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设备及混合液精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4506发布日期:2018-10-12 22:2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液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水设备及混合液精馏系统。



背景技术:

湿法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过程中需采用高沸点、低挥发性的溶剂(石蜡油)作为成孔剂,并在萃取工序,使用低沸点、易挥发性溶剂将其洗脱成孔,此过程伴随产生的DCM(二氯甲烷)和石蜡油混合,以混合液的形式统一排到特制容器中临时储存。常用的萃取剂有己烷、庚烷、二氯甲烷等易挥发性有机溶剂,其中,DCM由于安全性高应用最为广泛。

DCM和石蜡油混合液处理广泛使用精馏方法。通过混合液中溶剂与石蜡油的不同沸点在特定的温度范围下精馏,达到对混合液进行分离提纯,再投入到再生产中。通常提纯设备有升膜蒸发器、精馏塔、刮板蒸发器等,其中,由于石蜡油在高温条件下容易氧化发黄甚至发生裂解,因此一般分离温度不宜太高。而混合液储罐中通常有不溶于混合液的水,水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DCM沸点为39.8℃),因此水不容易被分离出去,会残留于石蜡油中,从而增加隔膜挤出工序风险,影响隔膜品质。因此需在回收处理系统进液过程避免不溶于混合液的水分进入到系统中。

目前,普遍使用套管分层槽进行混合液与水分分离,不能主动的排尽进入到分层槽的水,容易排水失效。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排水设备及混合液精馏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混合液不能主动的排水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混合液精馏系统,以进一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混合液不能主动的排水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水设备,包括槽体和浮球组件;

所述槽体内开设腔体,且所述腔体沿延伸方向的一端贯穿所述槽体,并在所述槽体上形成开口;

所述腔体内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将所述腔体分割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及将所述开口分割为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腔体相对应,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二腔体相对应;

所述第一挡板上开设有第一流通口,所述第一流通口令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所述浮球组件包括连接杆;沿所述连接杆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杆包括相对应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连有浮球,所述第二端固连于所述第一挡板上,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连接有阀塞;

所述连接杆和所述浮球均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浮球的密度小于第一液体的密度,且大于第二液体的密度;

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位上升至预设的第一液位时,所述浮球随所述第一液体上升,令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阀塞上升,从而所述阀塞开启所述第一流通口;

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位下降时,所述浮球随所述第一液体下降,令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阀塞下降,从而所述阀塞关闭所述第一流通口;

所述第一流通口位于所述第一液位以下;

所述槽体上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且所述排水口高于所述第一液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流通口开设于所述第一挡板靠近所述腔体的底部的一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位上升至预设的第一液位时,所述浮球随所述第一液体上升,令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阀塞的底端上升至达到所述第一流通口沿所述腔体的高度方向的底端;

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位上升至预设的第二液位时,所述浮球随所述第一液体上升,令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阀塞的底端上升至达到所述第一流通口沿所述腔体的高度方向的顶端;

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第二液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第一腔体分割为分液腔和中间腔,以及将所述第一开口分割为分液开口和中间开口,所述分液开口和所述分液腔相对应,所述中间开口和所述中间腔相对应;

所述中间腔通过所述第一流通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所述第二挡板上开设有第二流通口,所述第二流通口令所述分液腔和所述中间腔连通;

所述第二挡板上还开设有浮动口,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浮动口,且所述浮球位于所述分液腔,所述阀塞位于所述中间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沿所述腔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流通口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口以下。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槽体上开设有进液口,且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所述进液口连接有进液泵;和/或,所述槽体上开设有出液口,且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出液口连接有出液泵;

所述进液泵和所述进液口之间设置有过滤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水设备,还包括液位计;

所述液位计用于监测位于所述分液腔的第一液体的液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水设备,还包括控制器和报警器;

所述液位计为电子液位计,且所述液位计和所述报警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液位计用于监测位于所述分液腔的第一液体的液位达到预设的第三液位时,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报警器报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槽体的材料为316L不锈钢;

所述浮球和所述阀塞表面包裹有特氟龙层。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合液精馏系统,包括所述的排水设备;

所述排水设备有多个,且多个所述排水设备依次相串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当第一液体的密度大于第二液体的密度,且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不互溶,需要将第二液体从第一液体中分离时,令浮球的密度位于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之间。

当向第一腔体内输入第一液体时,第一腔体内液位上升,由于浮球密度小于第一液体的密度,因此浮球随第一液体上升,阀塞随着也上升,直至第一液体的液位上升至预设的第一液位,阀塞开启第一流通口,令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第一液体通过第一流通口排入第二腔体;若第一液体内混合有第二液体时,由于第二液体的密度小于第一液体的密度,且不互溶,所以第二液体位于第一液体的上层,由于浮球密度大于第二液体的密度,即使总液位达到预设的第一液位,浮球的高度也不会令第一流通口开启,因此第一腔体内的液位继续上升,直到液位达到排水口的高度时,位于上层的第二液体从排水口排出。因此,第二液体越来越少,第一液体越来越多,第一液体的液位逐渐上升,直至达到第一液位,阀塞开启所述第一流通口,令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第一液体通过第一流通口排入第二腔体,实现了将第一液体内混合的第二液体排出,并将排除第二液体的第一液体输出,且第二液体的排出为主动排出。当第一液体为混合液,第二液体为水时,且混合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排水设备实现了混合液的主动排水,便于有效排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合液精馏系统,包括所述的排水设备,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混合液不能主动的排水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设备的第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排水设备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设备的第二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设备的第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槽体;11-分液腔;12-中间腔;13-第二腔体;21-连接杆;22-浮球;23-阀塞;3-第一挡板;31-第一流通口;4-第二挡板;41-第二流通口;5-排水口;61-进液泵;62-出液泵;71-第一阀门;72-第二阀门;8-液位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水设备,包括槽体1和浮球组件;

所述槽体内开设腔体,且所述腔体沿延伸方向的一端贯穿所述槽体,并在所述槽体上形成开口;

所述腔体内设置有第一挡板3,所述第一挡板3将所述腔体分割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13,以及将所述开口分割为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腔体相对应,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二腔体13相对应;

所述第一挡板3上开设有第一流通口31,所述第一流通口31令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13连通;

参见图2和图3所示,所述浮球组件包括连接杆21;沿所述连接杆21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杆21包括相对应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连有浮球22,所述第二端固连于所述第一挡板3上,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连接有阀塞23;

所述连接杆21和所述浮球22均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浮球22的密度小于第一液体的密度,且大于第二液体的密度;

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位上升至预设的第一液位时,所述浮球随所述第一液体上升,令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阀塞上升,从而所述阀塞开启所述第一流通口;

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位下降时,所述浮球随所述第一液体下降,令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阀塞下降,从而所述阀塞关闭所述第一流通口;

所述第一流通口位于所述第一液位以下;

所述槽体1上开设有排水口5,所述排水口5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且所述排水口5高于所述第一液位。

当第一液体的密度大于第二液体的密度,且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不互溶,需要将第二液体从第一液体中分离时,令浮球的密度位于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之间。

当向第一腔体内输入第一液体时,第一腔体内液位上升,由于浮球密度小于第一液体的密度,因此浮球随第一液体上升,阀塞随着也上升,直至第一液体的液位上升至预设的第一液位,阀塞开启第一流通口,令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第一液体通过第一流通口排入第二腔体;若第一液体内混合有第二液体时,由于第二液体的密度小于第一液体的密度,且不互溶,所以第二液体位于第一液体的上层,由于浮球密度大于第二液体的密度,即使总液位达到预设的第一液位,浮球的高度也不会令第一流通口开启,因此第一腔体内的液位继续上升,直到液位达到排水口的高度时,位于上层的第二液体从排水口排出。因此,第二液体越来越少,第一液体越来越多,第一液体的液位逐渐上升,直至达到第一液位,阀塞开启所述第一流通口,令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第一液体通过第一流通口排入第二腔体,实现了将第一液体内混合的第二液体排出,并将排除第二液体的第一液体输出,且第二液体的排出为主动排出。

可选地,第一液体为混合液,第二液体为水,且混合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实现了混合液的主动排水,便于有效排水。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所述第一流通口开设于所述第一挡板靠近所述腔体的底部的一侧。

由于第一液体的密度大于第二液体的密度,因此位于第一腔体内的混合液体中,第一液体位于下层,第二液体位于上层,也即,第一液体靠近腔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流通口开设于所述第一挡板靠近所述腔体的底部的一侧,便于位于下层的第一液体通过第一流通口排入第二腔体内,防止位于上层的第二液体通过,以提高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的分离效果。

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位上升至预设的第一液位时,所述浮球随所述第一液体上升,令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阀塞的底端上升至达到所述第一流通口沿所述腔体的高度方向的底端;

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位上升至预设的第二液位时,所述浮球随所述第一液体上升,令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阀塞的底端上升至达到所述第一流通口沿所述腔体的高度方向的顶端;

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第二液位。

也即,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位上升至预设的第一液位时,阀塞刚刚开启第一流通口;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位上升至预设的第二液位时,阀塞令第一流通口的开度最大。

在阀塞令第一流通口的开度最大处设置排水口,

以保证排入第二腔体的全部为第一液体,以及令从排水口排出的全部为第二液体。

优选地,参见图3所示,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第二挡板4,所述第二挡板4将所述第一腔体分割为分液腔11和中间腔12,以及将所述第一开口分割为分液开口和中间开口,所述分液开口和所述分液腔相对应,所述中间开口和所述中间腔相对应;

所述中间腔通过所述第一流通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所述第二挡板4上开设有第二流通口41,所述第二流通口41令所述分液腔11和所述中间腔12连通;

所述第二挡板上还开设有浮动口,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浮动口,且所述浮球位于所述分液腔,所述阀塞位于所述中间腔。

浮球带动连接杆上升或者下降时,浮动口为连接杆的上升或者下降提供了空间;另外,当连接杆下降到阀塞令第一流通口完全关闭时,连接杆搭在浮动口的下边缘,以保障阀塞阻断第一流通口,以及避免故障导致连接杆继续下降。

优选地,参见图1和图2所示,沿所述腔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流通口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口以下。

由于位于分液腔的第一液体首先通过第二流通口进入中间腔,再用第一流通口进入第二腔体,将所述第二流通口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口以下,以避免分液腔内位于上层的第二液体从第二流通口进入中间腔,保证进入到第二腔体的总是较高密度的处于底层的第一液体。

优选地,参见图4所示,所述槽体上开设有进液口,且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所述进液口连接有进液泵61;和/或,所述槽体上开设有出液口,且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出液口连接有出液泵62;

所述进液泵和所述进液口之间设置有过滤器(图中未显示)。

具体而言,所述槽体上开设有进液口,且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所述进液口连接有进液泵;

或者,所述槽体上开设有出液口,且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出液口连接有出液泵;

或者,所述槽体上开设有进液口,且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所述进液口连接有进液泵;且,所述槽体上开设有出液口,且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出液口连接有出液泵。

优选地,所述槽体上开设有进液口,且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所述进液口连接有进液泵;且,所述槽体上开设有出液口,且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出液口连接有出液泵。

进液泵用于通过进液口向分液腔内输入第一液体;出液泵用于通过出液口将位于第二腔体内的第一液体排出。

过滤器能够防止不溶性杂质进入腔体,影响阀塞正常运作。

优选地,进液泵的出口设置有第一阀门71,出液泵的出口设置有第二阀门72。

优选地,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排水设备,还包括液位计8;

所述液位计8用于监测位于所述分液腔的第一液体的液位。可选地,液位计为防腐型磁翻板液位计。

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的排水设备,还包括控制器和报警器;

所述液位计为电子液位计,且所述液位计和所述报警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液位计用于监测位于所述分液腔的第一液体的液位达到预设的第三液位时,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报警器报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位上升至预设的第一液位时,阀塞刚刚开启第一流通口;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位上升至预设的第二液位时,阀塞令第一流通口的开度最大;

当进入至分液腔的第一液体中不含有第二液体时,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位上升至预设的第三液位时,位于分液腔和第二腔体的第一液体的液位高度相等(连通器原理),此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浮球处于特定高度,且阀塞令第一流通口开启特定开度,其中,第三液位位于第一液位和第二液位之间,第一流通口开启的特定开度位于最大开度和最小开度之间,也即,理论上,第一液体的液位高度不会达到第二液位,如果第一液体的液位高度达到了第二液位,说明装置发生了故障,阀塞没有正常开启第一流通口,控制器对应控制报警器报警,以及时维修。

可选地,报警器为蜂鸣器和/或指示灯。

具体而言,报警器为蜂鸣器;或者,报警器为指示灯;或者,报警器为蜂鸣器和指示灯,以便于全方位提醒,起到报警、提示作用。

优选地,所述槽体的材料为316L不锈钢;

所述浮球和所述阀塞表面包裹有特氟龙层。

特氟龙聚四氟乙烯(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简写为PTFE),一般称作“不粘涂层”或“易清洁物料”。这种材料具有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的特点,几乎不溶于所有的溶剂。能够保护浮球和阀塞。

优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设备还包括进液回流装置和出液回流装置;

进液回流装置将进液泵的输入口和输出口连通,实现了调节进液泵的输出流量;出液回流装置将出液泵的输入口和输出口连通,实现了调节出液泵的输出流量。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混合液精馏系统,所述混合液精馏系统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排水设备,实施例一所公开的排水设备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排水设备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下面结合附图对所述混合液精馏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节约篇幅,该实施例的改进特征同样体现在图1-图4中,因此,结合图1-图4对该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说明。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液精馏系统,包括所述的排水设备;

所述排水设备有多个,且多个所述排水设备依次相串联。

可选地,排水设备的数量为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

实现了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的多次分离,提高分离净率。

另外,通过设置多个排水设备不同密度的浮球,能够实现密度不同,且不互溶的多种混合液的互相分离。

本实施例所述的混合液精馏系统具有实施例一所述排水设备的优点,该优点已在实施例一中详细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