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饲料配料机的智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8940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机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饲料配料机的智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食品加工、化工原料生产、饲料生产等配料相关行业中,大部分中小型企 业的生产过程依靠人工手段进行配料及配料监管,其工作流程为 :配料人员根据配料单人 工计算各个原料重量,选择合适的容器和称重设备进行配料,配料过程中一旦出现原料过量,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人工计算及控制将会变得极其繁琐。该生产模式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精度控制难度大、工作效率低下、生产程序繁琐无序、配料过程记录管理混乱和配料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而且饲料的配料流程一般是被割裂开的,因而容易导致配料数据存在盲点或者偏差,直接影响配料的操作和管理。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饲料配料机的智能控制系统,用以依据配料精度来切换称重模式,能够实现粗略配料和精确配料的切换,并实时监控和显示配料流程数据,自动化程度高。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饲料配料机的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数据输入端、料位感应单元、称重模式切换单元、配料流程监控单元和计算机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数据输入端,用于写入并读取饲料的配料申请,依据配料申请从饲料库中提取对应原料并搬运至饲料配料机等待配料;

所述料位感应单元,用于自动感应原料种类的数量信号和配料动作的开始信号并将信号发送至称重模式切换单元;

所述称重模式切换单元,用于接收料位感应单元的信号实现称重模式的切换;

所述配料流程监控单元包括一显示器,用于对原料称重、搅拌、混合、包装等过程的实时监控并显示;

所述计算机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称重设备、搅拌设备、混合设备以及包装机的动作。

进一步地,所述饲料配料机包括进料斗及其配套使用的传感器,且该传感器属于料位感应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饲料配料机还包括多个附加料斗及其配套使用的传感器,用于不止两种原料的配料作业,只需选择对应数量的附加料斗及称重传感器和蝶阀即可,且单个附加料斗的状态并不影响其他附加料斗的状态及其整机的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称重模式包括单称模式和多称模式,其中单称模式用于粗略配料的测量,多称模式用于精确配料的测量。

进一步地,所述单称模式和多称模式的关键特征均被预定义,且依据单称模式和多称模式的定义特征来提取对应的模式,实现单称模式和多称模式的切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对称重模式的关键特征进行预定义,依据预定义过的特征实现单称模式和多称模式的选择切换,能够满足粗略配料和精确配料的不同需求,同时对整个配料流程进行监控和对配料数据的实时显示,而且适应多种原料的配料和数量的增减切换,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一种饲料配料机的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所示的一种饲料配料机的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数据输入端、料位感应单元、称重模式切换单元、配料流程监控单元和计算机控制单元,其中:数据输入端,用于写入并读取饲料的配料申请,依据配料申请从饲料库中提取对应原料并搬运至饲料配料机等待配料;料位感应单元,用于自动感应原料种类的数量信号和配料动作的开始信号并将信号发送至称重模式切换单元;称重模式切换单元,用于接收料位感应单元的信号实现称重模式的切换;配料流程监控单元包括一显示器,用于对原料称重、搅拌、混合、包装等过程的实时监控并显示;计算机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称重设备、搅拌设备、混合设备以及包装机的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饲料配料机包括进料斗及其配套使用的传感器,且该传感器属于料位感应单元,而且饲料配料机还包括多个附加料斗及其配套使用的传感器,用于不止两种原料的配料作业,只需选择对应数量的附加料斗及称重传感器和蝶阀即可,且单个附加料斗的状态并不影响其他附加料斗的状态及其整机的运行,适应多种原料的配料和数量的增减切换,操作便捷。

在本实施例中,称重模式包括单称模式和多称模式,其中单称模式用于粗略配料的测量,多称模式用于精确配料的测量,能够满足粗略配料和精确配料的不同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单称模式和多称模式的关键特征均被预定义,且依据单称模式和多称模式的定义特征来提取对应的模式,实现单称模式和多称模式的切换,依据称重模式的特征能够快速的选择单称模式或多称模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对单称模式和多称模式的选择切换,能够满足粗略配料和精确配料的不同需求,同时对整个配料流程进行监控和对配料数据的实时显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