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有注胶流道的结构件及其注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29942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置有注胶流道的结构件及其注胶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注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置有注胶流道的结构件及其注胶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的注胶机大多结构较为简单,用于胶水进出的流道大多采用直进直出的方式设计,由于胶水在流道中停留时间较短,因而对于一些流动性不太好的胶水,缺少有效的揉和时间,很难保证流出后与其它胶水能够有效融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强胶水流动性,便于后期两种胶水之间更好融合的结构件及其注胶机。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设置有注胶流道的结构件,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前侧壁及所述本体内用于加速胶水软化的两组注胶流道、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左侧壁和右侧壁且分别与所述两组注胶流道贯通设置的两个注胶口;所述注胶流道包括凹设于所述本体的前侧壁的第一环形流道、设置于所述本体顶部的第一竖直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流道中部且与所述第一竖直流道贯通连接的第一水平流道、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前侧壁且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流道下方的第二环形流道、设置于所述本体顶部的第二竖直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流道中部且与所述第二竖直流道贯通连接的第二水平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流道内且与所述第二水平流道平行设置的第三水平流道、设置于所述本体下底面与所述第三水平流道贯通设置的第三竖直流道,以及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流道和第二环形流道且与所述第一水平流道和第二水平流道的端口间隙设置的胶盖,所述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胶料从所述第一竖直流道流入第二竖直流道的储胶压力装置,所述第一环形流道与所述注胶口贯通设置。

其中,所述两组注胶流道结构相同,所述两组注胶流道的内径不等。

其中,所述两个注胶口分别与对应的胶料注入装置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竖直流道与为外部出胶装置贯通连接。

其中,所述两组注胶流道的第三竖直流道均与所述外部出胶装置贯通连接。

一种注胶机,包括上述所述的结构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前侧壁及所述本体内用于加速胶水软化的两组注胶流道、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左侧壁和右侧壁且分别与所述两组注胶流道贯通设置的两个注胶口;所述注胶流道包括凹设于所述本体的前侧壁的第一环形流道、设置于所述本体顶部的第一竖直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流道中部且与所述第一竖直流道贯通连接的第一水平流道、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前侧壁且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流道下方的第二环形流道、设置于所述本体顶部的第二竖直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流道中部且与所述第二竖直流道贯通连接的第二水平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流道内且与所述第二水平流道平行设置的第三水平流道、设置于所述本体下底面与所述第三水平流道贯通设置的第三竖直流道,以及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流道和第二环形流道且与所述第一水平流道和第二水平流道的端口间隙设置的胶盖,所述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胶料从所述第一竖直流道流入第二竖直流道的储胶压力装置,所述第一环形流道与所述注胶口贯通设置。以此结构设计,能够通过注胶流道的设置,使得胶水在流动过程中能够得的有效揉和,继而加速胶水软化,最终使得沿两组注胶流道流出的胶水能够得到充分融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设置有注胶流道的结构件的顶面轴测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设置有注胶流道的结构件的底面轴测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设置有注胶流道的结构件的主视图。

图4是图3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5是图3中bb截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设置有注胶流道的结构件,包括本体1、设置于所述本体1的前侧壁及所述本体1内用于加速胶水软化的两组注胶流道、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1左侧壁和右侧壁且分别与所述两组注胶流道贯通设置的两个注胶口2、3;所述注胶流道包括凹设于所述本体1的前侧壁的第一环形流道11、设置于所述本体1顶部的第一竖直流道12、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流道11中部且与所述第一竖直流道12贯通连接的第一水平流道13、设置于所述本体1的前侧壁且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流道11下方的第二环形流道14、设置于所述本体1顶部的第二竖直流道15、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流道14中部且与所述第二竖直流道15贯通连接的第二水平流道16、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流道14内且与所述第二水平流道16平行设置的第三水平流道17、设置于所述本体1下底面与所述第三水平流道17贯通设置的第三竖直流道18,以及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流道11和第二环形流道14且与所述第一水平流道13和第二水平流道16的端口间隙设置的胶盖(图中未标出),胶盖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使得注胶流道形成一个连续完整的腔室,在此不做赘述。所述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胶料从所述第一竖直流道12流入第二竖直流道15的储胶压力装置,所述第一环形流道11与所述注胶口贯通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两组注胶流道结构相同,所述两组注胶流道的内径不等,所述两个注胶口分别与对应的胶料注入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三竖直流道18与为外部出胶装置贯通连接,所述两组注胶流道的第三竖直流道18均与所述外部出胶装置贯通连接。

上述结构中,通过两组注胶流道的设置,使得各流道中的胶水在流动过程中能够得的有效揉和,继而加速胶水软化,最终使得沿两组注胶流道流出的胶水能够得到充分融合。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注胶机,包括上述所述的结构件。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置有注胶流道的结构件,包括本体、两组注胶流道、以及两个注胶口;所述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胶料从所述第一竖直流道流入第二竖直流道的储胶压力装置,所述第一环形流道与所述注胶口贯通设置。以此结构设计,能够通过注胶流道的设置,使得胶水在流动过程中能够得的有效揉和,继而加速胶水软化,最终使得沿两组注胶流道流出的胶水能够得到充分融合。

技术研发人员:韩鑫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华控注胶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2.27
技术公布日:2018.04.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