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66005发布日期:2018-12-22 08:26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过滤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设于流体贮藏槽中的过滤器装置中,流体从内侧向外侧通过滤材并流入滤材与外壳之间,然后从形成于外壳的通行路开口部向流体贮藏槽流出。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外壳的通行路开口部设有网眼部,向流体贮藏槽流出的液体所含的气泡被网眼部收集并向上方放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08012521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没有被网眼部收集的气泡有可能向贮存在流体贮藏槽的液体中放出,并经由粗滤器向泵送出。为了避免气泡向泵送出,期望的是避免气泡向流体贮藏槽中放出。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对工作油进行过滤之前将工作油所含的气泡去除,并能够避免去除了的气泡向贮存在工作油箱的液体中放出的过滤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例如是设于箱的内侧的过滤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装置具备:过滤器壳体,其为两端被覆盖的大致圆筒形状;滤芯,其设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部,且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滤材、对所述滤材的上端进行覆盖的第一板、以及对所述滤材的下端进行覆盖的第二板;气泡去除部,其具有壳体和流入管,所述壳体设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部,所述流入管在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侧面以与所述滤芯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不重叠且与所述壳体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重叠的方式、且大致沿着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外周地设置,所述流入管使液体沿着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侧面的任意点处的切线方向流入所述壳体内而使流入的该液体产生回旋流;以及空气排出部,其设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上端面或侧面,所述空气排出部的第一端在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部开口,所述空气排出部的第二端在比贮存于所述箱的内部的流体的液面靠上方的空间开口,在所述第一板或所述第二板上形成有使所述液体从所述壳体向所述滤芯的中空部流入的开口,在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侧面形成有供通过所述滤材后的液体流出的多个贯通孔,所述流体所含的空气集结在所述回旋流的中央部并生成气泡,所述气泡经由所述空气排出孔向所述箱的内部的比所述液面靠上方的空间放出。

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当液体从在过滤器壳体的侧面大致沿着过滤器壳体的外周地设置的流入管,沿着过滤器壳体的侧面的任意点处的切线方向流入壳体内时,使流入的液体产生回旋流,流体所含的空气集结在回旋流的中央部并生成气泡。流入管与滤芯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不重叠,因此液体一边回旋一边从壳体向滤芯的中空部流入。在回旋流的中央部生成的气泡经由设于过滤器壳体的上端面或侧面的空气排出孔向比贮存在箱的内部的流体的液面靠上方的空间放出。由此,能够在对工作油进行过滤之前将工作油所含的气泡去除,能够避免去除了的气泡向贮存在工作油箱的液体中放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例如是设于箱的内侧的过滤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装置具备:过滤器壳体,其为两端被覆盖的大致圆筒形状;滤芯,其设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部,且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滤材、对所述滤材的上端进行覆盖的第一板、以及对所述滤材的下端进行覆盖的第二板;气泡去除部,其具有壳体、流入管及肋,所述壳体设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部,所述流入管在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侧面以与所述滤芯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不重叠且与所述壳体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重叠的方式设置,所述肋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与所述流入管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重叠的方式设置,从所述流入管流入到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部的液体沿着所述肋流动,从而使该液体产生回旋流;以及空气排出部,其设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上端面或侧面,所述空气排出部的第一端在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部开口,所述空气排出部的第二端在比贮存在所述箱的内部的流体的液面靠上方的空间开口,在所述第一板或所述第二板上形成有使所述液体从所述壳体向所述滤芯的中空部流入的开口,在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侧面形成有供通过所述滤材后的液体流出的多个贯通孔,所述流体所含的空气集结在所述回旋流的中央部并生成气泡,所述气泡经由所述空气排出孔向所述箱的内部的比所述液面靠上方的空间放出。

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从设于过滤器壳体的侧面的流入管流入到壳体内的液体沿着以与流入管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重叠的方式设置的肋流动从而产生回旋流,流体所含的空气集结在回旋流的中央部并生成气泡。流入管与滤芯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不重叠,因此液体一边回旋一边从壳体向滤芯的中空部流入。在回旋流的中央部生成的气泡经由设于过滤器壳体的上端面或侧面的空气排出孔向比贮存在箱的内部的流体的液面靠上方的空间放出。由此,能够在对工作油进行过滤之前将工作油所含的气泡去除,能够避免去除了的气泡向贮存在工作油箱的液体中放出。

在此,也可以是,所述空气排出孔形成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上端面。由此,能够将在液体内上浮并在油面处消失了的气泡(空气)自然地向过滤器壳体外放出。

在此,也可以是,过滤器装置具备设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部的气泡保持部,所述气泡保持部配置在比所述流入管靠上侧的位置,所述空气排出孔的所述第一端在所述气泡保持部的下侧开口。由此,气泡不通过滤芯30a的内部,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泡b与工作油一起通过滤材32的可能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对工作油进行过滤之前将工作油所含的气泡去除,能够避免去除了的气泡向贮存在工作油箱的液体中放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内部设有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回流过滤器1的工作油箱100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回流过滤器1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内部设有第二实施方式的回流过滤器2的工作油箱100a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回流过滤器2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内部设有第三实施方式的回流过滤器3的工作油箱100b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回流过滤器3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内部设有第四实施方式的回流过滤器4的工作油箱100c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回流过滤器4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壳体25及肋26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以在工作油箱的内部设置的回流过滤器为例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的回流过滤器对工作油进行过滤,但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所过滤的流体不限定于工作油。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在内部设有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回流过滤器1的工作油箱100的简要结构的图。在图1中,透视工作油箱100的主要部分地进行图示。

工作油箱100是设置于未图示的作业机械(例如液压装置)的装置,是设置于向该液压装置供给的工作油的液压回路内的、用于贮存工作油的箱。在液压回路中,工作油经过液压装置向工作油箱100导入。

工作油箱100具备例如箱形的箱主体101,该箱主体101的内部为空洞。在箱主体101的内侧主要设有回流过滤器1和吸入式粗滤器110。另外,在箱主体101的内侧设有分隔板102,该分隔板102分割出设有吸入式粗滤器110的空间和设有回流过滤器1的空间。但是,分隔板102并不是必需的。

在箱主体101的上表面形成有在回流过滤器1的维护等情况下被利用的开口部101a。在开口部101a安装有回流过滤器1。

另外,在箱主体101的上表面设有通气装置103,该通气装置103对伴随着油面s的上下而进入箱主体101的空气进行过滤,且避免尘埃等混入工作油中。

在箱主体101的侧面形成有使工作油向箱主体101的内部流入的流入口(未图示)。在流入口嵌插有回流过滤器1的流入管21(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经由流入管21被引导至回流过滤器1的工作油被回流过滤器1过滤,并贮存在工作油箱100内。另外,在流入口设有检测并显示回流过滤器1的内压与外压之差的差压指示器104。需要说明的是,差压指示器104并不是必需的。

在箱主体101的下端部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箱主体101的底面)形成有使箱主体101内的工作油向液压泵(未图示)流出的流出口101c。在流出口101c嵌插有与液压泵(未图示)的吸入端口相连的吸入管(未图示)。

为了防止异物进入吸入管,在流出口101c的上侧(箱主体101的内侧)设有吸入式粗滤器110。贮存在工作油箱100内的工作油被液压泵(未图示)抽吸,经由吸入式粗滤器110向吸入管流出,并再次向液压装置供给。

图2是表示回流过滤器1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省略了表示剖面的剖面线)。回流过滤器1主要具有过滤器壳体10、气泡去除部20及滤芯30。

过滤器壳体10是两端被覆盖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由耐腐蚀性较高的材料(例如,不锈钢等金属或树脂)形成。过滤器壳体10主要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第一壳体11、对第一壳体11的底面侧(-z侧)的开口进行覆盖的有底大致圆筒形状的第二壳体12、以及盖体13(相当于上端面)。

在第一壳体11的侧面形成有供工作油通过的贯通孔11a。另外,在第一壳体11设置有盖体13,以覆盖上端(+z侧的端)的开口。在盖体13形成有插入滤芯30的内部空间的筒部13a、以及空气排出孔13b(相当于空气排出部)。空气排出孔13b的第一端13c在滤芯30的内部开口,第二端13d在工作油箱100(参照图1)开口。因此,空气排出孔13b将滤芯30的内部空间与过滤器壳体10的外部空间(即,工作油箱100的内部空间,参照图1)连通。

另外,在盖体13的周缘部形成有螺栓插通孔(未图示)。通过将穿过螺栓插通孔的螺栓(未图示)螺合于箱主体101的螺栓孔(未图示),从而将回流过滤器1固定于箱主体101。

在第二壳体12的侧面形成有设有流入管21(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的开口12a。在第二壳体12的底面设有阀14。阀14根据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与过滤器壳体10的外部的压力之差来开闭。另外,在第二壳体12的底面以覆盖阀14的方式设有圆筒管15。需要说明的是,阀14及圆筒管15并不是必需的。

气泡去除部20由耐腐蚀性较高的材料形成,主要具有流入管21和壳体22。壳体22设于第二壳体12的内部,流入管21将油向壳体22的内部空间引导。流入管21与壳体22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壳体22是有底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设置成侧面22a与第二壳体12相邻。在壳体22的上端面22b形成有开口22c。另外,在上端面22b且是在开口22c的周围设有向上方(+z方向)突出的圆筒部22d。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省略了表示剖面的剖面线)。流入管21使工作油从第二壳体12及壳体22的侧面的任意的点p处的切线方向流入壳体22的内部。其结果是,如图3的箭头所示,流入到流入管21的工作油在壳体22的内部回旋。流入管21大致沿着第二壳体12及壳体22的外周设置,因此,工作油慢慢地从壳体22的外周向内侧去一边形成旋涡一边流动。当像这样使工作油产生回旋流时,工作油所含的气泡会集结在回旋流的中央部。

需要说明的是,“大致沿着”并不限定于严格地沿着外周的情况,“大致沿着”是还包含以下情况的概念:例如,虽然流入管21的位置相对于第二壳体12及壳体22偏移微小量(例如几mm程度),但能够视为与沿着外周的情况相同的情况。图3所示的情况也包含于大致沿着第二壳体12及壳体22的情况。

返回图2的说明。滤芯30是设于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滤芯30主要具有内筒31、滤材32、外筒33及板34、35。

内筒31及外筒33是在两端具有开口的大致中空圆筒形状的构件。内筒31及外筒33使用耐腐蚀性较高的材料(例如,不锈钢等金属或树脂)形成,在大致整个区域形成有供工作油通过的孔。

滤材32是用于对通过气泡去除部20后的工作油进行过滤的构件,呈在径向上具有厚度的大致圆筒形状。滤材32的高度与内筒31及外筒33的高度大致相同。滤材32是通过将使用了合成树脂、纸等的滤纸褶皱折叠,并将褶皱折叠后的滤纸的两端连结起来做成圆筒状而形成的。

在内筒31、滤材32及外筒33的一端设有板34,在另一端设有板35。板34及板35是大致圆板状或有底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是使用树脂或金属而形成的。板34及板35分别被设置成对形成于内筒31、滤材32及外筒33的端部的开口部进行覆盖。

板34覆盖内筒31、滤材32及外筒33的上端。在板34的内周面34a嵌入有盖体13的筒部13a。内周面34a和筒部13a由衬垫等密封构件41密封。

板35覆盖内筒31、滤材32及外筒33的下端。在板35的内周筒35a嵌入有圆筒部22d。由此,滤芯30安装于壳体22,将壳体22的内部空间与内筒31的中空部(滤芯30的中空部)连通。内周筒35a和圆筒部22d由衬垫等密封构件42密封。

接着,对这样构成的回流过滤器1的功能进行说明。图2的箭头表示回流过滤器1内部的工作油的流动。

从流入管21流入的工作油向第二壳体12及壳体22的内部流入。流入的工作油一边回旋一边向上方流动。通过使工作油产生回旋流,从而工作油所含的空气(小的气泡)集结在回旋流的中央部并生成大的气泡b。这样,工作油所含的气泡被气泡去除部20去除。

流入管21设置成与滤芯30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不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管21位于比滤芯30靠下侧(-z侧)的位置,因此气泡被去除了的工作油一边回旋一边向上方(+z方向)流动,从壳体22向内筒31的中空部流入。流入到内筒31的中空部的工作油暂时贮存在内筒31的中空部。此时的油面s’上升到筒部13a附近。

之后,暂时贮存在内筒31的中空部的工作油从内侧向外侧通过滤材32,并从形成于外筒33的贯通孔向外筒33与第一壳体11之间的空间流出。之后,工作油通过贯通孔11a,并从回流过滤器1向工作油箱100内流出。

在气泡去除部20中,在回旋流的中央部形成的气泡b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箭头所示那样上浮并在油面处消失,并通过空气排出孔13b向回流过滤器1的外部排出。

如图1所示,空气排出孔13b的第一端13c在滤芯30(内筒31)的内部空间开口,第二端13d在工作油箱100的比油面s靠上方的空间开口。因此,在回流过滤器1中从工作油中被去除掉的气泡b向工作油箱100内部的比油面s靠上方的空间放出,不会混入贮存在工作油箱100内的工作油中。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回流过滤器1内去除掉的气泡b不向贮存在工作油箱100的过滤器后的工作油内放出,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泵抽吸空气而产生的不良状况。另外,能够防止由于气泡在液压回路内发生破裂等而工作油的温度及压力暂时变得极高,从而致使部件发生损伤等这样的不良状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回流过滤器1对工作油进行过滤时的油面s’的位置比筒部13a的顶端低,但是考虑到油面s’与筒部13a抵接的可能性,也可以在空气排出孔13b的内部设置止回阀。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将气泡去除部20设于滤芯30的下侧,但气泡去除部的位置不限定于此。

第二实施方式是将气泡去除部设于滤芯的上侧(+z侧)的方式。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回流过滤器2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4是表示在内部设有回流过滤器2的工作油箱100a的简要结构的图。在形成于箱主体101的上表面的开口部101a安装有回流过滤器2。

图5是表示回流过滤器2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省略了表示剖面的剖面线)。回流过滤器2主要具有过滤器壳体10a、气泡去除部20a及滤芯30。

过滤器壳体10a是两端被覆盖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由耐腐蚀性较高的材料(例如,不锈钢等金属或树脂)形成。过滤器壳体10a主要具有第一壳体11、对第一壳体11的下侧(-z侧)的开口进行覆盖的下壳体16、对第一壳体11的上侧(+z侧)的开口进行覆盖的上壳体17、以及盖体13。

下壳体16是有底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在底面16a设有阀14。另外,在底面16a以覆盖阀14的方式设有圆筒管15。

上壳体17是有底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在底面设有盖体13。在上壳体17的侧面形成有设有流入管21的开口17a。另外,在上壳体17的底面形成有与空气排出孔13b连通的孔17b。需要说明的是,上壳体17的形状不限定于有底大致圆筒形状,例如可以是大致圆筒形状。

气泡去除部20a主要具有流入管21(在图5中省略图示)和壳体23。壳体23设于上壳体17的内部。流入管21与壳体23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壳体23是有底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且设置成侧面23a与上壳体17相邻。在侧面23a形成有设有流入管21的开口23d。流入管21使工作油从上壳体17及壳体23的侧面的任意的点p(在图5中省略图示)处的切线方向流入壳体23的内部。其结果是,使工作油产生回旋流,工作油所含的气泡集结在回旋流的中央部。

在底面23b形成有将壳体23的内部空间和内筒31的中空部(即,滤芯30的中空部)连通的孔23c。滤芯30的板34抵接于底面23b。滤芯30的板35与下壳体16的底面16a抵接,滤芯30被底面23b和底面16a保持于过滤器壳体10a的内部。

接着,对这样构成的回流过滤器2的功能进行说明。图5的箭头表示回流过滤器2内部的工作油的流动。

流入管21设置成与滤芯30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不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管21位于比滤芯30靠上侧的位置,因此从流入管21流入的工作油首先向内筒31的中空部流入,然后开始积存在壳体23的内部。如图5所示,当油面s’变得比开口17a及开口23d高(工作油覆盖了开口17a及开口23d)时,从流入管21流入的工作油在壳体23的内部开始回旋。其结果是,工作油所含的空气(小的气泡)集结在回旋流的中央部并生成大气泡b。

在壳体23内部被去除了气泡b的工作油一边回旋一边向下方(-z方向)流动,通过孔23c从壳体23向内筒31的中空部流入。流入到内筒31的中空部工作油从内侧向外侧通过滤材32,并从形成于外筒33的贯通孔向外筒33与第一壳体11之间的空间流出。之后,工作油通过贯通孔11a,并从回流过滤器2向工作油箱100内流出。

气泡b如图5中的双点划线箭头所示那样上浮并在油面消失。并且,如图4所示,气泡b经由空气排出孔13b向工作油箱100内的比油面s靠上方的空间排出。因此,气泡b不会混入贮存在工作油箱100内的工作油中。

根据本实施方式,气泡去除部20a设于滤芯30的上侧,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泡b与工作油一起通过滤材32的可能性。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气泡b通过空气排出孔13b向工作油箱100内的比油面靠上方的空间排出,但将气泡b向工作油箱100内的比油面靠上方的空间排出的方式不限定于此。

第三实施方式是使用管来排出气泡的方式。以下,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回流过滤器3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6是表示在内部设有回流过滤器3的工作油箱100b的简要结构的图。在形成于箱主体101的上表面的开口部101a安装有回流过滤器3。

图7是表示回流过滤器3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省略了表示剖面的剖面线)。回流过滤器3主要具有过滤器壳体10b、气泡去除部20b及滤芯30a。

过滤器壳体10b是两端被覆盖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主要具有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对第一壳体11的上端的开口进行覆盖的盖体18。

气泡去除部20b主要具有流入管21(在图7中省略图示)、壳体22及气泡排出部24。流入管2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使工作油从第二壳体12及壳体22的侧面的任意的点p(在图7中省略图示)处的切线方向流入壳体22的内部。其结果是,使工作油产生回旋流,工作油所含的气泡集结在回旋流的中央部。

气泡排出部24是例如金属制或树脂制的构件,具有对集结在回旋流的中央的气泡进行保持的碗形状的气泡保持部24a、以及设于气泡保持部24a的空气排出管24b(与空气排出部相当)。

气泡保持部24a设于第二壳体12及壳体22的内部。气泡保持部24a配置在比流入管21靠上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泡保持部24a设置成其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流入管21与滤芯30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气泡保持部24a的形状不限定于碗形状,例如可以是大致板状等。空气排出管24b设置成贯穿第二壳体12及壳体22的侧面,第一端24c在气泡保持部24a的下侧开口,第二端24d在工作油箱100内的比油面s靠上方的空间开口(参照图6)。

在壳体22的圆筒部22d安装有滤芯30a。因此,气泡被去除了的工作油从壳体22流入滤芯30a的内部空间。

滤芯30a主要具有内筒31、滤材32a、外筒33、板34a、板35、以及阀36(参照图6)。滤材32a是通过组合将滤纸褶皱折叠并将褶皱折叠后的滤纸的两端连结起来形成为圆筒状的多个滤材而形成的。板34a设置成覆盖内筒31、滤材32a及外筒33的上端整体。在板34a的中央部设有根据滤芯30a的内部的压力与滤芯30a的外部的压力之差而开闭的阀36(在图7中省略图示)。

接着,对这样构成的回流过滤器3的功能进行说明。图7的箭头表示回流过滤器3内部的工作油的流动。

集结在回旋流的中央部的气泡b被气泡保持部24a保持,并经过空气排出管24b向回流过滤器3的外部排出。如图6所示,气泡b经由空气排出管24b向工作油箱100内的比油面s靠上方的空间排出,因此气泡b不会混入贮存在工作油箱100内的工作油中。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避免气泡向贮存在工作油箱100的过滤后的工作油中放出。另外,气泡不通过滤芯30a的内部,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泡b与工作油一起通过滤材32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排出管24b的第一端24c在气泡保持部24a的下侧露出,第二端24d在工作油箱100内的比油面s靠上方的空间露出,但第二端24d的位置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端24d也可以处于工作油箱100的油面s附近且是比油面s靠下方的位置。其原因在于,若气泡b向油面s附近放出,则由于工作油箱100内的工作油的流动,气泡b难以被粗滤器吸入。但是,为了可靠地防止由于泵抽吸空气而产生的不良状况,优选的是,空气排出管24b的第二端24d在工作油箱100内的比油面s靠上方的空间露出。

<第四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使工作油从第二壳体12及壳体22的侧面的任意的点p处的切线方向流入壳体22的内部,从而使工作油产生回旋流,但使工作油产生回旋流的方式不限定于此。

第四实施方式是使用肋来使工作油产生回旋流的方式。以下,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回流过滤器4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8是表示在内部设有回流过滤器4的工作油箱100c的简要结构的图。在形成于箱主体101的上表面的开口部101a安装有回流过滤器4。

图9是表示回流过滤器4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省略了表示剖面的剖面线)。回流过滤器4主要具有过滤器壳体10c、气泡去除部20c及滤芯30。

过滤器壳体10c是两端被覆盖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主要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a及盖体13。第二壳体12与第二壳体12a的差异仅在于设有流入管21的开口12a的位置。在第二壳体12a中,开口12a设于开口12a的中心轴与第二壳体12的中心轴a交叉的位置。

气泡去除部20c主要具有流入管21(在图9中省略图示)、壳体25及肋26。壳体25是有底大致圆筒形状,设于第二壳体12a的内部。流入管21与壳体25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壳体25是有底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设置成侧面25a与第二壳体12相邻。在侧面25a形成有设有流入管21的开口25e(参照图10)。工作油经由流入管21被向壳体25的内部空间引导。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管21的中心轴与中心轴a大致正交。

在壳体25的上端面25b形成有开口25c。另外,在上端面25b且是在开口25c的周围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圆筒部25d。在圆筒部25d设有滤芯30。

肋26由耐腐蚀性较高的材料形成,且设于壳体25的内部。图10是表示壳体25及肋26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肋26是通过将板状的构件呈旋涡状向其面方向卷入而形成的。肋26的外侧的端26a设置成覆盖开口25e,因此无论流入管21的中心轴的朝向(向壳体25流入时的工作油的流动的朝向)如何,从流入管21流入的工作油都会与肋26接触,然后沿着肋26流动。其结果是,如图10的箭头所示,流入到流入管21的工作油在壳体25的内部成为回旋流。

返回图9的说明。肋26的下端面与壳体25的底面25f抵接,肋26的上端面的高度比开口12a及开口25e的位置高。即,肋26设置成与流入管21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重叠。因此,工作油通过沿着肋26流动从而可靠地产生回旋流。流入管21位于比滤芯30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工作油一边回旋一边朝上流动,从壳体25的内部向滤芯30的内部流入。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用肋26,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工作油产生回旋流。例如,在使工作油从第二壳体12及壳体22的侧面的任意的点p处的切线方向流入壳体22的内部的情况下,当流入到流入管21的工作油的流速较慢、或流量较少时,工作油有可能不回旋。与此相对,在使用肋26的情况下,即使工作油的流速较慢、或流量较少,也能够使工作油回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12a及开口25e的中心轴与第二壳体12的中心轴a交叉,且流入管21的中心轴与中心轴a大致正交,但流入管21的配置位置、中心轴的朝向不限定于此。例如,流入管21的中心轴也可以沿着肋26的任意的位置处的切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肋26是通过将板状的构件呈旋涡状向其面方向卷入而形成的,但肋26的形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通过使从流入管21流入到第二壳体12及壳体25的内部的工作油沿着肋流动从而使工作油产生回旋流那样的形状,就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叙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还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例如,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易于被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的实施例,并不限定于具备说明了的全部的结构的情况。另外,能够将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能够对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删除、置换、追加其他结构等。

另外,在本发明中,“大致”并非仅为严格相同的情况,而是还包含不失去同一性的程度的误差、变形的概念。例如,“大致正交”不限定于严格正交的情况,其是还包含例如几度程度的误差的概念。另外,例如,在仅表现为正交、平行、一致等的情况下,并非仅为严格正交、平行、一致等的情况,而是还包含大致平行、大致正交、大致一致等的情况。

另外,在本发明中,“附近”是指包含成为基准的位置的附近的某范围(能够任意决定)的区域。例如,对于端部附近这样的情况,是端部的附近的某范围的区域,是表示既可以包含端部也可以不包含端部的概念。

附图标记说明:

1、2、3、4:回流过滤器

10、10a、10b、10c:过滤器壳体

11:第一壳体

11a:贯通孔

12、12a:第二壳体

12a:开口

13、18:盖体

13a:筒部

13b:空气排出孔

13c:第一端

13d:第二端

14:阀

15:圆筒管

16:下壳体

16a:底面

17:上壳体

17a:开口

17b:孔

20、20a、20b、20c:气泡去除部

21:流入管

22、23、25:壳体

22a、23a、25a:侧面

22b、25b:上端面

22c、25c:开口

22d、25d:圆筒部

23b:底面

23c:孔

23d:开口

24:气泡排出部

24a:气泡保持部

24b:空气排出管

24c:第一端

24d:第二端

25e:开口

25f:底面

26:肋

26a:端

30、30a:滤芯

31:内筒

32、32a:滤材

33:外筒

34、34a:板

34a:内周面

35:板

35a:内周筒

36:阀

41、42:密封构件

100、100a、100b、100c:工作油箱

101:箱主体

101a:开口部

101c:流出口

102:分隔板

103:通气装置

104:差压指示器

110:吸入式粗滤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