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吸辅助式污水池污泥排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8902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吸辅助式污水池污泥排出机构。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泥,污泥在斜板沉淀池中沉淀,污水则从沉淀池上部溢流,从而实现固液分离。为保证溢流的污水浊度达标,需要经常排泥。排泥靠污泥自流,部分污泥不能自流排出,污泥积累多了,会影响污水浊度,需要人工定期进行清理。清理污泥费时费力,经常会影响正常的污水处理,而采用传统的曝气混流方式对重力及密度大的污泥沉积板块起不到很好的打散和混匀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吸辅助式污水池污泥排出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吸辅助式污水池污泥排出机构,包括斜板沉淀池,斜板沉淀池下部向内倾斜,斜板沉淀池内部分别设置排泥管和曝气管网,排泥管倾斜设置,一端位于斜板沉淀池内底部,另一端置于斜板沉淀池外部,曝气管网一端置于斜板沉淀池内,另一端位于斜板沉淀池外部,且曝气管网的外端连接压缩气源;曝气管网包括位于斜板沉淀池内底部水平放置的水平管及与水平管连接的竖直管,在竖直管的底端连接有一支管,支管的竖直段沿斜板沉淀池的侧壁布置,支管的上端设置在斜板沉淀池出水口的下方并且在支管的顶端设置有电动控制阀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排泥管底部设置为斜锥形,并且通过支架固定在斜板沉淀池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水平管与斜板沉淀池的底部平面呈5~10°的夹角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曝气管网底部分布有通气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对污水池底污泥曝气操作时可以不定期的打开支管上的电动控制阀门,这时,沉淀池顶端的清水在气压作用下与曝气流混合形成高压水射流,能够充分的将沉淀池低的污泥团块打散,方便及时的将污泥排出,有效防止板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吸辅助式污水池污泥排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斜板沉淀池,2-排泥管,3-支架,4-水平管,5-通气孔,6-竖直管,7-支管,8-电动控制阀门,9-压缩气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自吸辅助式污水池污泥排出机构,包括斜板沉淀池1,斜板沉淀池1下部向内倾斜,斜板沉淀池1内部分别设置排泥管2和曝气管网,排泥管2倾斜设置,一端位于斜板沉淀池1内底部,另一端置于斜板沉淀池1外部,曝气管网一端置于斜板沉淀池1内,另一端位于斜板沉淀池1外部,且曝气管网的外端连接压缩气源9;曝气管网包括位于斜板沉淀池1内底部水平放置的水平管4及与水平管连接的竖直管6,其中水平管4与斜板沉淀池1的底部平面呈5~10°的夹角设置,以提高曝气的效果,在竖直管6的底端连接有一支管7,支管7的竖直段沿斜板沉淀池的侧壁布置,支管7的上端设置在斜板沉淀池1出水口的下方并且在支管7的顶端设置有电动控制阀门8;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对污水池底污泥曝气操作时可以不定期的打开支管7上的电动控制阀门8,这时,沉淀池顶端的清水在气压作用下与曝气流混合形成高压水射流,能够充分的将沉淀池低的污泥团块打散,方便及时的将污泥排出,防止板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排泥管2底部设置为斜锥形,排泥管2可设置为多个,并且分别通过支架3固定在斜板沉淀池1内。曝气管网底部分布有通气孔5。

在污水斜板沉淀池1底部安装曝气管网,排泥前先开曝气一段时间,然后进行排泥,污泥一次性排净。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