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效纳滤浓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8984发布日期:2019-11-15 21:59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高效纳滤浓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浓缩设备,属生物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头孢菌素c料液一般在原料液中含量较少,浓度较低,用传统的结晶方法回收率低,损失大,真空浓缩则又会破坏其抗菌活性,此外,当前所采用的浓缩设备往往均存在结构相对固定的缺陷,无法根据使用场地和工艺要求需要灵活调整设备结构,同时也无法在不影响浓缩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有效进行设备维护调整作业,从而严重影响了浓缩作业的连续性、稳定性及工作效率。

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浓缩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纳滤浓缩装置,该新型结构布局紧凑简单,操作灵活方便,集成化程度高,浓缩效率和运行自动化程度高,一方面可灵活调整浓缩设备整体结构和工作模式,有效提高场地适应性和对浓缩工艺调整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在不影响浓缩作业顺利进行的前提下,有效进行浓缩设备维护和更换作业,从而极大的提高浓缩作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高效纳滤浓缩装置,包括承载机架、浓缩筒、分流管、增压泵、负压泵、循环泵、控制阀、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及控制电路,承载机架为轴线与水平面呈0°—45°夹角的框架结构,浓缩筒若干,各浓缩筒嵌于承载机架内并与承载机架轴线平行分布,增压泵至少一个,通过分流管分别与各浓缩筒前端面相互连通,循环泵至少一个,通过分流管与各浓缩筒后端面相互连通,负压泵至少一个,通过分流管分别与浓缩筒后半部分的侧壁相互连通,分流管与浓缩筒、增压泵、负压泵、循环泵相互连接位置处均设控制阀,增压泵、负压泵、循环泵和控制电路分别与承载机架侧表面相互连接,且控制电路分别与增压泵、负压泵、循环泵、控制阀、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气连接,流量传感器若干,分别嵌于浓缩筒两端所连接的分流管内,压力传感器若干,分别嵌于各浓缩筒内,且每个浓缩筒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位置均设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机架内均布若干隔板,并通过隔板将承载机架均分为若干承载腔,且每个承载腔内均设一个浓缩筒,所述浓缩筒与承载机架间通过滑轨相互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浓缩筒包括筒体、滑块、纳滤膜、密封端头,其中所述筒体为空心柱状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密封端头相互连接并构成密闭腔体结构,所述密封端头上设透孔,并通过透孔与分流管相互连通,所述筒体侧壁后半部上设至少两个排气口,并通过排气口与负压泵相互连通,所述滑块为与筒体同轴分布的闭合环状结构,滑块侧表面与筒体内侧面滑动连接,所述纳滤膜嵌于滑块内并与滑块同轴分布,且每个滑块内均设至少一层纳滤膜,每个筒体均设至少一个滑块。

进一步的,所述的纳滤膜为平面结构、圆台机构机锥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种,且当同一滑块内纳滤膜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相邻两个纳滤膜间间距为1—10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的筒体内滑块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相邻两个滑块间间距为筒体有效长度的1/10—1/2,且相邻两个滑块间通过至少两条环绕筒体轴线均布的弹簧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电路为基于单片机或可编程控制器中任意一种为基础的电路系统。

本新型结构布局紧凑简单,操作灵活方便,集成化程度高,浓缩效率和运行自动化程度高,一方面可灵活调整浓缩设备整体结构和工作模式,有效提高场地适应性和对浓缩工艺调整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在不影响浓缩作业顺利进行的前提下,有效进行浓缩设备维护和更换作业,从而极大的提高浓缩作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纳滤浓缩装置,包括承载机架1、浓缩筒2、分流管3、增压泵4、负压泵5、循环泵6、控制阀7、流量传感器8、压力传感器9及控制电路10,承载机架1为轴线与水平面呈0°—45°夹角的框架结构,浓缩筒2若干,各浓缩筒2嵌于承载机架1内并与承载机架1轴线平行分布,增压泵4至少一个,通过分流管3分别与各浓缩筒2前端面相互连通,循环泵4至少一个,通过分流管3与各浓缩筒2后端面相互连通,负压泵5至少一个,通过分流管3分别与浓缩筒2后半部分的侧壁相互连通,分流管3与浓缩筒2、增压泵4、负压泵5、循环泵6相互连接位置处均设控制阀7,增压泵4、负压泵5、循环泵6和控制电路10分别与承载机架1侧表面相互连接,且控制电路10分别与增压泵4、负压泵5、循环泵6、控制阀7、流量传感器8、压力传感器9电气连接,流量传感器8若干,分别嵌于浓缩筒2两端所连接的分流管3内,压力传感器9若干,分别嵌于各浓缩筒2内,且每个浓缩筒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位置均设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9。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机架1内均布若干隔板11,并通过隔板11将承载机架1均分为若干承载腔12,且每个承载腔12内均设一个浓缩筒2,所述浓缩筒2与承载机架1间通过滑轨13相互滑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浓缩筒2包括筒体21、滑块22、纳滤膜23、密封端头24,其中所述筒体21为空心柱状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密封端头24相互连接并构成密闭腔体结构,所述密封端头24上设透孔25,并通过透孔25与分流管3相互连通,所述筒体21侧壁后半部上设至少两个排气口26,并通过排气口26与负压泵5相互连通,所述滑块22为与筒体21同轴分布的闭合环状结构,滑块22侧表面与筒体21内侧面滑动连接,所述纳滤膜23嵌于滑块22内并与滑块22同轴分布,且每个滑块22内均设至少一层纳滤膜23,每个筒体21均设至少一个滑块22。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纳滤膜23为平面结构、圆台机构机锥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种,且当同一滑块22内纳滤膜23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相邻两个纳滤膜23间间距为1—10毫米。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筒体21内滑块22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相邻两个滑块22间间距为筒体21有效长度的1/10—1/2,且相邻两个滑块22间通过至少两条环绕筒体21轴线均布的弹簧14相互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电路10为基于单片机或可编程控制器中任意一种为基础的电路系统。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根据场地和工艺要求,选择满足使用需要的浓缩筒的结构和数量,然后对承载机架、浓缩筒、分流管、增压泵、负压泵、循环泵、控制阀、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及控制电路组装,然后将组装后本新型的增压泵与外部原料管路连通,将循环泵与外部物料输送管路连通,将控制电路与外部电源及监控设备连通即可完成本新型装配备用。

在进行浓缩时,待浓缩物料通过增压泵增压后分别输送至各浓缩筒中,一方面由浓缩筒内的纳滤膜对物料进行过滤浓缩,另一方面通过负压泵在浓缩筒内构成负压环境,提高纳滤膜浓缩效率,此外通过滤浓缩两端物料浓度、压力变化,纳滤膜随滑块在筒体内平移,进一步达到调整过滤分离效率的目的。

在进行更换维护作业时,仅需将待更换的浓缩筒于分流管间断开连接并终止工作,即可进行更换和维护作业,而其他的各浓缩筒依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从而达到在不影响正常运行条件下进行对本新型维护的需要,极大的提高设备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本新型结构布局紧凑简单,操作灵活方便,集成化程度高,浓缩效率和运行自动化程度高,一方面可灵活调整浓缩设备整体结构和工作模式,有效提高场地适应性和对浓缩工艺调整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在不影响浓缩作业顺利进行的前提下,有效进行浓缩设备维护和更换作业,从而极大的提高浓缩作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