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除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1465发布日期:2020-02-21 19:50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泥除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除渣装置。



背景技术:

贮存池污泥主要由一期cass反应池上的排泥系统设备将池上的剩余污泥引入污泥贮存池,后由潜污泵将泥水混合液抽入调理池中;考虑到剩余污泥由一期cass反应池而来,污泥中会混杂的一些垃圾,这些垃圾随污泥排入污泥贮存池后,会对后续阀门、水泵等设备或单元造成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污泥除渣装置,有利于污泥中垃圾的清理。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污泥除渣装置,包括安装在污泥贮存池内侧污泥管道排入口处的滤渣篮,滤渣篮贴着污泥贮存池内壁;滤渣篮包括长方体框架,所述框架顶面及与污泥贮存池内壁相贴合一面开放,其余各面由钢丝网封住。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上侧固定连接有挂接在污泥贮存池上边沿的挂钩。

进一步的,污泥贮存池内壁固定安装有一对位于滤渣篮两侧的限位导轨,所述限位导轨上开设有竖向导槽,所述框架两侧设置有可由竖向导槽上端插入至竖向导槽中的限位挡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污泥除渣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利于污泥中垃圾的清理,保证后续阀门、水泵等设备或单元正常工作;而且安装方便快速,便于平常维护。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局部视图;

图3是图2的k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渣篮省去挂钩后的构造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00-污泥贮存池、110-限位导轨、111-竖向导槽、200-污泥管道、300-滤渣篮、310-框架、320-钢丝网、330-挂钩、340-限位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污泥除渣装置,包括安装在污泥贮存池100内侧污泥管道200排入口处的滤渣篮300,污泥贮存池100经污泥管道和cass反应池连接,cass反应池将剩余污泥通过排泥系统和污泥管道200引入污泥贮存池,滤渣篮300贴着污泥贮存池100内壁;滤渣篮包括长方体框架310,框架的尺寸为50cm*20cm*50cm;所述框架310顶面及与污泥贮存池内壁相贴合一面开放,其余各面由钢丝网320封住;本申请通过在污泥管道200排入口处设置滤渣篮300,将排入污泥贮存池的污泥中混杂的垃圾滤除,避免对以免对后续阀门、水泵等设备或单元造成堵塞或损伤,滤渣篮300紧贴于污泥贮存池100内壁,避免垃圾从侧部漏出;该污泥除渣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利于污泥中垃圾的清理;保证后续阀门、水泵等设备或单元正常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310上侧固定连接有挂接在污泥贮存池100上边沿的挂钩330,滤渣篮300的安装方便快速,便于平常维护。

在本实施例中,污泥贮存池100内壁固定安装有一对位于滤渣篮300两侧的限位导轨110,限位导轨110沿竖向设置,所述限位导轨上开设有竖向导槽111,所述框架310两侧设置有可由竖向导槽上端插入至竖向导槽中的限位挡板340,限位挡板340可相对竖向导槽滑动;由于污泥从污泥管道的排入口排出时具有一定的速度,为了避免排出的污泥对滤渣篮的冲力作用而造成滤渣篮300与污泥贮存池100内壁之间产生间隙,通过限位导轨110压住限位挡板340,能够保证紧贴于污泥贮存池100内壁;安装滤渣篮300时,限位挡板340从竖向导槽上端插入并滑入到竖向导槽中。

上述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除另有声明外,如果其公开了数值范围,那么公开的数值范围均为优选的数值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优选的数值范围仅仅是诸多可实施的数值中技术效果比较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数值。由于数值较多,无法穷举,所以本实用新型才公开部分数值以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且,上述列举的数值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创造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

另外,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