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孔排泥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1939发布日期:2020-05-08 14:05阅读:26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穿孔排泥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孔排泥管。



背景技术:

目前,在沉淀系统各种形式的排泥设备中,穿孔管排泥以其设备简单、造价省、操作方便、排出的泥浆含水率较低等良好性能,特别是当沉淀池的尺寸、构造不便采用其它形式的排泥设备时,得到了设计人员的认可;穿孔排泥管的原理是利用反应沉淀池的水位高度所产生的静水压力对污泥产生挤压作用,从而将污泥从孔眼排出池外。但它有个严重的不足,即孔眼易堵塞问题,当原水浊度较高时,排泥效果不稳定,检修不便,给运行管理带来压力。

要使孔眼不易堵塞,增加排泥效果,往往采用合理的等距布孔;通过建立穿孔排泥管内泥水流的微分方程,利用基本水力学方程导出穿孔排泥管内压力线公式,分析与建立开孔比与积泥均度的关系,可为合理等间距布孔提供理论依据;现有的排泥管往往采用等距布孔,通过事先计算确定孔距,然后加工所得,但实际使用中,排泥管的实际管内压力与理论压力不同,从而根据理论管内压力所计算求得的理论最佳孔距也无法保持良好的排泥匀度,从而无法提高排泥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穿孔排泥管,能够改变排泥孔之间的孔距从而保持良好的排泥匀度,从而提高排泥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穿孔排泥管,包括管体和若干个开设于管体侧壁且沿管体长度方向排布的排泥孔一;所述管体的两端分别为进水端和封闭端,所述管体套设有转动连接于管体的内旋管,内旋管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两组沿内旋管长度方向排布的排泥孔二,同组的相邻排泥孔二之间的设有遮挡部;当转动内旋管迫使排泥孔二的开口与对应位置上的排泥孔一的开口连通时,同时遮挡部遮挡对应位置上的排泥孔一的开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内旋管至排泥孔二与其中相对应的排泥孔一开口连通,通过改变不同组的排泥孔二与对应位置的排泥孔一连通,能够改变实际排污泥的孔口之间的孔距从而保持良好的排泥匀度,从而提高排泥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封闭端套设有用于封闭管体的端部的旋盖,旋盖与管体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盖实现封闭管体的一端,并且拆下旋盖可便于清除管体内长期使用过程中堆积的积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旋盖包括圆柱形的盖体、若干个周向排布开设于盖体侧壁的容纳槽和沿靠近或远离盖体轴线方向滑移连接于容纳槽的止旋件;其中止旋件包括止旋块,所述管体的侧壁沿周向开设若干个供止旋块插接的限位槽,止旋件与容纳槽之间设有迫使止旋块远离容纳槽的弹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压止旋件,使止旋件压缩进容纳槽内,再将盖体由封闭端插设入管体内腔;停止按压止旋件,止旋件便受弹簧的弹力嵌接于限位槽内,从而实现旋盖与管体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止旋件还包括固定于止旋块侧壁的按压块,所述盖体远离进水端的一端套接有套帽,套帽的内腔侧壁开设有容纳按压块的避让槽,按压块沿相对套帽正向或反向转动的方向设有与避让槽侧壁的棱边相抵触的导向面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套帽,改变套帽与盖体的相对位置,当按压块位于避让槽内时,弹簧无外力的压迫,弹簧伸长迫使止旋块抵触于管体内侧壁,完成旋盖与管体的固定连接;转动套帽,当避让槽侧壁的棱边抵触于导向面一时,转动套帽的力分为向内按压按压块的分力,该分力压缩止旋块进容纳槽内,此时旋盖与管体无固定连接;实现了旋盖与管体的可拆卸连接,而且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旋管的周侧壁开设有供止旋块穿设的止旋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止旋块径向穿设于内旋管,因此转动旋盖,改变旋盖相对于管体的位置时,旋盖可带动内旋管相对管体转动,改变不同组排泥孔二与排泥孔一的相对位置,从而实现对污泥排出的孔之间距离的改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止旋块的端部沿相对管体转动方向设有与限位槽侧壁的棱边抵触的导向面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止旋块与其中一个限位槽插接时,其中一组排泥孔二与排泥孔一位置相对应;转动旋盖,止旋块通过抵触于限位槽的导向面二而脱离限位槽;限位槽起到对旋盖相对管体的某个转动位置的阻尼作用,便于排泥孔二与排泥孔一的位置对应,操作更加简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体的下端面凸出固定有穿设于套帽的把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把手可以使盖体固定,然后通过转动套帽以实现套帽相对盖体沿正向或者反向的转动,提高操作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帽的外侧壁设为正多边形的折棱。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管体的长度大多6m以上,因此往往需要大转动扭矩才能实现内旋管与管体的相对转动,通过钳子与套帽侧壁的配合,钳子沿正向或反向拧动套帽,带动盖体转动,从而带动内旋管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转动内旋管,改变内旋管与管体的相对位置,改变不同组排泥孔二与排泥孔一连通,能够改变实际排污泥的孔口之间的孔距从而保持良好的排泥匀度,从而提高排泥效果;

2、通过于管体的封闭端设置可拆卸的旋盖,既起到对管体封闭端的封闭作用,又起到转动内旋管的作用,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爆炸视图。

图中,1、管体;2、内旋管;3、旋盖;11、进水端;12、封闭端;13、排泥孔一;14、套肩;15、限位槽;21、排泥孔二;22、遮挡部;23、止旋槽;31、盖体;32、套帽;33、容纳槽;34、止旋件;35、把手;321、避让槽;341、止旋块;342、按压块;3411、导向面二;3421、导向面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穿孔排泥管,如图1、图2所示,包括管体1和插接于管体1的内旋管2,其中管体1的两端分别为进水端11和封闭端12,管体1的侧壁开设有若干个沿管体1长度方向排布的排泥孔一13;封闭端12的端部内壁凸出固定有环形的套肩14,内旋管2的下端面抵触于套肩14的上端面,封闭端12的端面未被套肩14覆盖的区域设有旋盖3。

如图2所示,内旋管2与管体1转动连接且内旋管2的外侧壁紧贴管体1的内侧壁,内旋管2的侧壁开设有两组沿内旋管2长度方向排布的排泥孔二21,同组的相邻排泥孔二21之间的设有遮挡部22;当转动内旋管2迫使排泥孔二21的开口与对应位置上的排泥孔一13的开口连通时,同时遮挡部22遮挡对应位置上的排泥孔一13的开口。

如图2所示,旋盖3包括圆柱形的盖体31、套接于盖体31远离进水端11的一端的套帽32、若干个周向排布开设于盖体31周侧壁的容纳槽33和沿盖体31的径向方向滑移插接于容纳槽33的止旋件34;其中止旋件34与容纳槽33之间设有迫使止旋件34远离容纳槽33的弹簧。

如图2所示,止旋件34包括相对盖体31径向设置的止旋块341和固定于止旋块341侧壁的按压块342;其中管体1的侧壁沿管体1的周向方向开设若干个供止旋块341插接的限位槽15,止旋块341穿设于内旋管2的周侧壁所开设的止旋槽23并嵌接于限位槽15内,止旋块341的端部沿相对管体1转动方向设有与限位槽15侧壁的棱边抵触的导向面二3411。

如图2所示,套帽32的外侧壁设为正多边形的折棱,套帽32的内腔侧壁开设有容纳按压块342的避让槽321,按压块342沿相对套帽32正向转动的方向设有与避让槽321侧壁的棱边相抵触的导向面一3421,盖体31的下端面凸出固定有穿设于套帽32的把手(35)。

工作方式(参考图2)

s1正向转动套帽32,避让槽321侧壁的棱边抵触于导向面一3421,转动套帽32的力分为向内按压按压块342的分力,该分力压缩止旋块341进容纳槽33内,此时按压块342受套帽32内壁的限制,无法脱离容纳槽33,再将盖体31伸入封闭端12的中空处;

s2继续正向转动套帽32,使避让槽321移动至容纳槽33的开口位置,按压块342失去套帽32内壁的限制,按压块342受弹簧弹力作用抵触于避让槽321内壁;同时止旋块341也受弹簧弹力作用穿过止旋槽23,并抵触于管体1内壁;

s3使用钳子钳合套帽32的外壁折棱,钳子反向拧动套帽32,带动盖体31转动,从而带动内旋管2转动;

s4将内旋管2转动至某个位置时,止旋块341插接于限位槽15时,内旋管2至两管的孔位相对应,污泥排出的孔为排泥孔二21与排泥孔一13的连通开口;

s5通过转动内旋管2,改变不同组排泥孔二21与排泥孔一13连通,实现对污泥排出的孔之间距离的改变,通过改变不同组的排泥孔二与对应位置的排泥孔一连通,能够改变实际排污泥的孔口之间的孔距从而保持良好的排泥匀度,从而提高排泥效果;

s6需要拆卸旋盖3时:正向转动套帽32,当避让槽321侧壁的棱边抵触于导向面一3421时,转动套帽32的力分为向内按压按压块342的分力,该分力压缩止旋块341进容纳槽33内,此时旋盖3与管体1无固定连接,从封闭端12的中空处将旋盖3沿管体1轴线方向抽离,实现旋盖3的拆卸。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