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密点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5912阅读:8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精密点胶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点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点胶阀,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微调的精密点胶阀。



背景技术:

点胶机是一种专门对流体进行控制,并将流体点滴、涂覆于产品表面或产品内部的自动化机器,又称涂胶机、滴胶机或打胶机,主要用于将产品工艺中的胶水、油漆等液体精确点、注、图、滴到每个产品的精确位置。

点胶阀是点胶机在实施点涂过程中对胶水等流体进行自动精准分配的一种关键部件,按照驱动方式可分为气动点胶阀和电动点胶阀,其中,气动点胶阀一般由阀体、气缸、料缸组成,料缸和气缸与阀体连接,用电磁阀控制气缸运动,进而驱动活塞运动,利用活塞的运动实现对流体的开启或关断。按照开启和关断的方式不同,点胶阀又可以分为撞针式点胶阀、回吸式点胶阀等,回吸式点胶阀的工作过程为:电磁阀获得驱动信号,驱动活塞向下运动,将胶水推进滴胶针头,胶水被从针嘴压出。撞针式点胶阀的工作过程为:阀体内撞针在外部压力作用下做活塞运动将胶体快速喷出,实现点胶功能。

上述传统的撞针式点胶阀、回吸式点胶阀存在无法精确控制点胶量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出胶口开关堵头的形状限制,针头端面多数车为90°倒角,在活塞的带动下针头只有完全关闭和完全打开两种状态,几乎无法实现微调,不能控制胶水点涂的流量和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点胶阀仅能打开与关闭,无法精确调节,从而提出一种可微调出胶量和出胶速度的精密点胶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精密点胶阀,其包括顺次连接的胶针组件、胶体容置部、气缸和微调组件,所述气缸包括活塞、设置于所述活塞内部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远离所述微调组件的一端为直径逐渐收缩的尖针,所述胶体容置部内设置有一具有出胶孔的胶腔压圈,所述活塞杆的尖针端部可与所述出胶孔密闭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微调组件包括微调杆、连接于所述微调杆一端的微调螺帽、连接于所述微调杆另一端的锁紧螺帽,所述微调杆靠近所述锁紧螺帽的一端深入所述气缸的尾部,所述微调杆外周设置有螺纹,所述气缸的尾部、所述锁紧螺帽设置有与微调杆的螺纹相适配的螺纹。

作为优选,所述胶针组件包括针头、套设于所述针头外部的胶针锁帽,所述针头通过一胶针连接螺丝连接于所述胶体容置部。

作为优选,所述针头的针尖尖头角度为10°,所述针头远离所述针尖一端的针孔孔径为1mm。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杆的尖针端的尖针角度为10°。

作为优选,所述气缸还包括缸筒、设置于所述缸筒端部的气缸盖,所述气缸盖的一侧、所述缸筒的一侧各设置有一个气弯头,所述气弯头连接于于所述活塞顶部、底部的空腔。

作为优选,所述气缸与所述胶体容置部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一连接板和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的连接柱。

作为优选,所述胶腔压圈上方还设置有一压紧帽,所述压紧帽套设于所述活塞杆外部且位于所述胶体容置部顶部,用于锁紧所述胶腔压圈。

作为优选,所述气缸还包括一预压弹簧,所述预压弹簧套设于所述活塞外部,所述活塞外还套设有一活塞耐磨胶圈;所述气缸盖通过气缸螺丝固定于所述缸筒。

作为优选,所述胶体容置部的一侧设置有一进胶接头;所述密封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套设于所述活塞杆外的活塞杆胶圈和气缸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精密点胶阀,其包括顺次连接的胶针组件、胶体容置部、气缸和微调组件,所述气缸包括活塞、设置于所述活塞内部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远离所述微调组件的一端为直径逐渐收缩的尖针,所述胶体容置部内设置有一具有出胶孔的胶腔压圈,所述活塞杆的尖针端部可与所述出胶孔密闭配合。由于活塞杆远离微调组件的一端为尖针状,其深入所述胶体容置部中胶腔压圈的深度深,当活塞带动活塞杆做往复运动时,将胶由胶腔压圈压出,尖针与胶腔压圈的出胶孔尺寸小,出胶时截面大小改变甚微,起到了微量调节出胶量的作用。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精密点胶阀,所述微调组件包括微调杆、适配连接于所述微调杆一端的微调螺帽、适配连接于所述微调杆另一端的锁紧螺帽,所述微调杆靠近所述锁紧螺帽的一端深入所述气缸的尾部,所述微调杆外周设置有螺纹,所述气缸的尾部、所述锁紧螺帽设置有与微调杆的螺纹相适配的螺纹。启动点胶前,旋松锁紧螺帽,旋转微调杆,调节微调杆深入气缸内的深度,确定出胶量后,旋紧锁紧螺帽,然后进行后续点胶操作,仅需调节微调组件,即可实现出胶量的无极调控,通过操作微调组件可以取得任何需要的出胶量。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精密点胶阀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精密点胶阀的剖面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胶体容置部;2-针头;3-微调杆;4-微调螺帽;5-微调杆胶圈;6-胶针锁帽;7-胶针连接螺丝;8-缸筒;9-活塞;10-活塞杆;11-气缸盖;12-活塞杆胶圈;13-气缸密封圈;14-气弯头;15-活塞耐磨胶圈;16-预压弹簧;17-气缸螺丝;18-连接板;19-连接柱;20-胶腔压圈;21-压紧帽;22-机米螺丝;23-尖嘴座;24-进胶接头;25-气缸盖胶圈;26-紧固螺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精密点胶阀,如图1-2所示,所述点胶阀由下至上包括顺次连接的胶针组件、胶体容置部1、气缸和微调组件,其中,所述气缸为常规气缸,由电磁阀驱动,其包括缸筒8、设置于所述缸筒8内部的活塞9、设置于所述活塞9内部的活塞杆10,按照如图所示的使用状态摆放时,所述气缸顶端部设置一气缸盖11,所述气缸盖11通过一组气缸螺丝17固定于所述缸筒8,所述活塞杆10贯穿所述气缸,所述活塞杆10顶部设置有一机米螺丝22,位于气缸底部的活塞杆10外部套设有起到密封作用的密封件,防止活塞杆10处向外漏气,所述活塞杆10远离所述微调组件的一端由上至下为直径逐渐收缩的尖针,所述尖针的尖头角度为10°,即尖针部相对的两个面夹角为10°。所述密封件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活塞杆胶圈12和气缸密封圈13。如图所示,所述气缸盖11的一个侧面、所述缸筒8的一个侧面各设置有一个气弯头14,两个所述气弯头14分别连接于于所述活塞9顶部、底部的空腔,用于向气缸内输送压缩空气。所述活塞9外部套设有一活塞耐磨胶圈15,用于提高活塞9的导向性,所述活塞9外还套设有一预压弹簧16,所述预压弹簧16设置于所述活塞耐磨胶圈15的上方。所述气缸盖11底部设置于所述缸筒8内部,所述气缸盖11底部外周套设有一气缸盖胶圈25。

所述活塞杆10同时贯穿所述胶体容置部1,所述胶体容置部1内设置有一胶腔压圈20,所述胶腔压圈20中部设置有一贯穿所述胶腔压圈20的出胶孔,所述出胶孔与所述胶针组件中的针头连通,所述活塞杆10的尖针状端部可与所述出胶孔密闭配合,即,所述尖针深入所述出胶孔时出胶孔被密封,当尖针拔出或部分拔出所述出胶孔时,出胶孔打开。

由于活塞杆10远离微调组件的一端为尖针状,其深入所述胶体容置部1中胶腔压圈20的深度深,当活塞9带动活塞杆10做往复运动时,将胶由胶腔压圈20压出,尖针与胶腔压圈20的出胶孔尺寸小,出胶时截面大小改变甚微,起到了微量调节出胶量的作用。

所述微调组件包括微调杆3、固定连接于所述微调杆3顶部的微调螺帽4,连接于所述微调杆3另一端的锁紧螺帽26,所述微调杆下部(靠近所述锁紧螺帽26的一端)深入所述气缸且不触及活塞9顶部,深入气缸内的微调杆3外部还套设有一起密封作用的微调杆胶圈5。所述微调杆3外周设置有螺纹,所述气缸的尾部内表面设置有与微调杆3的螺纹相适配的螺纹,通过旋转微调螺帽4,其带动所述微调杆3相对所述气缸转动,使得所述微调杆3在所述气缸内的高度可调,调节好微调杆3的高度后,确定了出胶量,旋紧锁紧螺帽26,然后进行后续点胶操作,仅需调节微调组件,即可实现出胶量的无极调控,通过操作微调组件可以取得任何需要的出胶量。

所述胶针组件包括针头2、套设于所述针头2外部的胶针锁帽6,所述胶针锁帽6通过相匹配的螺纹连接于一胶针连接螺丝7进而将所述针头2连接于所述胶体容置部1,所述胶体容置部1的底部开口也通过相匹配的螺纹与所述胶针连接螺丝7连接。所述针头2具有针尖端和远离所述针尖的一端,所述针尖端的尖头角度为10°,即针尖尖头部相对的两个面夹角为10°。远离所述针尖的一端连通于所述胶体容置部1,其具有一针孔,所述针孔的孔径为1mm。所述胶体容置部1为一长方体胶缸,所述胶缸内部具有一胶腔。使用时,所述微调组件置于上方、所述胶针组件位于下方,所述胶缸顶部和底部各设置有一开口,其顶部开口与气缸连接,底部开口与胶针组件连接。

所述气缸与所述胶体容置部1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将气缸与胶体容置部连接起来,具体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一连接板18和设置于所述连接板18上的连接柱19,所述连接板18为矩形板,所述连接柱19位于所述连接板18底部的两个相对角。

所述胶腔压圈20上方设置有一压紧帽21,所述压紧帽21也套设于所述活塞杆10外部,且所述压紧帽21位于所述胶体容置部1上方、两个所述连接柱19之间,用于锁紧所述胶腔压圈20。

所述胶体容置部1底部设置有一尖嘴座23,所述尖嘴座23中间开设有通孔,所述活塞杆10底部贯穿所述通孔,所述尖嘴座23位于所述胶针连接螺丝7的上方。所述胶体容置部1的一侧还设置有一进胶接头24,用于向所述胶体容置部1内输入胶水。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