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导流槽的叶片式湍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98340发布日期:2018-07-24 19:25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湿法脱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导流槽的叶片式湍流器。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在我国一次能源和发电能源构成中,煤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我国煤炭中硫分含量较高,而且含量变化较大,从0.1%-10%不等,大量的燃煤和煤中较高的含硫量必然导致大量的SO2的排放。随着国家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如何提高脱硫效率成了主要研究方向。

我国的湿法脱硫技术占据了80%以上,湿法脱硫技术主要是利用碱性吸收液,与烟气在塔内逆流接触,达到吸收烟气中SO2的目的。但是由于一般喷淋塔的烟气为侧向进气,所以烟气在塔内分布不均匀,同时烟气与吸收液的接触不是很充分,这样导致了吸收塔的脱硫效率不是很高,如今单纯的空塔喷淋已经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

所以很多企业都在喷淋塔中加入了湍流器来增强气液传质以达到提高脱硫效率的目的。传统的装置有托盘,叶片等形式,由于托盘上会形成一层厚厚的积液层,所以其缺点是会产生较高的运行阻力,而单纯的叶片式湍流器也只是略微使气体分布均匀一些,而且通过叶片的喷淋液也会由于叶片扭曲角度存在流动不均匀等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导流槽的叶片式湍流器,该湍流器克服了传统托盘塔运行阻力高,和叶片式湍流器由于叶片扭曲角度导致的液体流动不均匀的缺点,提高了喷淋塔的脱硫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导流槽的叶片式湍流器,安装于喷淋塔内,包括支撑梁和安装在支撑梁上的托盘,所述托盘上设有通孔,通孔内固定安装有涡流装置,所述涡流装置上设有导流槽。

所述涡流装置包括中心圆柱和与通孔内壁相连接的壳体,所述中心圆柱和壳体之间固定连接有叶片。

所述叶片与托盘所在平面成20°-60°,同一个涡流装置内的叶片倾斜角度一致。

所述导流槽设置在叶片上。

每个叶片上的导流槽至少为一个,所述导流槽与涡流装置径向垂直设置。

所述通孔在托盘上均匀分布。

所述托盘上各涡流装置之间设有小孔。

所述湍流器整体材质为防腐蚀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导流槽的叶片式湍流器集合了叶片式和托盘式湍流器的优点,同时在湍流器上设置导流槽,可以使喷淋液能够均匀下落,达到与烟气充分混合的目的,弥补了以上两种湍流器运行阻力高,液体分布不均匀的缺点,也解决了圆形叶片周围死区的问题,增强了气液传质效果,提高了喷淋塔整体的脱硫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喷淋塔内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湍流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湍流器中其中一个涡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支撑梁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烟气出口;2.除雾器;3.湍流器;4.烟气入口;5.喷淋层;6.托盘;7.支撑梁;8.涡流装置;81.壳体;82.叶片;83.中心圆柱;84.导流槽;9.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更好地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具有导流槽的叶片式湍流器,安装于喷淋塔内,包括支撑梁7和安装在支撑梁7上的托盘6,所述托盘6上设有通孔,通孔内固定安装有涡流装置8,所述涡流装置8上设有导流槽84。

所述涡流装置8包括中心圆柱83和与通孔内壁相连接的壳体81,所述中心圆柱83和壳体81之间固定连接有叶片82。所述中心圆柱83可以为两端封闭中间空心的圆柱,也可为实心圆柱体;叶片82两端分别与壳体81和中心圆柱83固定连接。

所述叶片82与托盘6所在平面成20°-60°,同一个涡流装置8内的叶片82倾斜角度一致。保证气液相在叶片处形成涡流状,促进气液传质,提高脱硫效率。

所述导流槽84设置在叶片82上。每个叶片上的导流槽至少为一个,所述导流槽与涡流装置径向垂直设置。导流槽沿叶片伸长方向平行设置,导流槽方向由上向下,保证了喷淋液较好的向下流动,减小阻力,增强气液混合强度。

所述通孔在托盘6上均匀分布,保证涡流装置分布的均匀性以及气液相流动的均匀性,使气液能够达到更好的混合效果,增强传质效率。

所述托盘6上各涡流装置8之间设有小孔9,部分烟气从小孔通过,避免湍流器上出现流动盲区。

整个湍流器3采用防腐蚀材料构成,避免湍流器被气液腐蚀,保证湍流器正常使用。

所述具有导流槽的叶片式湍流器在使用时,安装在喷淋塔内的烟气入口4上方,喷淋层5的下方,当烟气从烟气入口4进入喷淋塔后,经过湍流器3时,与喷淋层5喷淋下来的碱性液体混合,达到较好的湍流效果,大大提高了气液混合程度,提高了脱硫效率,烟气经脱硫之后,经除雾器2后从喷淋塔的烟气出口1处排出。在实际使用时,也可在每一个喷淋层的下方安装湍流器3,以达到更好的脱硫目的。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简单的修改或者替换,均应落在本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