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5631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除湿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除湿装置,能够高效地得到已除湿空气。在降低被处理空气(TA)中包含的水分浓度的除湿装置(100)中,吸附转子(10)具有位于进气流路(30)中的吸附位置(X)的部分和位于再生流路(40)中的再生位置(Y)的部分,能够相对于吸附位置和再生位置旋转移动,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具有温度依赖性。该吸附转子构成为对于1m/s的空气流产生100Pa以上的压力损失。加热部(8)设于上游侧再生流路(41)中。进气风扇(33)产生的从上游侧进气流路(31)朝向下游侧进气流路(32)的被处理空气的气流、和再生风扇(43)产生的从上游侧再生流路朝向下游侧再生流路(42)的再生用空气的气流从相同侧通过吸附转子。
【专利说明】除湿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过去,例如公知有将一部分用作吸附部分、将另一部分用作再生部分的旋转式的 吸附转子。
[0003]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 - 204451号公报)和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 2004 - 5794号公报)所记载的除湿装置中,使成为处理对象的空气通过吸附部分,由此使 吸附转子吸附成为处理对象的空气中包含的水分,得到被除湿后的干燥空气。并且,使吸附 转子旋转,使吸附了水分的部分移动到再生位置,以便使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再生。在该再生 装置中,通过对吸附转子送入热风,水分脱离,吸附能力再生。这样,通过在使吸附转子旋转 的同时进行水分的吸附和脱离,能够连续地进行对象空气的水分去除。
[0004]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过去的除湿装置900构成为具有外壳950、吸附转子910和 加热器908等,外壳950具有供给侧外部空气取入口 951、进气口 952、再生侧外部空气取入 口 954和排气口 953。其中,上游侧进气流路931和下游侧进气流路932被设计成通过吸附 位置而相互连接,上游侧再生流路941和下游侧再生流路942被设计成通过再生位置而相 互连接。吸附转子910通过马达910M而旋转,由此使吸附转子910的各部分交替地位于吸 附位置和再生位置。在下游侧进气流路932设有进气风扇933,在下游侧再生流路942设有 再生用的再生风扇943,在上游侧再生流路941设有加热器908。
[0005]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 - 204451号公报)和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 2004 - 5794号公报)所记载的除湿装置900中构成为,成为处理对象的空气通过吸附转子 910的朝向、和再生用的热风通过吸附转子910的朝向相互对置。
[0006] 因此,例如在图9的吸附转子910的右侧,在诸如上游侧进气流路931与吸附转子 910的滑动面的边界部分、和下游侧再生流路942与吸附转子910的滑动面的边界部分接近 配置的情况下,特别是,空气有可能从上游侧进气流路931与吸附转子910的滑动面的边界 部分朝向下游侧再生流路942与吸附转子910的滑动面的边界部分泄漏。
[0007] 另外,在诸如下游侧进气流路932与吸附转子910的滑动面的边界部分、和上游侧 再生流路941与吸附转子910的滑动面的边界部分接近配置的情况下,特别是,空气有可能 从上游侧再生流路941与吸附转子910的滑动面的边界部分朝向下游侧进气流路932与吸 附转子910的滑动面的边界部分泄漏,导致在下游侧进气流路932中通过的空气的湿度难 以充分下降,另外,由加热器908提供的热有可能未用于吸附转子910的再生,导致在下游 侧进气流路932侧被无用地消耗掉。
[0008] 其中,在为了提高除湿性能而利用网眼较细的部件构成除湿转子的情况下、和在 每单位时间想要得到更多的已除湿空气的情况下,上述问题将更加明显。
[0009] 【现有技术文献】
[0010] 【专利文献】
[001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 - 204451号公报
[001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 - 579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13]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课题是提供能够高效地得 到已除湿空气的除湿装置。
[0014]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5] 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除湿装置降低被处理空气中包含的水分浓度,该除湿装置具 有进气流路、再生流路、吸附转子、加热部、进气风扇和再生风扇。进气流路具有上游侧进气 流路和下游侧进气流路。该上游侧进气流路和下游侧进气流路隔着吸附位置而相互连接。 再生流路具有上游侧再生流路和下游侧再生流路。该上游侧再生流路和下游侧再生流路隔 着再生位置而相互连接。吸附转子具有被设于吸附位置的部分和被设于再生位置的部分, 能够相对于吸附位置和再生位置旋转移动,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具有温度依赖性。该吸附转 子构成为,对于lm/ s的空气流,使轴向的每100mm宽度产生25Pa以上的压力损失。加热部 设于上游侧再生流路中。进气风扇使得产生从上游侧进气流路朝向下游侧进气流路的被处 理空气的流动。再生风扇使得产生从上游侧再生流路朝向下游侧再生流路的再生用空气的 流动。被处理空气和再生用空气从相同侧通过吸附转子。
[0016] 在该除湿装置中,使被处理空气通过吸附位置的吸附转子,由此能够使吸附转子 吸附被处理空气中包含的水分,得到被除湿而干燥的空气。在此,吸附转子中吸附水分的部 分移动到再生位置,由此能够使经由加热部温度上升后的再生用空气通过该部分。由此,通 过将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具有温度依赖性的吸附转子所吸附的水分脱离从而吸附转子被再 生。这样,吸附转子中被再生的部分再次移动到吸附位置,由此再次吸附被处理空气中的水 分。通过反复以上动作,在该除湿装置中,能够连续地去除被处理空气中包含的水分。
[0017] 并且,该吸附转子的滑动面在上游侧进气流路、下游侧进气流路、上游侧再生流路 及下游侧再生流路之间相对移动。并且,该吸附转子构成为,对于lm/S的空气流,使轴向的 每100mm宽度产生25Pa以上的压力损失。因此,在想要提高通过吸附转子的空气流的速度 时,在上游侧进气流路与吸附转子之间或上游侧再生流路与吸附转子之间压力增大,认为 从滑动面与各流路之间产生泄漏。与此相对,在该除湿装置中构成为,进气风扇产生的从上 游侧进气流路朝向下游侧进气流路的被处理空气的气流、和再生风扇产生的从上游侧再生 流路朝向下游侧再生流路的再生用空气的气流从相同侧通过吸附转子,因而上游侧进气流 路与吸附转子之间的被处理空气、和上游侧再生流路与吸附转子之间的再生用空气相互冲 撞,不易产生从上游侧进气流路与吸附转子之间朝向上游侧再生流路与吸附转子之间的流 动,也不易产生其反方向的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含有水分的空气混入被处理空气中,提高 除湿的效率。
[0018] 同样,下游侧进气流路与吸附转子之间的干燥的空气和下游侧再生流路与吸附转 子之间的含有水分的空气相互冲撞,不易产生从下游侧进气流路与吸附转子之间朝向下游 侧再生流路与吸附转子之间的流动,也不易产生其反方向的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在加热部 被加热后的再生用空气的热能的泄漏(热损失),能够高效地用于吸附转子的再生,因而再 生效率提高,其结果是对水分的吸附效率也提高。
[0019] 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除湿装置是根据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除湿装置,除湿装 置还具有上游侧进气室和干燥空气连接通路。上游侧进气室从周围覆盖上游侧进气流路的 至少一部分。干燥空气连接通路在进气流路中在进气风扇的下游侧从下游侧进气流路的一 部分分支,且在上游侧进气流路的外侧一直延伸到上游侧进气室的内侧。
[0020] 在该除湿装置中,进气流路中用于提供在吸附转子被除湿以前的被处理空气的上 游侧进气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被上游侧进气室从周围覆盖。并且,在吸附转子被除湿后的干 燥的空气通过干燥空气连接通路提供到该上游侧进气室中。因此,能够将上游侧进气室的 内部的湿度抑制为较低程度。因此,即使是向进气流路中提供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也能够抑 制上游侧进气流路中被上游侧进气室覆盖的部分结露。
[0021] 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除湿装置是根据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述的除湿装置,进气风 扇被设于上游侧进气流路中,而且设在上游侧进气室的内部。
[0022] 在该除湿装置中,进气风扇配置在被提供已除湿空气的上游侧进气室的内部。因 此,即使是向进气流路中提供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也能够抑制进气风扇的结露。
[0023] 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除湿装置是根据实用新型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 的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还具有密封部件。吸附转子具有将被处理空气和再生用空气的 通过方向作为轴向的圆柱形状。密封部件介于上游侧进气流路、下游侧进气流路、上游侧再 生流路和下游侧再生流路中至少任意一条流路与吸附转子之间,并被固定于该流路中。该 密封部件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形状,使得在吸附转子的轴向上的长度变化。
[0024] 在该除湿装置中,密封部件介于上游侧进气流路、下游侧进气流路、上游侧再生流 路和下游侧再生流路中至少任意一条流路与吸附转子之间,因而能够抑制来自该流路与吸 附转子之间的泄漏。在此,被固定于流路的密封部件中吸附转子侧的端部通过吸附转子旋 转而在吸附转子的轴向的端面上移动。并且,密封部件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形状,使得在轴 向上的长度变化,因而即使是在吸附转子的轴向的端面未构成与轴向完全垂直的面的情况 下、或者即使是由于驱动吸附转子旋转的机构的构造误差而使得在旋转时不能使吸附转子 的轴向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密封部件以其轴向的长度变化的方 式进行弹性变形来吸收轴向的偏移。由此,能够提高对泄漏的抑制程度。
[0025] 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除湿装置是根据实用新型第四方面所述的除湿装置,从吸附 转子的径向截面观察,密封部件是中空的环状部件,其形成为随着接近吸附转子的轴向的 端面,密封部件在吸附转子的径向上的宽度变短,或者,形成为随着远离吸附转子的轴向的 端面,密封部件在吸附转子的径向上的宽度变短。
[0026] 在该除湿装置中,能够利用简洁的构造实现密封部件中吸附转子侧的端部的弹性 变形的容易度。
[0027] 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除湿装置是根据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所述的除湿装置,再生风 扇被设于上游侧再生流路中。进气风扇和再生风扇的旋转轴相同,且由共同的驱动马达驱 动。
[0028] 在该除湿装置中,进气风扇和再生风扇双方相对于吸附转子被配置在相同侧,因 而能够使旋转轴相同,且由共同的驱动马达驱动。因此,不需要对进气风扇和再生风扇各风 扇分别单独设置驱动马达,不仅能够使装置紧凑化,而且也能够抑制成本。
[0029] 实用新型效果
[0030] 在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除湿装置中,能够高效地得到被除湿后的空气。
[0031] 在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除湿装置中,能够抑制上游侧进气流路中被上游侧进气室 覆盖的部分结露。
[0032] 在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除湿装置中,能够抑制进气风扇的结露。
[0033] 在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除湿装置中,能够提高对泄漏的抑制程度。
[0034] 在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除湿装置中,能够利用简洁的构造实现密封部件中吸附转 子侧的端部的弹性变形的容易度。
[0035] 在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除湿装置中,能够实现紧凑化和成本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6]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0037] 图2是表示从上面观察的除湿装置的配置结构的概略图。
[0038] 图3是表示从正面观察的除湿装置的配置结构的概略图。
[0039] 图4是表示从右侧面观察的除湿装置的配置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0040] 图5是吸附转子的概略说明图。
[0041] 图6是密封板衬垫的概略结构图。
[0042] 图7是其它实施方式(5-3)的密封板衬垫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0043] 图8是其它实施方式(5-3)的密封板衬垫的另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0044] 图9是过去的除湿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0045] 图10是参考例的密封板衬垫的概略结构图。
[0046] 标号说明
[0047] 8加热器(加热部);10吸附转子;11驱动马达;30进气流路;31上游侧进气流路; 32下游侧进气流路;33进气风扇;33a进气风扇驱动轴;34干燥空气连接通路;35上游侧 进气室;40再生流路;41上游侧再生流路;42下游侧再生流路;43再生风扇;43a再生风扇 驱动轴;50外壳;51被处理空气取入口;52干燥空气取出口;53再生用空气取入口;54排 气口;55风扇马达(驱动马达);61被处理空气过滤器;62再生用空气过滤器;80、280、380 密封板衬垫(密封部件);1〇〇除湿装置;A吸附位置;B再生位置;X吸附位置;Y再生位置; EA排出空气;0A再生用空气;SA供给空气;TA被处理空气。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1)除湿装置100的概略结构
[0049] 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0。
[0050] 关于该除湿装置100,图1示出了概略结构图,图2示出了从上面观察的概略配置 结构图,图3示出了从正面观察的概略配置结构图,图4示出了从右侧面观察的概略配置结 构图。
[0051] 除湿装置100是取入对象空间内的空气即被处理空气TA,并向对象空间内提供湿 度较低的干燥的供给空气SA的装置,具有外壳50、进气流路30、再生流路40、进气风扇33、 再生风扇43、被处理空气过滤器61、再生用空气过滤器62、加热器8、吸附转子10、驱动马达 11、带轮12、传送带13、干燥空气连接通路34、上游侧进气室35和控制部70。
[0052] 外壳50具有:被处理空气取入口 51,其以取入对象空间内的被处理空气ΤΑ的方 式开口;干燥空气取出口 52,其以向对象空间侧提供被除湿而干燥的供给空气SA的方式开 口;再生用空气取入口 53,其以从屋外取入再生用空气0Α的方式开口;以及排气口 54,其 将结束了再生处理的空气ΕΑ排出。在此,被处理空气取入口 51和再生用空气取入口 53都 配置在外壳50的下方,干燥空气取出口 52和排气口 54都配置在外壳50的上方。
[0053] 进气流路30具有:上游侧进气流路31,其从被处理空气取入口 51延伸到吸附转 子10的近前;和下游侧进气流路32,其从吸附转子10中设有上游侧进气流路31的一侧的 相反侧附近延伸到干燥空气取出口 52。该上游侧进气流路31和下游侧进气流路32通过吸 附位置X而连接。
[0054] 再生流路40具有:上游侧再生流路41,其从再生用空气取入口 53延伸到吸附转 子10的近前;下游侧再生流路42,其从吸附转子10中设有上游侧再生流路41的一侧的相 反侧附近延伸到排气口 54。该上游侧再生流路41和下游侧再生流路42通过再生位置Υ而 连接。
[0055] 进气风扇33配置在上游侧进气流路31中,通过以进气风扇驱动轴33a为轴心进 行旋转驱动,使得在进气流路30中产生按照被处理空气取入口 51、上游侧进气流路31、吸 附位置X、下游侧进气流路32、干燥空气取出口 52的顺序而流动的空气流。该进气风扇33 是西洛克风扇,被配置成从水平方向取入被处理空气并沿铅直方向吹出。
[0056] 再生风扇43被配置在上游侧再生流路41中,通过以再生风扇驱动轴43a为轴心 进行旋转驱动,使得在再生流路40中产生按照再生用空气取入口 53、上游侧再生流路41、 再生位置Y、下游侧再生流路42、排气口 54的顺序而流动的空气流。该再生风扇43是西洛 克风扇,被配置成从水平方向取入再生用空气并沿铅直方向吹出。
[0057] 在此,进气风扇33的进气风扇驱动轴33a和再生风扇43的再生风扇驱动轴43a 采用共同的驱动轴,并由共同的驱动源即风扇马达55驱动。该风扇马达55在旋转轴方向 上被配置在进气风扇33和再生风扇43之间。
[0058] 被处理空气过滤器61配置在上游侧进气流路31的上游侧端部附近,用于去除所 通过的被处理空气中包含的尘埃。
[0059] 再生用空气过滤器62配置在上游侧再生流路41的上游侧端部附近,用于去除所 通过的再生用空气中包含的尘埃。
[0060] 加热器8配置在上游侧再生流路41中,将通过的再生用空气加热。
[0061] 吸附转子10配置在外壳50内部,而且位于上游侧进气流路31与下游侧进气流路 32之间、以及上游侧再生流路41与下游侧再生流路42之间。具体而言,吸附转子10被配 置成以轴向为上下方向,而且被装载在密封板衬垫80 (详情后述)的更上方,该密封板衬垫 80被配置在上游侧进气流路31和上游侧再生流路41的上方。该吸附转子10由蜂窝构造 的硅胶构成,呈大致圆柱形状,能够使被处理空气TA和再生用空气0A沿轴向通过。该吸附 转子10构成为在这样使lm/s的空气流沿轴向通过的情况下,使轴向的每100mm宽度产生 的压力损失为25Pa以上,优选构成为在使2m/s的空气流通过的情况下,使轴向的每100mm 宽度产生的压力损失为50Pa以上。并且,该吸附转子10构成为如概略立体结构图即图5 所示,下侧(相当于270°量)位于吸附位置X上,上侧(相当于90°量)位于再生位置Y, 并且吸附位置X侧大于再生位置Y侧。其中,硅胶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具有温度依赖性,越是 低温越能够吸附更多的水分,越是高温越容易使水分脱离。
[0062] 传送带13如图3所示被卷绕于吸附转子10的下端附近的外周及带轮12的外周。 该带轮12接受来自驱动马达11的旋转动力而自转,并通过传送带13将旋转动力传递给吸 附转子10,驱动吸附转子10旋转。由此,吸附转子10能够连续地反复进行水分的吸附和基 于水分的脱离的再生。
[0063] 干燥空气连接通路34是从下游侧进气流路32的中途分支并延伸到上游侧进气室 35的内部的通路。该上游侧进气室35位于外壳50的内部中进气风扇33和上游侧进气流 路31的一部分的外侧,区划出进气风扇33和上游侧进气流路31的一部分所在的部分。
[0064] 控制部70进行对于进气风扇33和再生风扇43共同的风扇马达55、和驱动吸附转 子10的驱动马达11的驱动控制。
[0065] (2)密封板衬垫80
[0066] 图6示出了在吸附转子10与上游侧进气流路31及上游侧再生流路41之间以轴 向为上下方向而配置的密封板衬垫80的周围的概略构造的侧剖视图。
[0067] 密封板衬垫80是由硅酮构成的圆形状的密封圈。该密封板衬垫80的上端部被配 置成与圆形状的密封板l〇a的下端部抵接,该密封板10a被设置成与吸附转子10的下侧接 触。
[0068] 该密封板衬垫80抑制被处理空气TA从上游侧进气流路31与吸附转子10之间泄 漏,并抑制再生用空气0A从上游侧再生流路41与吸附转子10之间泄漏。
[0069] 该密封板衬垫80形成为山型,其径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方的密封板10a侧而变 短。由此,密封板衬垫80能够弹性变形,使得其在吸附转子10的轴向上的长度变化。尤其 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方的密封板l〇a侧的端部比下方的端部容易产生弹性变形。
[0070] (3)除湿装置100的除湿动作
[0071] 除湿装置100在开始除湿动作的情况下,通过由共用的风扇马达55进行驱动,经 由进气风扇驱动轴33a驱动进气风扇33旋转,并经由再生风扇驱动轴43a驱动再生风扇43 旋转。
[0072] 由此,来自对象空间的被处理空气TA通过外壳50的被处理空气取入口 51被取入 进气流路30中。并且,来自屋外的再生用空气0A通过外壳50的再生用空气取入口 53被 取入再生流路40中。
[0073] 在此,通过由驱动马达11进行驱动,吸附转子10旋转,吸附转子10的各部分交替 地在吸附位置X和再生位置Y之间通过。
[0074] 并且,加热器8进行加热,由此在再生流路40的上游侧再生流路41中通过的再生 用空气的温度上升。
[0075] 在该状态下,被取入到进气流路30的上游侧进气流路31中的被处理空气TA通过 被处理空气过滤器61被去除尘埃,然后被引导到吸附转子10的吸附位置X。该被处理空 气TA的水分在通过吸附转子10中位于吸附位置X的部分时,被构成吸附转子10的硅胶吸 附。由此,在吸附转子10中的吸附位置X通过后的被除湿的干燥空气流入下游侧进气流路 32中。
[0076] 在此,在下游侧进气流路32中流过的干燥空气主要通过外壳50的干燥空气取出 口 52提供到对象空间中,使对象空间的湿度下降。并且,在下游侧进气流路32中流过的干 燥空气的一部分进行分支,并通过干燥空气连接通路34被输送到上游侧进气室35,使上游 侧进气室35的湿度下降。
[0077] 另外,被取入到再生流路40的上游侧再生流路41中的再生用空气0A通过再生用 空气过滤器62而被去除尘埃,然后经由加热器8被加热,再被引导到吸附转子10的再生位 置Y。该成为高温的再生用空气0A在通过吸附转子10中位于再生位置Y的部分时,使被 构成吸附转子10的硅胶吸附的水分脱离,使吸附转子10的该部分再生。并且,在吸附转子 10中的再生位置Y通过后的湿度增加的再生处理后空气流入下游侧再生流路42中。这样 在下游侧再生流路42中流过的再生处理后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通过外壳50的排气口 54 被排出到屋外。
[0078] 按照以上所述吸附转子10再生的部分,通过吸附转子10自身的自转再次移动到 再生位置X,再次吸附在进气流路30中流过的被处理空气TA的水分。这样,能够在使吸附 转子10再生的同时连续向对象空间提供干燥空气。
[0079] (4)特征
[0080] (4-1)
[0081] 在具有如本实施方式这样的构造的除湿装置100中,在想要提高通过吸附转子10 的空气流的速度时,在上游侧进气流路31与吸附转子10之间或上游侧再生流路41与吸附 转子10之间压力增大,认为从滑动面与各流路之间产生泄漏。
[0082]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0中构成为,进气风扇33产生的从上游侧 进气流路31朝向下游侧进气流路32的被处理空气TA的气流、和再生风扇43产生的从上 游侧再生流路41朝向下游侧再生流路42的再生用空气0A的气流在轴向上从相同侧通过 吸附转子10。
[0083] 因此,想要从上游侧进气流路31与吸附转子10之间泄漏的被处理空气TA、和想要 从上游侧再生流路41与吸附转子10之间泄漏的再生用空气0A相互冲撞,不易产生从上游 侧进气流路31与吸附转子10之间朝向上游侧再生流路41与吸附转子10之间的流动,也 不易产生其反方向的流动。
[0084] 由此,能够抑制在再生流路40中流过的未被除湿的空气混入被处理空气TA中,提 高除湿的效率。
[0085] 同样,下游侧进气流路32与吸附转子10之间的被除湿的干燥空气和下游侧再生 流路42与吸附转子10之间的含有水分的空气相互冲撞,不易产生从下游侧进气流路32与 吸附转子10之间朝向下游侧再生流路42与吸附转子10之间的流动,也不易产生其反方向 的流动。
[0086] 由此,能够抑制在加热部8被加热后的再生用空气0A的热能的泄漏(热损失),能 够高效地进行吸附转子10的再生,因而再生效率提高,其结果是,被再生后的吸附转子10 对水分的吸附效率也提高。
[0087] (4-2)
[0088]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0从对象空间中取入被处理空气TA进行除湿,并使干燥 空气再次返回到对象空间中。
[0089] 在此,例如在对象空间要求较低的温度环境的情况下,从外壳50的被处理空气取 入口 51被取入温度较低的空气。
[0090]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0中,进气流路30中用于提供在吸附转子 10被除湿以前的被处理空气TA的上游侧进气流路31构成为被上游侧进气室35从周围覆 盖,在吸附转子10被除湿后的干燥空气通过干燥空气连接通路34提供到该上游侧进气室 35中。
[0091] 因此,能够将上游侧进气室35的内部的湿度抑制为较低程度。
[0092] 因此,即使是向进气流路30中提供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也能够抑制上游侧进气流 路31中被上游侧进气室35覆盖的部分结露。
[0093] 另外,在上游侧进气室35内设有进气风扇33,因而即使是向进气流路30中提供温 度较低的空气时,也能够抑制该进气风扇33结露。
[0094] (4-3)
[0095] 例如,如图10所示,有时吸附转子10的旋转轴由于制造误差等而倾斜,设置成使 在吸附转子10的下方设置的密封板l〇a、与上游侧进气流路31的上端或上游侧再生流路 41的上端距离不一样,或设置成使吸附转子10自身无法形成为准确的圆筒形状而导致吸 附转子10的下表面倾斜,在采用如密封板衬垫980那样圆筒形状的密封部件的情况下,有 时会产生间隙D并产生泄漏。这可以理解为是这样造成的:在如密封板衬垫980那样圆筒 形状的密封部件中,由于上端或下端呈具有刚性的形状,因而在吸附转子10旋转时,密封 板衬垫980的形状不会沿着在吸附转子10的下方设置的密封板10a的滑动面而变化。
[0096]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0的密封板衬垫80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形 状,使得其在吸附转子10的轴向上的长度变化。特别地,在此,上方的密封板l〇a侧的端部 比下方的端部容易产生弹性变形。因此,在吸附转子10旋转时,密封板衬垫80沿着密封板 l〇a的滑动面而弹性变形,不易产生间隙,能够抑制泄漏。
[0097] (4-4)
[0098] 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0中构成为,进气风扇33的进气风扇驱动轴33a和再 生风扇43的再生风扇驱动轴43a被配置同一轴上,并且由共同的风扇马达55驱动。
[0099] 因此,不需要对进气风扇33和再生风扇43各风扇分别单独设置风扇马达55,不仅 能够使装置紧凑化,而且也能够抑制成本。
[0100] (5)变形例
[0101] (5-1)
[0102]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0中,如图5所示,举例说明了吸附位置X大于再生 位置Y的情况。
[0103] 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能够任意设计两者的大小关系,如使吸附位置X的大 小和再生位置Y的大小相同等。
[0104] 另外,对于吸附转子10中在高温的再生用空气0A经过的再生位置Y通过的部分, 也可以不马上移动到吸附位置X,而是事前设置净化位置,使被加热用的再生用空气0A加 热后的部分冷却。
[0105] (5-2)
[0106]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0中,举例说明了仅设有一个吸附转子10的情况。
[0107] 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串联连接与吸附转子10相同结构的部 件。
[0108] (5-3)
[0109]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0中,举例说明了密封板衬垫80的形状为其径向的 宽度随着接近吸附转子10而变短的山型的情况。
[0110] 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关于构成密封板衬垫80的材质,也可以利用越 接近吸附转子10越容易弹性变形、越远离吸附转子10越不易弹性变形的材质构成。
[0111] 具体而言,密封板衬垫也可以是如图7所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密封板衬垫80相 反地形成为,其径向的宽度随着远离吸附转子10而变短的谷型的密封板衬垫280。
[0112] 另外,还可以是如图8所示构成为,从沿径向扩大的包括吸附转子10的轴在内的 截面观察成为中空的环状部件的密封板衬垫380。
[0113] 这样,关于密封板衬垫没有特殊限定,但从不易产生间隙D的角度考虑,优选与图 10所示的过去的形状相比容易产生轴向的弹性变形的形状。
[0114]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15] 本实用新型的除湿装置作为高效地得到被除湿后的空气的装置特别有用。
【权利要求】
1. 一种除湿装置(100),其降低被处理空气中包含的水分浓度,其特征在于,该除湿装 置具有: 进气流路(30),其具有隔着吸附位置(X)而相互连接的上游侧进气流路(31)和下游侧 进气流路(32); 再生流路(40),其具有隔着再生位置(Y)而相互连接的上游侧再生流路(41)和下游侧 再生流路(42); 吸附转子(10),其具有被设于所述吸附位置的部分和被设于所述再生位置的部分,能 够相对于所述吸附位置和所述再生位置旋转移动,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具有温度依赖性; 加热部(8),其设于所述上游侧再生流路(41)中; 进气风扇(33),其使得产生从所述上游侧进气流路(31)朝向所述下游侧进气流路 (32)的所述被处理空气的流动;以及 再生风扇(43),其使得产生从所述上游侧再生流路(41)朝向所述下游侧再生流路 (42)的再生用空气的流动, 所述吸附转子构成为,对于lm/s的空气流,使轴向的每100mm宽度产生25Pa以上的压 力损失, 所述被处理空气和所述再生用空气从相同侧通过所述吸附转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装置还具有: 上游侧进气室(35),其从周围覆盖所述上游侧进气流路(3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干燥空气连接通路(34),其在所述进气流路(30)中在所述进气风扇(33)的下游侧从 所述下游侧进气流路(32)的一部分分支,且在所述上游侧进气流路(31)的外侧一直延伸 到所述上游侧进气室(35)的内侧。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风扇(33)被设于所述上游侧进气流路(31)中,而且设在所述上游侧进气室 (35)的内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附转子具有将所述被处理空气和所述再生用空气的通过方向作为轴向的圆柱 形状, 所述除湿装置还具有密封部件(80),该密封部件介于所述上游侧进气流路(31)、所述 下游侧进气流路(32)、所述上游侧再生流路(41)和所述下游侧再生流路(42)中至少任意 一条流路与所述吸附转子之间,并被固定于所述流路中, 所述密封部件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形状,使得在所述吸附转子的轴向上的长度变化。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吸附转子的径向截面观察,所述密封部件是中空的环状部件, 其形成为随着接近所述吸附转子的轴向的端面,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吸附转子的径向 上的宽度变短,或者, 形成为随着远离所述吸附转子的轴向的端面,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吸附转子的径向上 的宽度变短。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生风扇(43)被设于所述上游侧再生流路(41)中, 所述进气风扇(33)和所述再生风扇(43)的旋转轴(33a、43a)相同,且由共同的驱动 马达(55)驱动。
【文档编号】B01D53/26GK203899420SQ201420282852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9日
【发明者】龟谷桂一郎, 武内昭彦, 渡边盛正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