剂混合;因此采用本发明就可减小沉降槽的面积,提高沉降效率、沉降底流固含,同时经经申请人试验检测,采用本发明后沉降槽的尺寸就可从Φ40m~5m~50m降低到Φ13m~16m。
文档编号B01D21/01GK102107094SQ20091031243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8日
发明者曾国强 申请人: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