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池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1183发布日期:2020-05-20 02:56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池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旧塑料回收再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池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废旧塑料,像塑料袋、桶、盆、玩具、家具、文具等生活用具及各种塑料制品,服装工业中的纽扣和拉链,筑材料中的各种建筑构件、建筑工具、塑料门窗、泥灰桶等,农业中的农膜、抽水管、农机具、肥料包装袋、水泥包装袋等,机械领域中的各种形式的轴承、齿轮、凸轮、异轮、密封环、各种叶片、各种水泵叶轮,化学领域中的反应釜、管道、容器、泵、阀门等均会产生废旧塑料。由于塑料的不可降解性,因此,这些废旧塑料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在众多处理废旧塑料的方法中,对废旧塑料进行回收再生是最有效可行又能节省资源的方式。

废旧塑料的回收再生工艺包括分类预处理、破碎、清洗和造粒,其中,清洗工艺一般包括喂料、磁选、清洗、脱水、橡塑分离和色选。在这些步骤中,清洗是通过清洗池完成的,清洗池在清洗废旧塑料块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废水,由于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药剂是不能直接排出到环境中的。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3130375a的一种废旧塑料再利用的污水零排放系统,由厂内用水系统和厂外污水处理系统共同够成,采用厂外处理后的中水和补加的清洁水作为厂内用水系统的水源,水源由三次清洗池加入,然后依次倒流进入二次清洗池和预清洗池,最后由集水管道汇入蓄水调节池,进入厂外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将厂内用水系统和厂外污水处理系统构成的闭合回路,从而构成废旧塑料再利用的污水零排放系统。该实用新型虽然改变了传统废旧塑料清洗工艺中分段分别加水工艺,将其优化为一次性加水,可以节约清洗用水,但是该实用新型的各清洗池仅仅只有清洗污渍的作用,事实上,回收的废旧塑料中含有许多金属块和不同材质的塑料,如pp、pvc、abs、pe、pet、ps、pu等塑料,破碎后的废旧塑料通过磁选时只能除去其中的金属块,而不能分离各种不同材质的塑料,如若清洗时不利用各种材质的密度差进行分离,后续再分离难度较大,且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另外,该实用新型将三个清洗池的废水集中收集后再处理,由于三个清洗池中的废水浓度和成分均不一致,因而只能像污水处理工艺一样经过絮凝沉淀和曝气得到较为洁净的水再加入三次清洗池以循环利用,反而更为繁琐,虽然节约了用水量,却增加了处理药剂的成本以及人工成本。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清洗池水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池水处理系统,兼具清洗和分离功能,实现了对第一清洗池排出的池水的循环再利用,节省了水资源以及药剂,并简化了排出的池水处理的步骤,降低了清洗成本,大大提高了清洗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池水处理系统,包括通过管道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清洗池、沉淀池、压滤机和储水池,在第一清洗池出水口设有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储水池出水口设有第二密度实时监测区;从第一清洗池出来的泥浆水进入沉淀池中静置分离,其上层清液通入储水池中,下层污泥进入压滤机压滤,压滤所得的水与第一清洗池出来的泥浆水合并处理,而储水池中的水调节至第一清洗池中所需的密度后通入第一清洗池中,从而形成水处理循环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清洗池,包括第一清洗池体、进水管、第一搅拌辊、第二搅拌辊、第三搅拌辊、出水槽、abs料送出装置、双向螺杆和废料送出装置;

所述第一清洗池体呈船体状,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的外池壁的两侧底部对称设有若干支撑脚;所述进水管包括相连通的主管道和若干支管道,所述支管道的横截面的轴心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进水管的支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的一端的池壁上,与第一清洗池体的内部相连通;

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的中间部位,从进水管的一端起,依次间隔架设有第一搅拌辊、第二搅拌辊和第三搅拌辊,所述第一搅拌辊、第二搅拌辊和第三搅拌辊可相对第一清洗池体自由转动,且第一搅拌辊、第二搅拌辊和第三搅拌辊与外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为常规部件,图中未显示出来)相连,且在外部电机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

在第一清洗池体的另一端的池壁上设有abs料送出装置,所述abs料送出装置,包括abs料提升管道、abs料提升螺杆、第一驱动电机和abs料出口管道;所述abs料提升管道和abs料出口管道呈相连通的“卜”字型结构;所述abs料提升螺杆设置在abs料提升管道的内部,包括abs料提升螺杆轴和abs料提升螺杆叶片;所述abs料提升螺杆轴的顶端与第一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abs料提升管道的顶部;在abs料提升螺杆轴的周身设有螺旋状的abs料提升螺杆叶片;在所述abs料送出装置的一侧设有出水槽,在所述出水槽的入口处设有滤网;

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的底部设有螺杆槽,所述螺杆槽内装有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的一端与第二驱动电机相连,并可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自由转动;在所述螺杆槽的中间部位设有向下的落料槽,所述落料槽的一侧设有废料送出装置,所述落料槽与螺杆槽和废料送出装置相连通;

所述废料送出装置包括废料提升管道、废料提升螺杆、第三驱动电机和废料出口管道;所述废料提升管道和废料出口管道呈相连通的“卜”字型结构;所述废料提升螺杆设置在废料提升管道的内部,包括废料提升螺杆轴和废料提升螺杆叶片;所述废料提升螺杆轴的顶端与第三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设置在废料提升管道的顶部;在废料提升螺杆轴的周身设有螺旋状的废料提升螺杆叶片。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搅拌辊包括第一搅拌辊轴、第一搅拌辊套和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搅拌辊套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实心叶板,所述第一搅拌辊套套装并固定在第一搅拌辊轴上,并在其两端用第一限位板进行限位。

所述第二搅拌辊包括第二搅拌辊轴、第二搅拌辊套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搅拌辊套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刺轴,所述第二搅拌辊套套装并固定在第二搅拌辊轴上,并在其两端用第二限位板进行限位。

所述第三搅拌辊包括第三搅拌辊轴、第三搅拌辊套和第三限位板,所述第三搅拌辊套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多孔叶板,且所述多孔叶板的孔径不足以使塑料块通过,所述第三搅拌辊套套装并固定在第三搅拌辊轴上,并在其两端用第三限位板进行限位。

更进一步地,所述abs料提升螺杆叶片设有若干沥水孔;所述abs料提升螺杆叶片的外直径与abs料提升管道的内直径相一致,且abs料提升螺杆叶片的上端与所述abs料提升管道和abs料出口管道连通处相对应

更进一步地,所述双向螺杆由等长的正向螺旋和反向螺旋组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滤网的网孔尺寸以可以透过泥沙但不能透过abs料为准。

更进一步地,所述废料提升螺杆叶片的外直径与废料提升管道的内直径相一致,且废料提升螺杆叶片的上端与所述废料提升管道和废料出口管道连通处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且梯形的斜边为沉淀池的底壁;在沉淀池的中间沿竖直方向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下端离沉淀池的底壁10-20cm,所述隔板将沉淀池分成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两部分;所述第一沉淀池的上端设有沉淀池入口;所述第二沉淀池的上端设有上层清液出口,下端设有泥沙出口,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内侧壁设有若干斜板,所述斜板分为两列错位设置在第二沉淀池的内侧壁上,且斜板的一端固定在内侧壁上,另一端与内侧壁相距10-30cm,其中,斜板固定在内侧壁的这一端高于未固定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挤出装置,所述挤出装置包括螺杆室、挤出螺杆、挤出螺杆驱动电机和泥沙排出室;所述螺杆室呈圆柱状,设置在第二沉淀池的底部,并与第二沉淀室相连通,在螺杆室的内部设有挤出螺杆,所述挤出螺杆的一端设有挤出螺杆驱动电机,所述挤出螺杆在挤出螺杆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可自由转动;在所述螺杆室的挤出端设有泥沙排出室,与所述螺杆室呈一体设计,所述泥沙排出室呈圆台状,圆台直径较大的一端与螺杆室的挤出端相接在一起,直径较小的一端与泥沙出口相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挤出螺杆的外直径与螺杆室的内直径相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和第二密度实时监测区均是通过筛板隔离形成的密度监测区,在密度监测区内设有液体密度计。

本实用新型跟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池水处理系统,实现了对第一清洗池排出的池水进行循环再利用,从而节省水资源以及药剂,并简化了排出的池水处理的步骤;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清洗池,不仅可以清洗塑料块表面的污泥,还可以根据塑料块密度的不同对abs塑料块进行初步的分离;其中,进水管的支管道的设计,方便了进入第一清洗池体内的药剂的流量调节,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第一清洗池体的密度调节;第一搅拌辊、第二搅拌辊和第三搅拌辊的设计,使塑料块浸至池水中充分清洗并顺畅地从第一清洗池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大大提高了清洗效率;而abs料送出装置的设计,使abs料在被送出的时候较为彻底地沥去其表面的水,减小了其对第二清洗池中水质的影响;出水槽入口处滤网的设计,防止了abs料随泥浆水从出水槽处流出而导致物料的浪费以及对后续处理的不便;双向螺杆的设计,使得沉降在第一清洗池底两端的废料也能集中至落料槽排出;

(3)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的分为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两部分,其中,第一沉淀池主要起缓冲作用,并对泥浆水进行初步的固液分离,而第二沉淀池则是对泥浆水进行更深层次的固液分离;其中,第二沉淀池内侧壁的斜板设计,使得第二沉淀池中的泥浆水中的悬浮颗粒团聚在一起沉降下来,大大提高了固液分离效果;挤出装置的设计,进一步地分离出沉降在第二沉淀池底的泥沙中的水分,简化了后续压滤操作,提高了压滤机的处理效率;

(4)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和第二密度实时监测区的设计,方便了实时把控第一清洗池和储水池中池水的密度以及池水中药剂的浓度,从而根据监测密度向储水池中添加药剂,使储水池的密度与第一清洗池的密度保持一致;

(5)本实用新型的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池水处理系统,设计简单,兼具清洗和分离功能,处理效率高,可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清洗池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清洗池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清洗池壳体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向螺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bs料提升螺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沉淀池的前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沉淀池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挤出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第一清洗池1、沉淀池2、压滤机3、储水池4、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5、第二密度实时监测区6、抽水泵7、第一清洗池体11、进水管12、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第三搅拌辊15、出水槽16、abs料送出装置17、双向螺杆18、废料送出装置19、第一沉淀池21、第二沉淀池22、沉淀池入口23、上层清液出口24、挤出装置25、泥沙出口26、隔板27、斜板28、第一搅拌辊轴131、第二搅拌辊轴141、第三搅拌辊轴151、abs料提升管道171、abs料提升螺杆172、第一驱动电机173、abs料出口管道174、正向螺旋段181、反向螺旋段182、螺杆室251、挤出螺杆252、挤出螺杆驱动电机253、泥沙排出室25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abs废旧塑料的回收再生产过程中的清洗工艺一般包括喂料、磁选、第一次清洗、第二次清洗、脱水、烘干、橡塑分离和色选,即经破碎后的物料通过喂料机传送给磁选装置,将物料中的金属块分离出去,然后进入第一清洗池进行第一次清洗,由于物料中除abs塑料块外,还含有各种不同材质的塑料块,如pp、pvc、pe、pet、ps、pu等塑料块,这些塑料的密度不同,经破碎后的体积差不多,因而不同材质的塑料块具有不同的重量,据此,可以通过在第一次清洗池中投入合适的药剂调节池水的密度,以便在清洗物料的同时对不同材质的塑料块进行分离,然后进入第二清洗池进行水洗去除塑料块表面的溶剂,同时再次分离掉塑料块中比重较轻的物料,收集abs塑料块,由于其中还会存在一些胶帽,因此这部分塑料块在经脱水和烘干后通过橡塑分离装置分出胶帽,剩余的abs塑料块送入色选装置进行分色。

在使用第一清洗池进行清洗分离的时候,其池水调配成密度大于abs塑料块的密度,使得所需的abs塑料块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而密度较池水大的塑料块则沉降至池底,从而达到分离的效果。由于塑料块在经过第一次清洗的时候,塑料块表面的污垢会洗入池水中,导致池水浑浊,为保证第一清洗池中的池水的洁净度,需要排出浑浊的池水,同时加入新的池水,而排出的池水中含有药剂和污泥,需要进行处理后才能排放,为了节省能源以及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池水处理系统,实现对第一清洗池排出的池水进行循环再利用,从而节省水资源以及药剂,并简化排出的池水处理的步骤。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池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清洗池1、沉淀池2、压滤机3和储水池4,所述第一清洗池1、沉淀池2、压滤机3和储水池4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在一起,从第一清洗池1出来的泥浆水进入沉淀池2中静置分离,上层清液通入储水池4中,下层污泥进入压滤机3压滤,将压滤后的污泥收集进入下一步处理,而压滤后的水与第一清洗池1出来的泥浆水合并处理,而储水池4中的水调节至第一清洗池1中所需的密度后通入第一清洗池1中,从而形成水处理循环系统;在所述第一清洗池1的出水口处设有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5,以便实时把控第一清洗池1中池水的密度,从而根据需要调节储水池4中水的密度;在所述储水池4的出口处设有第二密度实时监测区6,以便根据监测密度向储水池4中添加药剂,使储水池4的密度与第一清洗池1的密度保持一致。

如图2-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清洗池1,包括第一清洗池体11、进水管12、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第三搅拌辊15、出水槽16、abs料送出装置17、双向螺杆18和废料送出装置19。

所述第一清洗池体11呈船体状,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11的外池壁的两侧底部对称设有若干支撑脚,以支撑第一清洗池体11。

所述进水管12包括相连通的主管道和若干支管道,所述支管道的横截面的轴心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进水管12的支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11的一端的池壁上,与第一清洗池体11的内部相连通。进水管12的支管道的设计方便了进入第一清洗池体11内的药剂的流量调节,比如当第一清洗池体11内所需的药剂量较少时,则控制药剂从一个或两个支管道进入,当第一清洗池体11内所需的药剂量较多时,则控制药剂从多个支管道进入,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第一清洗池体11的密度调节。

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11的中间部位,从进水管12的一端起,依次间隔架设有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和第三搅拌辊15,所述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和第三搅拌辊15可相对第一清洗池体11自由转动,且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和第三搅拌辊15与外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为常规部件,图中未显示出来)相连,且在外部电机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水流从进水管12的一端向另一端涌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搅拌辊13包括第一搅拌辊轴131、第一搅拌辊套和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搅拌辊套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实心叶板,所述第一搅拌辊套套装并固定在第一搅拌辊轴131上,并在其两端用第一限位板进行限位,所述第一搅拌辊13的实心叶板设计使得进入第一清洗池体11内并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块随着实心叶板的转动充分浸入池水中进行清洗,同时带动塑料块沿水流方向运动至第二搅拌辊14处;

所述第二搅拌辊14包括第二搅拌辊轴141、第二搅拌辊套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搅拌辊套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刺轴,所述第二搅拌辊套套装并固定在第二搅拌辊轴141上,并在其两端用第二限位板进行限位,所述第二搅拌辊14的刺轴设计既可以充分搅拌池水以保持池水的密度均衡,又方便了处于漂浮和悬浮状态的塑料块在清洗过程中从刺轴空隙较为流畅地通过第二搅拌辊14,沿水流方向运动至第三搅拌辊15处;

所述第三搅拌辊15包括所述第三搅拌辊轴151、第三搅拌辊套和第三限位板,所述第三搅拌辊套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多孔叶板,且所述多孔叶板的孔径不足以使塑料块通过,所述第三搅拌辊套套装并固定在第三搅拌辊轴151上,并在其两端用第三限位板进行限位,所述第三搅拌辊15的多孔叶板的设计,使得处于悬浮状态的塑料块被多孔叶板翻起时池水和泥沙通过孔掉落至第一清洗池体11内,而原本处于悬浮状态的塑料块在翻落至水面时因为去除了表面的泥沙沥去了部分水而漂浮在水面上,随水流运动至第一清洗池体11的另一端。

所述漂浮的塑料块即所需回收的含有abs的塑料块,下述简称abs料。

本实用新型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和第三搅拌辊15的设计,相较于现有清洗池的搅拌辊设计,其清洗和分离效果更好,大大提高了清洗效率。

在第一清洗池体11的另一端的池壁上设有abs料送出装置17,所述abs料送出装置17,包括abs料提升管道171、abs料提升螺杆172、第一驱动电机173和abs料出口管道174;所述abs料提升管道171和abs料出口管道174呈相连通的“卜”字型结构;所述abs料提升螺杆172设置在abs料提升管道171的内部,包括abs料提升螺杆轴和abs料提升螺杆叶片;所述abs料提升螺杆轴的顶端与第一驱动电机173相连,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73设置在abs料提升管道171的顶部;在abs料提升螺杆轴的周身设有螺旋状的abs料提升螺杆叶片,所述abs料提升螺杆叶片的外直径与abs料提升管道171的内直径相一致,且abs料提升螺杆叶片的上端与所述abs料提升管道171和abs料出口管道174连通处相对应;进一步地,所述abs料提升螺杆叶片设有若干沥水孔,以便在提升abs料的时候沥去其表面的水,以免进入第二清洗池后过度影响第二清洗池中的水质。

在所述abs料送出装置17的一侧设有出水槽16,为了防止abs料从出水槽16流出,在所述出水槽16的入口处设有滤网,所述滤网的网孔以可以透过泥沙但不能透过abs料为准。

为了便于将沉降在第一清洗池体11底部的废料排出并进行收集再处理,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11的底部设有螺杆槽,所述螺杆槽内装有双向螺杆18,所述双向螺杆18的一端与第二驱动电机相连,并可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自由转动;在所述螺杆槽的中间部位设有向下的落料槽,所述落料槽的一侧设有废料送出装置19,所述落料槽与螺杆槽和废料送出装置19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双向螺杆18由等长的正向螺旋段181和反向螺旋段182组成,以便将沉降在第一清洗池体11两端的废料挤压至落料槽中,并通过废料送出装置19将废料送出。

进一步地,所述废料送出装置19包括废料提升管道、废料提升螺杆、第三驱动电机和废料出口管道;所述废料提升管道和废料出口管道呈相连通的“卜”字型结构;所述废料提升螺杆设置在废料提升管道的内部,包括废料提升螺杆轴和废料提升螺杆叶片;所述废料提升螺杆轴的顶端与第三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设置在废料提升管道的顶部;在废料提升螺杆轴的周身设有螺旋状的废料提升螺杆叶片,所述废料提升螺杆叶片的外直径与废料提升管道的内直径相一致,且废料提升螺杆叶片的上端与所述废料提升管道和废料出口管道连通处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清洗池1的工作原理为:将调配好的池水从进水管12通入第一清洗池体11内,开启外部驱动电机,使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和第三搅拌辊15顺时针转动,将塑料块从进水管12一端放入第一清洗池体11内,清洗一段时间后,开启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电机,使漂浮在水面上的abs料通过abs料送出装置17送至下一环节,而沉降在第一清洗池体11两端底部的废料在双向螺杆的挤压下进入落料槽,并通过废料送出装置19送出,收集后进入下一处理环节,而第一清洗池体11内的泥浆水则通过出水槽16流出,在出水槽16的出口处设置的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5,方便了实时把控第一清洗池体11中池水的密度,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从出水槽16流出的泥浆水通入沉淀池2中,进行固液分离处理。

如图7-10所示,所述沉淀池2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且梯形的斜边为沉淀池2的底壁;在沉淀池2的中间沿竖直方向设有隔板27,所述隔板27的下端离沉淀池2的底壁10-20cm;所述隔板27将沉淀池2分成第一沉淀池21和第二沉淀池22两部分,其中第一沉淀池21主要起缓冲作用,并对泥浆水进行初步的固液分离,而第二沉淀池22则是对泥浆水进行更深层次的固液分离;所述第一沉淀池21的上端设有沉淀池入口23;所述第二沉淀池22的上端设有上层清液出口24,下端设有泥沙出口26。当泥浆水从沉淀池入口23进入第一沉淀池21时,第一沉淀池21中的泥浆水因为重力作用会产生水纹而无法完全静置,由于隔板27的设计,使得第一沉淀池21中的泥浆水通过隔板27与沉淀池2的底壁之间的空隙流至第二沉淀池22中进行静置分离,而第一沉淀池21中的泥浆水中已沉降至第一沉淀池21的底壁的泥沙部分则顺着倾斜的底壁滑落至第二沉淀池的泥沙出口26处。

进一步地,为了取得更好地沉降分离效果,在所述第二沉淀池22的内侧壁设有若干斜板28,所述斜板28分为两列错位设置在第二沉淀池22的内侧壁上,且斜板28的一端固定在内侧壁上,另一端与内侧壁相距10-30cm,斜板28固定在内侧壁的这一端高于未固定的另一端,这样的设计,使得第二沉淀池22中的泥浆水中的泥沙遇到斜板28后随斜板28滑落至第二沉淀池22的底壁,与第一沉淀池21中滑落的泥浆合并后继续顺着倾斜的底壁滑落至第二沉淀池的泥沙出口26处。

由于沉降在泥沙出口管道26处的泥沙中含有大量水分,直接通入压滤机进行压滤加大了压滤机的工作量,为了简化后续压滤操作,提高压滤机的处理效率,在所述第二沉淀池22的底部设有挤出装置25,所述挤出装置25包括螺杆室251、挤出螺杆252、挤出螺杆驱动电机253和泥沙排出室254;所述螺杆室251呈圆柱状,设置在第二沉淀池22的底部,并与第二沉淀室22相连通,在螺杆室的内部设有挤出螺杆252,所述挤出螺杆252的外直径与螺杆室的内直径相一致;所述挤出螺杆252的一端设有挤出螺杆驱动电机253,所述挤出螺杆252在挤出螺杆驱动电机253的驱动下可自由转动;在所述螺杆室251的挤出端设有泥沙排出室254,与所述螺杆室251呈一体设计,所述泥沙排出室254呈圆台状,圆台直径较大的一端与螺杆室251的挤出端相接在一起,直径较小的一端与泥沙出口26相接,这样的设计,使得泥沙在通过螺杆室251时,由于挤出螺杆252的挤压作用排出更多的水份,而在挤出螺杆252将泥沙运送至泥沙排出室254室时,由于泥沙排出室254的前大后小的圆台状设计,使得泥沙在通过泥沙排出室时再次受到挤压,进一步地排出泥沙中的水份,从而使得从泥沙出口26排出的泥沙含水量较少。

经沉淀池2沉降分离后,排出的泥沙通入压滤机3(购自广州市绿丰环保机械有限公司,型号为3dyqn3500zp1,滤带有效宽度3500mm)内进行压滤,经压滤机3压出的水份再回到沉淀室2中,将沉淀室2中的上层清液通过管道进入储水池4内,根据所述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5的密度显示,调节储水池4内的密度,并通过第二密度实时监测区6的密度监测确保调节后的储水池内的水的密度满足第一清洗池1内池水所需的密度,然后开启抽水泵7将储水池4内的水通过进水管12进入第一清洗池内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5和第二密度实时监测区6均是通过筛板隔离形成的密度监测区,在密度监测区内设有液体密度计。密度监测区的设计使得通过筛板进入密度监测区的水呈相对静止状态,方便了对水的密度进行测定。

更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密度计购自北京世通科创技术有限公司,型号为tq-880,所述液体密度计不仅可以检测水的密度,还可以检测出水中药剂的浓度,这样,在调节储水池4的密度时,只需要根据测得的浓度确定药剂的添加量,准确而方便。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仅限于所述的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