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甲酸叔丁酯的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07065发布日期:2020-06-23 20:55阅读:645来源:国知局
氨基甲酸叔丁酯的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基甲酸叔丁酯的生产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氨基甲酸叔丁酯的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反应釜由釜体、釜盖、夹套、搅拌器、传动装置、轴封装置、支承等组成。搅拌装置在高径比较大时,可用多层搅拌桨叶,也可根据用户的要求任意选配。釜壁外设置夹套,或在器内设置换热面,也可通过外循环进行换热。支承座有支承式或耳式支座等。转速超过160转以上宜使用齿轮减速机。开孔数量、规格或其它要求可根据用户要求设计、制作。

(5-甲苯磺酰基-5h-吡咯并[2,3-b]吡嗪-2-基)氨基甲酸叔丁酯的反应过程如图5,工艺简单描述:

第一步:无水dmf做溶剂,碳酸钠,催化剂双三苯基磷二氯化钯,氮气保护,滴加三乙基硅炔,室温搅拌过夜。

第二步:第一步反应液,氮气保护,钠氢固体,反应3小时。加入冰水,结晶,过滤,获得产品粗品固体,黄色到黄棕色。产品固体加乙醇结晶,获得黄色到淡黄色固体产品中间体-2.45℃干燥后用于下一步反应。

第三步:中间体-2,无水四氢呋喃,碳酸钾(或者三乙胺或钠氢),对甲苯磺酰氯,反应3小时。

第四步:甲苯做溶剂,碳酸钾做碱,醋酸钯和催化剂xantphos催化,60摄氏度过夜。获得产品。

在(5-甲苯磺酰基-5h-吡咯并[2,3-b]吡嗪-2-基)氨基甲酸叔丁酯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反应釜。

公告号为cn20882448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均匀搅拌的聚丙烯酸丁酯反应釜,包括反应釜组件、搅拌组件和多个折叠组件;搅拌组件包括搅拌支架、搅拌驱动件及搅拌安装板,搅拌支架设置于搅拌固定板上,搅拌驱动件设置于搅拌支架上,搅拌安装板设置于搅拌驱动件上;折叠组件包括伸缩连杆、折叠转动板、折叠转动轴及搅拌板本体,折叠转动轴转动设置于搅拌安装板上,折叠转动板设置于折叠转动轴上,搅拌板本体设置于折叠转动板上,伸缩连杆的一端设置于搅拌驱动件上,伸缩连杆的另一端设置于折叠转动板上。能够实现均匀搅拌。

但是现有的反应釜为一个全封闭的反应装置,如果在中途中需要加入原料之类的,通过反应釜上的加料口人工倒入,使得原料加入的料很不准确,影响反应釜中原料的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氨基甲酸叔丁酯的生产装置,达到提高向反应釜内加料准确性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氨基甲酸叔丁酯的生产装置,包括:反应釜组件、搅拌组件,所述反应釜组件包括反应釜釜体,所述釜体上端设有加料口,所述加料口上端设有倾斜向上的物料管,所述物料管远离加料口的一端设有向上延伸的测量管,所述测量管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测量管的底部开设有流出口,所述测量管的流出口通过铰接设置在测量管底部外壁上的封闭板封闭,所述测量管下端管壁延伸出封闭板且在延伸出的测量管管壁上设有驱动封闭板转动的气缸,所述测量管为透明的,且所述测量管的管壁上设有刻度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原料加入反应釜釜体内时,先将物料加入有刻度线的测量管内,将需要的原料的量测量好,随后气缸驱动封闭板转动,使得封闭板打开测量管,使得原料从测量管内进入物料管内,进而进入反应釜内,此时原料加入的量比人工倒入准确,提高了反应釜中原料的反应。

优选的,所述测量管的管壁上沿测量管的高度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溢出孔,所述测量管上设有封闭溢出孔的封闭塞,所述封闭塞与溢出孔紧连接,所述测量管外壁上设有溢出盒,所述溢出盒的长度方向正对溢出孔,且溢出孔连通测量管内部和溢出盒内部,所述溢出盒上端开口。

优选的,所述测量管在位于封闭板下端的管壁上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置在封闭板与测量管管壁相铰接的对面。

优选的,所述导流板远离测量管的一端向远离测量管管壁方向延伸且所述导流板远离测量管管壁的一端延伸至物料管内。

优选的,所述物料管与测量管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物料管上端周壁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测量管周壁设有与第一连接块对应的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通过锁紧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溢出盒盒底设有倾斜的导流面,所述溢出盒在导流面较低的一侧设有排料管,所述排料管远离溢出盒的一端连接有蓄料盒。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需要将原料加入反应釜釜体内时,先将物料加入有刻度线的测量管内,将需要的原料的量测量好,随后气缸驱动封闭板转动,使得封闭板打开测量管,使得原料从测量管内进入物料管内,进而进入反应釜内,此时原料加入的量比人工倒入准确,提高了反应釜中原料的反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刻度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蓄料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的(5-甲苯磺酰基-5h-吡咯并[2,3-b]吡嗪-2-基)氨基甲酸叔丁酯的反应过程示意图。

图中:1、釜体;11、加料口;12、物料管;121、第一连接块;13、测量管;131、封闭板;132、气缸;133、刻度线;134、溢出孔;135、封闭塞;136、溢出盒;137、导流板;138、第二连接块;139、锁紧螺栓;14、导流面;141、排料管;142、蓄料盒;15、流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氨基甲酸叔丁酯的生产装置,如图1和图2,包括:反应釜组件、搅拌组件,反应釜组件、搅拌组件与公告号为cn20882448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均匀搅拌的聚丙烯酸丁酯反应釜中的反应釜组件、搅拌组件结构一致。

如图1和图2,为了便于使用者在加料时原料能够准确的进入反应釜体1内,因此反应釜组件包括反应釜釜体1,釜体1上端设有加料口11,加料口11上端设有倾斜向上的物料管12,物料管12远离加料口11的一端设有向上延伸的测量管13,测量管13可以竖直向上延伸,测量管13的横截面为方形,测量管13的底部开设有流出口15,此时流出口15周边的测量管13的底部设为向流出口15方向倾斜向下的面,便于物料流出测量管13,测量管13的流出口15通过铰接设置在测量管13底部外壁上的封闭板131封闭,封闭板131上端设有与流出口15周边抵触的密封垫,当封闭板131封闭测量管13流出口15时,密封垫与测量管13的管壁抵触,减小封闭板131上端的原料流出封闭板131,测量管13下端管壁延伸出封闭板131且在延伸出的测量管13管壁上设有驱动封闭板131转动的气缸132,气缸132驱动封闭板131绕与测量管13管壁铰接的地方转动,测量管13为透明的,且测量管13的管壁上设有刻度线133(如图3)。

如图1和图2,当需要将原料加入反应釜釜体1内时,先将物料加入有刻度线133的测量管13内,将需要的原料的量测量好,随后气缸132驱动封闭板131转动,使得封闭板131打开测量管13流出口15,使得封闭板131上端的原料沿着封闭板131从测量管13内进入物料管12内,进而进入反应釜内,封闭板131起到导流的作用,便于原料从测量管13内排出,此时原料加入的量比人工倒入准确,提高了反应釜中原料的反应。

如图1和图2,测量管13的管壁上沿测量管13的高度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溢出孔134,测量管13上设有封闭溢出孔134的封闭塞135,当需要加入定量的原料时,将相对应刻度线133旁边的封闭塞135从溢出孔134内取出,此时封闭塞135与溢出孔134紧连接,使用者逐渐向测量管13内加原料,当原料在测量管13内的高度达到相对应的刻度线133后,原料将会从溢出孔134内流出,此时测量管13外壁上设有溢出盒136,溢出盒136的长度方向正对溢出孔134,且溢出孔134连通测量管13内部和溢出盒136内部,溢出盒136上端开口,从溢出孔134流出的原料进入溢出盒136内进行收集,此时减小使用者不小心加入测量管13内的原料过量时还需移出多余的原料,使得测量管13内的原料量更加准确,且便于使用者加料。

如图1和图2,为了使得从封闭板131上的原料更好更快的流入物料管12,因此测量管13在位于封闭板131下端的管壁上设有导流板137,导流板137设置在封闭板131与测量管13管壁相铰接的对面。

如图1和图2,导流板137远离测量管13的一端向远离测量管13管壁方向延伸且导流板137远离测量管13管壁的一端延伸至物料管12内。此时导流板137将原料传输至物料管12内,减小物料从测量管13到物料管12流动的距离。

如图1和图2,物料管12与测量管13可拆卸连接。便于将物料管12从测量管13上拆卸进而更换或者维修。

如图1和图2,物料管12上端周壁设有第一连接块121,测量管13周壁设有与第一连接块121对应的第二连接块138,第一连接块121和第二连接块138通过锁紧螺栓139连接。当第一连接块121和第二连接块138抵触后,锁紧螺栓139将第一连接块121和第二连接块138固定,此时测量管13的下端管壁与物料管12的上端管壁抵触。当需要拆卸时,将锁紧螺栓139旋下即可,此时第一连接块121和第二连接块138分离,即拆下测量管13,操作方便。

如图2和图4,溢出盒136盒底设有倾斜的导流面14,溢出盒136在导流面14较低的一侧设有排料管141,排料管141远离溢出盒136的一端连接有蓄料盒142,此时溢出盒136内的原料通过导流面14流到排料管141内,进而流到蓄料盒142内进行收集,便于原料的回收利用,此时蓄料盒142可以放置在反应釜釜体1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