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称重组件的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0571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称重组件的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称重组件的反应釜。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胶水反应釜,它包括釜体以及在釜体上的管道,所述的釜体内设有搅拌组件,由于进入釜体内的原料难以直接准确的测量,大多是在釜体外周壁上连接称重组件,通过称重组件反应釜体内的原料质量,但是由于釜体上的管道有原料残留以及釜体上管道对釜体作用力变化导致测量有较大的误差,使原料配不精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准确测量釜体内的原料质量的带称重组件的胶水反应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带称重组件的反应釜,包括釜体及设置在釜体内的搅拌组件,所述的釜体包括罐体以及连接在罐体上的盖体,所述的盖体上连通有输料管道,所述的盖体固定连接在框架上,所述的盖体与罐体之间连接有拉力传感器,所述的罐体外壁设有支撑块,所述的支撑块抵触连接有驱动罐体升降的液压组件,所述的拉力传感器沿罐体周向均匀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框架上设有防护环,所述的防护环设置于支撑块下方,且支撑块沿罐体轴线方向的投影与防护环重叠。

优选的,所述的拉力传感器一端与盖体连接且另一端转动链接有铰接杆,所述的铰接杆自由端与罐体铰接。

优选的,所述的拉力传感器一端与盖体连接且另一端与罐体滑动连接,所述的罐体设有供拉力传感器滑动的滑槽,所述的滑槽内设有与拉力传感器沿罐体轴向限位的挡块。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带称重组件的反应釜,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升降罐体使罐体和盖体脱离,且所述的盖体与罐体之间连接有拉力传感器,当液压组件运动到一定区域时,液压组件与支撑块分离,罐体所有的重量由拉力传感器承担,即拉力传感器能准确测得罐体以及罐体内的重量,保证了罐体内原料测量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带称重组件的反应釜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带称重组件的反应釜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所示:1、釜体;11、罐体;12、盖体;13、支撑块;2、搅拌组件;3、框架;4、拉力传感器;5、铰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带称重组件的反应釜,包括釜体1及设置在釜体1内的搅拌组件2,所述的釜体1包括罐体11以及连接在罐体11上的盖体12,所述的盖体12上连通有输料管道,所述的盖体12固定连接在框架3上,所述的盖体12与罐体11之间连接有拉力传感器4,所述的罐体11外壁设有支撑块13,所述的支撑块13抵触连接有驱动罐体11升降的液压组件,所述的拉力传感器4沿罐体11周向均匀设置,通过升降罐体11使罐体11和盖体12脱离,且所述的盖体12与罐体11之间连接有拉力传感器4,当液压组件运动到一定区域时,液压组件与支撑块13分离,罐体11所有的重量由拉力传感器4承担,即拉力传感器4能准确测得罐体11以及罐体11内的重量,保证了罐体11内原料测量的准确性。拉力传感器4可以为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一种将物理信号转变为可测量的电信号输出的装置,它使用两个拉力传递部分传力,在其结构中含有力敏器件和两个拉力传递部分,在力敏器件中含有压电片、压电片垫片,后者含有基板部分和边缘传力部分,其特征是使两个拉力传递部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一起,用两端之间的横向作用面将力敏器件夹紧,压电片垫片在一侧压在压电片的中心区域,基板部分位于压电片另一侧与边缘传力部分之间并紧贴压电片。

所述的框架3上设有防护环,所述的防护环设置于支撑块13下方,且支撑块13沿罐体11轴线方向的投影与防护环重叠,即能在罐体11意外掉落的时候起到支撑作用,保证罐体11不会掉落倾倒,大大提高了稳定性,且由于液压组件可以增加罐体11和盖体12之间的密封性能。

所述的拉力传感器4一端与盖体12连接且另一端转动链接有铰接杆5,所述的铰接杆5自由端与罐体11铰接,即通过拉力传感器4两端铰接实现在罐体11和盖体12移动时候拉力传感器4的移动,在罐体11和盖体12抵触时,拉力传感器4位于罐体11外,为不是在罐体11和盖体12之间,可以通过限制转动角度实现拉力传感器4一定位于罐体11外,保证不会影响罐体11和盖体12之间的相互移动。

所述的拉力传感器4一端与盖体12连接且另一端与罐体11滑动连接,所述的罐体11设有供拉力传感器4滑动的滑槽,所述的滑槽内设有与拉力传感器4沿罐体11轴向限位的挡块,即罐体11沿轴线方向设有滑槽,通过拉力传感器4在滑槽内滑动,即不会影响罐体11和盖体12之间的相互移动,且通过挡块限制拉力传感器4脱出滑槽,即可以实现测量的目的,结构简单稳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