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超声逆流循环浸提装置的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2507发布日期:2018-09-18 20:31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声波浸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超声逆流循环浸提装置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公开号为CN1739839A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多用途超声逆流循环浸提装置,不仅可用于动植物等各种有效成分的常温和低温快速提取,而且还可以用于超声混合、分散、乳化及超声强化反应等其它多种用途,它包括有提取罐体,在提取罐体内的中部设置有一搅拌轴,该搅拌轴的上端与连轴器和电机连接,在搅拌轴上连接有导向搅拌桨和挡板;在提取罐体的周围设置有循环连接管,每根循环连接管的下端与罐体的下侧壁出口连通,上部与罐体的上侧壁入口连通,在循环管内设置有聚能式超声波变幅杆。由于在罐体的周围设置有循环连接管,使罐体内的物料反复逆流经过循环连接管内的超声波场,从而大大提高了超声场的利用率。本提取装置可满足各种实验室、中试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但在该技术方案中温度调节还是采用人工控制,存在控制不精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用于超声逆流循环浸提装置的控制电路,以实现温度控制精确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超声逆流循环浸提装置的控制电路,包括温度传感器、单片机、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所述单片机根据接收的温度触感器的信号分别控制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动作,所述温度传感器和单片机之间连接放大电路,所述放大电路,包括运放器A1、运放器A2和运放器A3,所述运放器A1的反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1和电阻R3,所述运放器A1的反相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串联电容C1,电阻R3和电容C2组成的串联电路与电容C1并联,所述运放器A1的输出端与运放器A2的同相输入端连接,运放器A2的反相输入端与输出端连接,所述运放器A2的输出端与运放器A3的反相输入端之间串联电阻R5,所述运放器A3的反相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串联电阻R6,所述运放器A1的同相输入端与运放器A3的同相输入端之间串联电阻R4,所述运放器A1的同相输入端与地之间串联电阻R2。

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1的电阻值为1KΩ,所述电阻R2的电阻值为220Ω,所述电阻R3的电阻值为10KΩ,所述电阻R4的电阻值为20KΩ,所述电阻R5的电阻值为10KΩ,所述电阻R6的电阻值为510KΩ。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C1的电容值为100nF,所述电容C2的电容值为100nF。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温度传感器和单片机之间设置放大电路,并有单片机控制继电器的开合,从而相应控制云继电器电连接的冷热循环泵的工作,从而根据循环管内的温度,自动控制循环泠却液和循环热液的输入,从而达到温度控制精确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放大电路的电子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用于超声逆流循环浸提装置的控制电路,包括温度传感器、单片机、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单片机根据接收的温度触感器的信号分别控制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动作,温度传感器和单片机之间连接放大电路,放大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运放器A1、运放器A2和运放器A3,运放器A1的反相输入端串联电阻R1和电阻R3,运放器A1的反相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串联电容C1,电阻R3和电容C2组成的串联电路与电容C1并联,运放器A1的输出端与运放器A2的同相输入端连接,运放器A2的反相输入端与输出端连接,运放器A2的输出端与运放器A3的反相输入端之间串联电阻R5,运放器A3的反相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串联电阻R6,运放器A1的同相输入端与运放器A3的同相输入端之间串联电阻R4,运放器A1的同相输入端与地之间串联电阻R2。第一继电器与冷循环泵连接,控制冷循环泵动作,第二继电器与热循环泵连接,控制热循环泵动作,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循环管内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单片机发送指令闭合第二继电器,从而控制热循环泵工作,通过连接管输入循环热液,而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循环管内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单片机发送指令闭合第一继电器,同时断开第二继电器,从而控制冷循环泵工作,通过连接管输入循环冷却液。

其中,电阻R1的电阻值为1KΩ,电阻R2的电阻值为220Ω,电阻R3的电阻值为10KΩ,电阻R4的电阻值为20KΩ,电阻R5的电阻值为10KΩ,电阻R6的电阻值为510KΩ。

电容C1的电容值为100nF,电容C2的电容值为100nF。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