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渗透功能膜元件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2111发布日期:2019-02-11 00:00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渗透功能膜元件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渗透功能膜元件气密性检测装置,属于过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反渗透功能膜元件是反渗透净水机中的核心部件,膜元件包括反渗透功能膜和纳滤膜,膜元件由膜片、纯水导流网、原水导流网绕集水管卷制而成,外围缠防水胶带固定,形成一个圆柱状的膜元件,集水管上面设置小孔收集过滤水后从出水口排出;集水管的一端封闭,阻止进入滤层的原水进入管内,防止串水;集水管的另外一端为过滤水出水端。其中,反渗透功能膜简称反渗透膜或RO膜,RO是英文Reverse Osmosis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反渗透。RO反渗透膜孔径小至纳米级,在一定的压力下,水分子可以通过RO膜,而源水中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无法通过RO膜,从而使可以透过的纯水和无法透过的浓缩水严格区分开来。

在反渗透功能膜元件的制作过程中,通常要检测反渗透功能膜元件的气密性,在真空泵的抽气端外接一根圆管状的接头,该接头上安装阀门和真空表,测量时,将集水管的出水端套在接头的端部,为保证密封性,在接头的端部套设固定有O型密封圈,打开真空泵进行抽真空至真空表的示数变为-0.1Mpa并在该真空度下保持10~30秒,如此即可判定该反渗透功能膜元件为合格品。在上述气密性测量实验中,由于接头经过高频次的插拔,O型密封圈易从接头端部脱落,而且在操作时,集水管的出水端不易套在接头的端部,如果操作不当还易发生漏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反渗透功能膜元件气密性检测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反渗透功能膜元件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桌、竖直的螺纹柱、水平设置的支撑板、设置在支撑桌上方的多根导杆、设置在支撑板上方的多个支撑座、与支撑座一一对应的第一气管、气箱、真空泵,所述支撑桌的桌面设置有与螺纹柱相适配的螺孔,所述支撑板设置在螺纹柱的上方,所述支撑板的底端固设有轴套,所述螺纹柱的上端设置在轴套的内部;所述支撑板的边沿设置有与导杆相匹配的引导孔,所述支撑座的底部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的顶部设置有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的开口槽,所述第一气管的尾端设置有接头,所述接头包括圆管,所述圆管的尾端与第一气管的尾端连通,所述圆管的外部套设有管套,所述管套的内壁为圆柱状,所述管套的外壁为圆锥状,所述管套尾端的外径大于管套首端的外径,所述管套的尾端紧贴第一气管的尾端,所述管套的外部套设有多根O型密封圈,所述管套的外部还设置有将密封圈覆盖的胶带层;所述第一气管的首端与气箱之间设置有第二气管,所述第二气管的尾端与第一气管的首端连通,所述第二气管的首端与气箱连通;所述第二气管上安装有真空表,所述第二气管上还安装有气阀,所述气阀设置在真空表和气箱之间;所述真空泵的抽气端与气箱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管套的外侧壁设置有与密封圈相适配的径向环形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螺纹柱的外部设置有与螺纹柱相适配的螺母,所述螺母与螺纹柱螺纹连接,所述螺母设置在支撑桌的上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螺纹柱的外部还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尾端与螺纹柱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轴套的内腔与螺纹柱的上端之间为间隙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圆管的外径小于第一气管的外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气管的中轴线与圆管的中轴线共线,所述管套的中轴线与圆管的中轴线共线,所述圆管的中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1°≤α≤3°。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管套外壁的锥角为1°~4°。

本实用新型所述反渗透功能膜元件气密性检测装置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检测出反渗透功能膜元件是否漏气;在气密性检测时,反渗透功能膜元件中集水管的出水端与接头之间不会发生漏气,密封圈也不易脱落,密封圈不易被磨损,使用寿命高,实施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反渗透功能膜元件气密性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反渗透功能膜元件与接头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管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5所示,所述反渗透功能膜元件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桌10、竖直的螺纹柱20、水平设置的支撑板30、设置在支撑桌10上方的多根导杆40、设置在支撑板30上方的多个支撑座50、与支撑座50一一对应的第一气管60、气箱70、真空泵80,所述支撑桌10的桌面设置有与螺纹柱20相适配的螺孔,所述螺纹柱20与螺孔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板30设置在螺纹柱20的上方,所述支撑板30的底端固设有轴套31,所述螺纹柱20的上端设置在轴套31的内部;所述支撑板30的边沿设置有与导杆40相匹配的引导孔,所述导杆40的上端穿过引导孔且导杆40的上端位于支撑板30的上方,所述支撑座50的底部与支撑板30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50的顶部设置有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的开口槽51,所述开口槽51开口端的宽度大于开口槽51槽底的宽度,所述第一气管60的尾端设置有接头61,所述接头61包括圆管611,所述圆管611的外径小于第一气管60的外径,所述圆管611的尾端与第一气管60的尾端连通,所述圆管611的外部套设有管套612,所述管套612的内壁为圆柱状,所述管套612的外壁为圆锥状,所述管套612外壁的锥角为1°~4°,所述管套612尾端的外径大于管套612首端的外径,所述管套612的尾端紧贴第一气管60的尾端,所述管套612的外部套设有多根O型密封圈613,所述管套612的外部还设置有将密封圈613覆盖的胶带层614,所述胶带层614由胶带缠绕制成;所述第一气管60的首端与气箱70之间设置有第二气管62,所述第二气管62的尾端与第一气管60的首端连通,所述第二气管62的首端与气箱70连通;所述第二气管62上安装有真空表63,所述第二气管62上还安装有气阀64,所述气阀64设置在真空表63和气箱70之间;所述真空泵80的抽气端与气箱70连通。

如图3所示,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中央为集水管91,集水管91的出水端露在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首端的外部,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中轴线与集水管91的中轴线共线。所述反渗透功能膜元件气密性检测装置在检测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气密性时,将集水管91的出水端套在接头61的外部,然后将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尾端放置在支撑座50顶部的开口槽51处,通过支撑板30的高度使得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尾端高于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首端,此时使得集水管91的中轴线与圆管611的中轴线共线,并且所述第一气管60的中轴线与圆管611的中轴线共线,所述管套612的中轴线与圆管611的中轴线共线,所述圆管611的中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1°≤α≤3°。然后开启真空泵80,然后打开气阀64,由于气箱70的内腔、第二气管62的内腔、第一气管60的内腔、圆管611的内腔以及集水管91的内腔均处于连通状态,真空泵80的抽气端会对集水管91的内腔进行抽气从而使得集水管91内腔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当真空表63的示数变为-0.1Mpa时,关闭气阀64,之后真空表63的示数在-0.1Mpa的示数下保持10秒即关闭真空泵,然后打开气阀64,将集水管91从接头61拔出即完成气密性检测作业。

由于所述管套612尾端的外径大于管套612首端的外径,这使得接头61尾端的外径大于接头61首端的外径,这有利于将集水管91的出水端套在接头61的外部,并且随着第一气管60内腔的气压越来越低,在压差的作用下使得集水管91的出水端与接头61之间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再加上,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尾端高于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首端,这有利于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在重力的作用下越来越靠近接头61,有助于集水管91的出水端与接头61之间结合的更紧密,最终集水管91的出水端与接头61之间不会发生漏气。胶带层614能够对密封圈613进行防护,不但降低了密封圈613的磨损,而且还能够有效避免密封圈613从管套612的外壁脱落。进一步地,为方便安装密封圈613,所述管套612的外侧壁设置有与密封圈613相适配的径向环形槽6121。

由于所述支撑板30能够沿着导杆40限定的方向进行上下移动,通过转动螺纹柱20即可使得支撑板30上下移动,这方便调整支撑座50的高度,从而保证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尾端始终高于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首端。由于开口槽51为等腰梯形,所述开口槽51开口端的宽度大于开口槽51槽底的宽度,这使得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外径无论是增大还是缩小都能够用支撑座50来支撑。无论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外径是增大还是缩小,都可调整支撑板30的高度使得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尾端始终高于反渗透功能膜元件90的首端。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柱20的外部设置有与螺纹柱20相适配的螺母21,所述螺母21与螺纹柱20螺纹连接,所述螺母21设置在支撑桌10的上方。当螺母21抵紧支撑桌10的桌面时,所述螺纹柱20被锁紧。

进一步地,为方便转动螺纹柱20;所述螺纹柱20的外部还设置有横杆22,所述横杆22的尾端与螺纹柱2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为降低阻力,所述轴套31的内腔与螺纹柱20的上端之间为间隙配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