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污水处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21797发布日期:2019-08-24 09:5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业污水处理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业污水处理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民用污水处理工艺为:将排出的污水通过沉淀池、平流池、过滤装置、浓缩池、泥水分离装置等来完成污水处理的全过程。这种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是:所用设备占地面积大,建设费用高,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难以采用该方法进行排污处理,使其推广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虽然现有技术中也公开了一些集成化的污水处理机,但是其多为单一的污水处理,并没有将污水排入的动能加以转化利用,对于能源也是一种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业污水处理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缺陷。

一种工业污水处理机,包括壳体、均流组件、发电机、过滤组件以及污泥收集筒,所述壳体为圆柱形;

所述均流组件包括转盘、拨片、挡水罩以及均流板,所述转盘的上端连接有轴杆,轴杆的上部转动连接于壳体顶部的顶盖上,所述拨片有若干个并周向布置于转盘的圆周面上,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安装有进水管,进水管的出水端朝向所述的拨片,所述挡水罩位于转盘的外周并通过支撑件一安装于壳体内,所述均流板的上端位于挡水罩内侧的空间内,均流板的下端向壳体的内壁处延伸并与其相距2-10mm,所述均流板通过支撑件二安装于壳体内,所述轴杆的上端通过输出机构连接至发电机,发电机连接至蓄电池;

所述过滤组件通过支撑件三安装于壳体内并位于均流板的下方,过滤组件用于实现污水的过滤处理且其侧面连接有出水管;

所述污泥收集组件安装于壳体的底部用于污泥的收集及排出,其具体包括污泥收集筒、收集箱、隔板及封盖,污泥收集筒连接至壳体的底部,收集箱连接于污泥收集筒的底部并与其连通,收集箱的其中一侧设有导向孔,与导向孔相对的收集箱的内壁上设有导向槽,所述隔板滑动连接于导向孔及导向槽内并将收集箱分割成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收集箱的底部设有排污口并安装有所述的封盖。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外端还连接有锥形的用于增压的增压管。

优选的,所述挡水罩及均流板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圆形,挡水罩的内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均流板的外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圆柱形的集水箱以及安装于集水箱底部的若干个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上座、下座以及滤袋,所述滤袋安装于上座与下座之间且滤袋与集水箱连通。

优选的,所述均流板与过滤组件之间还设有一稳流板,所述稳流板固定于壳体内壁上,稳流板上设有若干网孔。

优选的,所述下座的底部连接有基板,基板与集水箱之间连接有液压缸。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外侧固定有至少2个环形的支撑条,支撑条的外侧固定有至少3个呈周向排列的肋板,所述肋板的外侧可拆卸连接有支撑柱。

优选的,所述输出机构包括带轮和皮带,所述带轮通过皮带与发电机的输入端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通过对进水管进行改进,设置一个增压管,提高了进水管出口处污水的流速,借以驱动转盘转动,带动发电机运转以实现发电,实现了动能的转化利用,同时,借助于特殊结构设计的挡水罩、均流板,将污水稳定地引流至壳体内,并在过滤组件处形成平流层,污水经过滤组件过滤后排出,剩下的污泥则落入到壳体底部的收集箱内并可以随时将污泥排出,实现了污水的初步净化处理,整个装置实现了小型化,占用空间小,且水流经均流板能够保证污水平稳地流至壳体的内壁并沿着内壁下落,水花小,静音效果好;

(2)本发明的过滤组件采用多个过滤结构组成,滤袋为柔性材质,可变形,借助于液压缸的伸缩能够将附着在滤袋表面的污泥清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发电机及壳体部分的内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均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主视图。

图5、图6为本发明中过滤组件及稳流板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过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壳体,2-均流组件,201-转盘,202-拨片,203-挡水罩,204-均流板,3-发电机,4-过滤组件,41-集水箱,42-上座,43-下座,44-滤筒,5-稳流板,6-轴杆,7-带轮,8-皮带,9-支撑件一,10-支撑件二,11-进水管,12-增压管,13-污泥收集组件,131-污泥收集筒,132-收集箱,133-隔板,134-封盖,135-导向孔,136-导向槽,14-支撑条,15-肋板,16-支撑柱,17-顶盖,18-出水管,19-凸筋,20-基板,21-液压缸,22-支撑件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工业污水处理机,包括壳体1、均流组件2、发电机3、过滤组件4以及污泥收集筒131,所述壳体1为圆柱形;

所述均流组件2包括转盘201、拨片202、挡水罩203以及均流板204,所述转盘201的上端连接有轴杆6,轴杆6的上部转动连接于壳体1顶部的顶盖17上,所述拨片202有若干个并周向布置于转盘201的圆周面上,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安装有进水管11,进水管11的出水端朝向所述的拨片202,所述挡水罩203位于转盘201的外周并通过支撑件一9安装于壳体1内,所述均流板204的上端位于挡水罩203内侧的空间内,均流板204的下端向壳体1的内壁处延伸并与其相距2-10mm,所述均流板204通过支撑件二10安装于壳体1内,所述轴杆6的上端通过输出机构连接至发电机3,发电机3连接至蓄电池,为了便于支撑件一9、支撑件二10的安装,会预先在壳体1的内壁设置凸筋19,将支撑件一9、支撑件二10的外端焊接于凸筋19上;

所述过滤组件4通过支撑件三22安装于壳体1内并位于均流板204的下方,过滤组件4用于实现污水的过滤处理且其侧面连接有出水管18;

所述污泥收集组件13安装于壳体1的底部用于污泥的收集及排出,其具体包括污泥收集筒131、收集箱132、隔板133及封盖134,污泥收集筒131连接至壳体1的底部,收集箱132连接于污泥收集筒131的底部并与其连通,收集箱132的其中一侧设有导向孔135,与导向孔135相对的收集箱132的内壁上设有导向槽136,所述隔板133滑动连接于导向孔135及导向槽136内并将收集箱132分割成上腔体和下腔体,隔板133与导向孔135之间做密封处理,在其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污水的泄露,正常状态下,隔板133处于打开状态,即其里端位于靠近导向孔135处,所述收集箱132的底部设有排污口并安装有所述的封盖134,壳体1的下部为缩口状,并与污泥收集筒131连接,污泥收集筒131为瓶口状,类似于啤酒瓶的瓶口。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11的外端还连接有锥形的用于增压的增压管12,由于管道的变细,导致水流集聚,流速增大,起到提高流速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水罩203及均流板204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圆形,挡水罩203的内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均流板204的外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组件4包括圆柱形的集水箱41以及安装于集水箱41底部的若干个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上座42、下座43以及滤袋44,所述滤袋44安装于上座42与下座43之间且滤袋44与集水箱41连通,所述下座43的底部连接有基板20,基板20与集水箱41之间连接有液压缸21,液压缸21通过管路连接至液压泵。由于滤袋44为柔性材质,当其表面附着的污泥较多时,可以控制液压缸21伸缩以实现滤袋44的张紧和收缩,借助于滤袋44的变形,从而实现滤袋44表面污泥的清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均流板204与过滤组件4之间还设有一稳流板5,所述稳流板5固定于壳体1内壁上,稳流板5上设有若干网孔。稳流板5能够起到平稳液面的作用,使得污泥沉降效率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的外侧固定有至少2个环形的支撑条14,支撑条14的外侧固定有至少3个呈周向排列的肋板15,所述肋板15的外侧可拆卸连接有支撑柱16。借助于支撑柱16将该装置安装在合适的位置。

工作过程及原理:污水经过增压管12后流速增大,在进水管11的端口处具有较大的流速,污水冲刷拨片202并驱动转盘201旋转,轴杆6带动带轮7旋转,带轮7驱动发电机3的输入端旋转并发电,污水冲刷拨片202后会下落至挡水罩203的内壁上并沿着内壁滑落至均流板204,均流板204采用瓶口式的设计,能够将污水平稳地引流至壳体1内壁并进入壳体1内,形成稳定的平流层,再经过滤组件4过滤后经出水管18排出,剩下是污泥会落入到底部的收集箱132内并逐渐积累,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将隔板133向内推至导向槽136处,从而将收集箱132隔开,上腔体内的水不会进入到下腔体内,此时打开封盖134,将污泥排出。当然,隔板133可能不会将导向槽136完全密封,但泄露的污水很少,故可以忽略不计。故而不需要停机,即可实现污泥的随时排出。

基于上述,本发明通过对进水管11进行改进,设置一个增压管12,提高了进水管11出口处污水的流速,借以驱动转盘201转动,带动发电机3运转以实现发电,实现了动能的转化利用,同时,借助于特殊结构设计的挡水罩203、均流板204将污水稳定地引流至壳体1内,并在过滤组件4处形成平流层,污水井过滤组件4过滤后排出,剩下的污泥则落入到壳体1底部的收集箱132内并可以随时将污泥排出,实现了污水的初步净化处理,整个装置实现了小型化,占用空间小,且水流经均流板204能够保证污水平稳地流至壳体1的内壁并沿着内壁下落,水花小,静音效果好;本发明的过滤组件4采用多个过滤结构组成,滤袋44为柔性材质,可变形,借助于液压缸21的伸缩能够将附着在滤袋44表面的污泥清除。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发明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发明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发明包含。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