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式滤器离线后的自动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8043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篮式滤器离线后的自动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洗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篮式滤器离线后的自动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篮式滤器因其流通面积大、压力损失较小、安装容易、维护方便等特点,在石油、化工、制药、食品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篮式滤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其滤筒及滤网上吸附了一定的杂质,导致其压降增大,流速降低,因此,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清洗。通常情况下,清洗工作均采用人工方式进行,通过用水冲洗、毛刷清污等手段实现对篮式滤器的清洗。这种人工清洗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人工工作量较为繁重;

第二,清洗质量良莠不齐,不能保证清洗后,其压降符合要求,有可能造成投入使用后,很快就需要再次清洗的现象发生。而在某些恶劣的工况下,如:冶金、化工、造纸等行业,其工艺流程上的滤器,则需要经常频繁的进行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篮式滤器离线后的自动清洗装置,其不仅能够对篮式滤器离线后自动进行清洗,解决了篮式滤器的自动清洗问题,有效地降低人工工作量;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篮式滤器的清洗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篮式滤器离线后的自动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分别安装在筒体上下两端的封头组件、安装在封头组件一端的电机及减速组件、与电机及减速组件相连的传动轴、套装在传动轴上的自适应刷式组件、对称安装在筒体内部的调节横隔板,其中,筒体的侧壁上安装有一自动清洗装置,筒体的侧壁上还安装有一自动溢流装置及压力传感器,底部的封头组件上安装有自动排污装置;且电机及减速组件、调节横隔板、自动排污装置和压力传感器与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相连,以实现对电机及减速组件、自动清洗装置、自动排污装置及自动溢流装置的控制。

所述调节横板包括:一组数个叶片、安装在筒体外侧的拨杆,其中,该叶片为弧形,数个弧形叶片的边缘相互勾连组合成一直径能够扩大或缩小的圆形结构;该拨杆与叶片的一端相连,通过拨杆的转动来控制数个弧形叶片组成的圆形结构的直径扩大或缩小;当将待清洗的篮式滤器倒置于筒体中时,调节横板在水平固定滤器的同时,实现对筒体上、下腔室的密封隔离。

所述叶片为钢制;圆形结构的安装外径与筒体内径一致;拨杆为手动;且每个叶片的边缘处均安装有密封材料。

所述自动清洗装置包括:垂直设置在筒体内的一排数个连体冲水喷头、安装在冲水喷头管线上的自动供水阀。

所述自动溢流装置包括:安装在筒体侧壁上的溢流管线、安装在溢流管线上的自动溢流隔离阀。

所述自动排污装置包括:安装在底部封头组件上的排污管线、安装在排污管线上的自动排污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不仅能够对篮式滤器离线后自动进行清洗,解决了篮式滤器的自动清洗问题,有效地降低人工工作量;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篮式滤器的清洗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节横隔板示意图。

图中主要标号说明:

1.筒体、2.封头组件、3.电机及减速组件、4.传动轴、5.自适应刷式组件、6.调节横隔板、7.自动供水阀、8.冲水喷头、9.排污管线、10.自动排污阀、11.溢流管线、12.自动溢流隔离阀、13.压力传感器、14.手动拨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筒体1、采用螺栓连接方式分别安装在筒体1上下两端的封头组件2、安装在封头组件2一端的电机及减速组件3、通过直连方式与电机及减速组件3相连的传动轴4、套装在传动轴4上的自适应刷式组件5、对称安装在筒体1内部的调节横隔板6,其中,筒体1的侧壁上对称安装有一自动清洗装置,筒体1的侧壁上还安装有一自动溢流装置及压力传感器13,底部的封头组件2上安装有自动排污装置;且电机及减速组件3、调节横隔板6、自动排污装置和压力传感器13通过电缆与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相连,以实现对电机及减速组件3、自动清洗装置、自动排污装置及自动溢流装置的控制。

如图2所示,上述调节横板6包括:一组数个叶片(本实施例的叶片为钢制)、安装在筒体外侧的拨杆,其中,该叶片为弧形,数个弧形叶片的边缘相互勾连组合成一直径能够扩大或缩小的圆形结构;该拨杆与叶片的一端相连,通过拨杆的转动来控制数个弧形叶片组成的圆形结构的直径扩大或缩小。当将待清洗的篮式滤器倒置于筒体1中时,调节横板6在水平固定滤器的同时,实现对筒体1上、下腔室的密封隔离(图中未示)。

上述叶片为钢制;圆形结构的安装外径φA与筒体内径一致;拨杆为手动。

本实施例的一组数个叶片在14至20片范围,通过拨杆控制,可实现对调节横板6中心孔径的在φDMn即;自动连续可调节横隔板的最小可调孔径,φDMnx即:自动连续可调节横隔板的最大可调孔径范围内,连续可调。

上述每个叶片的边缘处均安装有石墨或尼龙材质的密封材料。

上述自动清洗装置包括:垂直设置在筒体1内的一排数个连体冲水喷头8、安装在冲水喷头8管线上的自动供水阀7。

上述自动溢流装置包括:安装在筒体1侧壁上的溢流管线11、安装在溢流管线11上的自动溢流隔离阀12。

上述自动排污装置包括:安装在底部封头组件2上的排污管线9、安装在排污管线9上的自动排污阀10。

使用时,首先,通过快开法兰打开封头组件2,将待清洗篮式滤器的口朝下倒置放入筒体1中,其底部内侧与传动轴4的端部相接触,用以对其进行纵向支撑。在PLC可编程序控制器14上选择“固定”功能键,自动调整调节横隔板6的内径,使其按照设定的预紧力包夹滤器外部侧壁,从而,对其进行水平固定。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提示固定完成后,操作人员将封头组件2与筒体1合拢,锁死快开法兰,确保筒体1密闭。然后,调节横隔板6将筒体1内腔分为上、下两个相互隔离的腔室。PLC可编程序控制器上选择“清洗开始”功能键,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按照下述流程进行工作:

1)自动排污阀10开启;

2)自动供水阀7开启,冲水喷头8喷出水流,对滤器进行反洗;

3)电机及减速组件3启动,并带动自适应刷式组件5转动,清除滤器内部侧壁的杂物、粘稠颗粒等;

4)按照设定时间完成反洗、清污及排污后,电机及减速组件3停止,自动溢流隔离阀12开启,自动排污阀10关闭,检测上、下腔室压差是否在设定值范围内,若压差低于设定值,判定滤器已合格,清洗工作结束;

5)若压差仍高于设定值,则自动排污阀10开启,自动溢流隔离阀12关闭,重复过程3)、4),直至滤器清洗合格。

上述电机及减速组件、自适应刷式组件、自动供水阀、冲水喷头、自动排污阀、自动溢流隔离阀、压力传感器为现有技术,未作说明的技术为现有技术,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