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生产用乳化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5980发布日期:2019-05-03 19:56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油脂生产用乳化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脂生产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脂生产用乳化罐。



背景技术:

乳化罐的作用是将一种或多种物料(水溶性固相、液相或胶状物等)溶于另一种液相,并使其水合成为相对稳定的乳化液。乳化罐是利用高速、强劲旋转的转子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将物料从径向甩入定、转子之间狭窄精密的间隙中,同时受到离心挤压、撞击等作用,使物料得到分散、混合、乳化。

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CN207680391U(公开日2018年8月3日)公开了一种新型饮料高剪切乳化罐,包括乳化罐体、上盖、减速机和驱动电机,所述上盖位于乳化罐体上方,所述减速机位于上盖上方另一侧,所述驱动电机位于减速机上方,所述乳化罐体表面设置有压力表,所述乳化罐体下方连接有输出管,所述输出管一端通过连接法兰连接有循环泵,所述连接法兰上方连接有输入管。现有技术通过设置的循环泵,能够增加饮料高剪切乳化的乳化效率,增加混合效率,增加了生产效率,但是现有技术通过管道循环,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散热,不利于保温,难以提高乳化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油脂生产用乳化罐,以解决现有技术乳化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油脂生产用乳化罐,包括罐体、电机以及与电机连接的搅拌轴,在所述罐体内设有通入氮气的通气管,在所述罐体底部设有环绕所述搅拌轴的出气管,在所述出气管上设有多个气孔,所述通气管与所述出气管连通,在所述通气管上设有阀门。

优选的,在上述的油脂生产用乳化罐中,所述出气管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气孔设在所述出气管的上表面上。

优选的,在上述的油脂生产用乳化罐中,在所述罐体的外壁上包裹有保温壳,所述罐体与保温壳间设有空腔。

优选的,在上述的油脂生产用乳化罐中,在所述保温壳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蒸汽进管,在所述保温壳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冷凝水出管。

优选的,在上述的油脂生产用乳化罐中,所述出气管围成的环形的半轴长度为所述罐体半径的1/3~2/3。

优选的,在上述的油脂生产用乳化罐中,在所述罐体上设有压力表。

优选的,在上述的油脂生产用乳化罐中,在所述罐体顶部设有进料口,在所述进料口上设有盖板,所述盖板顶部为透明玻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罐体中通入氮气,可以排除空气,营造缺氧环境,抑制细菌、霉菌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可以防止油脂、天然色素、微量营养素的氧化,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提高食品质量,且通过出气管的设置可以使原料充分搅拌,提高乳化效率,混合效果更好。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腔内引入通蒸汽的管路结构,有利于保持乳化罐内的温度,提高乳化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油脂生产用乳化罐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油脂生产用乳化罐实施例中出气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体,2.通气管,3. 蒸汽进管,4.阀门,5.压力表,6.电机,7.进料口,8.搅拌轴,9.空腔,10.冷凝水出管,11.出气管,110.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零部件、结构等,如无特别说明,则均为常规市售产品。

实施例1:一种油脂生产用乳化罐,参见图1至图2,包括罐体1、电机6以及与电机6连接的搅拌轴8,在罐体1内设有通入氮气的通气管2,在罐体1底部设有环绕搅拌轴8的出气管11,出气管11焊接在罐体1底面上。通气管2由罐体1顶部沿罐体1内壁到罐体1的底部与出气管11连通,且与出气管11焊接连接。在通气管2上设有阀门4,以控制氮气的通入与断开。

在出气管11上设有多个气孔110,出气管11的截面为方形,上表面为平面,气孔110排列设在出气管11的上表面上,原料在乳化罐体1内进行搅拌时,由底部出气管11内排出的氮气,由底部上升可以使原料充分搅拌,原料混合的效果更好。出气管11围成环形,环形的半轴长度为罐体半径的1/3,可以使氮气均匀的通入原料当中。

在罐体1的外壁上包裹有保温壳,罐体1与保温壳间设有空腔9。在保温壳侧壁上设有与空腔9连通的蒸汽进管3,在保温壳的底部设有与空腔9连通的冷凝水出管10。

具体的,在罐体1上还设有压力表5,可以随时观测罐体内的压力。在罐体1顶部设有进料口7,在进料口7上设有盖板,盖板顶部为透明玻璃,方便观察罐体1内原料的乳化情况。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罐体中通入氮气,可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使原料充分搅拌,提高乳化的效率,使乳化效果更好。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参数进行变更,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常见变化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