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硫代羧基化秸秆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其作为重金属吸附剂的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20875840发布日期:2020-05-26 16:30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硫代羧基化秸秆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其作为重金属吸附剂的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重金属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硫代羧基化秸秆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其作为重金属吸附剂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电镀、采矿、制革、电池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含有锌、铜、镍、汞、镉、铅和铬等重金属的废水,其未经处理任意排放将对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环境等造成严重污染。吸附法是目前去除废水中重金属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常用于去除水中重金属的吸附剂如活性炭、吸附树脂、活性铝等普遍存在价格昂贵或者吸附量低的问题。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且利用率低,农作物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物质组成,由于其分子中含有较强配位能力的羟基、羧基、氨基等官能团,故农作物秸秆具有较强的化学吸附能力,有利于去除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然而研究表明天然农作物秸秆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强、吸附容量较小,因而对天然农作物秸秆进行改性以改善其吸附性能从而获得廉价高效的重金属吸附剂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对农作物秸秆改性的方法主要有酸、碱、盐处理和热改性等,其中关于在农作物秸秆中引入重金属离子配位基团的研究多集中于含n、含o基团,而对引入含s基团的研究较少。

专利cn103447005中用环氧氯丙烷先与秸秆中的羟基发生醚化反应进行交联,虽然提高了秸秆的亲水性,但同时也消耗了一定的羟基;由于加入的二硫化碳和氢氧化钠主要与秸秆中的羟基发生磺化反应,使得参与磺化反应的羟基有效量降低,且加入环氧氯丙烷增加了反应物的种类和用量,由此制得的秸秆吸附材料吸附时间较长,最高吸附率和最大吸附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利cn109012617a中将秸秆用氢氧化钠和硫脲的混合溶进行浸泡后,又加入了改性剂多胺、醛和催化剂三乙胺(或巯基乙胺)进行反应,加入的多胺和醛主要与秸秆中的羟基发生曼尼希反应引入胺基基团,胺基再与二硫化碳、氢氧化钠发生磺化反应,从而引入二硫代氨基基团,该方法过程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难以把控生产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二硫代羧基化秸秆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其作为重金属吸附剂的应用,以秸秆、二硫化碳、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化学合成法将含硫基团二硫代羧基引入到秸秆分子结构中,制备出二硫代羧基化秸秆。为高效廉价重金属吸附剂的制备提供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一种二硫代羧基化秸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秸秆进行除杂、清洗、烘干、粉碎、过筛预处理;

(2)将经预处理的秸秆置于搅拌容器中,加入氢氧化钠和水,搅拌浸泡一段时间后加入cs2,预反应一段时间后升高反应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反应混合液;

(3)反应混合液静置一段时间后抽滤,并用水清洗滤渣至滤液ph值恒定后,将滤渣烘干至恒重,得二硫代羧基化秸秆。

优选的,步骤(1)中经预处理的秸秆粒径为10-80目;

进一步优选的,预处理的秸秆粒径为10目。

秸秆粒径过大容易导致秸秆二硫代羧基化不完全,影响吸附能力,过小时容易出现微粉化使其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不利于秸秆与cs2、naoh发生反应,从而影响制备的二硫代羧基化秸秆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秸秆粒径为10目时所制备的二硫代羧基化秸秆吸附性能达到最优。

优选的,步骤(2)中步骤(2)溶液中秸秆的质量分数为6%,秸秆、cs2、氢氧化钠的添加质量比为1∶(1-3)∶(1-3);

进一步优选的,秸秆、cs2、氢氧化钠的添加质量比为1∶1∶2。

naoh一方面能够打开秸秆纤维素结晶区,提高秸秆溶胀性,增大孔隙率,增加反应点位;另一方面naoh与憎水性非极性物质cs2反应生成高反应活性的离子化水溶性物质黄原酸钠,然后再进行黄原酸化反应生成二硫代羧基化秸秆,因此适当增加naoh的相对含量,能够提高所制备的二硫代羧基化秸秆吸附性能,秸秆、cs2、naoh质量比取1:1:2吸附性能达到最优。

优选的,步骤(2)中浸泡时间为15-60min;

进一步优选的,浸泡时间为45min。

浸泡阶段主要是秸秆与氢氧化钠发生作用,使秸秆变得疏松多孔、暴露出更多的内部结构,为后期反应阶段秸秆与cs2和naoh反应提供更多的反应点位,浸泡时间太短,秸秆的内部结构不能完全暴露,不利于后续的二硫代羧基化改性,浸泡时间过长,对于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影响不大,从节约时间和能源角度考虑,适宜的浸泡时间选择为45min。

优选的,步骤(2)中预反应时间为15-45min,预反应温度为20-30℃;

进一步优选的,预反应时间为30min,预反应温度为25℃。

预反应阶段主要是naoh与cs2反应生成黄原酸钠的过程,时间太短naoh与cs2反应不充分,但反应时间过长黄原酸钠可能会发生分解,致使引入到二硫代羧基化秸秆中的二硫代羧基的数量减少,故预反应时间选择为30min;

升高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增加反应物之间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加二硫代羧基化秸秆中二硫代羧基的含量,提高其重金属吸附性能;但继续升高温度会加剧反应体系中cs2的挥发,导致二硫代羧基化秸秆中二硫代羧基的含量减少,从而降低其对重金属的去除性能,故预反应温度取25℃。

优选的,步骤(2)中反应时间为1-3h,反应温度为40-70℃;

进一步优选的,反应时间为1h,反应温度为40℃。

反应时间较长会有副反应发生,不利于二硫代羧基化秸秆的合成,主反应时间取1h时吸附性能达到最优;

反应阶段主要是黄原酸钠与秸秆的反应,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只需要适当的对反应环境进行加热就可以促使反应发生,随着温度的升高,尚未参加反应的部分cs2容易挥发,减少二硫代羧基化秸秆中二硫代羧基的含量,二硫代羧基化秸秆对重金属的去除率降低,故反应温度选择40℃为最优。

优选的,步骤(3)中所得滤液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由于所得滤液中主要含有未与秸秆发生反应的黄原酸钠(naoh与cs2反应生成),其分子链中也含有能与重金属离子发生螯合作用的s原子,因此也可以用于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滤液对cd(ⅱ)浓度为25mg/l在不同ph值下的最高去除率为:ph=4.0时,cd(ⅱ)去除率99.56%;ph=5.0时,cd(ⅱ)去除率99.78%;ph=6.0时,cd(ⅱ)去除率99.02%;ph=7.0时,cd(ⅱ)去除率100%。滤液对ph值为6.0时不同cd(ⅱ)浓度的最高去除率为:cd(ⅱ)浓度为15mg/l时,cd(ⅱ)去除率92.60%;cd(ⅱ)浓度为15mg/l时,cd(ⅱ)去除率99.02%;cd(ⅱ)浓度为50mg/l时,cd(ⅱ)去除率97.94%。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上述二硫代羧基化秸秆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二硫代羧基化秸秆。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三:上述二硫代羧基化秸秆作为重金属吸附剂在重金属污染废水中的应用。

优选的,二硫代羧基化秸秆在重金属废水中的添加量为2.5-15g/l;

优选的,所述重金属废水中重金属离子浓度在5-100mg/l。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秸秆中含有大量活性基团羟基,其可与二硫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磺化反应引入能与重金属离子发生螯合作用的二硫代羧基,可大大提高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但秸秆中的这些羟基由于含量高,使得分子链间以及分子链内部形成大量氢键,限制了其化学反应的活性。由于秸秆表面结构致密、比表面积小,吸附容量不高,本发明通过使用氢氧化钠对秸秆进行浸泡处理,使秸秆表面变得松散,提高溶胀性,暴露出更多的活性基团(羟基、氨基等),增加秸秆的反应活性点位,然后加入cs2,使naoh与cs2发生预反应生成黄原酸钠,并进一步通过升高反应温度,使黄原酸钠与秸秆发生化学反应将官能团二硫代羧基接枝到秸秆分子结构中,通过对反应过程参数的控制进一步增加秸秆中二硫代羧基的含量,从而大大提高了秸秆的吸附性能;

现有技术中由秸秆制备吸附剂过程中,为了充分破坏秸秆结构,方便后续改性处理,往往限定的浸泡时间在3h以上,甚至长达24h,而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仅仅需要15-60min的浸泡时间即可满足后续的改性要求,缩短了浸泡时间,提高了制备效率,同时在现有技术中制备的秸秆吸附剂储存稳定性不佳,往往需要添加硫酸镁起固定作用,以增加产品的稳定性,而由于本发明制备的产品存放1、10、20、25、30d后,其对cd(ⅱ)的去除率分别为100%、100%、99.02%、98.54%、97.78%。因此,本发明产品不需要加入硫酸镁的情况下,常温放置仍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同时,经抽滤所得的滤液也可以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实现了滤液的再利用,同时避免了滤液直接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将本发明制备的二硫代羧基化秸秆用于初始浓度为50mg/l、ph值为6.0的含cd(ⅱ)水样进行cd(ⅱ)的去除时,最优条件下二硫代羧基化秸秆投加量为5g/l时,对cd(ⅱ)的去除率可达100%,而相同条件下当秸秆投加量为12.5g/l时,对cd(ⅱ)的去除率最大也仅仅为35.73%。本发明显著提高了秸秆对于重金属的吸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秸秆粒径对dtcs去除cd(ⅱ)的影响;

图2为浸泡时间对dtcs去除cd(ⅱ)的影响;

图3为反应物比例对dtcs去除cd(ⅱ)的影响;

图4为预反应温度对dtcs去除cd(ⅱ)的影响;

图5为预反应时间对dtcs去除cd(ⅱ)的影响;

图6为主反应温度对dtcs去除cd(ⅱ)的影响;

图7为主反应时间对dtcs去除cd(ⅱ)的影响;

图8为cs与dtcs除cd(ⅱ)效果比较;

图9为cs和dtcs的红外表征图;

图10为不同cd浓度下dtcs对cd(ⅱ)的去除效果;

图11为不同存放时间dtcs对cd(ⅱ)的去除效果;

图12为不同ph下滤液对cd2+的去除效果;

图13为不同cd(ⅱ)浓度下滤液对cd(ⅱ)的去除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现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多种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详细说明不应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应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特性和实施方案的更详细的描述。应理解本发明中所述的术语仅仅是为描述特别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

另外,对于本发明中的数值范围,应理解为还具体公开了该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每个中间值。在任何陈述值或陈述范围内的中间值以及任何其他陈述值或在所述范围内的中间值之间的每个较小的范围也包括在本发明内。这些较小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可独立地包括或排除在范围内。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发明所述领域的常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虽然本发明仅描述了优选的方法和材料,但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或测试中也可以使用与本文所述相似或等同的任何方法和材料。本说明书中提到的所有文献通过引用并入,用以公开和描述与所述文献相关的方法和/或材料。在与任何并入的文献冲突时,以本说明书的内容为准。

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多种改进和变化,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由本发明的说明书得到的其他实施方式对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得的。本发明说明书和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

1.二硫代羧基化玉米秸秆制备过程:

将玉米秸秆先去枯叶,切段后用水洗涤数次以除去表面的灰尘,自然风干;采用粉碎机将风干后的玉米秸秆粉碎,过筛;然后在干燥箱于50℃温度下烘干24h,保存于棕色广口瓶中备用。

称取一定量的玉米秸秆于三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50ml蒸馏水,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混合搅拌一定时间t0(记为浸泡时间)后,加入一定体积的cs2,调节反应所需温度t1(记为预反应温度),在该温度下继续搅拌反应一定时间t1(记为预反应时间);然后将温度调节到所需温度t2(记为主反应温度),继续反应一定时间t2(记为主反应时间);取出混合液静置6h后抽滤,并用蒸馏水冲洗滤渣至滤液ph值恒定后,将滤渣烘干至恒重,即得二硫代羧基化玉米秸秆(dtcs)。

2.吸附实验

分别称取0.05、0.10、0.15、0.20、0.25、0.30g的dtcs加入碘量瓶中,加入20.0ml初始浓度为50mg/l、ph值为6.0的含cd(ⅱ)水样;将碘量瓶置于气浴恒温振荡器中,在温度为40℃、振荡速率为200次/min下,振荡反应2h后过滤;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滤液中cd(ⅱ)的剩余浓度。

3.玉米秸秆粒径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固定t0为15min,cs、cs2、naoh质量比为1:3:2,t1为20℃,t1为30min,t2为50℃,t2为2.5h,改变秸秆粒径d,以此条件下制备的dt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秸秆粒径对制备的dtcs除cd(ⅱ)性能影响较大,合成反应体系中cs加入量一定时,以过80目(0.20mm)筛的秸秆制备的dtcs对cd(ⅱ)的去除率最小,当秸秆粒径为10目(2.0mm)、dtcs投加量为12.5g/l时,dtcs对cd(ⅱ)的去除率最大为93.21%。这可能是由于秸秆粒径过小时容易出现微粉化使其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不利于cs与cs2、naoh发生反应,影响了dtcs对cd(ⅱ)的吸附能力。

4.玉米秸秆浸泡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固定秸秆粒径d为10目(2.0mm),cs、cs2、naoh质量比为1:3:2,t1为20℃,t1为30min,t2为50℃,t2为2.5h,改变t0,以此条件下制备的dt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当浸泡时间为45min、60min时制得的dtcs对cd(ⅱ)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15min、30min。当浸泡时间为45min、dtcs投加量为15g/l时,dtcs对cd(ⅱ)的去除率达到95.17%,此阶段主要是秸秆与naoh发生作用,使秸秆变得疏松多孔、暴露出更多的内部结构,为主反应阶段秸秆与cs2和naoh反应提供更多的反应点位。浸泡时间太短,秸秆的内部结构不能完全暴露,不利于后续的二硫代羧基化改性。另外,浸泡时间为45min和60min制得的dtcs对cd(ⅱ)的最高去除率相差较小,从节约时间和能源角度考虑,适宜的浸泡时间选择为45min。

5.反应物比例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固定秸秆粒径d为10目(2.0mm),t0为45min,t1为20℃,t1为30min,t2为50℃,t2为2.5h,改变cs、cs2、naoh的质量比,以此条件下制备的dt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知,反应物比例对制备dtcs除cd(ⅱ)性能影响较大,当反应物质量比为1:1:2时制备的dtcs除cd(ⅱ)性能明显优于其他比例,其中当质量比为1:1:1时制备的dtcs除cd(ⅱ)性能最差。当cs、cs2、naoh质量比取1:1:2,dtcs投加量为7.5g/l时,dtcs对cd(ⅱ)的最高去除率可达100%。这主要是因为naoh一方面要用于处理秸秆,打开纤维素结晶区,提高其溶胀性,增大孔隙率,增加反应点位;另一方面naoh与憎水性非极性物质cs2反应生成高反应活性的离子化水溶性物质黄原酸钠,然后再进行黄原酸化反应生成dtcs,故应适当增加naoh的相对含量,因而dtcs制备中cs、cs2、naoh质量比取1:1:2。

6.预反应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固定秸秆粒径d为10目(2.0mm),t0为45min,cs、cs2、naoh质量比为1:1:2,t1为30min,t2为50℃,t2为2.5h,改变t1,以此条件下制备的dt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见图4。

由图4可知,不同t1条件下所制备的dtcs对水样中cd(ⅱ)的去除率总体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当t1为25℃时制备的dtcs对cd(ⅱ)的去除率较高。当t1为25℃、dtcs投加量为7.5g/l时,dtcs对cd(ⅱ)的最高去除率可达98.60%。升高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增加反应物之间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加dtcs中二硫代羧基的含量,提高其除cd(ⅱ)性能;但继续升高温度会加剧反应体系中cs2的挥发,导致dtcs中二硫代羧基的含量减少,从而降低其对cd(ⅱ)的去除性能,故预反应温度取25℃。

7.预反应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固定秸秆粒径d为10目(2.0mm),t0为45min,cs、cs2、naoh质量比为1:1:2,t1为25℃,t2为50℃,t2为2.5h,改变t1,以此条件下制备的dt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见图5。

由图5可知,不同t1条件下所制备的dtcs对水样中cd(ⅱ)的去除率总体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当预反应时间为30min、dtcs投加量为10g/l时,dtcs对cd(ⅱ)的去除率最大为99.35%。预反应阶段主要是naoh与cs2反应生成黄原酸钠的过程,时间太短naoh与cs2反应不充分,但反应时间过长黄原酸钠可能会发生分解,致使引入到dtcs中的二硫代羧基的数量减少,故预反应时间选择为30min。

8.主反应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固定秸秆粒径d为10目(2.0mm),t0为45min,cs、cs2、naoh质量比为1:1:2,t1为25℃,t1为30min,t2为2.5h,改变t2,以此条件下制备的dt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见图6。

由图6可知,t2对制备的dtcs除cd(ⅱ)性能影响很大,随着t2的升高,制备的dtcs对cd(ⅱ)的去除率总体上呈逐渐降低趋势。这可能是因为主反应阶段黄原酸钠与秸秆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随着温度的升高,尚未参加反应的部分cs2容易挥发,减少dtcs中二硫代羧基的含量,dtcs对cd(ⅱ)的去除率降低,故主反应温度选择40℃。

9.主反应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固定秸秆粒径d为10目(2.0mm),t0为45min,cs、cs2、naoh质量比为1:1:2,t1为25℃,t1为30min,t2为40℃,改变t2,以此条件下制备的dt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见图7。

由图7可知,不同t2制备的dtcs对cd(ⅱ)的去除率随着dtcs投加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主反应时间超过1.5h时制得的dtcs对cd(ⅱ)的去除效果变差。当主反应时间取1h、dtcs投加量为5g/l时,dtcs对cd(ⅱ)的去除率最大为100%。可能由于较长的反应时间内有副反应发生,不利于dtcs的合成。因此主反应时间取1h。

10.cs与dtcs除cd(ⅱ)效果比较

称取不同量粒径为10目(2.0mm)预处理后的cs和上述优化条件下制备dtcs,分别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见图8。

由图8可知,dtcs对cd(ⅱ)的去除率明显高于cs。当cs投加量为12.5g/l时,cs对cd(ⅱ)的去除率最大为35.73%;当dtcs投加量为5g/l时,对cd(ⅱ)的去除率最大为100%。这是由于玉米秸秆表面结构致密、比表面积小,吸附容量不高;而预反应阶段通过氢氧化钠处理使玉米秸秆表面变得松散,暴露出更多的活性基团(羟基、氨基等),主反应阶段通过化学改性,将官能团二硫代羧基接枝到秸秆分子结构中,从而大大提高了秸秆的吸附性能。

11.cs与dtcs的红外表征

将采用同样预处理后的cs与dtcs采用kbr压片法进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见图9。

从图9可以看出,相对于cs的红外光谱,dtcs谱图中在1026cm-1、896cm-1处出现了新吸收峰,分别归属于c=s伸缩振动峰和c—s伸缩振动峰,表明cs分子中成功接入了二硫代羧基(—c(=s)—s-)。cs谱图中1047cm-1处的羟基(—oh)伸缩振动峰左移至dtcs谱图中的1053cm-1处,这些峰的变化表明二硫代羧基化反应主要发生在cs分子结构的羟基上。

12.最优条件下制备dtcs

根据实施例第1部分记载的方法,并限定以下条件制备的dtcs:秸秆粒径10目(2.0mm)、浸泡时间45min、反应物cs、cs2、naoh质量比1:1:2、预反应温度25℃、预反应时间30min、主反应温度40℃、主反应时间1h,制备dtcs。

吸附实验:

利用实施第1部分记载的重金属污水处理方法将制备的dtcs对初始浓度为50mg/l、ph值为6.0的含cd(ⅱ)水样进行去除,结果得:在添加量为5g/l时,120min去除率可达100%。表明采用cs2、naoh改性玉米秸秆制得的dtcs是一种能够有效除去水中cd(ⅱ)的新型吸附材料。

将制备的dtcs分别用于初始浓度为5、15、25、50、100mg/l的cd(ⅱ)水样的重金属去除实验,结果见图10。由图10可得,cd(ⅱ)初始浓度为5mg/l时,dtcs对cd(ⅱ)的最高去除率为93.89%,cd(ⅱ)初始浓度为15、25、50、100mg/l时,dtcs对cd(ⅱ)的最高去除率均为100%。表明dtcs对5-100mg/l的cd(ⅱ)均具有极好的吸附效果。

将制备的dtcs用于初始浓度为50mg/l的镉、铜、镍、汞、铅、锌以及六价铬污水的去除时,结果显示,120min去除率均可达到99%以上,因此,本发明制备的dtcs对于镉、铜、镍、汞、铅、锌以及六价铬污水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吸附平衡时间确定的实验:准确称取0.10g的dtcs加入到50ml碘量瓶中,移取20.0ml初始浓度为50mg/l、初始ph值为6.0的含cd(ⅱ)水样于其中;将碘量瓶置于气浴恒温振荡器中在温度为40℃下分别振荡(200r/min)10、20、30、40、50、60、90、120、150、180min后,取出静置10min后用滤纸过滤,滤液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cd(ⅱ)的剩余浓度。结果得,本发明制备的dtcs对重金属cd(ⅱ)最大吸附量为26.03mg/g,到达吸附平衡时间为120min。

稳定性实验:

将制备的dtcs存储于室温下,在不同存放时间(1、10、20、25、30d)内取dtcs对初始浓度为50mg/l、ph值为6.0的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dtcs投加量为10g/l,结果见图11。由图11可得:在存放10d时,dtcs对cd(ⅱ)的去除率基本不发生变化,仍为100%;存放20、25、30d后,cd(ⅱ)的去除率分别为99.02%、98.54%、97.78%。因此,制备的dtcs具有较好的存放稳定性。

所得滤液用于重金属cd(ⅱ)的去除验证:

絮凝实验:取不同cd(ⅱ)浓度的含cd(ⅱ)水样,调节不同的ph值,置于程控混凝试验搅拌仪上,投加不同量的滤液,以140min/r的转速快速搅拌2min,再以50r/min的转速慢速搅拌20min,之后沉降15min,取液面下清液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cd(ⅱ)的剩余浓度,结果见图12-13。结果显示,滤液对cd(ⅱ)浓度为25mg/l在ph值为4.0、5.0、6.0、7.0时cd(ⅱ)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9.56%、99.78%、99.02%、100%;滤液对ph值为6.0下cd(ⅱ)浓度为15、25、50mg/l时cd(ⅱ)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2.60%、99.02%、97.94%。因此,所得滤液对重金属离子也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