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H酸生产用中和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50311发布日期:2019-05-11 01:31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H酸生产用中和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H酸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H酸生产用中和釜。



背景技术:

H酸是一种制造染料的专用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印染、纺织、化工等行业。现有的生产工艺是将精萘磺化---硝化---脱硝---中和---铁粉还原---铁泥压滤---T酸离席---T酸过滤---脱水---低压碱熔---H酸离析。中和反应阶段是将脱硝后的产物与氨水在中和釜完成,但是采用现有的中和釜在实际生产中存在以下问题:(1)中和反应过程中,由于物料受热不均匀,容易造成高温冲料;(2)中和反应过程中物料混合不均匀,导致物料反应不彻底、中和反应效率低,降低物料的收率;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开发一种H酸生产用中和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H酸生产用中和釜,该中和釜可使物料受热均匀,混合均匀,避免冲料现象,大大提高了中和反应效率,提高了物料的收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H酸生产用中和釜,包括釜体,所述釜体的上方设有进料口,所述釜体内设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沿轴向设有第一搅拌装置、第二搅拌装置和第三搅拌装置;所述釜体的内部设有氨水分布器,所述氨水分布器位于所述釜体的中部一侧;所述釜体内壁设有内盘管,所述釜体外壁设有外盘管。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搅拌装置为设置在搅拌轴上部的转盘,所述转盘上设有多个导料孔,所述转盘的外围沿周向设有多个S形搅拌条;所述第二搅拌装置为设置在搅拌轴中部的扇形搅拌叶;所述第三搅拌装置为设置在搅拌轴底部的搅拌框。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扇形搅拌叶上设有多个M形凸起,相邻M形凸起之间设有多个导流孔。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搅拌框为U形,所述搅拌框上设有多个T形搅拌条。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氨水分布器包括分布器本体,所述分布器本体内设有储液室以及与所述储液室相连通的多个分流管,所述分流管的自由端设有多个分流孔,所述储液室内倾斜设有多个扰流板,所述扰流板上设有多个扰流孔。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盘管包括设置在釜体内壁上方的上盘管和设置在釜体内壁下方的下盘管;所述外盘管包括设置在釜体外壁上方的上盘管和设置在釜体外壁下方的下盘管。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H酸生产用中和釜,釜体内的搅拌轴沿轴向设有第一搅拌装置、第二搅拌装置和第三搅拌装置;釜体的内部设有连通氨水进液管的氨水分布器,氨水分布器位于所述釜体的中部一侧;釜体内设有内盘管,釜体外设有外盘管。在h酸生产中,硝化环节产物从加料口进入釜体内,氨水沿着氨水进液管进入氨水分布器,经过氨水分布器分布后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分子再进入釜体内部,启动电机,第一搅拌装置、第二搅拌装置和第三搅拌装置在电机的作用下沿着搅拌轴做周向运动,实现了中和反应的物料进行搅拌混匀;当需要降温或者加热时,冷却介质或者热介质分别沿着输送管道分别进入釜体内壁内盘管和釜体外壁外盘管,实现了对釜体内部中和反应物料的冷却降温,采用这种降温方式可同时对釜体不同位置的物料进行降温,使物料受热更加均匀;在釜体内部中部位置一侧设有氨水分布器,通过氨水分布器实现了对氨水的分流,增加了氨水和硝化产物的接触面积。综上所述,采用上述结构的中和釜,使物料混合均匀,受热均匀,大大提高了反应效率,有效了解决了冲料问题以及产物收率低的问题。

由于第一搅拌装置为设置在搅拌轴上部的转盘,转盘上设有多个导料孔,转盘的外围沿周向设有多个S行搅拌条;第二搅拌装置为设置在搅拌轴中部的扇形搅拌叶;第三搅拌装置为设置在搅拌轴底部的搅拌框。利用转盘、扇形搅拌叶以及搅拌框可使釜内物料在釜内上下翻腾,实现对釜体内上部物料、中部物料以及底部物料的搅拌,大大提高了物料混合均匀性。

由于扇形搅拌叶上设有多个M形凸起,相邻M形凸起之间设有多个导流孔。在物料反应过程中,扇形搅拌叶和对M形凸起同时中间物料进行搅拌混合,物料穿过导流孔在釜体内均匀分布,采用这一设计大大增加了物料的流动性,使物料混合更加均匀。

由于搅拌框为U形,搅拌框上设有多个T形搅拌条。在物料混合过程中,采用U形搅拌框和T形搅拌条可实现对底部不同位置的物料进行搅拌混合,避免了底部物料混合不均匀。

由于氨水分布器包括分布器本体,分布器本体内设有储液室以及与储液室相连通的多个分流管,分流管的自由端设有多个分流孔,其中储液室内倾斜设有多个扰流板,扰流板上设有多个扰流孔。氨水进入分布器本体内部的储液室,与扰流板发生碰撞后沿着扰流孔进入分流管,穿过分流管的自由端的分流孔进入釜体内部,采用这一设计可降低氨水流速,同时实现了对氨水的分流,增加了物料分子接触面积,使得反应物料混合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了反应效率。

由于内盘管包括设置在釜体内壁上方的上盘管和设置在釜体内壁下方的下盘管;所述外盘管包括设置在釜体外壁上方的上盘管和设置在釜体外壁下方的下盘管。当需要降温或者加热时,冷却介质或者热介质分别沿着输送管道分别进入釜体内壁上部的内盘管、釜体内壁下部的内盘管、釜体外壁上部的上盘管和釜体外壁下部的下盘管,实现了对釜体内部中和反应物料的冷却降温,采用这种降温方式可同时对釜体不同位置的物料进行降温,使物料受热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H酸生产用中和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氨水分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扇形搅拌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釜体,10-进料口,2-搅拌轴,20-转盘,201-导料孔,202-S形搅拌条,21-扇形搅拌叶,210-M形凸起,211-导流孔,22-搅拌框,220-T形搅拌条,3-氨水分布器,30-分布器本体,301-储液室,3011-扰流板,302-分流管,3020-分流孔,4-内盘管,5-外盘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H酸生产用中和釜,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釜体1,釜体的上方设有进料口10,釜体1内设有搅拌轴2,搅拌轴2沿轴向设有第一搅拌装置、第二搅拌装置和第三搅拌装置;釜体1的内部设有氨水分布器3,氨水分布器3位于釜体1的中部一侧;釜体1内壁设有内盘管4,釜体1外壁设有外盘管5。其中第一搅拌装置为设置在搅拌轴2上部的转盘20(转盘与搅拌轴焊接连接),转盘上设有多个导料孔201,转盘的外围沿周向设有多个S形搅拌条202;第二搅拌装置为设置在搅拌轴2中部的扇形搅拌叶21(扇形搅拌叶通过固定杆和搅拌轴焊接在一起);第三搅拌装置为设置在搅拌轴2底部的搅拌框22(搅拌框和搅拌轴焊接连接)。其中氨水分布器3包括分布器本体30,分布器本体30内设有储液室301以及与储液室301相连通的多个分流管302,分流管的自由端设有多个分流孔3020,储液室301内倾斜设有多个扰流板3011,扰流板3011上设有多个扰流孔。其中内盘管4包括设置在釜体1内壁上方的上盘管和设置在釜体1内壁下方的下盘管;外盘管5包括设置在釜体1外壁上方的上盘管和设置在釜体外壁下方的下盘管。

在h酸生产中,硝化环节产物从加料口进入釜体内,氨水沿着氨水进液管进入氨水分布器,进入储液室内与扰流板发生碰撞后穿过扰流孔沿着分流管进入釜体内部,启动电机,搅拌轴上部的转盘以及转盘外围设有的S形搅拌条、中部的扇形搅拌叶和底部的搅拌框在电机的作用下沿着搅拌轴做周向运动,实现了中和反应的物料进行搅拌混匀;冷却介质或者热介质分别沿着输送管道分别进入釜体内壁上部的内盘管、釜体内壁下部的内盘管、釜体外壁上部的上盘管和釜体外壁下部的下盘管,实现了对釜体内部中和反应物料的冷却降温,使物料受热更加均匀;在釜体内部中部位置一侧设有氨水分布器,通过氨水分布器实现了对氨水的分流,增加了氨水和硝化产物的接触面积。综上所述,采用上述结构的中和釜,使物料混合均匀,受热均匀,大大提高了反应效率,有效了解决了冲料问题以及产物收率低的问题。

其中如图3所示,扇形搅拌叶21上设有多个M形凸起210,相邻M形凸起210之间设有多个导流孔211。在混料过程中,扇形搅拌叶和M形凸起同时对釜体内部的物料进行搅拌混合,部分物料穿过导流孔在釜体内均匀分散。

其中搅拌框22为U形,搅拌框22上设有多个T形搅拌条220。在混料过程中,U形搅拌框和T形搅拌条同时对釜体底部物料进行搅拌混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