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变径除尘除雾段的脱硫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8780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变径除尘除雾段的脱硫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脱硫吸收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变径除尘除雾段的脱硫吸收塔。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在化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对空气中排出的有害气体有着严格的控制,然而在如今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向空气中排出的二氧化硫、烟尘严重不达标,而在对废气的处理往往需要脱硫吸收塔,但是如今的化工厂中的脱硫吸收塔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单一,自动化程度不高,在进行除尘、除雾处理时带来的问题比较多,不满足化工生产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具有变径除尘除雾段的脱硫吸收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变径除尘除雾段的脱硫吸收塔,包括控制箱、输送管、初级过滤装置、吸收塔本体、和除雾器,所述控制箱表面安装有工作指示灯,且工作指示灯下方安装有液晶显示屏,所述控制箱右侧安装有输送管,且输送管下方安装有废气吸入口,所述输送管上方安装有吸收管,且吸收管下方安装有初级过滤装置,所述初级过滤装置下方安装有吸收塔本体,所述吸收塔本体表面安装有第一出气口,所述吸收塔本体下方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吸收塔本体内部安装有除尘器,且除尘器右侧安装有除雾器,所述除雾器下方安装有传感器,且传感器下方安装有除雾输送管,所述吸收塔本体内部安装有感应器,且感应器右侧安装有输出管。

优选的,所述液晶显示屏下方安装有停止开关按钮,且停止开关按钮右侧安装有电源开关按钮。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气口下方安装有第二出气口。

优选的,所述除尘器下方安装有除尘输送管,且除尘输送管右侧安装有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除雾输送管左侧安装有吸收塔内箱,且吸收塔内箱下方安装有过滤网。

本发明中,通过在控制箱上安装有液晶显示屏,能够更清楚的知道脱硫吸收塔内部的运行情况,使得操作更加的方便,增加了设备的功能性,通过在吸收塔本体内部安装有感应器,能够感应到内部有害气体的净化情况,使得设备的功能性更强,通过在吸收塔主体内部安装有除尘器和除雾器,能够使得灰尘和废气处理的更加干净,满足化工生产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变径除尘除雾段的脱硫吸收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变径除尘除雾段的脱硫吸收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源开关按钮、2停止开关按钮、3液晶显示屏、4工作指示灯、5控制箱、6输送管、7吸收管、8初级过滤网、9吸收塔本体、10第一出气口、11第二出气口、12固定块、13废气吸入口、14感应器、15过滤网、16吸收塔内箱、17除尘输送管、18控制器、19除尘器、20除雾器、21传感器、22除雾输送管、23输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具有变径除尘除雾段的脱硫吸收塔,包括控制箱5、输送管6、初级过滤装置8、吸收塔本体9、和除雾器20,控制箱5表面安装有工作指示灯4,且工作指示灯4下方安装有液晶显示屏3,控制箱5右侧安装有输送管6,且输送管6下方安装有废气吸入口13,输送管6上方安装有吸收管7,且吸收管7下方安装有初级过滤装置8,初级过滤装置8下方安装有吸收塔本体9,吸收塔本体9表面安装有第一出气口10,吸收塔本体9下方安装有固定块12,吸收塔本体9内部安装有除尘器19,且除尘器19右侧安装有除雾器20,除雾器20下方安装有传感器21,且传感器21下方安装有除雾输送管22,吸收塔本体9内部安装有感应器14,且感应器14右侧安装有输出管23,液晶显示屏3下方安装有停止开关按钮2,且停止开关按钮2右侧安装有电源开关按钮1,第一出气口10下方安装有第二出气口11,除尘器19下方安装有除尘输送管17,且除尘输送管17右侧安装有控制器18,除雾输送管22左侧安装有吸收塔内箱16,且吸收塔内箱16下方安装有过滤网15。

工作原理:当使用该具有变径除尘除雾段的脱硫吸收塔时,操作人员打开控制箱5上的电源开关按钮1,工作指示灯4绿色亮起,液晶显示屏3上显示吸收塔内部运行的情况,废气和灰尘从废气吸入口13进来,经过输送管6,在吸收管7的作用下,到达吸收塔本体9中,除尘器19对灰尘进行处理,处理的产物通过除尘输送管17进入吸收塔内箱16中,除雾器20对废气物进行处理,处理后通过除雾输送管22进入吸收塔内箱16中,经过过滤网15,处理后从输出管23出来,控制器18控制内部器件有序的运行,整套深完整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