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培哚普利叔丁胺盐生产的连续制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9428发布日期:2019-05-07 22:02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培哚普利叔丁胺盐生产的连续制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培哚普利叔丁胺盐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培哚普利叔丁胺盐生产的连续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培哚普利为第三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服后6小时降压效果最大,作用持续时间长,培垛普利可扩张大、小动脉,减少血容量,降低系统血管阻力、左室充盈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增加心排血量和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脏指数而不改变心率,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减轻左室心肌肥厚,改善血流动力学。本品耐受性好,不引起高血糖,对血脂亦无不良影响。

目前在进行培哚普利的制备时大多采用合成(2S,3aS,7aS)-1-{2-[1-(乙氧羰基-(S)-丁氨基]-(S)-氧代丙基}-八氢吲哚-2-羧酸苄酯而后通过连续反应制备得到,现有的制备由于反应液需要进行多次过滤,因此生产时需要采用多个设备进行,这种制备设备在生产加工时需要使用多个设备,易引入杂质,同时在氢化过程中直接连接加氢设备,在通入氢气时,氢气与外表面的反应液混合,存在混合反应不均匀、不全面的问题,因此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培哚普利叔丁胺盐生产的连续制备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设计一种用于培哚普利叔丁胺盐生产的连续制备装置,包括反应釜,所述反应釜的侧部开设加料口,且所述反应釜的内部贯穿转轴;空心结构的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反应釜的内部,且所述转轴的侧部固定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与所述转轴的外侧均设有通孔,所述反应釜的内部安装加热器;所述反应釜转动连接于支撑架的内部,且所述反应釜的侧部固定旋转手把;所述反应釜的底部连通下料斗,且所述下料斗插入连接布氏漏斗;所述布氏漏斗的底部插入连接到集料瓶内侧的橡胶塞的内部,且所述集料瓶放置于托板表面;所述托板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架的内部,且所述托板的底部设有固定销;所述固定销插入连接于所述支撑架的侧部;所述集料瓶的底部通过循环管道连通水泵,且所述水泵通过循环管道连通所述反应釜。

优选的,所述下料斗的内部转动连接手动阀,且所述下料斗的外侧固定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直径与所述布氏漏斗的顶部直径相同,且所述布氏漏斗与所述连接块的外侧螺纹连接有连接套,为了提搞二者连接的密封性能,同时便于进行二者的快速拆卸。

优选的,所述布氏漏斗的底部固定圆环形结构的限位板,且所述限位板插入连接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开设于所述橡胶塞的顶部,为了加强所述布氏漏斗与所述集料瓶连接的密封性能,实现良好的过滤。

优选的,所述转轴的顶部固定从动齿轮,且所述从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连接电机,且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反应釜的顶部,通过所述电机使所述转轴旋转进行搅拌。

优选的,所述循环管道插入连接于所述反应釜的侧部,且所述反应釜与所述支撑架之间的旋转角度为0°-180°。

优选的,所述搅拌叶片的形状与所述反应釜的形状相同,且所述搅拌叶片与所述转轴内部相互连通;所述转轴与所述搅拌叶片的外侧均等距开设若干个所述通孔,为了便于通入内部的反应物质分布的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特殊结构的转轴与搅拌叶片将需要添加的物质均匀的分布于到反应液中,配合搅拌动作,确保反应均匀,同时可自动对反应液进行过滤,对内部的不必要的固体物质进行去除,将反应液继续通入到反应釜中进行其他反应,不但不会引入杂质,同时操作灵活,一个设备即可完成多个操作,简单、操作省力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布氏漏斗与下料斗、集料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从动齿轮,2-转轴,3-加料口,4-加热器,5-水泵,6-循环管道,7-主动齿轮,8-电机,9-反应釜,10-通孔,11-搅拌叶片,12-旋转手把,13-下料斗,14-布氏漏斗,15-橡胶塞,16-集料瓶,17-托板,18-固定销,19-支撑架,20-手动阀,21-连接块,22-连接套,23-限位板,24-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培哚普利叔丁胺盐生产的连续制备装置,包括反应釜9,反应釜9的侧部开设加料口3,且反应釜9的内部贯穿转轴2;空心结构的转轴2转动连接于反应釜9的内部,且转轴2的侧部固定搅拌叶片11;搅拌叶片11与转轴2的外侧均设有通孔10,且反应釜9的内部安装加热器4;反应釜9 转动连接于支撑架19的内部,且反应釜9的侧部固定旋转手把12;反应釜9的底部连通下料斗13,且下料斗13插入连接布氏漏斗14;布氏漏斗14的底部插入连接到集料瓶16内侧的橡胶塞15的内部,且集料瓶16放置于托板17表面;托板17滑动连接于支撑架19的内部,且托板17的底部设有固定销18;固定销 18插入连接于支撑架19的侧部;集料瓶16的底部通过循环管道6连通水泵5,且水泵5通过循环管道6连通反应釜9;下料斗13的内部转动连接手动阀20。

在进行培哚普利叔丁胺盐的制备时,首先将原料(2S,3aS, 7aS)-1-{2-[1-(乙氧羰基-(S)-丁氨基]-(S)-氧代丙基}-八氢吲哚-2-羧酸苄酯、10%钯炭、乙醇和水加入反应釜9中,将转轴2的端部旋转连接到氢气通入装置,常温常压下通入氢气反应至不再吸氢,在通入氢气时旋转转轴2,利用转轴2对内部进行搅拌,搅拌后旋转打开手动阀20,使反应液流入到集料瓶 16内部,对反应液内部的固体进行过滤,使过滤的固体残留在布氏漏斗14上;而后旋转合上手动阀20,抽出固定销18,使托板17下降到支撑架19的底部,使布氏漏斗14与下料斗13分离,即可取出过滤得到的固体,后打开水泵5将过滤的反应液重新抽回到反应釜9中,此时打开加热器4,对反应液进行浓缩得无色油状物,而后加入乙酸乙酯,析出少量淡黄色固体,而后再次旋转打开手动阀20,使反应液流入到集料瓶16的内部,对反应液进行过滤,过滤完成后再次取下布氏漏斗14,通过打开水泵5将反应液抽回到反应釜9中,再将反应液中缓慢滴加叔丁胺,析出白色固体;过滤得到的白色固体即为培哚普利叔丁胺盐的粗品。

实施例二: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培哚普利叔丁胺盐生产的连续制备装置,包括反应釜9,反应釜9的侧部开设加料口3,且反应釜9的内部贯穿转轴2;空心结构的转轴2转动连接于反应釜9的内部,且转轴2的侧部固定搅拌叶片11;搅拌叶片11与转轴2的外侧均设有通孔10,且反应釜9的内部安装加热器4;反应釜9 转动连接于支撑架19的内部,且反应釜9的侧部固定旋转手把12;反应釜9的底部连通下料斗13,且下料斗13插入连接布氏漏斗14;布氏漏斗14的底部插入连接到集料瓶16内侧的橡胶塞15的内部,且集料瓶16放置于托板17表面;托板17滑动连接于支撑架19的内部,且托板17的底部设有固定销18;固定销 18插入连接于支撑架19的侧部;集料瓶16的底部通过循环管道6连通水泵5,且水泵5通过循环管道6连通反应釜9;下料斗13的内部转动连接手动阀20;下料斗13的外侧固定连接块21;连接块21的直径与布氏漏斗14的顶部直径相同,且布氏漏斗14与连接块21的外侧螺纹连接有连接套22;布氏漏斗14的底部固定圆环形结构的限位板23,且限位板23插入连接限位槽24;限位槽24开设于橡胶塞15的顶部。

转轴2的顶部固定从动齿轮1,且从动齿轮1啮合主动齿轮7;主动齿轮7连接电机8,且电机8安装于反应釜9的顶部;循环管道6插入连接于反应釜9的侧部,且反应釜9与支撑架19之间的旋转角度为0°-180°;搅拌叶片11的形状与反应釜9的形状相同,且搅拌叶片11与转轴2内部相互连通;转轴2与搅拌叶片11的外侧均等距开设若干个通孔10。

在进行布氏漏斗14安装时,使连接块21对准布氏漏斗14并插入进去,而后旋转连接套22,使连接套22连接在连接块21与布氏漏斗14之间,实现对连接块21与布氏漏斗14之间的连接,同时可抽出集料瓶16,使集料瓶16与布氏漏斗14分离,可便于进行局部的清理,在集料瓶16与布氏漏斗14的安装时可使布氏漏斗14的底部插入到集料瓶16的内部的橡胶塞15中,完成连接。

在进行转轴2的旋转时,可打开电机8,利用电机8带动主动齿轮7旋转即可带动从动齿轮1旋转即可使得转轴2旋转,对反应釜9内部进行搅拌;必要时可旋转旋转把手12使反应釜9整体旋转,便于对内部的固体颗粒风扇到反应釜 9中,便于对粗料进行必要的清洗。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