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改进的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1972发布日期:2020-12-11 15:20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改进的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指一种方便清理底部污泥的沉淀池。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净化水质的设备。利用水的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的作用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

通常,在沉降池中,悬浮物质用凝结剂凝聚,然后由于比重随时间的不同而沉降,并在沉淀池的底部形成污泥。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这些底部污泥需要经常进行不定期的清除,一般情况下,每天需要清理2-6次,由于污泥分散在整个沉淀池的池底,所以清理过程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沉淀池,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清理底部污泥的沉淀池。

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结构改进的沉淀池,它包括四方体形的沉淀池本体、污泥池、第一高压喷射组件和第二高压喷射组件,所述污泥池设置于沉淀池本体左侧壁的后部,污泥池和沉淀池本体之间开设有上清液通道和污泥通道,所述污泥通道位于沉淀池本体的底部,所述上清液通道位于污泥通道的上方;所述第一高压喷射组件安装于沉淀池本体的前半区,它包括第一高压泵、第一母连接管和至少一个第一喷射单元,所述第一母连接管跟第一高压泵连通,所述第一喷射单元包括第一子连接管和至少一个第一高压喷嘴,所述第一子连接管跟第一母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一高压喷嘴跟第一子连接管连通,第一高压喷嘴位于沉淀池本体的前半区的底部并且第一高压喷嘴的喷射方向朝向沉淀池本体的后侧壁;所述第二高压喷射组件安装于沉淀池本体的后半区,所述第二高压喷射组件包括第二高压泵、第二母连接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喷射单元,所述第二母连接管跟第二高压水泵连通,所述第二喷射单元包括第二子连接管和至少一个第二高压喷嘴,所述第二子连接管跟第二母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高压喷嘴跟第二子连接管连通,第二高压喷嘴位于沉淀池本体的后半区的底部并且第二高压喷嘴的喷射方向朝向沉淀池本体的左侧壁的污泥通道。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高压喷射组件包括并排安装于第一母连接管上的三个第一喷射单元,各第一喷射单元的第一子连接管上均设有第一控制阀。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各所述第一子连接管上均连通有具有高度差的上、下两排第一高压喷嘴。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喷射单元还包括第一背压阀和第一辅助连接管,所述第一背压阀安装于第一辅助连接管上,所述第一辅助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子连接管上,并且第一辅助连接管的一端位于第一控制阀的前侧;所述第一辅助连接管的另一端位于第一控制阀的后侧。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高压喷射组件包括并排安装于第二母连接管上的三个第二喷射单元,各第二喷射单元的第二子连接管上均设有第二控制阀。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各所述第二子连接管上均连通有具有高度差的上、下两排第二高压喷嘴。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喷射单元还包括第二背压阀和第二辅助连接管,所述第二背压阀安装于第二辅助连接管上,所述第二辅助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子连接管上,并且第二辅助连接管的一端位于第二控制阀的前侧;所述第二辅助连接管的另一端位于第二控制阀的后侧。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底部设有分隔坝,该分隔坝介于沉淀池本体的前半区和沉淀池本体的后半区之间,该分隔坝的横截面呈三角形。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隔坝具有朝向前半区的前侧面和朝向后半区的后侧面;所述沉淀池还包括第三高压喷射组件,该第三高压喷射组件包括第三高压泵、第三连接管和至少一个第三高压喷嘴,所述第三连接管跟第三高压泵连通,所述第三高压喷嘴跟第三连接管连通,第三高压喷嘴的喷射方向朝向分隔坝的后侧面。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通道面向沉淀池本体的端口处设有屋檐板,该屋檐板安装于污泥通道的上端。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高压喷射组件和第二高压喷射组件的配合将分布于沉淀池本体底部的污泥集中到污泥池中,以便后序工艺对集中后的污泥进行有效处理(例如通过污泥泵将污泥池中的污泥泵出至后序工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污泥池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照图1,一种结构改进的沉淀池,它包括四方体形的沉淀池本体1、污泥池2、第一高压喷射组件和第二高压喷射组件,沉淀池本体1具有前、后、左、右四个侧壁,为了更好地显示第一高压喷射组件和第二高压组件,图1中只示出了左侧壁11和后侧壁12。前、后、左、右等四个侧壁共同围成一个容纳腔。

同时参照图1和图2,所述污泥池2设置于沉淀池本体1的左侧壁11的后部,污泥池2独立于沉淀池本体1,它位于沉淀池本体1外部,污泥池2和沉淀池本体1之间开设有上清液通道13和污泥通道14。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污泥通道14和上清液通道13均呈长方形,其中污泥通道13位于沉淀池本体1的底部,所述上清液通道13和污泥通道14相互间隔,并且上清液通道13位于污泥通道14的上方。另外,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通道13面向沉淀池本体1的端口处设有长方形的屋檐板15,该屋檐板15安装于污泥通道13的上端,它沿着污泥通道13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屋檐板15向下倾斜。

同时参照图3,污泥池2的上端敞口,通常情况下,它的高度跟沉淀池本体1的高度相同,从图3中可以看出,污泥池2的下部形成漏斗部21,这样便于污泥池2积聚来自污泥通道14的污泥。

继续参照图1,所述第一高压喷射组件安装于沉淀池本体1的前半区100,它包括第一高压泵31、第一母连接管32和三个第一喷射单元,所述第一母连接管32跟第一高压泵31连通,各所述第一喷射单元均包括第一子连接管33和多个第一高压喷嘴34,所述第一子连接管33跟第一母连接管32连通,各所述第一高压喷嘴34分别跟相应的第一子连接管33连通,第一高压喷嘴34位于沉淀池本体1的前半区100的底部并且第一高压喷嘴34的喷射方向朝向沉淀池本体1的后侧壁12。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各第一喷射单元的第一子连接管33上均设有第一控制阀35。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子连接管33上均连通有具有高度差的上、下两排第一高压喷嘴34。另外,各所述第一喷射单元还包括第一背压阀36和第一辅助连接管37,所述第一背压阀36安装于第一辅助连接管37上,所述第一辅助连接管3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子连接管33上,并且第一辅助连接管37的一端位于第一控制阀35的前侧;所述第一辅助连接管37的另一端位于第一控制阀35的后侧。

继续参照图1和图2,所述第二高压喷射组件安装于沉淀池本体1的后半区101,所述第二高压喷射组件包括第二高压泵41、第二母连接管42和三个第二喷射单元,所述第二母连接管42跟第二高压水泵41连通,各所述第二喷射单元均包括第二子连接管43和多个第二高压喷嘴44,所述第二子连接管43跟第二母连接管42连通,各所述第二高压喷嘴44跟相应的第二子连接管43连通,第二高压喷嘴44位于沉淀池本体1的后半区101的底部并且第二高压喷嘴44的喷射方向朝向沉淀池本体1的左侧壁11的污泥通道14。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各所述第二喷射单元的第二子连接管42上均设有第二控制阀45。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二子连接管42上均连通有具有高度差的上、下两排第二高压喷嘴44。另外,各所述第二喷射单元还包括第二背压阀46和第二辅助连接管47,所述第二背压阀46安装于第二辅助连接管47上,所述第二辅助连接管4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子连接管42上,并且第二辅助连接管47的一端位于第二控制阀45的前侧;所述第二辅助连接管47的另一端位于第二控制阀45的后侧。

继续参照图1,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底部设有分隔坝5(防止后半区的污泥回流至前半区),该分隔坝5介于沉淀池本体1的前半区100和沉淀池本体1的后半区101之间,该分隔坝5的横截面呈三角形。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隔坝5具有朝向前半区100的前侧面51和朝向后半区101的后侧面52;所述沉淀池还包括第三高压喷射组件,该第三高压喷射组件包括第三高压泵61、第三连接管62和多个第三高压喷嘴63,所述第三连接管62跟第三高压泵61连通,所述第三高压喷嘴63跟第三连接管62连通,第三高压喷嘴63的喷射方向朝向分隔坝5的后侧面52。

其具体动作过程如下:

首先,启动第一高压喷射组件使得前半区100的污泥越过分隔坝5进入后半区101,接着启动第二高压喷射组件使得后半区101的污泥穿过污泥通道14进入污泥池2内,随着大量污泥进入污泥池2,污泥池2中的上清液则会通过上清液通道13流入沉淀池本体1内。待污泥池2内积聚大量污泥后,可通过污泥泵将污泥池2内的污泥进行集中清理。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