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灌顶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0561发布日期:2019-09-13 23:05阅读:6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泥灌顶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泥制造除尘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水泥灌顶除尘器。



背景技术:

水泥行业是我国烟尘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部分企业采用高压静电除尘的方法,由于其线路、控制系统易受环境影响,容易造成老化现象,进而失去除尘效果,特别是当除尘效率超过99.5%以后,电除尘器的功率急剧增加;

同时,电除尘存在以下弊端:设备较为复杂,要求设备调运、安装和维护管理水平高;对粉尘比电阻有一定的要求,对粉尘有选择性,不能够使所有的粉尘都获得较高的净化效率;受温度、湿度、环境等的操作影响较大;投资大,卧式电除尘器的占地面积较大。

因此,在水泥行业尤其是立窑企业常常使用袋式除尘器进行除尘,袋式除尘器主要使用滤袋装置进行除尘。袋式除尘器除尘时,主要是利用滤袋对含尘气体进行过滤,粉尘被滤袋阻留,使气体得到净化;当粉尘在滤袋表面积聚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及时清灰,袋式除尘器清灰时,利用气体压力的变化使分气箱中的压缩气体反向喷吹到袋式除尘器的气室中,使附着在滤袋上的固体粉尘脱离,从而达到清灰的效果。

袋式除尘器广泛的应用于各行业的粉尘治理和收集领域。但是现有袋式除尘器在进行过滤时,不仅会吸入水泥粉末,还会吸入小型的碎石、碎块,给水泥粉末的回收利用造成很大麻烦。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泥灌顶除尘器,通过挡板与第一回收槽的设计,使得较大的碎块被导向第一回收槽,从而实现单独收集。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水泥灌顶除尘器,包括设有进气口与出气口的过滤腔、连接于过滤腔出气口的滤芯组件、连通于过滤腔的排气腔、连通于排气腔的风机,所述过滤腔进气口处设有挡板,所述挡板正下方设有第一回收槽,所述第一回收槽的开口处转动连接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开设有使第一隔板向下旋开的第一倒角;所述滤芯组件下方设有第二回收槽。

风机将带有粉尘的空气流从进气口吸入,气流会首先被挡板格挡,此时气流中重量较大的杂物会沿挡板掉落下来,并将第一隔板砸开,进入第一回收槽中完成收集;

气流中较轻的粉尘经由滤芯组件过滤后,掉落到第二回收槽完成收集,气流最终从出气口到达排气腔,最终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隔板转动连接于过滤腔,且转动连接处设有驱动第一隔板封闭第一回收槽的扭簧。

通过扭簧的设计,使得第一隔板能够在没有较重杂物砸到第一隔板时保持封闭状态,从而使粉尘难以打开第一隔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腔于第一回收槽上方设有第一导向板,第一导向板与过滤腔围成第一导向凹槽,第一回收槽位于第一导向凹槽最低处;过滤腔于第一导向凹槽处与第一导向板配合倾斜设置。

通过第一导向板的设计,使得较大的杂物能够在第一导向凹槽内进行初步的囤积,并被第一导向板阻挡,从而穿过第一隔板,进入第一回收槽中完成收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腔于第二回收槽处设有第二导向板,第二导向板与过滤腔围成第二导向凹槽;第二导向板与第一导向板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开设有使第二隔板向上旋开的第二倒角。

在进行过滤时,气流从进气口进入过滤腔,并经过滤芯组件过滤后进入排气腔,最终从出气口排出,在此过程中气流中的颗粒会逐渐堵塞滤芯组件,使滤芯组件的过滤效率大大降低;

在过滤一段时间后,风机停止进气并反向吹气,使得气体从排气腔中吹向滤芯组件,即反向冲进过滤腔,实现对滤芯组件的清洁;在此过程开始时,防止滤芯组件上粘连的粉尘量会很大,为了避免这部分粉尘进入第一回收槽,在第一导向板与第二导向板之间设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只能向上旋开,因此在风机正向工作时,第二隔板始终打开,在风机反向吹气时,第二隔板始终处于封闭的状态,使粉尘只能进入第二回收槽,无法进入第一回收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导向板开设有对第二隔板转动角度进行限位的限位槽。

通过限位槽的设计,使得第二隔板的转动被限制,从而在风机正常工作时,第二隔板不会因转动角度过大导致无法在重力的作用下复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最低处位于第一导向凹槽内,所述第二隔板的活动端抵接于挡板。

通过第二隔板抵接于挡板的设计,使得第二隔板不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垂,实现第二隔板单向转动的限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回收槽底部卡接有第一收集箱,所述第二回收槽底部卡接有第二收集箱。

通过第一收集箱与第二收集箱分别实现对较重的杂物、较轻的粉尘进行收集;在收集结束后可以通过更换第一收集箱与第二收集箱的方式转移物料,因此将第一收集箱与第二收集箱卡接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收集箱与第二回收槽通过卡接机构卡接,卡接机构包括开设于第一回收槽的卡槽、开设于第一收集箱顶部且与卡槽配合的卡球;第二收集箱与第二回收槽通过同样的卡接机构实现卡接。

通过卡球为弹性卡球,通过卡球与卡槽的配合实现对第一收集箱、第二收集箱的卡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挡板与第一回收槽的设计,使得较大的碎块被导向第一回收槽,从而实现单独收集;

其二,通过第二隔板的设计,使得风机反向吹气时,粉尘不会进入第一回收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部放大图。

图中:1、过滤腔;11、进气口;12、出气口;13、滤芯组件;14、第一回收槽;15、第二回收槽;16、第一隔板;17、第二隔板;2、排气腔;3、风机;4、挡板;5、第一导向板;51、第一导向凹槽;6、第二导向板;61、第二导向凹槽;62、限位槽;7、第一收集箱;71、卡接机构;72、卡槽;73、卡球;8、第二收集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种水泥灌顶除尘器,如图1所示,包括设有进气口11与出气口12的过滤腔1、连接于过滤腔1出气口12的滤芯组件13、连通于过滤腔1的排气腔2、连通于排气腔2的风机3,其中滤芯组件13使用过滤布袋。在进行过滤时,气流从进气口11进入过滤腔1,并经过滤芯组件13过滤后进入排气腔2,最终从出气口12排出,在此过程中气流中的颗粒会逐渐堵塞滤芯组件13,使滤芯组件13的过滤效率大大降低;在过滤一段时间后,风机3停止进气并反向吹气,使得气体从排气腔2中吹向滤芯组件13,即反向冲进过滤腔1,实现对滤芯组件13的清洁。

如图1、图2所示,为了实现对气流中较重杂物与较轻粉尘的分别收集,在过滤腔1进气口11处设有挡板4,挡板4顶部固定于过滤腔1,使气流只能沿挡板4向下运动。挡板4正下方设有第一回收槽14,第一回收槽14的底部通过卡接机构71卡接有第一收集箱7,第一回收槽14的顶部开口处转动连接有第一隔板16,第一隔板16开设有使第一隔板16向下旋开的第一倒角。当带有粉尘的空气流从进气口11吸入时,气流会首先被挡板4格挡,此时气流中重量较大的杂物会沿挡板4掉落下来,并将第一隔板16打开,进入第一回收槽14中完成收集。为了使第一隔板16能够在没有较重杂物时保持封闭状态,在第一隔板16与过滤腔1的转动连接处设有驱动第一隔板16封闭第一回收槽14的扭簧,扭簧的弹力大小需要与风机3的功率配合,从而使第一隔板16对较重的杂物足够灵敏。

第一回收槽14用于回收较重的杂物,滤芯组件13下方设有用于回收较轻杂物的第二回收槽15,第二回收槽15底部同样通过卡接机构71卡接有第二收集箱8。卡接机构71包括开设于第一回收槽14的卡槽72、开设于第一收集箱7顶部且与卡槽72配合的卡球73,其中卡球73为弹性卡球73,通过卡球73的弹性实现第一收集箱7与过滤腔1的连接。

为了进一步对较重的杂物进行收集,过滤腔1于第一回收槽14上方设有第一导向板5,第一导向板5与过滤腔1围成第一导向凹槽51,挡板4最低处位于第一导向凹槽51内,第一回收槽14位于第一导向凹槽51最低处,过滤腔1于第一导向凹槽51处与第一导向板5配合倾斜设置。通过第一导向板5的设计,使得较大的杂物能够在第一导向凹槽51内进行初步的囤积,并沿第一导向板5滑下,穿过第一隔板16进入第一回收槽14中完成收集。

如图1、图3所示,过滤腔1于第二回收槽15处设有第二导向板6,第二导向板6与过滤腔1围成第二导向凹槽61。在风机3反向吹气对滤芯组件13进行擦洗的过程中,滤芯组件13上粘连的粉尘量会很大,为了避免这部分粉尘进入第一回收槽14,在第一导向板5与第二导向板6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隔板17,第二隔板17开设有使第二隔板17向上旋开的第二倒角,从而使第二隔板17只能向上旋开。因此在风机3正向工作时,第二隔板17始终打开;在风机3反向吹气时,第二隔板17始终封闭,此时粉尘只能进入第二回收槽15,无法进入第一回收槽14。

第二隔板17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导向板5,另一端为自由端且抵接于挡板4。为了防止风机3正向工作时,第二隔板17转动角度过大导致在重力的作用下无法复位,第二导向板6开设有对第二隔板17转动角度进行限位的限位槽62。限位槽62小于90度,从而使风机3停止工作时,第二隔板17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落下,重新抵接于挡板4。

工作过程:风机3将带有粉尘的空气流从进气口11吸入,气流会首先被挡板4格挡,此时气流中重量较大的杂物会沿挡板4掉落下来,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将第一隔板16打开,进入第一回收槽14中完成收集;

气流中较轻的粉尘经由滤芯组件13过滤后,掉落到第二回收槽15完成收集,气流最终从出气口12到达排气腔2,最终排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