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湿材料、除湿装置和除湿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33383阅读:668来源:国知局
吸湿材料、除湿装置和除湿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吸湿材料、除湿装置和除湿方法,上述吸湿材料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状态和释放在上述第1状态吸收的水分的第2状态,具有由于来自外部的刺激而从上述第1状态变化为上述第2状态、在上述刺激消失时回到上述第1状态的性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除湿装置和调湿装置,一般是冷冻循环式和沸石式这2个类型。

冷冻循环式是内置压缩机并用蒸发器冷却室内空气从而使空气内的湿分结露而除湿的方式。

另一方面,沸石式利用将沸石等吸湿性多孔材料加工为转子状的装置。具体地说,使转子暂时吸收室内空气的水分。然后,使由电加热器生成的高温的热风碰到吸湿后的转子,将转子内的水分作为高温、高湿的空气取出,用室内空气冷却该空气,从而使高温、高湿的空气内的湿度结露而除湿。

作为前者的冷冻循环式的例子,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除湿器。作为后者的沸石式的例子,已知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除湿器和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除湿器。

另外,还有将两者的特征结合的例如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除湿装置。

而且,作为大规模空调系统,利用沸石式进行水分的吸附和释放来进行制冷等空气调节的所谓的干燥剂空调系统也正在普及,在上述沸石式装置中使用了具有吸湿性的硅胶、活性炭等吸附剂。作为干燥剂空调系统的例子,例如已知专利文献5所公开的开放式吸附型空调器。根据保护地球环境的要求,目前也正在大力开发包含该干燥剂空调系统在内的高效的调湿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许公报“特开2002-310485号公报(2002年10月23日公开)”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许公报“特开2001-259349号公报(2001年9月25日公开)”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许公报“特开2003-144833号公报(2003年5月20日公开)”

专利文献4:日本国特许公报“特开2005-34838号公报(2005年2月10日公开)”

专利文献5:日本国特许公报“特开平5-301014号公报(1993年11月16日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沸石式除湿装置和干燥剂空调系统中使用的高吸湿材料或者高吸附材料存在多种,具有刺激响应性的材料也存在例如以pNIPAM(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代表的多种材料。但是,对于有效地吸湿的高吸湿材料或者高吸附材料而言,没有如下的技术,即不经过将水分例如设为200℃等高温而使其蒸发的工序,而从吸湿材料直接反复取出水。因此,还是需要200℃等高温,因此存在效率差的问题。

即,上述pNIPAM(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作为通过热、电场、光、pH等环境刺激而反复进行膨润和收缩并吸收、排出水的材料而被众所周知。但是,用凝胶化后干燥的单体吸收水蒸气的吸收力的限度大概是自重的几10%(百分之几十)或者与自重相同的程度。并且,为了将吸收的水分通过环境刺激形成水滴化,需要大量的凝胶和水集成技术。

另外,作为具有高吸湿性的材料,存在氢氧化钠或钠盐等,由于其伴随着吸湿而溶胶化,因此正在研究形状不会损毁的吸湿材料。作为凝胶化的高分子材料,已知丙烯酸、PEG(PolyEthylene Glycol:聚乙二醇)、MPC(2-甲基丙烯酰磷酸胆碱)、藻酸、纤维素等。但是,在仅使用上述材料的情况下,不得不将来自吸湿材料的水分变为水蒸气而进行脱离。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热量而将吸收的水分有效地释放的吸湿材料、除湿装置和除湿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吸湿材料,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状态和释放在上述第1状态吸收的水分的第2状态,具有由于来自外部的刺激而从上述第1状态变化为上述第2状态、在上述刺激消失时回到上述第1状态的性质,上述吸湿材料的特征在于,分别具备相互不同的刺激响应等级的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构成为以按上述刺激响应等级的顺序排列并接触的方式配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记载的吸湿材料;加热部,其加热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控制部,其对上述加热部进行加热控制,使得吸湿后的上述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成为超过各感温点的温度范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方法,使用吸湿材料,上述吸湿材料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状态和释放在上述第1状态吸收的水分的第2状态,具有由于来自外部的刺激而从上述第1状态变化为上述第2状态、在上述刺激消失时回到上述第1状态的性质,上述除湿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将分别具备上述刺激的相互不同的刺激响应等级的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以按上述刺激响应等级的顺序排列并接触的方式配置的工序;以及对吸湿后的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分别赋予超过各自的刺激响应等级的刺激的工序。

此外,刺激响应等级是指从第1状态向第2状态变化时或者从第2状态回到第1状态时的刺激的阈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具有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热量而有效地释放吸收的水分的吸湿材料、除湿装置和除湿方法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具有吸湿材料的吸湿单元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从表示具备上述吸湿材料的除湿装置吸湿时的构成的侧面方向观看时的纵截面图。

图3是表示上述吸湿材料的感温点相互不同的第1吸湿体~第4吸湿体的配置与水分的移动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4(a)是表示上述吸湿材料的第1吸湿体~第4吸湿体的配置与感温点的关系的图,图4(b)是表示常温时的第1吸湿体~第4吸湿体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4(c)是表示将吸湿材料加热到超过第1吸湿体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第4吸湿体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4(d)是表示将吸湿材料加热到超过第2吸湿体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第4吸湿体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4(e)是表示将吸湿材料加热到超过第3吸湿体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第4吸湿体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4(f)是表示将吸湿材料加热到超过第4吸湿体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第4吸湿体的水分量的坐标图。

图5是从表示具备上述吸湿材料的除湿装置释放水分时的构成的侧面方向观看时的纵截面图。

图6是从表示具备上述吸湿材料的除湿装置释放水分时的构成的前面方向观看时的纵截面图。

图7是从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具备具有吸湿材料的吸湿单元的除湿装置的构成的侧面方向观看时的纵截面图。

图8是表示上述除湿装置中的具有吸湿材料的吸湿单元的构成的框图。

图9(a)是表示上述吸湿材料中的第1吸湿体~第4吸湿体的配置与感温点的关系的图,图9(b)是表示常温时的第1吸湿体~第4吸湿体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9(c)是表示仅将第1吸湿体加热到超过第1吸湿体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第4吸湿体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9(d)是表示仅将第2吸湿体加热到超过第2吸湿体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第4吸湿体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9(e)是表示仅将第3吸湿体加热到超过第3吸湿体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第4吸湿体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9(f)是表示仅将第4吸湿体加热到超过第4吸湿体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第4吸湿体的水分量的坐标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除湿装置的具有吸湿材料的吸湿单元的构成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如下所示,基于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基于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具备吸湿材料的除湿装置的构成。图2是从表示具备上述吸湿材料22的除湿装置1A吸湿时的构成的侧面方向观看时的纵截面图。此外,作为吸湿材料的感温性高分子凝胶干燥体,将空气中的水分(水蒸气)吸附到其表面并且吸收到内部。将该现象在学术上称为吸着。在此,升温到感温点并发生流出液体的水的脱水的是存在于内部的水分。因此,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强调,将吸湿定义为“水分(水蒸气)的吸收”,将流出液体的水定义为“脱水或者水的释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A具备长方体形状的箱体2。在该箱体2中具备:吸气口3,其具备形成于上部前面的格子3a;排气口4,其具备形成于上部后面的格子4a;以及排水罐收纳部5,其形成于下部的前面侧,收纳后述的排水罐6。箱体2由树脂或者金属形成。此外,箱体2的形状不一定限于长方体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其它多棱筒形、圆筒形、椭圆筒形或者其它形状。

如图2所示,在上述除湿装置1A内部的上部形成有将空气流通路10形成的空气流通壁11。在空气流通路10中,从作为箱体2的前面侧的入口侧起按顺序设置有具备上述格子3a的吸气口3、吸气截流件12、吸湿单元20A、送风风扇13和具备上述格子4a的排气口4。

另外,在形成空气流通路10的空气流通壁11的下侧,在上述吸湿单元20A的下侧形成有接收从该吸湿单元20A落下的水滴的水滴接收部14。水滴接收部14的下端成为开口14a,在该开口14a的下侧设置有在上端形成了开口6a的上述排水罐6。

吸气口3是用于对设置有除湿装置1A的室内的空气进行收入的部件。

吸气截流件12设置于流入吸湿单元20A紧前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湿单元20A的吸湿材料22,如后所述包括4个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接触而相连的吸湿材料。因此,吸气截流件12缩小流出口,使得从上述吸气口3流入的湿润空气碰到吸湿材料22的中央。由此,从吸气口3流入的湿润空气碰到吸湿材料22的中央,之后,从该中央向两端侧均等地移动。其结果是,在湿润空气向吸湿材料22的两侧均等地移动的期间与吸湿材料22接触,因此吸湿材料22能有效地对湿润空气进行吸湿。

吸湿单元20A具有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性构成,吸收流入除湿装置1A的内部的空气所包含的水分,将其作为水滴释放出。此外,后述吸湿单元20A的详细结构。

形成空气流通路10的空气流通壁11形成为在与吸湿单元20A的外形之间具有间隙。由此,从上述吸气口3流入的湿润空气碰到吸湿单元20A的吸湿材料22的中央,之后,从吸湿材料22的中央向两端侧均等地移动,经过吸湿材料22与空气流通壁11之间而从排气口4流出。

形成于空气流通壁11的吸湿材料22的下侧的水滴接收部14的底部朝向开口14a形成有向下的倾斜。由此,从吸湿材料22滴下的水滴不会留存于水滴接收部14。

从上述水滴接收部14排出的水滴从开口14a落下后留存于排水罐6。该排水罐6中的水变满时,能从排水罐收纳部5抽出排水罐6,因此能容易地废弃排水罐6的水。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确认留存水的水位,优选排水罐6的前面包括玻璃等透明部件。

接着,基于图1详述本实施方式的吸湿单元20A的构成。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具有吸湿材料22的吸湿单元20A的构成的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吸湿单元20A包括固定于基板21的表面的吸湿材料22和设置于基板21的背面的作为加热部的加热器23。

基板21例如是包括树脂的方形的平板。不过,本发明的基材不一定限于树脂,也可以是金属或者陶瓷。另外,优选基板21的导热率高。而且,基板21的形状不限于方形,可以是多边形板、圆形或者椭圆形。

固定于上述基板21的表面的吸湿材料22包括高分子凝胶的吸湿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涂敷有吸湿材料22。

该吸湿材料22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状态和释放在上述第1状态吸收的水分的第2状态,具有由于来自外部的刺激而从上述第1状态变化为上述第2状态、在上述刺激消失时回到上述第1状态的性质。具体地说,吸湿材料22具有在作为一定的温度的感温点以下的温度范围显示亲水性、在超过感温点的温度范围显示疏水性的性质。由此,在感温点以下的温度范围、即作为常温的除湿对象环境的温度范围,吸湿经过吸湿单元20A的空气所包含的水分,另一方面,在超过感温点的温度范围,将吸收的水分作为水滴释放。该现象是可逆动作,因此吸湿单元20A通过反复施加温度变化,能反复进行常温下的空气所包含的水分的吸收和通过加热释放出吸收的水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湿材料22是具有相互不同的感温点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以按感温点的顺序排列并接触的方式配置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并排接触而一体连接。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例如按平板状并排接触而一体连接。不过,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只要具有相邻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彼此的接触面尽量大的面积即可,不一定限于平板状。从吸湿速度的观点来看,并不是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只要大就好,而优选是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彼此各自的接触面积在根据用除湿装置的规格等决定的作为核心要素的吸湿体整体的大小所允许的范围内大的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湿材料22包括多个例如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在此,多个的数量不一定限于此,只要是第1吸湿体22a~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在各边界处的接触角度相对于平面状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正交面分别倾斜。但是,不一定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按正交面与平面状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接触。另外,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各自无需具有由平面的端部对接而成的接触面,例如平板状的第2吸湿体22b的端部的一部分可以以置于平板状的第1吸湿体22a的端部的一部分的形态、即一部分重叠的形态接触。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吸湿体22a的感温点例如是38℃,第2吸湿体22b的感温点例如是40℃,第3吸湿体22c的感温点例如是42℃,第4吸湿体22d的感温点例如成为42℃。通过采用这种值的感温点并加热到比常温稍高的温度而使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具有疏水性。此外,该感温点不一定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值。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湿材料22的材质,例如使用包括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高分子凝胶。若吸湿材料22是这种构成,则能容易地实现将作为可通过热这一刺激吸收水分的第1状态的亲水性状态和作为释放吸收的水分的第2状态的疏水性状态交替地转换的构成。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例如能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及其衍生物或聚乙烯醚及其衍生物等感温性高分子用作材料来适当地调制具有希望的性质的高分子吸湿材料。

加热器23例如粘接到上述基板21的背面。由此,能隔着基板21加热吸湿材料22。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23相对于4个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形成为1个加热器23。因此,如图1所示,针对加热器23,设置有进行该加热器23的温度控制的1个系统的控制电路24A和电源25。

上述加热器23只要足以加热到100℃的程度即可。即,除湿装置1A在夏季有可能在40℃以上的环境中使用。因此,为了进行元件的脱水,只要能施加50℃~70℃(60℃前后)的温度即可,因此加热器功率只要是能达到100℃左右的功率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23例如是具有镍铬合金丝等电热丝或者AIN、硅等高电阻发热材料等而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用第1加热器23a~第4加热器23d一并进行加热。通过上述控制电路24A进行该加热控制。即,控制电路24A能在关断电源25的电力供应的状态、以及按超过第1吸湿体22a的感温点的一定温度维持加热的状态、按超过第2吸湿体22b的感温点的一定温度维持加热的状态、按超过第3吸湿体22c的感温点的一定温度维持加热的状态、按超过第4吸湿体22d的感温点的一定温度维持加热的状态分别加热。此外,加热器23需要在不加热时快速释放热。因此,优选加热器23的外围部件包括高导热性部件,或者将冷却用散热片或风扇设置于加热器23。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感温点分别相互不同。以下说明这些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感温点的变化方法。

例如在作为吸湿材料22的材质使用N-异丙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钠(AAcNa)的共聚物的情况下,通过使丙烯酸钠(AAcNa)的量增加而能提高感温点。

此外,改变感温点的方法除此以外还存在多个。例如通过增加将亲水性单体共聚的例如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乙烯基吡啶等的量,也能提高感温点。

另一方面,作为降低感温点的方法,有将疏水性单体共聚例如使丙烯酸酯系单体、苯乙烯等的量增加的方法。在施加疏水性单体的情况下,当然吸湿性会差,因此需要根据使用环境或目的区分使用。

另外,作为将具有不同的感温点的凝胶连续接触而作成的方法,在实验室水平下能使用以下的方法。例如将聚合前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与交联剂及聚合促进剂在水中混合,加入例如方形(形状不限)的培养皿等后,投入上述的亲水性或者疏水性单体的其中一方,通过微观布朗运动使其扩散,按适当的定时开始聚合。由此,能作成感温点连续变化的凝胶。

基于图3说明上述构成的吸湿单元20A的动作。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湿材料22中的感温点相互不同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配置与水分的移动的关系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湿材料22中,感温点相互不同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是以并排连接的方式设置的。

其结果是,如图3所示,在将所有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设为感温点以下的情况下,即在设为作为第1吸湿体22a的感温点的38℃以下的情况下,所有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具有亲水性,因此进行吸湿。在该情况下,感温点高的第4吸湿体22d与感温点低的第1吸湿体22a相比亲水性较大。其结果是,第4吸湿体22d与第1吸湿体22a相比吸湿量也变多。

接着,在对这些吸湿后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整体按超过作为第1吸湿体22a的感温点的38℃的温度进行了加热的情况下,可知被第1吸湿体22a吸收的水分分为向第1吸湿体22a外流出的水分和向感温点更高的第2吸湿体22b移动的水分。其结果是,移动到第2吸湿体22b的水分与原来被第2吸湿体22b吸收的水分合并。

以下,在按顺序加热到超过第2吸湿体22b、第3吸湿体22c和第4吸湿体22d的各感温点的温度时,被第4吸湿体22d收集的所有水分能通过最后的加热成为水滴。除此以外,将第4吸湿体22d以相对于第1吸湿体22a成为下侧的方式配置,从而能利用由重力导致的水分的移动,因此能大幅度降低水分损失。

还基于表示水分量的动向的图4(a)~(f)详述上述构成的吸湿单元20A的动作。图4(a)是表示吸湿材料22中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配置与感温点的关系的图。图4(b)是表示常温时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4(c)是表示将吸湿材料22加热到超过第1吸湿体22a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4(d)是表示将吸湿材料22加热到超过第2吸湿体22b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4(e)是表示将吸湿材料22加热到超过第3吸湿体22c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4(f)是表示将吸湿材料22加热到超过第4吸湿体22d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水分量的坐标图。

如图4(a)、(b)所示,在将所有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设为作为第1吸湿体22a的感温点的38℃以下的情况、即设为常温的25℃的情况下,所有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具有亲水性,因此成为吸湿状态。在该情况下,可知感温点高的第4吸湿体22d与感温点低的第1吸湿体22a相比,亲水性较大,因此第4吸湿体22d与第1吸湿体22a相比吸湿量较多。

接着,在对这些吸湿后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整体按超过作为第1吸湿体22a的感温点的38℃的温度、例如39℃进行了加热的情况下,如在图4(c)中用虚线所示的,被第1吸湿体22a吸收的水分量大多向感温点更高的第2吸湿体22b移动。其结果是,第2吸湿体22b的水分量与原来被第2吸湿体22b吸收的水分合并,成为用虚线表示的值。另一方面,第1吸湿体22a的水分量大致成为0。

以下,在按顺序加热到超过第2吸湿体22b、第3吸湿体22c和第4吸湿体22d的各感温点的温度时,如在图4(d)、(e)、(f)中用虚线所示的,可知水分量的峰值依次向第3吸湿体22c、第4吸湿体22d移动。其结果是,可知被第4吸湿体22d收集的所有水分量通过最后的加热成为能充分地成为水滴的水分量。

最后,基于上述图2以及图5和图6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A的使用方法。图5是从表示具备吸湿材料22的除湿装置1A释放水分时的构成的侧面方向观看时的纵截面图。图6是从表示具备吸湿材料22的除湿装置1A释放水分时的构成的前面方向观看时的纵截面图。

如图2所示,首先,除湿装置1A的吸湿单元20A的控制电路24A在将加热器23的电源25关断的状态将送风风扇13的未图示的电源接通。由此,外部的空气从除湿装置1A的吸气口3流入。外部的空气被吸气截流件12缩窄流路,因此与吸湿单元20A的吸湿材料22的中央碰撞。与吸湿材料22的中央碰撞的外部的湿润空气沿着吸湿材料22向外周移动,此时,与感温点以下的吸湿材料22接触。其结果是,湿润空气被吸湿材料22除湿。被除湿的空气沿着空气流通壁11的附近移动,成为干燥空气而从箱体2的排气口4向除湿装置1A外排出。

接着,预计水分被除湿装置1A中的吸湿单元20A的吸湿材料22充分地积蓄后,通过控制电路24A接通固定在基板21的背面的加热器23的电源25。此外,关于加热器23向基板21的背面的固定,除了能通过例如粘接来进行以外,还有例如为了除粘接的情况外也不存在间隙而通过贴紧并用框或网等按压等方法进行固定的方法。

以超过第1吸湿体22a的感温点且成为第2吸湿体22b的感温点以下的温度的方式供应此时的电力。此外,例如通过计时器自动地进行使水分被吸湿材料22充分地积蓄的操作。

由此,仅第1吸湿体22a被加热到超过感温点的温度从而成为疏水性,由第1吸湿体22a从外部空气吸收的水分被释放,向第2吸湿体22b移动。

然后,例如在经过了用未图示的计时器预先设定的时间后,控制电路24A以从电源25对加热器23供应电力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设为超过第2吸湿体22b的感温点的温度。由此,第2吸湿体22b的水分向第3吸湿体22c移动。

以下,控制电路24A同样地以从电源25对加热器23供应电力的方式依次进行控制,从而设为超过第3吸湿体22c和第4吸湿体22d的各感温点的温度。其结果是,水分作为水滴留存于第4吸湿体22d,该水滴如图5和图6所示落下,经由水滴接收部14而积蓄到排水罐6。

能在从箱体2取出该排水罐6后废弃留存于排水罐6的水。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吸湿材料22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状态和释放在上述第1状态吸收的水分的第2状态,具有由于来自外部的刺激而从上述第1状态变化为上述第2状态、在上述刺激消失时回到上述第1状态的性质。

在这种吸湿材料22由单体形成的情况下,在第1状态由吸湿材料22从湿润空气吸收水分,之后施加刺激而使其变化为第2状态,从而释放出水分。

但是,实际上该水分为少量且不易一并取出,其结果是,取出水分并将其回收是困难的。因此,以往的除湿装置不得不采用如沸石式那样通过对吸湿材料赋予大量的热来蒸发水分而回收的效率低的回收方法。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具备相互不同的刺激响应等级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构成为以按刺激响应等级的顺序排列并接触的方式配置。由此,在向该第1吸湿体施加超过第1吸湿体22a的刺激响应等级的刺激时,第1吸湿体向第2状态转换,被第1吸湿体吸收的水分向相邻的第1状态的第2吸湿体22b移动。由此,第2吸湿体22b的水分量大概成为从第1吸湿体22a移动的水分量与第2吸湿体22b所吸收的水分量的合计值。

按顺序持续进行同样的处理直至第4吸湿体22d,从而在第4吸湿体22d中积蓄第1吸湿体22a到第4吸湿体22d的水分量的合计量。因此,该水分成为水滴而出现于第4吸湿体22d。因而,将该水分通过例如自然落下进行回收,从而即使不施加如使水分蒸发那样的大量的热,也能进行回收。

因而,能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热量而有效地释放吸收的水分的吸湿材料22。

另外,使这种刺激响应等级相互不同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相互接触,从而与将整体设为1种刺激响应等级在施加刺激的场所使吸收的水一边移动一边集聚于一端的情况相比,能无需或者简化加热区域之间的隔热设备。

即,在特意将感温点不同的凝胶相连排列的情况下,与使用包括1个的凝胶来改变施加热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在一边使水向一个方向移动一边集聚水时有防止水的倒流的含义。在使用了包括1个的凝胶的情况下,若在已使水移动后的凝胶区域中没有预先持续施加热,则水还会返回。即,本实施方式的吸湿材料22与使用包括1个的凝胶的情况相比是优异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吸湿材料22能设为,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由于上述刺激而显示与刺激响应等级相伴的作为第1状态的亲水性和作为第2状态的疏水性。

由此,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由于刺激而显示与刺激响应等级相伴的作为上述第1状态的亲水性和作为上述第2状态的疏水性。其结果是,能提供可通过各种刺激而不使用大的热量而有效地释放吸收的水分的吸湿材料。

在此,作为来自外部的刺激,例如能采用热、电场、光、电、pH。由此,为了使吸湿材料22从第1状态变化为第2状态并在刺激消失时回到第1状态,能利用上述各种刺激因素,通用性变高。另外,上述刺激因素能分别容易地选择相互不同的刺激响应等级。此外,作为刺激响应等级,在光刺激的情况下例如是波长或强度,在电的情况下例如是电压,在pH的情况下是pH值。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吸湿材料22的刺激是热,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各自的作为刺激响应等级的感温点相互不同,在感温点以下的温度范围内作为第1状态显示亲水性,在超过感温点的温度范围内作为第2状态显示疏水性。

由此,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具有相互不同的感温点,按照升序按顺序排列配置。其结果是,按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顺序加热到超过各自的感温点的温度,从而能使被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吸收的水分不会倒流地集中到第4吸湿体22d,在第4吸湿体22d中能作为水滴回收。

因而,能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热量地利用热有效地释放被吸湿材料22吸收的水分的吸湿材料2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吸湿材料22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相互相邻的2个以并排状态接触。

由此,通过使湿润空气以与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平面正交的方式碰到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能有效地吸收水分。

此外,优选相互相邻的2个以并排状态接触的吸湿材料22在竖直状态相连。即,优选第1吸湿体22a存在于最上部,第4吸湿体22d存在于最下部。由此,能使留存于第4吸湿体22d的水滴由于重力自然落下,水滴的分离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A中具备:吸湿材料22,其包括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加热器23,其作为加热部加热该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以及控制电路24A,其作为控制部对加热器23进行加热控制,使得吸湿后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成为超过各感温点的温度范围。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控制电路24A对加热器23进行加热控制,从而能对吸湿后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进行温度调整,使其按顺序成为超过各感温点的温度范围。

因而,能使室内的湿润空气被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吸收,使吸收的水分不倒流地集中到第4吸湿体22d而作为水滴回收,从而能提供可进行室内除湿的除湿装置1A。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方法使用吸湿材料22,上述吸湿材料22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状态和释放在第1状态吸收的水分的第2状态,具有由于来自外部的刺激而从第1状态变化为第2状态、在刺激消失时回到第1状态的性质。并且,包括:使分别具备相互不同的刺激响应等级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以按刺激响应等级的顺序排列并接触的方式配置的工序;以及对吸湿后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分别赋予超过各自的刺激响应等级的刺激的工序。

由此,能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热量而有效地释放被吸湿材料22吸收的水分的除湿方法。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感温点从吸湿材料22的端部朝向相反侧的端部按升序增加。但是,在本发明中,可以准备2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并将它们以成为相互相反的朝向的方式连结。由此,例如能使水滴集中到端部或者中央后释放。

[实施方式2]

如下所示,基于图7~图9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此外,未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附图所示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附上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1A中,相对于4个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共用的加热器23粘接到基板21的背面,由此与该基板21形成一体化。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B中,在对4个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设置有个别的第1加热器23a~第4加热器23d方面不同。

基于图7~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B的构成。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具备具有吸湿材料22的吸湿单元20B的除湿装置1B的构成的截面图。图8是表示上述除湿装置1B中的具有吸湿材料22的吸湿单元20B的构成的框图。图9(a)是表示上述吸湿材料22中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配置与感温点的关系的图。图9(b)是表示常温时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9(c)是表示仅将第1吸湿体22a加热到超过第1吸湿体22a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9(d)是表示仅将第2吸湿体22b加热到超过第2吸湿体22b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9(e)是表示仅将第3吸湿体22c加热到超过第3吸湿体22c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水分量的坐标图。图9(f)是表示仅将第4吸湿体22d加热到超过第4吸湿体22d的感温点的温度时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水分量的坐标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B的吸湿单元20B中,如图7所示,相对于固定于基板21的表面的4个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在该基板21的背面分别设置有个别的第1加热器23a~第4加热器23d。此外,这些第1加热器23a~第4加热器23d的各自的边界还能设为隔热结构。

如图8所示,这些第1加热器23a~第4加热器23d连接到控制电路24B,控制电路24B能对第1加热器23a~第4加热器23d分别地接通、关断电源25,能分别地进行温度控制。

其结果是,如图9(a)~(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吸湿单元20B能对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分别地进行水分的移动控制。

具体地说,如图9(a)、(b)所示,在将所有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设为作为第1吸湿体22a的感温点的38℃以下的情况、即设为常温的25℃的情况下,所有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具有亲水性,因此成为吸湿状态。在该情况下,可知感温点高的第4吸湿体22d与感温点低的第1吸湿体22a相比,亲水性较大,因此第4吸湿体22d与第1吸湿体22a相比吸湿量较多。

接着,对这些吸湿后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中的第1吸湿体22a用第1加热器23a按超过作为第1吸湿体22a的感温点的38℃的温度、例如39℃进行加热。在该情况下,如在图9(c)中用虚线所示的,被第1吸湿体22a吸收的水分量大多向感温点更高的第2吸湿体22b移动。其结果是,第2吸湿体22b的水分量与原来被第2吸湿体22b吸收的水分合并,成为用虚线所示的值。另一方面,第1吸湿体22a的水分量大致成为0。

以下在按顺序加热到超过第2吸湿体22b、第3吸湿体22c和第4吸湿体22d的各感温点的温度时,如在图9(d)、(e)中用虚线所示的,水分量的峰值依次向第3吸湿体22c、第4吸湿体22d移动。其结果是,可知被第4吸湿体22d集中的所有水分量通过最后的加热成为能充分地成为水滴的水分量。

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B的使用方法。

如图8所示,首先,除湿装置1B的吸湿单元20B的控制电路24B在将第1加热器23a~第4加热器23d的电源25全部关断的状态将送风风扇13的未图示的电源接通。由此,如图7所示,外部的空气从除湿装置1B的吸气口3流入。外部的空气被吸气截流件12缩窄流路,因此与吸湿单元20B的吸湿材料22的中央碰撞。与吸湿材料22的中央碰撞的外部的湿润空气沿着吸湿材料22向外周移动,此时与感温点以下的吸湿材料22接触。其结果是,湿润空气被吸湿材料22除湿。除湿后的空气沿着空气流通壁11的附近移动,成为干燥空气而从箱体2的排气口4向除湿装置1B外排出。

接着,预计水分被除湿装置1B中的吸湿单元20B的吸湿材料22充分地积蓄后,用控制电路24B进行控制,使得从电源25仅向粘接到基板21的背面的第1加热器23a供应电力。以超过第1吸湿体22a的感温点且成为第2吸湿体22b的感温点以下的温度的方式供应此时的电力。此外,例如通过计时器自动地进行使水分被吸湿材料22充分地积蓄的操作。

由此,仅第1吸湿体22a被加热到超过感温点的温度从而成为疏水性,由第1吸湿体22a从外部空气吸收的水分被释放,向第2吸湿体22b移动。

然后,例如在经过了用未图示的计时器预先设定的时间后,控制电路24B以从电源25对第2加热器23b供应电力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设为超过第2吸湿体22b的感温点的温度。由此,第2吸湿体22b的水分向第3吸湿体22c移动。

以下,控制电路24B同样地以从电源25对第3加热器23c和第4加热器23d供应电力的方式依次进行控制,从而设为超过第3吸湿体22c和第4吸湿体22d的各感温点的温度。其结果是,水分作为水滴留存于第4吸湿体22d,该水滴落下并经由水滴接收部14积蓄到排水罐6。

能在从箱体2取出该排水罐6后废弃留存于排水罐6的水。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B具备:吸湿材料22,其包括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第1加热器23a~第4加热器23d,其作为加热部分别加热该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以及控制电路24B,其作为控制部对第1加热器23a~第4加热器23d分别地进行加热控制,使得吸湿后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成为超过各感温点的温度范围。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控制电路24B对各第1加热器23a~第4加热器23d进行加热控制,从而能对吸湿后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进行温度调整,使其按顺序成为超过各感温点的温度范围。

因而,使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吸收室内的湿润空气,将吸收的水分集中到第4吸湿体22d而作为水滴回收,从而能提供可进行室内除湿的除湿装置1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B中,作为加热部的加热器23包括与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各加热对应的作为第1加热体的第1加热器23a~作为第N加热体(N为2以上的整数)的第4加热器23d。

并且,作为控制部的控制电路24B对第1加热器23a~第4加热器23d分别地进行加热控制,使得吸湿后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成为超过各感温点的温度范围。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局部地加热,因此作为整体成为加热量少的有效的加热。因而,能可靠地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热量而有效地释放吸收的水分的除湿装置1B。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升序提高感温点。因此,随着电流在通到第1加热器23a~第4加热器23d后的移动,利用之前通电的吸湿体所残存的热,使水向一个方向移动,最终留存于第4吸湿体22d。另外,例如在加热从第1吸湿体22a切换为第2吸湿体22b时,第1吸湿体22a与第2吸湿体22b接触,因此施加于第2吸湿体22b的热也传递到第1吸湿体22a。由此,可维持第1吸湿体22a的疏水状态,水如被截留那样无法移动。

另外,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B中的吸湿单元20B的吸湿材料22通过排列感温点相互不同的凝胶而能简化隔热施工等。即,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感温点相互不同。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按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每一个设置独立的第1加热器23a~第4加热器23d。其结果是,能使水的移动方向明确地按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每一个容易地固定。

[实施方式3]

如下所示基于图10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此外,未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相同。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附图所示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附上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1A中,成为4个平板状的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以并排相接的方式连接的吸湿单元20A。对此,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C如图10所示,在成为层叠有4个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吸湿单元20C方面不同。

基于图10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C的构成。图10是表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C中的吸湿材料22的吸湿单元20C的构成的截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C中的吸湿单元20C中,如图10所示,在吸湿材料22中,感温点相互不同的4个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按感温点的升序从上开始层叠。具体地说,在吸湿材料22中,从上开始按顺序使感温点为38℃的第1吸湿体22a、感温点为40℃的第2吸湿体22b、感温点为42℃的第3吸湿体22c、感温点为44℃的第4吸湿体22d相互接触而层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与加热器成为了一体的基板兼用加热器26与第1吸湿体22a接触而设置于该第1吸湿体22a的表面。该基板兼用加热器26能利用未图示的上述控制电路24A对来自未图示的上述电源25的电力进行控制,以将吸湿材料22加热到分别超过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各感温点的温度。

在上述构成的吸湿单元20C中,从层叠有4个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吸湿材料22的例如左横方向供应湿润空气。并且,湿润空气在经过吸湿材料22时被4个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吸湿,之后,例如从右横方向排出干燥空气。

另外,在加热吸湿材料22时,例如在使基板兼用加热器26的温度超过具有最高感温点的第4吸湿体22d的感温点的温度加热吸湿材料22。

由此,即使暂时施加超过作为温度最高的第4吸湿体22d的感温点的温度,水分也能与热在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之间传递同时移动而集聚到第4吸湿体22d。

其结果是,水滴留存于最下部的第4吸湿体22d,该水滴向下方落下。经由上述水滴接收部14用排水罐6接收该水滴。能在从箱体2取出该排水罐6后废弃留存于排水罐6的水。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C的吸湿单元20C中,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分别以平板状形成,并且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相互相邻的2个以层叠状态接触。

由此,如上所述,即使暂时施加最高温度,水分也能与热同时在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彼此之间传递移动,而集聚到第4吸湿体22d。另外,在使加热温度从最低温度逐渐上升时,能减小水在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彼此之间移动时的损失。该结构还能通过将第1吸湿体22a~第4吸湿体22d的高分子材料实现多孔化、或者将基板兼用加热器26设为复杂的形状来提高吸湿效率。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紧凑地形成吸湿材料22,并且能使留存于第4吸湿体22d的水滴由于重力自然落下,因此水滴的分离变得容易。

[总结]

本发明的方式1的吸湿材料22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状态和释放在上述第1状态吸收的水分的第2状态,具有由于来自外部的刺激而从上述第1状态变化为上述第2状态、在上述刺激消失时回到上述第1状态的性质,上述吸湿材料的特征在于,分别具备相互不同的刺激响应等级的第1吸湿体22a~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第4吸湿体22d)构成为以按上述刺激响应等级的顺序排列并接触的方式配置。此外,刺激响应等级是指从第1状态向第2状态变化时或者从第2状态回到第1状态时的刺激的阈值。

根据上述发明,分别具备相互不同的刺激响应等级的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构成为以按刺激响应等级的顺序排列并接触的方式配置。由此,在对第1吸湿体施加超过该第1吸湿体的刺激响应等级的刺激时,第1吸湿体转变为第2状态,被第1吸湿体吸收的水分向相邻的第1状态的第2吸湿体移动。由此,第2吸湿体的水分量成为从第1吸湿体移动的水分量与第2吸湿体所吸收的水分量的合计值。

按顺序持续进行同样的处理直至第N吸湿体为止,从而使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的水分量的合计量积蓄于第N吸湿体。因此,该水分成为水滴而出现于第N吸湿体。因而,将该水分通过例如自然落下进行回收,从而即使不施加使水分蒸发那样的大量的热,也能进行回收。

因而,能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热量而有效地释放吸收的水分的吸湿材料。

另外,使这种刺激响应等级相互不同的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相互接触,从而与将整体设为1种刺激响应等级在施加刺激的场所使吸收的水一边移动一边集聚于一端的情况相比,能无需或者简化加热区域之间的隔热设备。

本发明的方式2的吸湿材料22在方式1的吸湿材料中能设为,上述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由于上述刺激而显示与刺激响应等级相伴的作为上述第1状态的亲水性和作为上述第2状态的疏水性。

此外,刺激例如是指热、电场、光、电、pH。另外,对应的刺激响应等级在光刺激的情况下例如是波长或强度,在电的情况下例如是电压,在pH的情况下是pH值。

由此,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由于刺激而显示与刺激响应等级相伴的作为上述第1状态的亲水性和作为上述第2状态的疏水性。其结果是,能提供可通过刺激而不使用大的热量而有效地释放吸收的水分的吸湿材料。

本发明的方式3的吸湿材料22在方式1或者2的吸湿材料中,上述刺激是热,上述第1吸湿体22a~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第4吸湿体22d)各自作为刺激响应等级的感温点相互不同,在感温点以下的温度范围作为上述第1状态显示亲水性,在超过感温点的温度范围作为上述第2状态显示疏水性。

其结果是,通过按照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的顺序加热到超过各自的感温点的温度,从而能不使被各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吸收的水分倒流地集中于第N吸湿体,在第N吸湿体中能作为水滴进行回收。

因而,能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热量地利用热将吸收的水分有效释放的吸湿材料。

本发明的方式4的吸湿材料22在方式2或者3的吸湿材料中能设为,上述第1吸湿体22a~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第4吸湿体22d)的相互相邻的2个以并排状态或者层叠状态接触。

由此,在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的相互相邻的2个以并排状态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使湿润空气以与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的例如平面正交的方式接触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能有效地吸收水分。

另外,在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的相互相邻的2个以层叠状态接触的情况下,水分也能与热同时按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的顺序传递移动,而集聚到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而且,能紧凑地形成吸湿材料,并且能使留存于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的水滴由于重力自然落下,因此水滴的分离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方式5的除湿装置1A、1B、1C的特征在于,具备:方式2~4中的任一个吸湿材料22;加热部(加热器23、基板兼用加热器26),其加热第1吸湿体22a~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第4吸湿体22d);以及控制部(控制电路24A、24B),其对上述加热部(加热器23、基板兼用加热器26)进行加热控制,使得吸湿后的上述第1吸湿体22a~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第4吸湿体22d)成为超过各感温点的温度范围。

根据上述发明,通过控制部对加热部进行加热控制,从而能对吸湿后的上述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进行温度调整,使其按顺序成为超过各感温点的温度范围。

因而,能提供如下除湿装置,其能通过使第1吸湿体~第N吸湿体吸收室内的湿润空气,不使吸收的水分倒流地集中到第N吸湿体而作为水滴进行回收,从而进行室内的除湿。

本发明的方式6的除湿装置1B在方式5的除湿装置中能设为,上述加热部(加热器23)包括与上述第1吸湿体22a~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第4吸湿体22d)的各加热对应的第1加热体(第1加热器23a)~第N加热体(N为2以上的整数)(第4加热器23d),并且上述控制部(控制电路24B)能对上述第1加热体(第1加热器23a)~第N加热体(N为2以上的整数)(第4加热器23d)分别地进行加热控制,使得吸湿后的上述第1吸湿体22a~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第4吸湿体22d)成为超过各感温点的温度范围。

由此,在本发明中,由于局部地加热,因此作为整体成为加热量少的有效的加热。因而,能可靠地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热量而有效地释放吸收的水分的除湿装置。

本发明的方式7的除湿方法使用了吸湿材料22,上述吸湿材料22具有可吸收水分的第1状态和释放在上述第1状态吸收的水分的第2状态,具有由于来自外部的刺激而从上述第1状态变化为上述第2状态、在上述刺激消失时回到上述第1状态的性质,上述除湿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使分别具备相互不同的刺激响应等级的第1吸湿体22a~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第4吸湿体22d)以按上述刺激响应等级的顺序排列并接触的方式配置的工序;以及对吸湿后的第1吸湿体22a~第N吸湿体(N为2以上的整数)(第4吸湿体22d)分别赋予超过各自的刺激响应等级的刺激的工序。此外,刺激响应等级是指从第1状态向第2状态变化时或者从第2状态回到第1状态时的刺激的阈值。

根据上述发明,能提供可不使用大的热量而有效地释放被吸湿材料吸收的水分的除湿方法。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在权利要求书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应用于吸湿材料和使用了该吸湿材料的除湿装置、除湿方法、除臭器、空气净化器或者空气调节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A 除湿装置

1B 除湿装置

1C 除湿装置

2 箱体

3 吸气口

3a 格子

4 排气口

4a 格子

6 排水罐

10 空气流通路

11 空气流通壁

12 吸气截流件

13 送风风扇

20A 吸湿单元

20B 吸湿单元

20C 吸湿单元

21 基板

22 吸湿材料

22a 第1吸湿体

22b 第2吸湿体

22c 第3吸湿体

22d 第4吸湿体(第N吸湿体)

23 加热器(加热部)

23a 第1加热器(加热部、第1加热体)

23b 第2加热器(加热部、第2加热体)

23c 第3加热器(加热部、第3加热体)

23d 第4加热器(加热部、第N加热体)

24A 控制电路(控制部)

24B 控制电路(控制部)

25 电源

26 基板兼用加热器(加热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