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98430阅读:6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
背景技术
氨法烟气脱硫技术依靠氨脱硫烟气中的SO2,脱硫产物一硫酸铵可以作为化肥被充分利用,因此,氨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很好的经济性。烟气脱硫技术中吸收塔系统是烟气脱硫技术中关键的装置。通常,在氨法烟气脱硫装置中的吸收塔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直接借鉴其他湿法烟气脱硫装置的经验,而缺乏针对性的吸收塔系统技术细节上的设计,所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尽管吸收塔系统可以达到较高的脱硫效率,但是,氨逃逸现象也比较严重。如果继续提高脱硫效率,氨逃逸现象就成为了提高脱硫效率的瓶颈。氨逃逸直接影响到氨法烟气脱硫技术的经济性,当氨逃逸现象严重时又会造成二次污染。所以,氨法烟气脱硫技术必须处理好氨逃逸的问题。由此,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有必要采用针对性的技术设计。
发明内容针对氨法烟气脱硫技术中氨逃逸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能在保证高脱硫效率的同时降低氨逃逸现象的发生。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吸收塔和塔外循环管路系统,其中吸收塔从上到下包括烟气出口、除雾器层、除雾器冲洗水层、至少三层喷淋吸收层、烟气入口、浆液池。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附属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浆液池内从上至下包括搅拌器、曝气氧化管网、氨水均布管网、 喷淋循环液出口和浆液外排口。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塔外循环管路系统包括管路、氨水均布器和循环泵。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氨水均布管网水平布置在曝气氧化管网的下方,且与曝气氧化管网垂直距离大于0. 5m。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氨水均布管网由主管和支管构成,且管网平面与吸收塔横截面平行,主管和支管管壁周向侧面和底面上均勻开孔,其中主管和支管管端远离氨水进入端均封死,且开孔孔径为2mm-10mm。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喷淋吸收层分别对应至少三套循环管路系统,其中至少一层喷淋吸收层对应的循环管路系统上循环泵的入口管道上装有氨水均布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氨水均布器为单一管式,远离氨水进入端封死,管壁周向均勻开孔,氨水均布器插入到入口管道内部,和入口管道内介质流向垂直,且氨水均布器管壁上开孔的孔尺寸为2mm-10mm。本实用新型优点如下1、三层喷淋吸收层同时运行,提高了吸收塔横截面上喷淋的吸收液的覆盖率,既提高了喷淋吸收液的喷淋均勻性,又提高了液气比,增强了吸收效果,可以提高烟气脱硫效率。2、氨水均布管网和氨水均布器的管壁上均勻开孔,保证氨水均勻地分散到加入的介质中,避免因局部氨水浓度高增加氨气逸出量。浆液池内的氨水均布管布置在曝气氧化管网下部,减少了氨随着氧化用空气逃逸到浆液池上气相烟气中的可能性。3、三层喷淋层的区别性的配置降低了氨逃逸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最下一层喷淋吸收层预先吸收烟气中的部分so2,使得与中间一层喷淋吸收层喷淋的吸收液接触的烟气中 SO2含量稍低,如此和含氨的吸收液接触降低了生成亚硫酸铵气溶胶的可能性,而对气溶胶生成的控制能够从根本上抑制氨逃逸。最上面的喷淋吸收层起到了进一步降低烟气中Sh 含量的作用,同时也起到捕捉部分逃逸的氨的作用。4、氨水在不同部位分别地加入到脱硫吸收塔系统中,一方面增加了氨水加入方式的灵活性,便于氨水加入量的调节,另一方面,脱硫过程经常因PH值测量滞后性而导致氨水过量,这是造成氨逃逸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氨水分开加入方式改善了过程特性,使得PH 值测量的滞后效应得到抑制,间接地减少了氨逃逸,提高了氨利用率。5、浆液池内的氨水加入位置位于曝气氧化管网下部,使得氨水加入位置上部的浆液能短时间内保持局部的较低的PH值,较低的浆液pH值为空气氧化亚硫酸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避免了因氨水加入而影响浆液PH值进而影响到氧化反应。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例表示如下-a-烟气气流,-b_空气,"C-氨水,-d-浆液,-e-工艺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的具体实施例,其包括吸收塔31和塔外循环管路系统(20、21、22、2;3),其中吸收塔31从上到下包括烟气出口 7、两级除雾器层(5、6)、三层除雾器冲洗水层(8、9、10)、四层喷淋吸收层(1、2、3、4)、烟气入口 11、浆液池12。浆液池12内从上至下包括搅拌器13、曝气氧化管网14、氨水均布管网28、 喷淋循环液出口(16、17、18、19)和浆液外排口 15。吸收塔31外有四套塔外循环管路系统 (20、21、22、2;3),分别连接对应的喷淋循环液出口 (16、17、18、19)和喷淋吸收层(1、2、3、 4),每套塔外循环管路系统内的液体依靠相应循环泵(M、25J6、27)增压输送。四层喷淋吸收层(1、2、3、4)中仅中间二层喷淋层(2、;3)对应的塔外循环管路系统(21、2幻上装有氨水加入装置,即氨水均布器09、30)。浆液池12内的氨水均布管网28为平面管网式,由主管和支管构成,管网平面与吸收塔横截面平行,主管和支管管壁侧面和底面都均勻开孔,其中远离氨水进入端的主管和支管管端都封死。氨水均布器(四、30)为单一管式,远离氨水进入端封死,管壁周向都均勻开孔。氨水均布器(四、30)插入到入口管道内部,和入口管道内介质流向垂直。氨水均布管和氨水均布器(四、30)上管壁开孔孔尺寸为2mm-10mm。浆液池内氨水均布管网洲安装在曝气氧化管网14下方,二者之间垂直距离不小于0. 5m。[0023]烟气气流a自吸收塔31的烟气入口 11进入,向上依次和喷淋吸收层1、2或3、4 喷淋的吸收液逆流接触,烟气中SO2被吸收液吸收脱除,脱除SO2后的烟气依次经除雾器层 5和6处除去大部分携带的水分后自烟气出口 7排出。除雾器层工作过程中会逐渐被烟气中的湿尘堵塞,增加烟气流动阻力,因此除雾器冲洗水层(8、9、10)需要定期喷入工艺水e, 以冲洗除雾器层5的上下表面和除雾器6的下表面以消除堵塞情况。从喷淋吸收层1、2或 3、4喷淋出来的吸收了的吸收液落入到浆液池12内,浆液池12上部有搅拌器13进行浆液d的搅拌,再向下,浆液池12内布置有曝气氧化管网14,空气b由曝气氧化管网14鼓入浆液池12内,对浆液d进行氧化,将其中的亚硫酸盐氧化成为硫酸盐,在浆液池12底部, 有浆液外排口 15,对氧化生成的硫酸盐(硫酸铵)溶液进行外排以处理。浆液池12底部还有四个喷淋循环液出口(16、17、18、19)。而喷淋循环液出口(16、17、18、19)分别通过相应的塔外循环管路系统(20、21、22、23)和喷淋吸收层(1、2、3、4)连接。塔外循环管路系统 (20,21,22,23)上分别对应有循环泵04、25、26、27)负责增压输送喷淋吸收液。在吸收塔系统运行过程中,使四层中三层喷淋吸收层运行,中间二层中停运一层做备用。脱硫过程中,为恢复脱硫后吸收液吸收的能力,吸收塔系统内需要不断加入氨水C。而用来恢复吸收液吸收能力的氨水c分两部分加入到吸收塔系统,一部分通过氨水均布管网观均勻地加入到浆液池12内,另外一部分通过氨水均布器(四、30)加入到相应的塔外循环管路系统 21或22中。氨水均布器O9、30)的安装位置为相应的喷淋循环液出口(17、18)和相应的循环泵(25、26)入口间的入口管道上,氨水c依靠氨水均布器(四、30)均勻地注入。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部分为公知技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或任何对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平板的移动方式,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吸收塔和塔外循环管路系统, 其中吸收塔从上到下包括烟气出口、除雾器层、除雾器冲洗水层、至少三层喷淋吸收层、烟气入口、浆液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浆液池内从上至下包括搅拌器、曝气氧化管网、氨水均布管网、喷淋循环液出口和浆液外排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外循环管路系统包括管路、氨水均布器和循环泵。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水均布管网水平布置在曝气氧化管网的下方,且与曝气氧化管网垂直距离大于0. 5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水均布管网由主管和支管构成,且管网平面与吸收塔横截面平行,主管和支管管壁周向侧面和底面上均勻开孔,其中主管和支管管端远离氨水进入端均封死,且开孔孔径为2mm-10mm。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吸收层分别对应至少三套塔外循环管路系统,其中至少一层喷淋吸收层对应的塔外循环管路系统上循环泵的入口管道上装有氨水均布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水均布器为单一管式,远离氨水进入端封死,管壁周向均勻开孔,氨水均布器插入到入口管道内部,和入口管道内介质流向垂直,且氨水均布器管壁上开孔的孔尺寸为2mm-1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氨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系统,其由吸收塔和塔外循环管路系统组成,其中吸收塔从上至下包括烟气出口、除雾器层、除雾器冲洗水层、喷淋吸收层、烟气入口和浆液池。浆液池内包括搅拌器、曝气氧化管网、氨水均布管、喷淋循环液出口、浆液外排口。而塔外循环管路系统包括管路、氨水均布器和循环泵组成。本实用新型四层喷淋吸收层采取组合运行方式,同时通过氨水加入方式的精心设计,本实用新型在具有高脱硫效率的同时,具有低的氨逃逸率,能较好地满足氨法烟气脱硫技术的要求。
文档编号B01D53/78GK201940167SQ20112001645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9日
发明者徐恒明, 靳飞 申请人:南京清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