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絮凝斜板、管沉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58700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再絮凝斜板、管沉淀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备类,特别涉及一种再絮凝斜板、管沉淀装置,尤指一种 使剩余的细小絮体之间再发生碰撞,絮凝生成大的絮凝颗粒,从而被清除的再絮凝斜板、管 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斜板、管沉淀装置作为一种固液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 水处理技术中。如附图1所示,为已有上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组成结构示意图,由图中看出, 其由斜板、管沉淀装置1、集水槽2、絮凝池3、穿孔配水墙4、排池管5、支架6和出水管7组 成。其工作原理是来自于水源投药后的水在絮凝池3里凝聚成颗粒后,经由穿孔配水墙4 进入斜板、管沉淀装置1的底部,斜板、管沉淀装置1安装在沉淀池底面的支架6上,水流由 沉淀装置1的下部向上流穿过斜板、管沉淀装置1,使大的絮凝颗粒沉淀到沉淀装置1斜板、 管的斜面上,并滑落到池底而被去除。经过去除污泥颗粒后的水经集水槽2,由出水管7被 输送到下部处理工序。已有斜板、管沉淀装置1的结构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其由若干长度为L的斜 板或斜管11所组成,其斜板、管和水平面构成了 (2夹角,其尺寸L 一般在700 1200毫米 之间,倾角<2 —般在50-60度之间。已有的斜板、管沉淀装置有两种型式,一种如附图2所 示,为现有斜板沉淀装置1的示意图,其是由若干片长度为L、与水平面构成倾角<2的斜板 构成;另一种如附图3所示,为现有斜管装置Ia示意图,斜管沉淀装置Ia的本体1由若干 根的长度为L、与水平面构成一定角度的斜管构成。待处理的水沿进水方向从每斜板、管11 或Ia的下部向上流入沉淀装置。斜板、管沉淀装置的工作原理如附图4所示,斜板、管沉淀装置1,待处理的水沿水 流方向A向上流进入沉淀装置,水中较大的颗粒,亦即沉淀的污泥等杂质D在重力作用下, 沿着污泥下滑方向C逐渐沉于斜板、管11的表面下滑,落入池底;而一些细小的颗粒随水流 上升方向B流出斜板、管,而不能沉淀,形成剩余浊度。和平流沉淀池相比,斜板、管沉淀装置改善了水力条件,增大了沉淀面积,故具有 沉淀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的特点。但是此种装置仍然存在不能完全沉淀,而存在剩余浊度的 问题。有人曾试验想通过增加斜板、管的长度L的方法来提高沉淀的效率和出水质量,但效 果不明显。分析其原因,是斜板、管中的流体在上升一段距离后,慢慢变成稳定的流态,大颗 粒沉淀后,水中剩余的细小的絮体由于体积小、重量轻,被稳定的水流携带很难沉淀去除, 所以即使增加斜板、管的长度L效果也不明显。上述已有斜板、管沉淀装置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絮凝斜板、管沉淀装置,以 使剩余的细小絮体之间再发生碰撞,絮凝生成大的絮凝颗粒,从而被清除。[0008]本实用新型在已有结构的斜板、管沉淀装置上加设污泥回流孔和扰流板、柱,而使 该装置从下至上按不同作用和功能形成四个区域初沉区I、二沉区II、扰流区III和三沉 区IV,其工作原理为在絮凝池凝聚成颗粒的水从底部进入再絮凝斜板、管沉淀装置,较大 的颗粒在初沉区就能沉淀到斜面并沿斜面下滑而被去除;较小的颗粒随水流一起上升,经 扰流板、柱使流体形成多个漩流,使初沉区未沉淀的小絮体发生碰撞,再絮凝形成较大絮体 颗粒在三沉区沉淀;三沉区沉淀后的污泥沿斜板、管下滑到污泥回流孔落入下一层沉淀区, 在二沉区发生沉淀;同时从污泥回流孔落入下一层沉淀区的污泥在下落过程中与本层的未 沉淀的絮体又发生碰撞,再絮凝形成大的颗粒被去除。再絮凝斜板、管沉淀装置的构成如下在每片斜板、管沉淀斜面的适当位置交错开设一到三排污泥回流孔;在回流孔的 上方加设二到五排扰流板、柱;根据水体实际情况和要求,采用单独开设污泥回流孔或单独加设扰流板、柱的结 构形式;根据水体实际情况和要求,设计加工成多组扰流板和多组扰流柱的结构形式;在每片斜板斜面交错开设一到三排污泥回流孔;在回流孔的上方加设一到五排扰 流板、柱。污泥回流孔可为多种形状圆形、椭圆形、方形或长方形。采用同样的方法采用侧向流的水流方式,构成另一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亦即待 处理的水沿水平方向以侧向流的水流方式移动,在其再絮凝沉淀装置每片斜板上的适当位 置开设污泥回流孔和加设扰流板、柱,构成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侧向流的结构形式,与上述 上向流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的原理相同,同样达到提高沉淀效率和提高出水质量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斜板内部,通过污泥回流和加设扰流板、柱的方法,使 原来在斜板、管中不易沉淀的细小絮体发生再絮凝而沉淀,提高了沉淀效率,提高了出水质 量,它赋予斜板、管沉淀装置新的作用和内涵,是斜板、管沉淀装置创造性的改进。

图1为已有上向流絮凝斜板、管沉淀池装置示意图。图2为已有斜板沉淀装置的示意图。图3为已有斜管沉淀装置示意图。图4为已有的斜板、管沉淀装置原理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斜板沉淀装置原理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斜板沉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斜管沉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侧向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5至附图7所示,并参见附图1,在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1的每片斜板11斜 面的适当位置交错开设孔径15毫米的二排污泥回流孔13,并在回流孔13的上方加设三排 扰流板12,多件斜板11采用角钢14固定在用于支撑再絮凝斜板、管沉淀装置的支架6上,多片斜板采用连接板15连接成整体装置1。如附图7所示,由斜管组成的再絮凝斜管沉淀 装置la,由多根斜管Ila组成,在每根斜管Ila的适当位置交错开设孔径为20毫米的一排 污泥回流孔13a,并在回流孔13a的上方加设三排扰流柱12a,并使多根斜管组成的再絮凝 斜管沉淀装置Ia通过角钢14a固定在支撑该装置的支架6上。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从下至上的上向流水流方式,按不同作用和功能如附图5 所示分成四个沉淀区初沉区I、二沉区II、扰流区III、三沉区IV。在絮凝池凝聚成微小颗 粒的水从斜板、管底部沿进水方向A进入再絮凝斜板、管沉淀装置1或la,较大的颗粒D沿 水流方向C在初沉区I就能沉淀到斜面而被去除;较小的颗粒随水流一起上升,经扰流板 12或12a使流体形成多个漩流,使初沉区未沉淀的小絮体在扰流区III发生碰撞,再絮凝形 成较大絮体在三沉区IV沉淀,在三沉区沉淀后的污泥沿斜板下滑到污泥回流孔13或13a 落入下一层沉淀区,在二沉区发生沉淀被去除;同时从污泥回流孔落入下一层沉淀区的污 泥在下落过程中与本层的未沉淀的絮体又发生碰撞,絮凝形成大的絮凝颗粒被去除,再絮 凝后的水沿水流方向B流出该装置进入下步处理程序。在每片斜板11斜面交错开设一到三排污泥回流孔13 ;在回流孔的上方加设一到 五排扰流板、柱12。如附图8所示,并参见附图1,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的侧向流水流方式的结构示意 图,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Ib的每片斜板lib斜面长度方向的适当位置交错开设孔径为15 毫米的多个污泥回流孔13b,并在回流孔13b的上方加设三排扰流板12b,多件斜板12b采 用角钢14b固定在用于支撑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的支架6上,并构成整体装置lb。待处理 的水沿水平的进水方向A进入数个斜板构成的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并沿出水方向B流出 该装置。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的侧向流的水流方式,在絮凝池凝聚成微小颗粒的水从斜板 水平方向A进入由数个斜板构成的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lb,较大的颗粒在流经扰流板12b 前就能逐步沉淀到斜板的斜面而被去除;较小的颗粒随水流一起水平移动,经扰流板12b 使流体形成多个漩流,使未沉淀的小絮体在扰流板12b处发生碰撞,再絮凝形成较大絮体 颗粒沉淀;沉淀后的污泥沿斜板下滑到多个污泥回流孔13b被去除;同时未完全沉淀的微 小颗粒从一污泥回流孔流入前方下一污泥回流孔,并在在下落过程中与本处的未沉淀的絮 体又发生碰撞,絮凝形成大的絮凝颗粒被去除。
权利要求一种再絮凝斜板、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已有的斜板、管沉淀装置上加设污泥回流孔(13)和扰流板、柱(12),而使该装置从下至上按不同作用和功能形成四个区域初沉区I、二沉区II、扰流区III和三沉区IV。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絮凝斜板、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片斜板、管(11)沉淀斜面交错开设一到三排污泥回流孔(13);在回流孔(13)的上方加设二到五排扰 流板、柱(12)。
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再絮凝斜板、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扰流板、柱(12) 为多组结构形式。
4.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再絮凝斜板、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污泥回流孔(13) 可为多种形状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
5.一种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其侧向流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斜板上开 设污泥回流孔(13)和加设扰流板、柱(12)。
6.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片斜板斜面交 错开设一到三排污泥回流孔(13);在回流孔的上方加设一到五排扰流板、柱(12)。
7.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扰流板和扰流柱(12)为多组结构型式。
8.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再絮凝斜板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污泥回流孔(13)可 为多种形状圆形、椭圆形、方形或长方形。
专利摘要一种再絮凝斜板、管沉淀装置,属于水处理设备类。本实用新型是在已有结构的斜板、管装置上加设污泥回流孔和扰流板、柱,而使该装置从下至上或水平的水流方向按不同作用和功能形成四个区域初沉区、二沉区、扰流区、三沉区,其工作原理为在反应池絮凝后的水从斜板、管底部或侧部进入再絮凝斜板、管装置,较大的颗粒在初沉区就能沉淀到斜面而被去除;较小的颗粒落入下一层沉淀区的污泥在下落过程中与本层的未沉淀的絮体又发生碰撞,絮凝形成大的絮凝颗粒被去除。使原来在斜板、管中不易沉淀的细小絮体发生再絮凝而沉淀,提高了沉淀效率,提高了出水质量。
文档编号B01D21/08GK201684443SQ20102004260
公开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5日
发明者田德勇 申请人:廖一;田德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