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阻除尘滤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9057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低阻除尘滤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滤袋,尤其涉及了一种低阻除尘滤袋。



背景技术:

环保行业中,布袋除尘器是处理各类锅炉、焚烧炉焚烧时产生的烟气处理的主要设备,而滤袋是袋式除尘器运行过程中的心脏,通常圆筒型的脉冲式滤袋垂直地悬挂在除尘器中含尘气体由进风口进入除尘器,经过灰斗的导流板,使气体中的部分大颗粒粉尘受惯性力的作用被分离出来,直接落入灰斗。含尘气体进入箱体的滤袋过滤区,绝大多数粉尘被捕集在滤袋的外表面,而干净气体通过滤料进入滤袋内部,净化后的气体经过滤袋口进入上箱体后,再由出风口排出。而滤袋内部的笼架用来支撑滤袋,防止滤袋塌陷,同时它有助于尘饼的清除和重新分布。

现有的除尘滤袋在除尘过程中阻力较大,难以较佳的保证除尘效果,同时,现有的除尘滤袋其与粉尘的接触面积较小,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除尘滤袋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低阻除尘滤袋。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低阻除尘滤袋,包括龙骨和套在龙骨上的滤布,滤布包括机织布层,机织布层的上表面设有PTFE微粒层,PTFE微粒层与机织布层之间设有粘合剂层;该滤布采用粘合剂将PTFE微粒层粘附到机织布层表面,以形成稳定的粉尘粗过滤层,PTFE微粒层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因而可使得滤布具有透气量大、使用寿命长以及低阻高效等性能。

龙骨呈圆筒状,其包括底圈、顶圈和用于连接顶圈和底圈的连接杆,连接杆为多个且均匀分布于顶圈和底圈之间;

顶圈包括弹性环形套和连接在弹性环形套两端的弧形杆,弹性环形套套在弧形杆两端且弧形杆可在弹性环形套内滑动,弹性环形套端部设有用于限制弧形杆滑动的限位卡件;底圈的结构与顶圈相同。通过弧形杆与弹性环形套之间的配合,可实现对弹性环形套的收缩与扩张,即可调节成不同直径的除尘滤袋,能够适应于不同规格的除尘器,极大的扩大了整个除尘滤袋的使用范围。

作为优选,限位卡件包括通过转轴连接在弹性环形套端部的卡板,卡板上开设有能够卡合在弧形杆上且与弧形杆过盈配合的U形槽,转轴上设有使卡板始终朝弧形杆方向运动的扭簧。

作为优选,连接杆两端均设有外螺纹,通过螺纹分别连接在顶圈和底圈上。通过螺纹的方式实现连接杆与顶圈、底圈之间的连接,可方便三者之间的装配、拆卸以及更换。

作为优选,底圈上固定有向上延伸且均匀排列的多块支撑板,相邻支撑板相互平行;支撑板的高度小于底圈与顶圈之间的距离,支撑板的宽度小于顶圈或底圈的直径。

作为优选,相邻支撑板之间的间距为3-5cm。

作为优选,底圈上设有网板,支撑板固定在网板上。通过网板固定支撑板而言有效提高支撑板连接的稳定性,同时网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起到粗过滤的作用,对于较大颗粒物进行分离。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机织布层表面粘附PTFE微粒层,以形成稳定的粉尘粗过滤层,使得滤布具有透气量大、使用寿命长以及低阻高效等性能。同时通过可调节直径大小的龙骨有效扩大除尘滤袋的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滤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龙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未设置支撑板和网板时龙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顶圈或底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在卡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龙骨、2—滤布、11—底圈、 12—顶圈、13—连接杆、14—支撑板、15—网板、21—机织布层、22—PTFE微粒层、23—粘合剂层、121—弹性环形套、122—弧形杆、123—限位卡件、124 —卡板、125—U形槽、126—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低阻除尘滤袋,如图1-图5所示,包括龙骨1和套在龙骨1上的滤布2,滤布2包括机织布层21,机织布层21的上表面设有PTFE微粒层22,PTFE微粒层22与机织布层21之间设有粘合剂层23;该滤布2采用粘合剂层23将PTFE 微粒层22粘附到机织布层21表面,以形成稳定的粉尘粗过滤层,PTFE微粒层 22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密封性、高润滑不粘性、电绝缘性和良好的抗老化耐力,因而可使得滤布2具有透气量大、使用寿命长以及低阻高效等性能。

龙骨1呈圆筒状,其包括底圈11、顶圈12和用于连接顶圈12和底圈11的连接杆13,连接杆13为多个且均匀分布于顶圈12和底圈11之间,连接杆13 两端均设有外螺纹,通过螺纹分别连接在顶圈12和底圈11上,通过螺纹分别连接在顶圈12和底圈11上,通过螺纹的方式实现连接杆13与顶圈12、底圈 11之间的连接,可方便三者之间的装配、拆卸以及更换。

顶圈12包括弹性环形套121和连接在弹性环形套121两端的弧形杆122,弹性环形套121套在弧形杆122两端且弧形杆122可在弹性环形套121内滑动,弹性环形套121端部设有用于限制弧形杆122滑动的限位卡件123,底圈11的结构与顶圈12相同。限位卡件123包括通过转轴连接在弹性环形套121端部的卡板124,卡板124上开设有能够卡合在弧形杆122上且与弧形杆122过盈配合的U形槽125,转轴上设有使卡板124始终朝弧形杆122方向运动的扭簧126。在正常情况下,卡板124上的U形槽125在扭簧126的作用下始终卡在弧形杆 122上,以限制弧形杆122在弹性环形套121内滑动,当需要对顶圈12或底圈 11的直径大小调节时,只需要掰起卡板124,使得U形槽125脱离弧形杆122,且使得弧形杆122在弹性环形套121内滑动,使得弹性环形套121收缩或扩张,最后再放下卡板124,实现弧形杆122的定位,即完成对顶圈12或底圈11的大小调节。

底圈11上固定有网板15,网板15上固定有向上延伸且均匀排列的多块支撑板14,相邻支撑板14相互平行;支撑板14的高度小于底圈11与顶圈12之间的距离,支撑板14的宽度小于顶圈12或底圈11的直径,相邻支撑板14之间的间距为3-5cm。通过在龙骨1内设置多块支撑板14,在套入滤布2时将滤布2底面从龙骨1的上部往下套,使得滤布2的中间部分能够套在各个支撑板 14上,形成龙骨1内部滤布2的折叠,且将外圈的滤布2翻折,套在龙骨1的外表面,通过该种方式能够有效扩大滤布2与粉尘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从龙骨1下部进入滤袋内的气体中的粉尘能够大部分吸附在滤布2表面,有效提高滤袋的使用效率和除尘质量。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