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焊剂涂布装置以及助焊剂涂布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92334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助焊剂涂布装置以及助焊剂涂布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助焊剂涂布装置以及助焊剂涂布方法,详细而言,涉及通过使吸收有助焊剂的吸收体与工件接触来涂布助焊剂液的助焊剂涂布装置以及助焊剂涂布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图10至图12所示,助焊剂涂布装置用于制造贴片线圈。

图10是贴片线圈140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贴片线圈140在绕线状的铁芯141上卷绕有线材142,且在形成于铁芯141的一方的端面145的一对槽146、147内收容线材142的两端143、144。在这种状态下,在贴片线圈140的端面145上使用助焊剂涂布装置涂布助焊剂液之后,通过在线材142的两端143、144上盛放焊料来形成未图示的电极。

图11及图12是助焊剂涂布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如图11及图12所示,助焊剂涂布装置在吸收体保持构件的前端保持有吸收体110,在吸收体保持构件的基端设有作为驱动机构的汽缸123及旋转缸118。首先,如图11(a)所示,助焊剂涂布装置通过汽缸123的伸长,使吸收体110浸到储留于助焊剂槽105的助焊剂液102中。藉此,吸收体110对助焊剂液102进行吸收。接下来,如图11(b)所示,汽缸123收缩,使吸收体110从助焊剂液102中拉起之后,旋转缸118旋转使吸收体保持构件旋转,使吸收体110与压缩面135相对。然后,如图12(c)所示,汽缸123延伸规定时间,使压缩体110按压于压缩面135,从而从吸收体110中排出多余的助焊剂。接下来,如图14(d)所示,旋转汽缸118旋转,使吸收体110与保持于作为工件保持构件的卡盘152上的贴片线圈140的端面145相对,然后汽缸123伸长规定的时间,使吸收体110按压到贴片线圈140的端面145。藉此,吸收于吸收体110的助焊剂液被涂布在贴片线圈140的端面145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3是表示在印刷基板上涂布助焊剂的助焊剂涂布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如图13(A)所示,所述装置被设成保持于吸收体保持构件1的吸收体1A配置于助焊剂槽4的助焊剂液229中。接着,如图13(B)所示,通过旋转驱动元件5使吸收体保持构件1进行旋转,并在使吸收体1A配置在助焊剂液229的上方的状态下放置所设定的时间。在所述期间,随着时间的经过,吸收体1A的内部的助焊剂液229从图13(B)的(a)所示的状态下降至如(b)、(c)所示的状态。接下来,如图13(C)所示,使吸收体1A的朝上的一面按压在从印刷基板222的下表面突出的部件223的引线的前端上,以涂布吸收体1A内的助焊剂液229。接着如图13(D)所示,通过旋转驱动元件5对吸收体保持构件1进行旋转,使吸收体1A配置于助焊剂液229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51602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昭63-317259号公报

在制造贴片线圈时,如图9(a)的平面图中的虚线所示,若在形成有用于对线材的端部进行收容的槽2u、2v的工件2的端面2a的整体上涂布助焊剂,则涂布在槽2u、2v之间的中间区域2w上的助焊剂会在由焊料所形成的电极(未图示)之间露出。若在所述中间区域2w的助焊剂上粘附有焊料残渣等,则电极间就会存在发生短路的可能性。

因此,如图9(b)的平面图上的虚线所示,若在形成电极的区域以及在其附近隔开间隔的两处2m、2n上涂布助焊剂,就能避免发生短路的问题。为了在隔开间隔的2处2m、2n上涂布助焊剂,能考虑到采用隔着间隔保持的吸收体保持构件。

但是,在例如端面的尺寸较小的贴片线圈中,成对的吸收体之间的间隔会变小。在这种情况下,由成对的吸收体和吸收体保持构件形成的槽状的相对空间中会残留有助焊剂液,从而发现了难以在隔开间隔的两处高精度地涂布适量的助焊剂液的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提供一种能在工件的隔开间隔的两处高精度地涂布适量的助焊剂的助焊剂涂布装置以及助焊剂涂布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以下结构的助焊剂涂布装置。

助焊剂涂布装置包括:(a)助焊剂槽,该助焊剂槽对助焊剂液进行储留;(b)吸收体保持构件,该吸收体保持构件对具有各一对主面、侧面以及端面的长方体的一对吸收体进行保持,以使所述一对的吸收体的各自一方的所述侧面隔开间隔互相相对,互相相对的所述一方的侧面之间形成槽状的相对空间,与所述相对空间相邻的所述一对的吸收体的各自一方的所述主面露出,所述一对的吸收体的各自所述一方的侧面中的与一方的所述端面相邻的部分以及包括一方的所述端面在内的突出部分露出,;(c)工件保持构件,该工件保持构件对工件进行保持;以及(d)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所述助焊剂槽、所述吸收体保持构件以及所述工件保持构件相对地移动,以将保持于所述吸收体保持构件的所述一对的吸收体浸到储留于所述助焊剂槽的所述助焊剂液中,使所述一对吸收体吸收所述助焊剂液,接着,将保持于所述一对的吸收体保持构件的所述一对的吸收体从所述助焊剂液中拉起,且在空中将所述一对的吸收体形成为向下姿势或形成为水平姿势,使多余的所述助焊剂液向所述重力方向下侧移动,接下来,使保持于所述吸收体保持构件的所述一对的吸收体的各自所述一方的主面的露出部分与所述工件接触,将吸收于所述一对的吸收体的所述助焊剂液涂布于所述工件的分离的的两处位置,其中,所述向下姿势是指所述一对吸收体的各自所述一方的端面比另一方的所述端面靠重力方向下侧,所述水平姿势是指所述一方的端面与所述另一方的端面相对于所述重力方向在垂直方向上并排。

在上述结构中,一对的吸收体的互相相对的一方的侧面包含从吸收体保持构件露出的部分。在由一对的吸收体的互相相对的一方的侧面和吸收体保持构件所形成的槽状的相对空间的端部上,通过表面张力对助焊剂液进行截流的力比一对的吸收体互相相对的一方的侧面从吸收体保持构件不露出的情况要小。因此,残留在相对空间中的助焊剂液能在使一对的吸收体向下姿势或水平姿势时被排出。

根据上述结构,能将助焊剂液从相对空间排出,且能在工件的分离的两处位置涂布适量的助焊剂。

理想的是,所述吸收体保持构件具有:(a)一对的吸收体收容部,其包含互相相对的两对的内表面,且能将所述一对的吸收体以所述一对的主面以及所述一对的侧面相对的方式收容于所述两对的内表面;(b)一对的第一开口,其与所述吸收体收容部进行连通,且以所述突出部分露出的方式供所述一对的吸收体在所述一对的端面互相相对的方向上插通;以及(c)一对的第二开口,其与吸收体收容部进行连通,且供配置于所述一对的吸收体收容部的所述一对的吸收体的所述一方的主面的一部分以及所述一方的侧面的一部分露出。能从所述一对的第一开口将所述一对的吸收体在所述一对的吸收体收容部上进行拆装。

在这种情况下,从吸收体保持构件的第二开口露出的吸收体的一方的侧面之间形成相对空间。一对的吸收体能容易地在一对的吸收体收容部上进行装拆,且能通过吸收体收容部的内表面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对吸收体进行更换。

此外,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以下结构的助焊剂涂布方法。

助焊剂涂布方法具有:(i)吸收工序,在该吸收工序中,在以下状态下,使一对的吸收体浸到助焊剂液中,并使助焊剂液吸收至一对的吸收体的内部,所述状态是指:在吸收体保持构件上,对具有各一对主面、侧面以及端面的长方体的所述一对吸收体进行保持,以使所述一对的吸收体的各自一方的所述侧面隔开间隔互相相对,且在互相相对的所述一方的侧面之间形成槽状的相对空间,与所述相对空间相邻的所述一对的吸收体的各自一方的所述主面露出,所述一对的吸收体的各自所述一方的侧面中的与一方的所述端面相邻的部分以及包括一方的所述端面在内的突出部分露出;(ii)排出工序,在该排出工序中,将保持于所述一对的吸收体保持构件的所述一对的吸收体从所述助焊剂液拉起,且在空中将所述一对的吸收体形成为向下姿势或形成为水平姿势,使多余的所述助焊剂液向所述重力方向下侧移动,其中,所述向下姿势是指所述一对吸收体的各自所述一方的端面比另一方的所述端面靠重力方向下侧,所述水平姿势是指所述一方的端面与所述另一方的端面相对于所述重力方向在垂直方向上并排;以及;(iii)涂布工序,在该涂布工序中,将保持于所述吸收体保持构件的所述一对的吸收体的各自所述一方的主面的露出部分与所述工件接触,将吸收于所述一对的吸收体的所述助焊剂液涂布于所述工件的分离的两处位置。

在上述结构中,一对的吸收体的互相相对的一方的侧面包含从吸收体保持构件露出的部分。在由一对的吸收体的互相相对的一方的侧面和吸收体保持构件所形成的槽状的相对空间的端上,通过表面张力对助焊剂液进行截流的力比一对的吸收体互相相对的一方的侧面从吸收体保持构件不露出的情况要小。因此,残留在相对空间中的助焊剂液能在使一对的吸收体朝向下姿势或水平姿势时被排出。

根据上述方法,能将助焊剂液从相对空间排出,且能在工件的分离的两处位置涂布适量的助焊剂。

理想的是,所述吸收体保持构件具有:(a)一对的吸收体收容部,所述一对的吸收体收容部包含互相相对的两对的内表面,且能将所述一对的吸收体以所述一对的主面以及所述一对的侧面相对的方式收纳于所述两对的内表面;(b)一对的第一开口,所述一对的第一开口与所述吸收体收容部连通,且以所述突出部分露出的方式供所述一对的吸收体在所述一对的端面互相相对的方向上插通;以及(c)一对的第二开口,所述一对的第二开口与吸收体收容部连通,且供配置于所述一对的吸收体收容部的所述一对的吸收体的所述一方的主面的一部分以及所述一方的侧面的一部分露出。还具有拆装工序,在该拆装工序中,从所述一对的第一开口将所述一对的吸收体在所述一对的吸收体收容部上进行拆装。

在这种情况下,在从吸收体保持构件的第二开口露出的吸收体的一方的侧面之间形成相对空间。一对的吸收体能容易地在一对的吸收体收容部上进行装拆,且能通过吸收体收容部的内表面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因此,通过拆装工序能在短时间内对吸收体进行更换。

根据本发明,能在工件的分离的两处位置高精度地涂布适量的助焊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助焊剂涂布装置的结构的主要部位立体图。(实施例1)

图2是吸收体保持构件的主要部位组装立体图。(实施例1)

图3是吸收体保持构件的主要部位分解立体图。(实施例1)

图4是表示助焊剂涂布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5是表示助焊剂涂布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6是吸收体保持构件的主要部位立体图。(比较例、实施例1)

图7是在固体上附着有液体的情况下的说明图。(说明例1)

图8是表示助焊剂涂布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实施例2)

图9是贴片线圈的端面的平面图(说明例2)。

图10是贴片线圈140的立体图。(现有例1)

图11是助焊剂涂布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现有例1)

图12是助焊剂涂布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现有例1)

图13是表示助焊剂涂布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现有例2)

(符号说明)

2 工件

2a 端面

10、10a 助焊剂涂布装置

12 吸收体

12a、12b 端面

12c、12d 侧面

12e、12f 主面

20 吸收体保持构件

21 主体

22 第一开口

23 吸收体收容部

23i、23j、23m、23n 内表面

24 第二开口

25 第三开口

26 相对空间

27 臂部

28 漏液板

30 助焊剂槽

32 助焊剂液

40 工件保持构件

50 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7、图9、图10对实施例1的助焊剂涂布装置10以及助焊剂涂布方法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焊剂涂布装置10的结构的主要部位组装立体图。图2是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主要部位立体图。图3是吸收体保持构件的主要部位分解立体图。图4及图5是表示助焊剂涂布装置10的动作的说明图。

如图1至图5所示,助焊剂涂布装置10具有:对吸收体12进行保持的吸收体保持构件20;对助焊剂液32进行储留的助焊剂槽30;对工件2进行保持的工件保持构件40;以及驱动机构50。

工件2是例如构成为与图10相同的贴片电感器。如图9所示,在工件2的端面2a上,沿侧面2c、2d形成有用于对未图示的线材的端部进行收容的槽2u、2v。

如图1所示,在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一对臂部27的一方端上固定有主体21。在主体21上,至少保持有一对(实施例1中为多对)吸收体12。在各对的一对的吸收体12中的一方的吸收体12与另一方的吸收体12被隔着间隔配置,且吸收体12的一方的端面12a被保持为向主体21的相同侧突出。

驱动机构50设于臂部27的另一端侧,通过使臂部27转动或伸缩,对臂部27的位置和方向进行变化,从而对保持在吸收体保持构件20上的吸收体12的位置和方向进行变化。

如图2图3所示,吸收体12为长方体,具有互相相对的各一对主面12e、12f,侧面12c、12d以及端面12a、12b。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成对地保持吸收体12的部分构成为镜面对称。

在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主体21上形成有:供吸收体12收容的吸收体收容部23;与吸收体收容部23连通的第一开口22、第二开口24以及第三开口25。吸收体收容部23的截面为矩形形状,吸收体收容部23包含互相相对的两对内表面23i、23j及23m、23n。在吸收体收容部23上,以吸收体12的一方的侧面12d中的与一方的端面12a相邻的部分以及包含一方的端面12a在内的突出部分12s从第一开口22突出的方式配置有吸收体12。吸收体12的一方的主面12e的一部分以及一方的侧面12d的一部分从第二开口24露出。吸收体12的另一方的端面12b从第三开口25露出。即,吸收体保持构件20具有:(a)一对的吸收体收容部23,所述一对的吸收体收容部23包含互相相对的两对的内表面23i、23j及23m、23n,且能以吸收体12的一对主面12e、12f及一对的侧面12c、12d相对的方式将一对的吸收体12收纳于两对的内表面23i、23j及23m、23n;(b)一对的第一开口22,所述一对的第一开口22与吸收体收容部23连通,且以吸收体12的突出部分12s露出的方式供一对的吸收体12沿着一对的端面12a、12b互相相对的方向插通;(c)一对的第二开口24,所述一对的第二开口24与吸收体收容部23连通,且使配置于一对的吸收体收容部23的一对的吸收体12的一方的主面12e的一部分以及一方的侧面12d的一部分露出;以及(d)一对的第三开口25,所述一对的第三开口25与一对的第一开口22相对,且能供一对的吸收体12沿着一对的端面12a、12b互相相对的方向插通。

在图2中,对吸收体12的另一方的端面12b与由主体21的第三开口25所包围的假想平面重合的情况进行了图示。吸收体12的另一方的端面12b可以比第三开口25向内侧后退,也可以比第三开口25向外侧突出。此外,也可以采用不设置第三开口25的结构,可以是吸收体12的另一方的端面12b被主体21所覆盖,不向外部露出的结构。

如图3的箭头12k所示,通过使吸收体12朝向吸收体12的端面12a、12b互相相对的方向移动,能从第三开口25在吸收体收容部23上对吸收体12进行装拆。也能从第一开口22在吸收体收容部23上对吸收体12进行装拆。

例如,将与吸收体收容部23相同程度的大小的干燥状态中的吸收体12插入吸收体收容部23,且使吸收体12吸收助焊剂液从而使吸收体12进行膨胀,通过使吸收体12的主面12e、12f及侧面12c、12d压接于吸收体收容部23的内表面,来对吸收体12进行保持。能通过从第三开口25和第一开口22中的一方向另一方拉出或压出来将被保持的吸收体12从吸收体收容部23中取出。

吸收体12能容易地在吸收体收容部23上进行装拆,且能通过吸收体收容部23的内表面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对吸收体进行更换。

如图2所示,成对的吸收体12之间形成有槽状的相对空间26,且成对的吸收体12的主面12e与相对空间26的两侧相邻。如图1的虚线所示,能通过使工件2的端面2a与成对的吸收体12的主面12e中的从第二开口24露出的部分接触,在工件2的端面2a的分离的两处位置,即,在工件的一方的侧面2c一侧与另一方的侧面2d一侧之间设置间隔,来涂布助焊剂。

助焊剂涂布装置10通过驱动机构50使助焊剂槽30、吸收体保持构件20以及工件保持构件40进行相对移动,且在保持于工件保持构件40的工件2的端面2a上涂布助焊剂液。

接着,对助焊剂涂布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4以及图5所示,助焊剂涂布装置10依次进行以下吸引工序、排出工序、涂布工序。

首先,如图4(a)所示,在吸收工序中,将成对地保持于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吸收体12中的至少一部分、理想的是将吸收体12的全部浸到储留于助焊剂槽30的助焊剂液32,以使助焊剂液32吸收到吸收体12的内部。

详细而言,以吸收剂保持构件20的主体21进入助焊剂槽30的内部的方式,驱动机构50使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臂部27进行转动。此时,可以构成为使助焊剂槽30静止,也可以构成为通过驱动机构50使助焊剂槽30与臂部27的转动同步地移动。

接下来,如图4(b)所示,在排出工序中,将吸引体12从助焊剂液32中拉起,在空中使吸收体12形成为吸收体12中突出的一方的端面12a处于比另一方的端面12b靠重力方向下侧的位置的朝下姿势。在此期间,多余的助焊剂液会向重力方向下侧移动且被排出。被排出的助焊剂液会顺着漏液板28被助焊剂槽30回收。

详细而言,驱动机构进行动作使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臂部27转动,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主体21朝助焊剂槽30的外部移动,将保持于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吸收体12从助焊剂液32中拉起,对吸收体12的一方的端面12a处于重力方向向下姿势的状态保持规定时间。此时,可以构成为使助焊剂槽30静止,也可以构成为通过驱动机构使助焊剂30与臂部27的转动同步地移动。

如图5(c)以及图5(d)所示,接下来,在涂布工序中,使保持于吸收体保持构件的吸收体的主面12e与保持于工件保持构件的工件相对,且使工件的端面与吸收体接触,在相对于一个工件2分离的两处位置涂布吸收于成对的吸收体12的助焊剂。

详细而言,在由工件保持构件40保持于规定位置的工件2的端面2a上,直到与保持于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吸收体12的主面相对的位置为止,旋转机构使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臂部27进行转动。接着,驱动机构使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臂部27进行延伸,将吸收体12的主面按压于工件2的端面2a。经过规定时间之后,驱动机构使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臂部27收缩到原来的位置。

另外,在涂布工序中,可以构成为使工件保持构件40相对于静止状态的吸收体保持构件20进行动作,也可以构成为使吸收体保持构件20与工件保持构件40的双方都进行动作。

图6是排出工序中的吸收体保持构件的主要部位立体图。图6(a)是比较例,图6(b)是实施例1。

如图6(a)所示的比较例中,成对的吸收体12被保持为使其端面12a与吸收体保持构件的主体21的外周面形成共面。在由成对的吸收体12的互相相对的一方的侧面与吸收体保持构件的主体21形成的槽状的相对空间的端部上,由吸收体12与保持构件的主体21形成有呈コ字状连接的角部12p、12q、21p。在这种情况下,如后详述,通过表面张力对助焊剂液进行截流的力会增大,在相对空间26中助焊剂液74会残留,难以在工件2的端面2a的分离的两处位置涂布助焊剂液。

如图6(b)所示的实施例1中,成对的吸收体12被保持为成对的吸收体12的一方的端面12a从吸收体保持构件的主体21突出。成对的吸收体12的互相相对的一方的侧面越过由成对的吸收体12的互相相对的一方的侧面和吸收体保持构件的主体21形成的槽状的相对空间的端部,并从吸收体保持构件的主体21露出。在这种情况下,在相对空间的端部上,如后详述通过表面张力对助焊剂液进行截流的力会小于比较例。因此,残留在对象空间的助焊剂液沿一方的侧面润湿扩散至从主体21突出的突出部分12s并排出。即便是在一方的侧面之中的突出部分12s上残留有助焊剂液76,因为突出部分12s在涂布时与工件2的端面2a隔开,所以能在工件2的端面2a的分离的两处位置高精度地涂布适量的助焊剂液。

因此,残留于相对空间中的助焊剂液能在使一对的吸收体朝向下姿势时被排出。另外,残留于相对空间中的助焊剂液即便是在使一对的吸收体成为水平姿势时,也同样地能被排出。

接着,对由于使吸收体突出而产生的效果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般地,在液体固定地附着的状态中的湿润性能用接触角θ来定量地评价。接触角与润湿性的关系如下所述。

(a)接触角θ大的情况下润湿性下降(不易润湿)

(b)接触角θ小的情况下润湿性上升(容易润湿)

(c)接触角θ=0°的情况下,液体会扩张而润湿扩散。

图7(a)是固体80的水平方向延伸的平面部82上附着有液体70的情况下的说明图。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杨氏率的式子,以下式(1)成立。

γS=γL/S+γ·cosθ1…(1)

其中

γS:固体的界面张力

γL:液体的表面张力

γL/S:截面张力

θ1:接触角

图7(b)是固体80的角部84上附着有液体72的情况下的说明图。X表示水平方向,Y表示重力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杨氏率的式子,关于X成分、Y成分,以下式(2)、式(3)成立。

X成分:0=γL/SL·cosθ2…(2)

Y成分:γs=0+γL·sinθ2…(3)

其中

γS:固体的界面张力

γL:液体的表面张力

γL/S:截面张力

θ2:接触角

满足式(2)、式(3)的θ2,θ2≥90°。

为了比较θ1与θ2的大小,取式(1)与式(2)之差可得以下式(4)。

γS=γL(cosθ1-cosθ2)…(4)

由式(4)可得以下式(5)。

cosθ1-cosθ2=γSL…(5)

由于γSL≥0且cosθ1-cosθ2≥0,可得以下式(6)。

θ2≥θ1…(6)

其中,θ2≥90°

由式(6)可知,角部的接触角θ2比平面部的接触角θ1要大。即,与平面部相比,角部不易使助焊剂液润湿扩散。

由此可知,图6(a)的情况下,助焊剂液74容易留在相对空间中。相对于此,图6(b)的情况下,相对空间的助焊剂液沿吸收体12的侧面容易润湿扩散至突出部分12s。因此,容易从相对空间排出助焊剂液。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中,在排出工序中,对涂布产生坏影响的多余的助焊剂液会从相对空间排出,所以能在涂布工序中,在工件的分离的两处位置高精度地涂布适量的助焊剂。

<具体例>

使用实施例1的吸收体保持构件,以设置2mm至3mm左右的间隔的方式成对地保持吸收体,在涂布工序中,通过使工件的端面压入吸收体的主面0.1mm至1mm左右,能在工件的分离的两处位置高精度地涂布适量的助焊剂液。吸收体具有细微的连续气孔结构,使用吸水性、吸液性卓越的特殊聚氨酯海绵板切断为格子状而成。此外,还采用了对助焊剂原液和以异丙醇为主成分的溶剂进行混合、调整后的助焊剂液。

<实施例2>

图8是表示实施例2的助焊剂涂布装置10a的动作的说明图。实施例2的助焊剂涂布装置10a构成为与实施例1的助焊剂涂布装置10相同。在下文中,与实施例1相同结构的部分采用相同符号,主要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1,在排出工序中,将吸收体12设为向下姿势,与此相对,在实施例2中,在排出工序中,将吸收体12形成为水平姿势。此外,在实施例1中,吸收体保持构件20转动,与此相对,在实施例2中,吸收体保持构件20升降。

如图8(a)所示,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主体21与实施例1相同,以吸收体12的至少一方的端面12a从主体21突出的方式成对地保持吸收体12。另外,吸收体12的双方的端面12a、12b也可以从主体21突出。

在吸收工序中,吸收体保持构件20是以主体21朝上的状态完全地浸没在储留于助焊剂槽30的助焊剂液32中的。此时,从主体21露出的吸收体的一方的主面12e面朝上。

在排出工序中,如图8(b)的箭头10z所示,吸收体保持构件20向上方直线移动,使主体21露出在助焊剂液32的上方。吸收体保持构件20将吸收体12从助焊剂液32中拉起,并在空中使吸收体12形成为吸收体12的一方的端面12a和另一方的端面12b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并排的水平姿势。即便是吸收体12为水平姿势,如参照图7进行详述的式(6)可知,相比于角部,平面部的一方容易使助焊剂液润湿扩散,因此与实施例1同样地,多余的助焊剂液朝重力方向下侧移动、排出,回收至助焊剂槽30。

接下来,在涂布工序中,使吸收体保持构件20进一步向上方移动,且使吸收体12的主面12e与吸收体保持构件20的上方的未图示的工件保持构件所保持的工件的朝向下的端面接触,并在工件的端面上涂布助焊剂液。

在实施例2中,在排出工序中,对涂布产生坏影响的多余的助焊剂液会从相对空间排出,所以在涂布工序中,能在工件的分离的两处位置高精度地涂布适量的助焊剂。

<总结>

根据以上说明,能使用吸收体保持构件10、10a在工件2的分离的两处位置高精度地涂布适量的助焊剂液。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更来加以实施。

例如,工件既可以是除了贴片电感器以外的构件,也可以在对助焊剂进行涂布的工件的端面上不形成槽。即便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在工件的分离的两处位置高精度地涂布适量的助焊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