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旋流沉砂池。
背景技术:
城市污水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泥、砂、煤渣等无机颗粒杂质,为防止无机颗粒杂质对生物处理系统和污泥处理系统运行的干扰,需在污水二级处理之前设置沉砂池。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因为污水中含有泥沙,将影响后续处理设备的处理效果,如不处理将沉集在水池中,所以需要沉砂装置,保护后续水处理设备。旋流沉砂池采用强制涡流原理达到砂粒沉降的目的,污水进入平直的进水渠后成直线流动,将进水的紊动减至最低,进水沿旋流沉砂池周边切线方向进入池中,使之产生附壁效应,从而使原已沉降在渠底的砂粒沿着斜坡流向平底而被捕集。现有技术采用气提除砂泵提升至砂水分离器,需要设备较多,气提除砂泵需要压缩空气,电耗较高,另还需单独安装砂水分离器且上清夜较多。因此需要一种旋流沉砂池,同时能进行砂水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旋流沉砂池,利用搅拌叶片搅动使砂粒被推向沉砂池的底部,再通过吸砂管以及集砂器将沉砂吸入砂水分离器中,进一步实现砂水分离,提高了除砂效率,从而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旋流沉砂池,包括相互连接的沉砂系统和分离系统;沉砂系统包括呈漏斗型的沉砂池、设置在沉砂池顶部的第一电动机和轴承座以及与沉砂池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沉砂池内设有与分离系统连接的吸砂管;分离系统包括砂水分离器以及与砂水分离器连接的排砂口,砂水分离器通过排砂管与吸砂管连接,排砂管与吸砂管之间设有集砂器。
优选的,进水管包括平直段和倾斜段,倾斜段与沉砂池的侧壁相连通,倾斜段相对沉砂池水平向上倾斜。
优选的,吸砂管上设有若干搅拌叶片,且底部设有吸砂口。
优选的,搅拌叶片的尺寸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优选的,砂水分离器包括连为一体的斗型部和倾斜设置的分离管,斗型部侧壁设有回流管,分离管向上的端部设有第二电机。
优选的,砂水分离器上设有与地面固定的支撑杆。
优选的,沉砂池顶部还设有栏杆。
优选的,排砂口的下方设有推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利用搅拌叶片搅动使水流形成螺旋环流流态,在环流流态的作用下,砂粒被推向沉砂池的底部,再通过吸砂管以及集砂器将沉砂吸入砂水分离器中,进一步实现砂水分离,提高了除砂效率,从而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污水处理的旋流沉砂池的示意图;
其中,1、进水管;2、沉砂池;3、砂水分离器;4、栏杆;5、推车;6、第一电动机;7、轴承座;8、吸砂管;9、集砂器;10、排砂管;11、平直段;12、倾斜段;21、出水管;31、第二电机;32、排砂口;33、回流管;34、支撑杆;81、搅拌叶片;82、吸砂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旋流沉砂池,包括相互连接的沉砂系统和分离系统;沉砂系统包括呈漏斗型的沉砂池2、设置在沉砂池2顶部的第一电动机6和轴承座7以及与沉砂池2连通的进水管1和出水管21,沉砂池2内设有与分离系统连接的吸砂管8;分离系统包括砂水分离器3以及与砂水分离器3连接的排砂口32,砂水分离器3通过排砂管10与吸砂管8连接,排砂管10与吸砂管8之间设有集砂器9。
本实用新型的优化实施例,进水管1包括平直段11和倾斜段12,倾斜段12与沉砂池2的侧壁相连通,倾斜段12相对沉砂池2水平向上倾斜;吸砂管8上设有若干搅拌叶片81,且底部设有吸砂口82,搅拌叶片81的尺寸从上到下逐渐减小;砂水分离器3包括连为一体的斗型部和倾斜设置的分离管,斗型部侧壁设有回流管33,分离管向上的端部设有第二电机31;砂水分离器3上设有与地面固定的支撑杆34;沉砂池2顶部还设有栏杆4;排砂口32的下方设有推车5。
工作原理:污水进入进水管1的平直段11后成直线流动,将进水的紊动减至最低,然后经过进水管1的倾斜段12,沿沉砂池2底部周边切线方向进入池中,形成沿池壁的平面旋流,该旋流流态产生的离心力产生附壁效应,使砂粒贴向池壁,并借重力落向沉砂池2的底部。
另外,经进水管1进入沉砂池2的水流与沉砂池2内原有水流在弯折处交汇后下折,沿沉砂池2周边流动;启动第一电动机6,进行搅拌除砂,第一电动机6带动轴承座7,带动吸砂管8上的搅拌叶片81转动,进行搅拌除砂,搅拌叶片81、弯折处及进水水流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环流流态,水流沿沉砂池2周边流动;与此同时,沿池底转向中心,经搅拌叶片81 向上到顶部,再折向池壁,又再向下到池底形成螺旋环流流态,在环流流态的作用下,离心力的作用使得砂粒最大限度与池底碰撞,并被水流捕集,而砂粒一旦在池底上被捕集到就会借环流流态所产生的底部速度被推向中央池底;同时集砂器9通过吸砂口82,将沉砂池2底部 的沉砂和水吸入吸砂管8,经集砂器9输送至排砂管10,最终流入砂水分离器3内进行砂和水的分离,分离后的砂从排砂口32处排出至推车5,而水则流入回流管33内,进行下一次的沉淀和分离。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作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