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8275发布日期:2018-09-21 22:06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搅拌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胶机构。



背景技术:

纳米压印领域也会应用到AB胶,大量AB胶的混合若是有人工来进行混合与搅拌,AB胶的成分比容易掌控不准,同时混胶耗费的体力巨大,也难以保证胶水混合均匀,最后的成品胶水效率和品质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混胶机构,对AB胶进行精准高效的混合,同时对胶水中的气泡利用负压抽除,混合后的胶水品质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混胶机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混胶机构,包括:混合机构,具备混胶缸和位于混胶缸上方的第一点胶阀、第二点胶阀,第一点胶阀、第二点胶阀分别向混胶缸的上开口注入不同的胶水,混胶缸的内部还设有搅动机构;抽真空机构,具备真空发生器和密封盖,密封盖对混胶缸的上开口进行密封,真空发生器对密封后的混胶缸内部进行负压抽气;转移机构,位于混胶缸的底部,具备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往复平移自由度,将混胶缸在混合机构与抽真空机构之间转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点胶阀向混胶缸内注入精准量的胶水,搅动机构代替人力进行搅动混合,效率高,混合效果好,但混合过程中又难免会将空气带入胶水,形成小气泡。在胶水混合完毕后利用负压抽气,使得混胶缸内的胶水中的气泡破裂溢出,排出胶水中的气泡,提高混合胶的品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第一点胶阀、第二点胶阀自身的阀门与嘴口持平。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阀门与嘴口边沿靠近,使得阀门关闭时,阀门与嘴口边沿之间的残胶很少,防止现有点胶阀关闭时,阀门与嘴口之间的管壁上的残胶继续流出的现象,提高滴胶的精准性,减少胶水的浪费。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搅动机构具备旋转杆和对旋转杆输出旋转力的马达,马达设置在混胶缸的上方,马达连接有上下移动载具,旋转杆具备在水平面内转动自由度和竖直方向上的往复平移自由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叶片在沿水平面内旋转时,旋转杆同时具备竖向的往复运动,搅动形式比较多样,使混胶缸内的胶水更加混合均匀,旋转杆随上下移动载具上抬,为混胶缸让出移动的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又进一步改进,旋转杆上的设有斜叶片和平叶片,斜叶片的主平面与旋转杆轴向呈夹角布置,平叶片的主平面与旋转杆轴向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平叶片一方面扰动缸最底部的胶水,防止底部沉积而混合不充分,一方面平叶片与斜叶片之间的扰动方向不同,可以互相扰动,进一步提高混合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又进一步改进,如图4所示,斜叶片为独立的三片,平叶片为独立的两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斜叶片与平叶片的叶片数不同,转动时造成的乱流也不同,进一步提高混合的程度。

作为本发明的又进一步改进,平叶片位于旋转杆的底端,斜叶片位于平叶片的上方,旋转杆由竖向套接的上杆与下杆构成,斜叶片位于上杆上,平叶片位于下杆上,上杆与下杆之间仅具备沿旋转杆轴向长度的伸缩自由度,上杆与下杆之间设有压簧,下杆具备向外伸长的弹性势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平叶片、斜叶片之间可以远离或靠近,平叶片可以抵住混交缸的内腔底部,对底部的胶水进行持续的搅动,不受斜叶片上下运动的影响,因为顶部的胶水受重力压力的原理,需要更大程度的搅动。增加了搅动机构混胶的形式,平叶片、斜叶片可以随上下移动载具上下同步运动,也可以相互远近交替运动,进一步促进胶水的混合均匀。

作为本发明的又进一步改进,混胶缸的底部设有电子称。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电子称便于实时得知混入胶水的重量,便于精准控制。

作为本发明的又进一步改进,转移机构上设有两个混胶缸,两个混胶缸均具备向上的开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个缸的设置使得同时有一个在负压抽气,一个在进行混胶,时间利用效率高,便于连贯得制造混合胶。

作为本发明的又进一步改进,密封盖具备竖向往复平移自由度,密封盖的底部设有真空吸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密封盖具备与混交缸的开合自由度,真空吸嘴位于密封盖的底部,结构可靠,真空吸嘴的位置较高使其尽量远离胶水,防止胶水堵住真空吸嘴,确保负压抽气的正常进行。

作为本发明的又进一步改进,混合机构、抽真空机构、转移机构固定连接有机架,机架内部设有电源与电控箱,机架的底部设有支脚或万向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机架抬高了混合机构、抽真空机构、转移机构的空间位置,便于人员操作,也为动力设备、电控设备提供了安装空间,万向轮则方便人员推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右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1-马达;2-第一点胶阀;2a-嘴口;2b-阀门;3-第二点胶阀;4-混胶缸;5-电子称;6-替用混交缸;7-密封盖;8-真空发生器;9-转移机构;10-上下移动载具;11-旋转杆;11a-上杆;11b-下杆;12-斜叶片;13-平叶片;14-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一种混胶机构,包括:混合机构,具备混胶缸4和位于混胶缸4上方的第一点胶阀2、第二点胶阀3,第一点胶阀2、第二点胶3阀分别向混胶缸4的上开口注入不同的胶水,混胶缸4的内部还设有搅动机构;抽真空机构,具备真空发生器8和密封盖7,密封盖7对混胶缸4的上开口进行密封,真空发生器8对密封后的混胶缸4内部进行负压抽气;转移机构9,位于混胶缸4的底部,具备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往复平移自由度,将混胶缸4在混合机构与抽真空机构之间转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点胶阀向混胶缸内注入精准量的胶水,搅动机构代替人力进行搅动混合,效率高,混合效果好,但混合过程中又难免会将空气带入胶水,形成小气泡。在胶水混合完毕后利用负压抽气,使得混胶缸内的胶水中的气泡破裂溢出,排出胶水中的气泡,提高混合胶的品质。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点胶阀2、第二点胶阀3自身的阀门2b与嘴口2a持平。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阀门与嘴口边沿靠近,使得阀门关闭时,阀门与嘴口边沿之间的残胶很少,防止现有点胶阀关闭时,阀门与嘴口之间的管壁上的残胶继续流出的现象,提高滴胶的精准性,减少胶水的浪费。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搅动机构具备旋转杆11和对旋转杆11输出旋转力的马达1,马达1设置在混胶缸4的上方,马达1连接有上下移动载具10,旋转杆11具备在水平面内转动自由度和竖直方向上的往复平移自由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叶片在沿水平面内旋转时,旋转杆同时具备竖向的往复运动,搅动形式比较多样,使混胶缸内的胶水更加混合均匀,旋转杆随上下移动载具上抬,为混胶缸让出移动的空间。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旋转杆11上的设有斜叶片12和平叶片13,斜叶片12的主平面与旋转杆11轴向呈夹角布置,平叶片13的主平面与旋转杆11轴向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平叶片一方面扰动缸最底部的胶水,防止底部沉积而混合不充分,一方面平叶片与斜叶片之间的扰动方向不同,可以互相扰动,进一步提高混合效果。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斜叶片12为独立的三片,平叶片13为独立的两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斜叶片与平叶片的叶片数不同,转动时造成的乱流也不同,进一步提高混合的程度。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平叶片13位于旋转杆11的底端,斜叶片12位于平叶片13的上方,旋转杆11由竖向套接的上杆11a与下杆11b构成,斜叶片12位于上杆11a上,平叶片13位于下杆11b上,上杆11a与下杆11b之间仅具备沿旋转杆11轴向长度的伸缩自由度,上杆11a与下杆11b之间设有压簧,下杆11b具备向外伸长的弹性势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平叶片、斜叶片之间可以远离或靠近,平叶片可以抵住混交缸的内腔底部,对底部的胶水进行持续的搅动,不受斜叶片上下运动的影响,因为顶部的胶水受重力压力的原理,需要更大程度的搅动。增加了搅动机构混胶的形式,平叶片、斜叶片可以随上下移动载具上下同步运动,也可以相互远近交替运动,进一步促进胶水的混合均匀。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混胶缸4的底部设有电子称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电子称便于实时得知混入胶水的重量,便于精准控制。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转移机构9上设混胶缸4和替用混交缸6共两个缸,混胶缸4、替用混交缸6均具备向上的开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个缸的设置使得同时有一个在负压抽气,一个在进行混胶,时间利用效率高,便于连贯得制造混合胶。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密封盖7具备竖向往复平移自由度,密封盖7的底部设有真空吸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密封盖具备与混交缸的开合自由度,真空吸嘴位于密封盖的底部,结构可靠,真空吸嘴的位置较高使其尽量远离胶水,防止胶水堵住真空吸嘴,确保负压抽气的正常进行。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混合机构、抽真空机构、转移机构9固定连接有机架14,机架14内部设有电源与电控箱,机架14的底部设有支脚或万向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机架抬高了混合机构、抽真空机构、转移机构的空间位置,便于人员操作,也为动力设备、电控设备提供了安装空间,万向轮则方便人员推动。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