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冲洗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58456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反流冲洗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装置,该过滤装置包括带有入口和出口的配件以及按照流动方向布置在出口和入口之间的过滤元件,该过滤元件被构造成带有一个排泄口和一个排泄阀的反流冲洗过滤器,其中,所述装置可以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水从入口经过过滤元件流向出口,而在第二状态下,水在排泄阀开启时从入口以相反的方向经过过滤元件流向排泄口,其中,(a)过滤元件与同轴地环绕其布置的过滤套筒被共同布置在一个过滤杯中,从而在过滤套筒和过滤杯之间构成了一个外部环形空间,并且在过滤元件和过滤套筒之间构成了一个内部环形空间,并且(b)在过滤元件内部布置有一个可自由转动的管道元件,该管道元件具有开口,这些开口通过过滤元件将管道元件的内部空间与内部环形空间相连,并且轴向管道在管道元件的整个高度上延伸。过滤装置在过滤杯中具有三个同轴元件一个过滤套筒、一个过滤元件和一个管道元件。在这些元件之间分别构成一个环形空间,水流被引导通过该环形空间。此外,水流还可以被引导通过设置在管道元件中的管道。通过对水流的合适的控制,水流可以被引导在一个方向上通过过滤元件,然后为了反流冲洗在相反的方向上通过过滤元件。这样的装置在家庭用水设备中使用。由供水管路为建筑物供应的饮用水被过滤。
背景技术
公知多种多样的反流冲洗过滤装置。为了维护过滤器,在装置前设置有一个闭塞物。为了反流冲洗,通过合适的阀接通,引导水流以相反的方向流过过滤器。在这种情况下, 附着在过滤器中的颗粒脱落,并且经过排泄口被清除。具有集成的泄漏保扩机构的过滤装置由DE 10200500009A1公知。该装置应用一个反流冲洗过滤器和一个直接布置在反流冲洗过滤器之前的涡轮。流过该过滤器的任一水流利用涡轮被检测和分析。DE 102009003343A1公开了一种减压器过滤装置。减压器完全被隔离,不会从外部进入过滤器的内部空间。过滤器包括在布置在过滤杯中的滤套筒内的过滤元件。在减压器和过滤元件之间布置有一个可转动的管道元件。该管道元件具有叶片。在过滤杯的底部设置有排泄口。当排泄口为了反流冲洗被开启时,叶片被冲流,并且管道元件转动。该装置结构复杂并且易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简单、紧凑的过滤器,其不容易阻塞,并且具有很好的反流冲洗效果。依据本发明,该目的的实现方式为,(c)管道元件被可轴向运动地布置在一个上部工作位置和一个下部反流冲洗位置之间,并且一根弹簧的弹簧压力施加在其上,从而管道元件被保持在工作位置,(d)管道元件在下边缘具有一个环绕的密封唇,利用该密封唇,外部环形空间和管道元件内部之间的区域在反流冲洗位置上可以被分开,并且(e)过滤元件在上部区域具有一个底部,该底部在工作位置上封闭管道和管道元件的内部空间。在这种设计方案中,一根弹簧使管道元件保持在上部工作位置。于是管道和内部空间在上部封闭。水流在外部穿过外部环形空间向下流动,并在此进入内部空间。水流从内部空间穿过开口和过滤元件而流入内部环形空间。水流被从内部环形空间引向出口。当排泄口被开启时,管道元件通过抽吸作用克服弹簧力向下运动。密封唇分开外部环形空间和管道元件的内部之间的连接。为此,管道元件以上的区域是开口的。水流可以从外部环形空间向下仅流入内部环形空间。水从那里以相反的方向穿过过滤元件和管道元件中的开口而流向管道元件中的内部空间。管道元件的内部空间通过管道元件上方的现在开口的区域与管道形成连接。水流因而可以带着来自于反流冲洗的污物颗粒穿过管道流向排泄口。优选过滤元件和过滤套筒外壳固定地布置在过滤杯中,并且利用上边缘与一段接管相连,该接管在配件上模制形成并且与出口相连。于是过滤元件和过滤套筒构成一个外壳固定的保持在配件的接管上的单元。管道元件被可转动和可轴向运动地布置在其中。优选规定,设置在配件内的入口在中心伸展并且与外部环形空间相连,并且出口作为环形管道被绕着入口布置并且在工作位置上与内部环形空间相连。该装置可以被构造成为凸缘并且被装配在同样的凸缘上。在本发明的一种设计方案中,配件具有一个用于闭塞入口的闭塞物。该闭塞物可以实现对装置的简单的维护。本发明的设计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内容。随后,一种实施例参照附图得到进一步说明。


图1是通过处于工作位置的过滤装置的纵剖面图;图2示出处于反流冲洗位置的图1的过滤装置;图3是图1的过滤装置的过滤器和过滤套筒的分解视图;图4是沿着图1中的切线D-D的横剖面图;图5是图4的细节图;图6详细示出带有图1至图5的过滤元件和管道元件的过滤套筒。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示出整体用10标示的饮用水过滤配件。该配件10具有一个带有可闭塞的入口 14和与入口同轴地环绕布置的出口 16的配件外壳12。为了闭塞,设置有常用的球阀15。 利用入口 14,配件通过一个连接配件20连接在没有画出的饮用水供应机构上。从出口 16 流出的水被转接至建筑物中的分流点。过滤配件10具有由塑料构成的过滤杯18。配件外壳12具有一段连接接管22。该过滤杯18被旋入配件外壳12的连接接管22中。在过滤杯18的底部区域设置有排泄口 26。该排泄口沈借助于球阀观被关闭。排泄口沈和球阀观被布置在相对于过滤杯18 可转动支承的下部外壳手柄件30内。排泄口沈与下部外壳手柄件30固定连接并且延伸通过下部外壳手柄件30的底部24。排泄口在此处通入一个排泄漏斗33中。球阀28具有一个球体四和一根与球体相连的阀螺杆31。该阀螺杆31通向外部。 一个手柄32与阀螺杆31连接。通过手柄32和阀螺杆31,球体可以绕着在作画平面内水平走向的旋转轴被转动。在球体四内设置有一个孔35。孔35在反流冲洗位置上对准排泄口 26。于是球阀被开启。这在图2中示出。图1示出这样的状态,即相对于图2,球体四借助于手柄32被转过90°。于是孔35如图所示垂直于排泄口沈。球阀被关闭。这是工作位置。在过滤杯18中同轴地布置有一个过滤套筒34。在过滤套筒34的内部空间中同轴地布置有一个过滤滤芯48。该过滤滤芯48是一个塑料件。图3单独地示出过滤滤芯48。 该过滤滤芯48具有大量轴向重叠布置的环形肋条52。这些肋条52构成圆柱形。这些肋条 52通过连接牵条60相互连接。连接牵条60具有三角形截面并且在图4中容易辨认。在过滤杯18的内壁和过滤套筒34的外壁之间构成了一个环形空间38。过滤套筒 34具有环绕的肋条36。过滤套筒34在图3中被再次单独示出。肋条36由轴向的水流,在过滤杯18和过滤套筒34之间的环形空间38内形成了环绕的水流。由此,粗大的污物颗粒被向外挤压并落下。环形空间38通过接管22内的环形通道40与配件外壳12内的入口 14连接。环形空间38在过滤杯18的下部区域通入一个空腔42中。该空腔42向下被截锥形的环形件 44封闭。该环形件44在图3中容易辨认。环形件44利用四根牵条45固定在过滤滤芯48 的下边缘上。这可以在图3中看出。牵条45的上端部位于过滤滤芯48的下边缘和过滤套筒34的下边缘之间。在过滤套筒34和由肋条52构成的过滤滤芯48之间构成了另个环形空间56。在上端,过滤滤芯构成了带有侧面开口 62的接管64。这可以在图3中看出。接管利用一个密封圈延伸入配件(Armatur) 12中的接管84中。一个空腔66在过滤滤芯内部构成。这可以容易地在图4中看出。空腔在上端利用接管64的模制形成的底部63被封闭。一个可转动支承的管道元件68从下部伸入空腔66中。管道元件68在图3中同样被单独示出。管道元件68具有一个带有大量的圆环72的圆柱形的基本形状。圆环72通过四根连接片74相互连接。连接片74沿着圆周延伸经过一个角度段。开口 76在连接片74和圆环72之间形成。每个连接片74都具有轴向管道75,这些轴向管道在管道元件68的整个高度上延伸并且具有一个上端开口的端部。连接片的下端部在内侧与一个贯通的、漏斗形的底部80 连接。一个漏斗形的底部86在底部80下方夹入连接片74的外端部。底部86被一根支撑在过滤杯18的底部上的弹簧98施加力。向下凸出的边缘利用环绕的槽模制在下端底部86 上。环绕的唇形橡胶密封条87嵌入该槽中。弹簧98通向边缘。外底部86通过一根管道90与排泄口沈相连,如在图1中可以看到的那样。在连接片74中构成的管道75以这种方式通过两个底部80、86与排泄口沈连接。当球阀观被开启时(反流冲洗工况),水向下通过排泄口沈流出。在此,在连接片74中的管道75中形成了抽吸作用。管道元件68通过排泄口 90与外壳手柄件30的内部件71形状配合地连接。因此当水在反流冲洗工况下向下流动时,利用外壳手柄件30可以手动转动管道元件68。开口 76以这种方式分布在整个过滤滤芯48上。在反流冲洗工况下,在过滤杯18底部的外部区域和排泄口沈之间存在一个连接件27。以这种方式,通过环形空间38向下列达的粗大颗粒进入连接件27区域中,并通过排泄口洸向下。管道元件在上部区域具有一根销73。该销在轴向上延伸,并且通过连接片77与最上部的边缘70连接。过滤滤芯48在接管64区域具有一个凹处65。该凹处65向下开口, 并且在接管64的底部63上模制形成。销73突入凹处65中,并且被可轴向运动地通入其中。图1中的箭头100示出在普通工况下通过过滤配件10的水流通路。如上所述,水从入口 14进入过滤杯18中的外部环形空间38内。粗大的颗粒向下脱落进入过滤杯的底部区域,并且从内部紧贴在环形件44上。于是水流过牵条45之间向内进入管道元件68的内部空间中。这通过箭头104表示。在管道元件68内,水向上流动,并在过滤滤芯48的肋条52之间向外流动。在这种情况下,水被过滤。颗粒保持在内部悬挂在过滤滤芯上。这通过箭头106表示。过滤后的水在环形空间56中向上流动。这通过箭头108表示。带有管道75的管道元件68和过滤滤芯48在其上端部被接管64的底部63封闭。过滤套筒34利用其上端部插到接管84 上,并且利用密封圈密封。接管84在配件12上模制形成。出口 16以这种方式与环形空间 56相连。水从环形空间56通过接管64内的开口并且通过接管84流入配件12,并流向出口 16。在此处得到经过过滤的水。对于反流冲洗工况,球阀沈被开启。这在图2中示出。水向下流出并且由此形成了抽吸。带有密封唇87的管道元件68可轴向运动地布置。在工作位置上,管道元件68利用弹簧98向上朝接管64的底部63被压紧到过滤元件48上。通过抽吸,管道元件68在反流冲洗工况下克服弹簧压力向下运动。于是密封唇87紧贴在环形件44上,并且封闭外部环形空间38和管道元件68的内部空间66之间的通道。水流从连接片45之间的环形空间 34的下部区域穿过而进入内部环形空间56。这通过箭头110表示。于是水可以在相反方向上从环形空间56穿过管道元件68中的开口 76流入管道元件68的内部空间66中。在此处水如箭头112表示的那样向上流动。间隙114在管道元件68的上端和底部63之间构成。水穿过该间隙114从上部流入管道75中。在此处水向下流向两底部80、86,并且通过排泄口沈向外流出。可以看到, 水流在相反方向上流过过滤元件48,并且携带杂质和颗粒。利用手柄件30来转动管道元件 68,由此使得开口 76分布在整个过滤器上,并因此可以过滤所有区域。
权利要求
1.过滤装置(10),包括带有入口(14)和出口(16)的配件(12)以及按照流动方向布置在出口和入口之间的过滤元件(48),该过滤元件被构造成带有排泄口 06)和排泄阀08) 的反流冲洗过滤器,其中,所述装置可以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水从入口穿过过滤元件G8)而流向出口(16),而在第二状态下,水在排泄阀(28)开启时从入口 (14)以相反的方向穿过过滤元件G8)而流向排泄口(沈),其中,(a)过滤元件G8)与同轴地环绕该过滤元件布置的过滤套筒(34)被共同布置在一个过滤杯(18)中,从而在过滤套筒(34)和过滤杯(18)之间构成了一个外部环形空间(38), 并且在过滤元件G8)和过滤套筒(34)之间构成了一个内部环形空间(56),并且(b)在过滤元件G8)内部布置有一个可自由转动的管道元件(68),该管道元件具有开口(76),这些开口通过过滤元件08)将管道元件(68)的内部空间(66)与内部环形空间 (56)相连,并且轴向延伸的管道(75)在管道元件(68)的整个高度上延伸,其特征在于,(c)管道元件(68)被可轴向运动地布置在一个上部工作位置和一个下部反流冲洗位置之间,并且一根弹簧(98)的弹簧压力施加在该管道元件上,从而管道元件被保持在工作位置,(d)管道元件在下边缘具有一个环绕的密封唇(87),利用该密封唇,外部环形空间 (38)和管道元件(68)内部之间的区域02)在反流冲洗位置上可以被分开,并且(e)过滤元件G8)在上部区域具有一个底部(63),该底部在工作位置上封闭管道(75) 和管道元件(68)的内部空间(66)。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元件G8)和所述过滤套筒 (34)被外壳固定地布置在所述过滤杯(18)中,并且利用上边缘与一段接管(84)相连,所述接管在所述配件(1 上模制形成并且与所述出口(16)相连。
3.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配件(12)中的入口(14)在中心伸展并且与所述外部环形空间(38)相连,并且所述出口(16)作为环形管道被绕着所述入口(14)布置并且在工作位置上与所述内部环形空间(56)相连。
4.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1 具有一个用于闭塞所述入口的闭塞物(15)。
全文摘要
反流冲洗过滤装置,其中过滤元件与同轴环绕其布置的过滤套筒共同布置在过滤杯中,故在过滤套筒和过滤杯之间构成外部环形空间,在过滤元件和过滤套筒之间构成内部环形空间,在过滤元件内布置有可自由转动的具有开口的管道元件,开口通过过滤元件将管道元件内部空间与内部环形空间相连,轴向伸展的管道在管道元件的整个高度上延伸。管道元件可轴向运动地布置在上部工作位置和下部反流冲洗位置之间,弹簧的弹簧压力施加在其上,故管道元件被保持在工作位置,管道元件在下边缘具有环绕的密封唇,利用该密封唇,外部环形空间和管道元件内部之间的区域在反流冲洗位置可分开,过滤元件在上部区域具有底部,底部在工作位置封闭管道和管道元件内部空间。
文档编号B01D29/31GK102485309SQ20101062428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6日
发明者W·赫金 申请人:汉斯萨塞拉思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