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检测用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38669发布日期:2021-03-02 18:11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生物检测用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生物检测用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食品、制药、疾控、化工等领域内,都需要经常进行微生物的定量或定性检测工作。在进行微生物的定量或定性检测工作,常用到微生物检测过滤装置对液体样本进行过滤,然后,再对滤膜上截留的微生物进行培养,以便进行后续检测工作。在现有的过滤装置内,用于支撑滤膜片的过滤片均是平放在过滤头内的一个凹槽内的,其上平面与凹槽上平面平齐,且其外侧与凹槽内侧壁间隙很小,从而导致在彻底清洗过滤片时,过滤片不容易从过滤头的凹槽内拿出,使得过滤装置的清理工作较为麻烦;同时,利用现有的过滤装置,再对一些浑浊液体样本进行过滤时,常常会出现过滤头上的滤膜片堵塞情况,继而导致过滤无法继续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检测用过滤装置,本过滤装置内的第一过滤片通过推片杆的推动作用,可顺利从过滤头内取出,继而利于进行第一过滤片的彻底清洗;通过滤杯和过滤头对浑浊液体依次进行二次分级过滤,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对浑浊液体的一次性过滤,继而利于浑浊液体的检测工作的进行。
[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真空泵、废液收集瓶和滤液机构,所述滤液机构包括输送管、过滤头和滤杯,在所述输送管的两端分别设置一支撑座,且输送管的出液端贯穿与之对应的支撑座,在所述输送管上设置有三个等间距分布的滤头卡座,所述滤头卡座与所述输送管相贯通,在所述滤头卡座与输送管贯通的通道上设置一开关阀,在所述滤头卡座上设置一所述过滤头,所述滤杯下端卡置在所述过滤头上,在所述过滤头的上部设置一圆形凹槽,在所述圆形凹槽内设置一第一过滤片,在所述过滤头的内部设置一与圆形凹槽和滤头卡座均相贯通的流通孔,所述真空泵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废液收集瓶的出气口相连接,所述废液收集瓶的进液口通过管道与所述输送管的出液端相连接,在所述第一过滤片的下部外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坡口面,在所述过滤头的上部一侧设置一沿着过滤头的径向方向分布的阶梯孔,且所述阶梯孔与所述第一坡口面相对,所述阶梯孔包括方形孔和圆形孔,所述方形孔与第一坡口面相邻,在所述阶梯孔内套置一推片杆,所述推片杆的左端设置的方形推块套置在所述方形孔内,所述推片杆的右端设置的圆杆套置在所述圆形孔内,且圆杆的右端位于过滤头上部外侧,在所述方形推块的左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坡口面相对应的第二坡口面,在所述圆杆的右端上套置一弹簧,且弹簧卡置在过滤头侧壁与圆杆的右端设置的限位板之间;在所述滤杯的中部内侧设置一支撑环,在所述支撑环上设置一第二过滤片,在所述滤杯的下部设置一用于所述圆杆贯穿的∩形孔。
[0005]
优选地,在所述支撑座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一支撑板,在所述支撑板上套置一调
节螺栓,在所述输送管的外侧设置一气泡水平仪。
[0006]
进一步地,在所述圆形孔内设置有两个并排的环形槽,在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的内圈与所述圆杆的外侧壁紧密贴合。
[000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利;在需要对第一过滤片进行清洗时,通过推动推片杆,可使得第一过滤片的一侧直接从圆形凹槽内翘起,继而利于工作人员顺利将第一过滤片从圆形凹槽内拿出,从而使得工作人员便于进行第一过滤片的后续清理工作;滤杯上放置的过滤等级度比较低的滤膜片,可对浑浊液体样本进行初级过滤,以便实现浑浊液体内大颗粒物质的初级过滤,浑浊液体通过过滤等级较低的滤膜片初级过滤后,其剩余的液体,在通过第一过滤片上的滤膜片时,不会发生堵塞现象,从而可完成浑浊液体的一次性过滤。
附图说明
[000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0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0]
图2为滤杯的剖视图;
[0011]
图3为过滤头的剖视图;
[0012]
图4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13]
图5为图3中b处放大图;
[0014]
图中:1真空泵、2废液收集瓶、21废液收集瓶的出气口、22废液收集瓶的进液口、3输送管、31支撑座、311支撑板、312调节螺栓、32滤头卡座、321开关阀、4过滤头、41圆形凹槽、42流通孔、43方形孔、44环形槽、5滤杯、51∩形孔、52支撑环、53第二过滤片、6第一过滤片、61第一坡口面、7推片杆、71方形推块、711第二坡口面、72圆杆、721限位板、8弹簧、9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16]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生物检测用过滤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真空泵1、废液收集瓶2和滤液机构,所述滤液机构包括输送管3、过滤头4和滤杯5,在所述输送管3的两端分别设置一支撑座31,且输送管31的出液端贯穿与之对应的支撑座31,在所述输送管3上设置有三个等间距分布的滤头卡座32,所述滤头卡座32与所述输送管3相贯通,滤头卡座32与输送管3相互垂直分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提高输送管3内的液体流动性,需要保持输送管3始终处于水平状态,在本具体实施例过程中,为实现输送管3的水平度调节的具体实施方式为:在所述支撑座3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一支撑板311,在所述支撑板311上套置一调
节螺栓312,在所述输送管3的外侧设置一气泡水平仪33。通过参照气泡水平仪33的指示状态,对四个调节螺栓312进行旋转调整,从而可实现输送管3的水平度的调整。
[0017]
在所述滤头卡座32与输送管3贯通的通道上设置一开关阀321,在所述滤头卡座32上设置一所述过滤头4,所述滤杯5下端卡置在所述过滤头4上,在所述过滤头4的上部设置一圆形凹槽41,在所述圆形凹槽41内设置一第一过滤片6,第一过滤片6为本领域内常用产品,其主要是在过滤液体时,用于支撑过滤液体的滤膜片,在所述过滤头4的内部设置一与圆形凹槽41和滤头卡座32均相贯通的流通孔42,所述真空泵1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废液收集瓶的出气口21相连接,所述废液收集瓶的进液口22通过管道与所述输送管3的出液端相连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真空泵1抽气作用,可使得圆形凹槽41处形成负压,继而使得滤杯5内的液体在大气压的压力下,经过第一过滤片6上的滤膜片的过滤后,最终进入到废液收集瓶2内。
[0018]
为便于实现第一过滤片6顺利从圆形凹槽41内顺利取出,在此,在所述第一过滤片6的下部外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坡口面61,在所述过滤头4的上部一侧设置一沿着过滤头4的径向方向分布的阶梯孔,且所述阶梯孔与所述第一坡口面61相对,所述阶梯孔包括方形孔43和圆形孔,方形孔43和圆形孔相贯通,所述方形孔43与第一坡口面61相邻,在所述阶梯孔内套置一推片杆7,所述推片杆7的左端设置的方形推块71套置在所述方形孔43内,方形推块71的大小与方形孔43的大小相适应,继而可实现方形推块71的旋转限位,所述推片杆7的右端设置的圆杆72套置在所述圆形孔内,且推片杆7的圆杆72右端位于过滤头4上部外侧,在所述方形推块71的左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坡口面61相对应的第二坡口面711,在所述圆杆的右端上套置一弹簧8,且弹簧8卡置在过滤头4侧壁与圆杆72的右端设置的限位板721之间。在工作人员,按压推片杆7时,随着推片杆7的不断前进,方形推块71同步向第一过滤片6方向运动,当第二坡口面711与第一坡口面61接触后,随着方形推块71的继续前进,则第一过滤片6的一侧则被方形推块71顶起,继而使得第一过滤片6的一侧从圆形凹槽41内翘起,从而利于工作人员将第一过滤片6从圆形凹槽41内拿出,第一过滤片6从圆形凹槽41内被拿出后,工作人员,松开推片杆7,推片杆7在弹簧8的作用下,自动回到初始位置。为提高圆杆72与圆形孔之间的密封性,在此,在所述圆形孔内设置有两个并排的环形槽44,在所述环形槽44内设置有密封圈9,且密封圈9的内圈与所述圆杆72的外侧壁紧密贴合。
[0019]
在实际应用中,为实现本装置对浑浊液体样本的一次性过滤操作,在此,在所述滤杯5的中部内侧设置一支撑环52,在所述支撑环52上设置一第二过滤片53,在所述滤杯的下部设置一用于所述圆杆72贯穿的∩形孔51。当过滤浑浊液体时,先在第二过滤片53上铺设一层过滤等级较低的滤膜片,以便实现浑浊液体内大颗粒物质的初级过滤,浑浊液体通过过滤等级较低的滤膜片初级过滤后,其剩余的液体,在通过第一过滤片6上的滤膜片时,不会发生堵塞现象,从而可完成浑浊液体的一次性过滤。
[0020]
在利用本实用新型对较为清澈的液体进行过滤时,将第二过滤片53从支撑环52上取下,然后,只需在第一过滤片6铺设符合过滤要求的滤膜片即可。
[0021]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0022]
以上所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