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7322发布日期:2018-10-09 21:40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学实验领域,涉及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



背景技术:

化学实验相关仪器防潮是化学实验室日常规范中较为重要的一项,目前常见的作用有三种,一种是通过烘干设备常开进行室内烘干,一种是经常通风降低室内湿度,还有一种是在室内置放大量的干燥剂进行除湿,但在实际中均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种虽然除湿效果较好,但电力浪费严重。第二种需人工频繁进行操作,操作较为麻烦,第三种通过铺设干燥剂的方式通过存在干燥效果差的问题,且需铺设大量的干燥剂,通过若干时间后需要对全部干燥剂进行烘干。因此设计一种新的除湿方式是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该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能够直接对仪器进行防潮,防潮除湿性能好,解决了目前除湿方式效果欠缺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潮组件包括:

除湿主体,所述除湿主体括装蓄筒和封柱,所述装蓄筒呈圆筒形且两端均为开口,所述装蓄筒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呈圆形且贯穿的通气孔,所述装蓄筒内填充有若干个变色硅胶珠,所述封柱呈圆柱形且为一对,一个封柱能够封堵所述装蓄筒的上端开口,另一个封柱能够封堵所述装蓄筒的下端开口;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为一对,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筒和吸盘,所述吸盘连于所述连接筒上,其中一个连接筒可拆卸伸缩连接在所述装蓄筒的上端,另一个连接筒可拆卸伸缩连接在所述装蓄筒的下端;

其中,本防潮组件设立在仪器的内部,通过吸盘吸附在仪器的内壁上。

上述的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中,所述变色硅胶柱呈圆球形,所述通气孔的孔径不大于所述变色硅胶珠的球径。

上述的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中,所述封柱的外壁具有螺纹,所述装蓄筒的两端内壁上均具有螺纹,所述封柱的外壁螺纹连接在所述装蓄筒的内壁上。

上述的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中,所述封柱的内端面位于所述装蓄筒内,所述封柱的外端面上一体成型有呈弧形块状的旋转部。

上述的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中,所述连接筒呈圆筒形且一端为封闭另一端为开口,所述吸盘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连接筒的封闭端的端面上。

上述的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中,所述连接筒的内壁上具有螺纹,所述装蓄筒的两端外壁上均具有螺纹,所述连接筒的内壁螺纹连接在所述装蓄筒的外壁上。

上述的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中,所述吸盘一端至另一端呈扩口形,所述吸盘的缩口端一体成型有呈圆柱形的紧配部,所述连接筒的封闭端端面上一体成型有呈圆筒形的插接部,所述紧配部的外壁紧配合在所述插接部内壁上。

上述的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中,所述吸盘由聚氯乙烯制成。

上述的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中,所述装蓄筒的外壁上一体成型有呈圆环形的挡沿一和挡沿二,所述装蓄筒上位于所述挡沿一和挡沿二之间的部位为主要进气部,其中一个连接筒位于所述挡沿一的上方,另一个连接筒位于所述挡沿二的下方。

上述的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中,两连接筒封闭端端面之间伸长后的最大距离为30cm,缩短后的最短距离为20cm。

本防潮组件具体如下:本组件具有若干个使用规格,分别匹配小型仪器、中型仪器和大型仪器。根据对应的仪器选择对应的组件,使用时将仪器便于拆卸的壳体拆开,下面以电子天枰为例,选取小型组件,将电子天枰的后盖(或具有漏风点的壳体)拆开,然后本组件置放与内部空置空间内,通过吸盘吸附在可吸附的部件内壁上,如吸附面选择少,凹凸不平无法吸附时,此时可在吸盘的内壁上粘帖双面胶,通过粘帖的方式实现本组件的固定,含有水汽的湿气进行电子天枰的内部后,通过通气孔进入装蓄筒内部,变色硅胶珠能够吸取空气中的水份而发生变色,定期维护时,可观察变色硅胶珠的颜色,若颜色不发生变化,则无需进行烘干,若颜色发生变化则代表吸收了水份,将组件整体取出进行烘干至恢复原色即可。特别是一些具有通风口的仪器,此时应该优先将本组件放置在通风口,且通气孔对准通风口,增强除湿效果,对于大型仪器应当可放置多个本装置。本组件设计巧妙,从仪器的内部实现除湿,颠覆了传统除湿形式,除湿效果显著。防止变色硅胶珠从通气孔掉出。封柱螺纹连接在装蓄筒上,封柱的外端伸出装蓄筒。通过旋转部操作封柱旋转。连接筒的封闭端用于吸盘的连接。通过螺纹连接实现连接筒和装蓄筒的可拆卸伸缩连接,伸缩时旋转连接筒即可,此时能够调节组件的整体长度,适用于不同仪器两内壁之间的距离,设计巧妙。通过紧配部和插接部实现吸盘和连接筒的可拆卸连接。挡沿一和挡沿二的设置是为了防止连接筒旋转遮挡主要进气部。

现有技术相比,本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具有以下优点:

1、本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能够直接对仪器进行防潮,防潮除湿性能好。

2、本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设计巧妙,从仪器的内部实现除湿,颠覆了传统除湿形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A区域的结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B区域的结构放大图。

图中,1、装蓄筒;1a、通气孔;1b、挡沿一;1c、挡沿二;1b1c、主要进气部;2、封柱;2a、旋转部;3、变色硅胶珠;4、连接筒;4a、插接部;5、吸盘;5a、紧配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化学实验仪器防潮组件包括除湿主体,除湿主体括装蓄筒1和封柱2,装蓄筒1呈圆筒形且两端均为开口,装蓄筒1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呈圆形且贯穿的通气孔1a,装蓄筒1内填充有若干个变色硅胶珠3,封柱2呈圆柱形且为一对,一个封柱2能够封堵装蓄筒1的上端开口,另一个封柱2能够封堵装蓄筒1的下端开口;连接件,连接件为一对,连接件包括连接筒4和吸盘5,吸盘5连于连接筒4上,其中一个连接筒4可拆卸伸缩连接在装蓄筒1的上端,另一个连接筒4可拆卸伸缩连接在装蓄筒1的下端;其中,本防潮组件设立在仪器的内部,通过吸盘5吸附在仪器的内壁上。本防潮组件具体如下:本组件具有若干个使用规格,分别匹配小型仪器、中型仪器和大型仪器。根据对应的仪器选择对应的组件,使用时将仪器便于拆卸的壳体拆开,下面以电子天枰为例,选取小型组件,将电子天枰的后盖(或具有漏风点的壳体)拆开,然后本组件置放与内部空置空间内,通过吸盘5吸附在可吸附的部件内壁上,如吸附面选择少,凹凸不平无法吸附时,此时可在吸盘5的内壁上粘帖双面胶,通过粘帖的方式实现本组件的固定,含有水汽的湿气进行电子天枰的内部后,通过通气孔1a进入装蓄筒1内部,变色硅胶珠3能够吸取空气中的水份而发生变色,定期维护时,可观察变色硅胶珠3的颜色,若颜色不发生变化,则无需进行烘干,若颜色发生变化则代表吸收了水份,将组件整体取出进行烘干至恢复原色即可。特别是一些具有通风口的仪器,此时应该优先将本组件放置在通风口,且通气孔1a对准通风口,增强除湿效果,对于大型仪器应当可放置多个本装置。本组件设计巧妙,从仪器的内部实现除湿,颠覆了传统除湿形式,除湿效果显著。

变色硅胶柱呈圆球形,通气孔1a的孔径不大于变色硅胶珠3的球径。防止变色硅胶珠3从通气孔1a掉出。封柱2的外壁具有螺纹,装蓄筒1的两端内壁上均具有螺纹,封柱2的外壁螺纹连接在装蓄筒1的内壁上。封柱2螺纹连接在装蓄筒1上,封柱2的外端伸出装蓄筒1。封柱2的内端面位于装蓄筒1内,封柱2的外端面上一体成型有呈弧形块状的旋转部2a。通过旋转部2a操作封柱2旋转。连接筒4呈圆筒形且一端为封闭另一端为开口,吸盘5可拆卸连接在连接筒4的封闭端的端面上。连接筒4的封闭端用于吸盘5的连接。连接筒4的内壁上具有螺纹,装蓄筒1的两端外壁上均具有螺纹,连接筒4的内壁螺纹连接在装蓄筒1的外壁上。通过螺纹连接实现连接筒4和装蓄筒1的可拆卸伸缩连接,伸缩时旋转连接筒4即可,此时能够调节组件的整体长度,适用于不同仪器两内壁之间的距离,设计巧妙。吸盘5一端至另一端呈扩口形,吸盘5的缩口端一体成型有呈圆柱形的紧配部5a,连接筒4的封闭端端面上一体成型有呈圆筒形的插接部4a,紧配部5a的外壁紧配合在插接部4a内壁上。通过紧配部5a和插接部4a实现吸盘5和连接筒4的可拆卸连接。吸盘5由聚氯乙烯制成。装蓄筒1的外壁上一体成型有呈圆环形的挡沿一1b和挡沿二1c,装蓄筒1上位于挡沿一1b和挡沿二1c之间的部位为主要进气部1b1c,其中一个连接筒4位于挡沿一1b的上方,另一个连接筒4位于挡沿二1c的下方。挡沿一1b和挡沿二1c的设置是为了防止连接筒4旋转遮挡主要进气部1b1c。两连接筒4封闭端端面之间伸长后的最大距离为30cm,缩短后的最短距离为20cm。不同规格的组件上述尺寸也不同,具体不作赘述。

本申请文件中未提及的细节结构,具体部件尺寸以及原理均为现有公知的常识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经过简单选择能够得出的,不做赘述。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