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装置及补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8977发布日期:2019-08-16 22:45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雾化装置及补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及补水器。



背景技术:

雾化片也即超声波雾化器,是利用电子高频震荡通过陶瓷雾化片的高频谐振,将液态水分子结构打散而产生自然飘逸的水雾,不需加热或添加任何化学试剂。雾化片是补水器的重要部件,雾化片下部设置有吸水棒,吸水棒一端与雾化片下部接触,吸水棒作为吸水通道将水吸至雾化片,然后由雾化片振动将液态水打散成水雾。雾化片在电子高频谐振下会产生高温,烧焦与雾化片接触的吸水棒,阻断吸水通道,不能再吸水到雾化片,使补水器失效,必须不断更换吸水棒才能继续使用,使用不便,成本较高。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及补水器,从而克服现有的雾化片在长时间的电子高频谐振下产生高温,会烧焦与雾化片接触的吸水棒,使补水器失效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片,用于安装雾化片的固定座,其中,所述雾化片的下部设置有耐高温透水材料隔离层。

所述的雾化装置,其中,所述耐高温透水材料隔离层包括化纤面料。

所述的雾化装置,其中,所述耐高温透水材料层为设置在雾化片下部的片状隔离层。

所述的雾化装置,其中,所述耐高温透水材料层为设置在雾化片下部用于套设在吸水棒上的隔离帽。

所述的雾化装置,其中,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用于供吸水棒穿过的通孔。

所述的雾化装置,其中,所述化纤面料为涤纶。

所述的雾化装置,其中,所述化纤面料为腈纶。

所述的雾化装置,其中,所述化纤面料为锦纶。

所述的雾化装置,其中,所述耐高温透水材料隔离层具有透水孔,所述透水孔的直径为0.15~0.2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补水器,其中,包括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及补水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雾化片的下部新增设置耐高温透水材料隔离层,能够隔离吸水棒与雾化片的直接接触,从而有效避免雾化片产生的高温烧焦与其接触的吸水棒,提高吸水棒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大大减少了不断更换吸水棒的不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雾化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雾化装置与吸水棒配合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雾化装置与吸水棒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及补水器,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雾化装置,参见图1至图4所示,包括雾化片1,用于安装雾化片1的固定座3,雾化片1设置在固定座3上,其中,所述雾化片1的下部设置有耐高温透水材料隔离层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雾化片的下部新增设置耐高温透水材料隔离层,能够隔离吸水棒与雾化片的直接接触,从而有效避免雾化片产生的高温烧焦与其接触的吸水棒,提高吸水棒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大大减少了不断更换吸水棒的不便。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耐高温透水材料隔离层包括但不限于化纤面料。优选的,所述化纤面料可以为涤纶(聚脂纤维),也可以为腈纶(聚丙烯腈纤维),还可以为锦纶(纳米尼龙)等等,这些面料的耐温都在200度左右,能够达到耐雾化片产生的高温的效果。所述耐高温透水材料隔离层具有透水孔(孔隙),所述透水孔的直径优选为0.15~0.2mm,既保证透水效果,又有效隔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耐高温透水材料,其材料本身为现有技术,并非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本实用新型是在雾化装置中新增耐高温透水材料制成的隔离层。

进一步的,参见图1、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耐高温透水材料层为设置在雾化片下部的片状隔离层,也即是耐高温透水材料层直接平铺贴合在雾化片下表面。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耐高温透水材料层也可以为设置在雾化片下部用于套设在吸水棒上的隔离帽,同样能够达到隔离吸水棒与雾化片的直接接触的效果。如图3所示,所述固定座3上设置有用于供吸水棒穿过的通孔31,所述固定座优选为硅胶套。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补水器,包括以上所述的雾化装置,参见图3、图4所示,其中,吸水棒4(例如棉棒)穿过雾化装置固定座3的通孔31,顶靠在雾化片1下部的耐高温透水材料隔离层2上,耐高温透水材料隔离层2不仅能够起到透水的作用,还可以将吸水棒与雾化片隔离直接接触,有效避免雾化片1产生的高温烧焦吸水棒4。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