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阀及点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02882发布日期:2019-08-10 00:05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喷射阀及点胶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点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喷射阀及点胶设备。



背景技术:

点胶设备已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品质,客户对点胶获得的胶条的厚度与宽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点胶设备的相关技术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降低点胶设备每次的喷胶量,以获得厚度及宽度均较小的胶条,需要对点胶设备的喷射阀进行改进。

喷射阀通常包括撞杆及具有喷胶腔的喷嘴,撞杆能在喷胶腔能上下移动,且在撞杆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撞杆的下端会与喷胶腔的内壁抵接并挤压喷胶腔内的胶液,从而使得喷胶腔内的胶液从喷胶腔的喷胶口喷出。为了降低点胶设备每次的喷胶量,通常是通过缩小撞杆的直径的方式来实现。但是现有的喷胶腔的内表面通常为球面,撞杆的直径缩小后,很容易在喷胶口处与喷胶腔的侧壁产生刮碰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撞杆容易被刮花的问题,提供一种喷射阀及点胶设备。

一种喷射阀,包括:阀体,具有容纳腔,以盛装胶液;喷嘴,所述喷嘴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由所述第一表面贯穿至所述第二表面的喷胶腔;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阀体相接,所述喷胶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使得所述容纳腔内的胶液能够进入所述喷胶腔;所述喷胶腔为锥形孔,且在第一方向上,所述锥形孔的横截面半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撞杆,与所述阀体相接,并可伸入所述喷胶腔,且所述撞杆伸入所述喷胶腔后能够与所述喷胶腔的内壁抵接,且所述喷胶腔用于与所述撞杆抵接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表面相隔一定距离;所述撞杆能够在第一方向上运动,以使所述喷胶腔内的胶液从所述第二表面一侧喷出,所述撞杆还能够在第二方向上运动,以便使所述容纳腔内的胶液流入所述喷胶腔内,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撞杆具有用于与所述喷胶腔内壁抵接的抵接结构,所述抵接结构的直径为0.4mm至1mm。

进一步的,所述撞杆的材质为钨钢。

进一步的,所述锥形孔内壁的倾斜角度为45°至70°。

进一步的,所述撞杆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阀体相接,所述固定部具有安装孔;所述活动部穿设在所述安装孔内,并可在所述安装孔的轴向上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以便实现在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部在轴向上包括依次相接的受力结构、连接结构,以及冲撞结构;其中,所述连接结构穿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受力结构用于接受施力以带动所述连接结构和所述冲撞结构在所述安装孔的轴向上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撞杆还包括弹性部,设置在所述受力结构与所述固定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喷嘴还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相背设置的连接面和出胶面,以及由所述连接面贯穿至所述出胶面的出胶孔;其中,所述连接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接,所述出胶孔与所述喷胶腔连通。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引导部的横截面半径逐渐减小;及/或所述出胶孔的直径与所述锥形孔的最小横截面直径相同;及/或所述喷嘴还包括外罩,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外罩具有通孔,所述引导部位于所述通孔内。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点胶设备,该点胶设备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喷射阀。

本发明提供的喷射阀,喷胶腔为锥形孔,当撞杆与喷胶腔的内壁抵接时,喷胶腔用于与撞杆抵接的位置与第二表面相隔一定距离,这样可以避免与喷胶口处与喷胶腔的内壁碰撞,有效避免撞杆的撞击部被刮花,提高撞杆的使用寿命。同时,喷胶腔采用锥形设置,还利于对喷胶腔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喷射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喷嘴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撞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發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安装于,或者设于”另一个元件等类似语言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或相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喷射阀主要包括阀体1、喷嘴2、撞杆3以及压电体4。其中,阀体1具有用于盛装胶液的容纳腔11,容纳腔11具有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其中进液口111用于向容纳腔11内灌胶,出液口112用于排出容纳腔11内的胶液。

参照图2和图3,喷嘴2具有一本体21,本体2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211和第二表面212,以及由第一表面211贯穿至第二表面212的喷胶腔213,第一表面211与阀体1相接,且喷胶腔213与容纳腔11的出液口112相对,以便喷胶腔213与容纳腔11连通,这样容纳腔11内的胶液便能够流进喷胶腔213内。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本体21为圆柱结构。此外,设置喷胶腔213时,会在第一表面211上形成进胶口2131,在第二表面212上形成喷胶口2132。

参照图1和图4,撞杆3与阀体1相接,并可伸入喷胶腔213内,且撞杆3可以在喷胶腔213内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与喷胶腔213的内壁214抵接。

撞杆3主要包括固定部31和活动部32,固定部31上设有安装孔311,活动部32穿设在安装孔311内,并可在安装孔311的轴向上相对固定部31运动,以便实现在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上运动。如图1所示,阀体1上设有固定孔12,固定部31安装在固定孔12内,具体的固定孔12位螺纹孔,固定部31设有能够与该螺纹孔配合的螺纹部。此外,固定孔12与容纳腔11连通,以便活动部32从容纳腔11内穿出。

活动部31在轴向上包括依次相接的受力结构321、连接结构322以及冲撞结构323(其中冲撞结构323也即为撞杆3用于与喷胶腔213的侧壁214抵接的抵接结构),且在本实施例中,受力结构321和连接结构322均为圆柱体结构,冲撞结构323为半球状结构。受力结构321位于容纳腔11外,用于与压电压电体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压电体4与阀体1相接),以便接受压电体4的施力,使得撞杆3能够在喷胶腔213内运动,冲撞结构323能够伸入喷胶腔213内,并能够与喷胶腔213内壁214抵接,连接结构322用于连接受力结构321和冲撞结构323,其中连接结构322的一部分位于容纳腔11内。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撞杆3在喷胶腔213内的运动主要是在第一方向a上和第二方向b上往复运动,其中,第一方向a为由第一表面211指向第二表面212的方向,第二方向b为由第二表面212指向第一表面211的方向。

撞杆3沿第一方向a运动时,逐渐靠近第二表面212,挤压喷胶腔213内的胶液,使喷胶腔213内的胶液从喷胶口2132处喷出喷胶腔213,进而实现对其他元件的点胶。同时撞杆3沿第一方向a运动时会撞击在喷胶腔213的内壁214上,实现二者的抵接,避免撞杆3冲出喷胶腔213。撞杆3沿第二方向b上运动时,使撞杆3逐渐远离第二表面212,即此时撞杆3逐步退出喷胶腔213,使的喷胶腔213的容积增大,此时容纳腔11内的胶液会流动至喷胶腔213内。可以理解的,撞杆3每往复运动一次便实现喷射阀的一次点胶动作。

如图3和图4所示,撞杆还包括弹性部33,弹性部33可以是弹簧等弹性件,设置在受力结构321与固定部31之间,主要起缓冲作用,避免受力结构321沿第一方向a运动时与固定部31刚性碰撞。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喷胶腔213为锥形孔,且在第一方向a上,锥形孔的横截面直径逐渐减小,其在第一方向a上的截面大致呈v型。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撞杆3的冲撞结构323与喷胶腔213的内壁214抵接时,喷胶腔213用于与撞杆3抵接的位置与第二表面212相隔一定距离,这样可以避免与喷胶口2132处与喷胶腔213的内壁214碰撞,有效避免撞杆3的撞击部被刮花,提高撞杆3的使用寿命。同时,喷胶腔213采用锥形孔设置,还利于对喷胶腔213进行清洗。

在本实施例中,冲撞结构323的直径在0.4mm至1mm之间,这样可以降低喷射阀每一次点胶动作的出胶量。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当冲撞结构323与喷胶腔内壁214抵接后,冲撞结构323会隔断喷胶腔213,此时喷胶口2132与冲撞结构323之间形成一个出胶腔2133,当冲撞结构323的直径减小时,出胶腔2133的体积随之减小,从而可以降低每一次点胶动作的出胶量。作为优选的,冲撞结构323直径设置为0.5mm,这样即能保证出胶量满足实际需要,还可以降低撞杆3的加工难度。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冲撞结构323可以看作是一平面截取球体后形成的结构,其中,该平面在沿球体的径向上进行截取,得到的截面的直径与球体的直径相同。为了生产方便,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322的直径等于冲撞结构323的直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撞杆3的强度,连接结构322的直径也可以是大于冲撞结构323的直径。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冲撞结构323也可以采用圆柱体结构等设置方式。

此外,现有技术中,撞杆3通常为陶瓷材质,当冲撞结构323直径设置为0.78mm时,使用过程中,撞杆3的使用寿命大致为2亿次,即在撞杆3与喷胶腔213内壁214撞击2亿次左右,便会受到损伤,无法正常使用。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降低每次点胶的出胶量,可以将撞杆3做的更细,比如冲撞结构323直径设置为0.5mm,此时,为了提高撞杆3的使用寿命,撞杆3采用钨钢制成。经测试,当撞杆3采用钨钢制成时,即使冲撞结构323直径设置为0.5mm,撞杆3的使用寿命也可以达到4亿次。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锥形孔出胶顺畅,喷胶口2132的直径d设置为0.1mm。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喷胶口2132的直径d也可以是采用其他尺寸,比如d的取值范围可以是在0.065mm至0.15mm之间。其中,通常采用的规格为0.065mm、0.08mm以及0.15mm。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锥形孔内壁214的倾斜角度α为45°,这样可以在保证喷胶腔213出胶顺畅的前提下降低碰撞时(撞杆3与喷胶腔侧壁214之间的碰撞),撞杆3收到的反作用力,提高撞杆3的使用寿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α也可以是设置成45°到70°之间的任意角度。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喷嘴2还包括引导部22,引导部22具有相背设置的连接面221和出胶面222,以及由连接面221贯穿至出胶面222的出胶孔223。其中,连接面221与第二表面212重叠相接,出胶孔223与喷胶腔213连通。通过引导部22的设置可以更方便将从喷胶腔213内喷出的胶液涂设在待涂胶元件上。

为了进一步方便对待涂胶元件进行涂胶,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引导部22大致呈锥形结构,且在第一方向a上,锥形结构的横截面直径逐步减小。同时,锥形结构的最大横截面的直径小于第二表面212的直径,这样更利于对一些尺寸较小的元件进行涂胶。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出胶孔223的直径与喷胶口2132的直径相同,以避免因引导部22的设置而低出胶的顺畅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喷嘴2还包括外罩23,外罩23设置在第二表面212上。外罩23具有通孔231,引导部22位于通孔231内,且引导部22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外罩23的高度。通过外罩23可以对引导部22进行保护,降低引导部22因受到碰撞而损坏的概率。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外罩23为环状结构,以方便对引导部22进行清洁。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环状结构的外径小于本体21的外径,这样更利于对一些尺寸较小的元件进行涂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点胶设备,该点胶设备使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喷射阀,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撞杆3被刮花、撞坏的概率。同时,通古斯上述的喷射阀还利于撞杆的小型化设置,进而降低喷射阀每次喷胶动作的喷胶量,这样利用该点胶设备对于元件进行涂胶时,可以降低涂胶的厚度和宽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