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调节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37226发布日期:2023-02-17 20:51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淀调节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预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淀调节池。


背景技术:

2.目前,基于生产排放的污水具有水量波动和水质波动的特点,一般原水进入污水站之后需要调节池均质均量。尤其在养殖行业,车间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固体悬浮物,如果不进行分离,会影响后续单元的处理效果。若先调节再沉淀,则会有大量的沉淀在调节池内难以排出,若先沉淀后调节,则沉淀池受到来水水量的冲击,沉淀效果不稳定,或者需要较大的沉淀池,工程投资费用较高。
3.现有技术cn201598218u公开了畜禽养殖污水前处理的沉淀酸化调节池,虽然该实用新型沉淀酸化调节池可以方便、有效地去除底泥和浮渣,实现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减量化,降低后续处理单元的处理负荷,并能使污水完成充分的水解酸化作用,为后续厌氧处理做好准备;但进行酸化处理额外增加了废水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沉淀调节池,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废水处理性价比不高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淀调节池,所述沉淀调节池包括沉淀区和调节区,所述调节区呈环形分布在沉淀区外侧,所述沉淀区、调节区之间通过内环墙隔开;
6.所述沉淀区、调节区底部设置有对应的第一污泥区、第二污泥区,所述第一污泥区、第二污泥区位于同一斜底板内表面且通过内环墙隔开;
7.所述沉淀区中轴处布设有布水组件,在沉淀调节池正常工作时,所述沉淀区的液面高于调节区的液面,且通过收水组件连通;
8.所述调节区还连接出水组件,所述第一污泥区、第二污泥区还与排泥组件连接。
9.可选地,所述第二污泥区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污泥区连通,所述第一污泥区与排泥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穿过所述内环墙侧壁,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连接有单向阀。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污泥区、第二污泥区分别通过与排泥组件连接。
11.可选地,所述调节区设置在外环墙区域内,所述外环墙底部与斜底板上端连接。
12.可选地,在沉淀调节池正常工作时,所述内环墙和外环墙承受的内压大于外压。
13.可选地,所述出水组件包括出水泵和出水管,所述出水泵通过连接管与调节区的上方的容积区连通,所述连接管穿过所述外环墙的侧壁。
14.可选地,所述布水组件上端进水、下端出水,所述布水组件上端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布水组件下端的出水区域位于沉淀区内液面的下方。
15.可选地,所述排泥组件包括排泥泵和排泥管,所述排泥泵还设有定时控制结构,所
述定时控制结构用于控制排泥泵定期启动排泥。
16.可选地,所述收水组件包括平顶堰、锯齿堰、或等标高孔洞中的一种。
17.有益效果:
18.1、沉淀区和调节区的环套环设置,提高了污水的预处理效果,避免了原水直接进入沉淀池对沉淀效果带来的冲击问题;
19.2、沉淀区和调节区底部的污泥区与排泥组件的连通设置,避免了现有调节池底部大量污泥难以排出的问题;
20.3、内环墙和外环墙承受内压大于外压,提高了环状沉淀区与调节区的流动功效;
21.4、排泥组件的定时设置,提高了污泥处理的自动化;出水组件的自启动结构设置,提高了出水的可控调节,并且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22.5、收水组件设置使得沉淀区中的收水的同时还可进一步实现对调节区的布水。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沉淀调节池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沉淀调节池第二实施例的结构模块图;
26.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27.附图标号说明:
28.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沉淀区2调节区3斜底板4排泥组件5出水组件6布水组件7收水组件8内环墙9外环墙11第一污泥区12第一连接管21第二污泥区22容积区61进水管121单向阀
ꢀꢀ
具体实施方式
29.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
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2.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3.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淀调节池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沉淀调节池包括沉淀区1和调节区2,所述调节区2呈环形分布在沉淀区1外侧,所述沉淀区1、调节区2之间通过内环墙8隔开;所述沉淀区1、调节区2底部设置有对应的第一污泥区11、第二污泥区21,所述第一污泥区11、第二污泥区21位于同一斜底板3内表面且通过内环墙8隔开,其中,所述斜底板3上表面呈环形结构、底部为圆盘结构以及连接底部与上表面的侧表面与圆盘结构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沉淀区1中轴处布设有布水组件6,用于为沉淀区2内布水,在沉淀调节池正常工作时,所述沉淀区1的液面高于调节区2的液面,且通过收水组件7连通,进而方便沉淀区1内的污水流入至调节区2中;所述调节区2还连接出水组件5,方便经过调节后的污水输出至下一段处理工序,所述第一污泥区11、第二污泥区21还与排泥组件4连接,实现了将沉积的污泥及时的排出,进而实现了进料污水中污泥的沉积,避免了原水直接进入后续沉淀池对沉淀效果带来的冲击。
34.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污泥区21通过第一连接管12与所述第一污泥区11连通,所述第一污泥区11与排泥组件4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12穿过所述内环墙8侧壁,一般地,第一连接管12位于与所述内环墙8接触的第二污泥区21的中下部,以及第一连接管12的出口位于第一污泥区11的上方附近区域且第一连接管12朝第一污泥区11向下倾斜设置,进而方便将第二污泥区21的污泥输送至第一污泥区11,以待污泥统一通过排泥组件4排出,进而避免了调节池底部大量污泥难以排出的问题。同时,还在所述第一连接管12上连接有单向阀121,以使在沉淀区1排泥后液位下降低于调节区2液位时单向阀13打开向第一污泥区11排泥,其中的排泥处理是在沉淀调节池非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的。此外,当外环墙9的直径大于5米时,上述第一污泥区11和第二污泥区21的污泥可先采用刮泥机辅助收集底部污泥,即将污泥刮至污泥排出口处,污泥排出口通过连接管连接着排泥组件4。
3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污泥区11、第二污泥区21分别与排泥组件4连接。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污泥区11、第二污泥区21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与排泥组件4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分别穿过斜底板3的不同位置,进而方便第一污泥区11、第二污泥区21中污泥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由排泥组件4排出。或者,所述第一污泥区11、第二污泥区21分别通过阀门启闭实现两个污泥区独立排泥。
36.进一步地,如图1或2所示,所述调节区2设置在外环墙9区域内,所述外环墙9底部与斜底板3上端连接,优选地,所述外环墙9底部与斜底板3一体成型设置,并且斜底板3采用耐酸碱腐蚀材料。
37.进一步地,在沉淀调节池正常工作时,所述内环墙8和外环墙9承受的内压大于外压,进而方便污水从沉淀区1流入至调节区2,以及调节区的污水进一步由出水组件5输出,
并且内环墙8和外环墙9均采用耐酸碱腐蚀材料。
38.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组件5包括出水泵和出水管,所述出水泵通过连接管与调节区2的上方的容积区22连通,所述连接管穿过所述外环墙9的侧壁,其中,容积区22用于承载进入的污水进一步沉积后的调节污水,一般地,调节区2有效容积满足平均进水量的6-24小时停留时间,优选地,在出水组件5中加设有自启动结构,使得调节区的液位到低液位停止运行,液位到高液位自动开启,进而使出水泵实时控制均匀排水。
39.进一步地,所述布水组件6上端进水、下端出水,其中,所述布水组件6上端连接有进水管61,所述布水组件6下端的出水区域位于沉淀区1内液面的下方,优选地,布水组件6下端伸入至液面与底面之间的中部区域。
40.进一步地,所述排泥组件4包括排泥泵和排泥管,所述排泥泵还设有定时控制结构,所述定时控制结构用于控制排泥泵定期启动排泥。
41.进一步地,所述收水组件7包括平顶堰、锯齿堰或等标高孔洞等均匀收水方式,从而保证沉淀区1在环向上单向长度出水量均匀,进而实现通过沉淀区1收水给调节区2布水,并使得调节区2可以进一步沉淀分离沉淀区1未沉淀的污泥。
4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4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