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装置及空调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07981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放电装置及空调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可降低压力损失、实现装置小型化的放电装置以及空调机。放电装置具有低电位侧的对电极、高电位侧的线状体放电电极、下部框、右中间框和左中间框。对电极利用一块导电性板状体一体地形成了多个平板部、第1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多个平板部大致平行地排列,呈长条形且是平板形状。第1连接部将平板部的长度形状的一方端部相互连接。第2连接部将平板部的另一方端部相互连接。放电电极在平板部之间沿长度方向配置,电位比对电极高。下部框在对电极和放电电极的下方支承对电极,由绝缘材料构成。中间框由绝缘材料构成,从上方覆盖对电极的连接部。左中间框由绝缘材料构成,从上方覆盖对电极的连接部。
【专利说明】放电装置及空调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效地将浮游在室内的细菌、霉、病毒等除去、灭活的放电装置及空调机。
【背景技术】
[0002]在已往进行放电并形成电场的放电装置中,为了降低压力损失,在箱体内部形成空气流路,并斜切流路且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导电板(例如参见专利文献I)。
[0003]另外,为了提高空气清洁性能,用定位工具等,在装置内部,使用多个弯折成〈字形的对电极(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0004]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2 - 48047号
[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 - 165957号
实用新型内容
[0006]在已往的放电及形成电场的放电装置中,为了降低压力损失,有时使对电极相对于空气流路倾斜,但是,由于对电极都是一片一片地制作成的,所以,存在着组装费时、零件数目较多、不容易将多个对电极固定在固定工具上的问题。
[0007]另外,存在若从平板上切起对电极部作为一个零件、则压力损失因带部而增加的课题。另外,用树脂制作时,虽然能制作成任意形状,但是,混入了替代金属的碳等的导电性树脂存在着费用高、导电不稳定的课题。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降低压力损失。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0009]本实用新型的放电装置,具有:
[0010]对电极,利用一块导电性板状体一体地形成3块以上的平板部、第I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电位是低压侧;上述3块以上的平板部大致平行地排列,呈长条形且是平板形状;上述第I连接部将上述3块以上的平板部的上述长条形状中的一方端部相互连接;上述第2连接部将上述3块以上的平板部的上述长条形状中的另一方端部相互连接;
[0011]放电电极,在相邻的上述平板部之间沿上述长条形状的长度方向配置,是电位比上述对电极高的高压侧的线状体;
[0012]下部框,在上述对电极和上述放电电极的下方支承上述对电极,由绝缘材料构成;
[0013]第I上侧框,从上方覆盖上述对电极的上述第I连接部,由绝缘材料构成;以及
[0014]第2上侧框,从上方覆盖上述对电极的上述第2连接部,由绝缘材料构成。
[0015]优选地,在上述放电装置中,上述第I上侧框和第2上侧框分别具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壁,该绝缘壁沿着大致平行排列的上述3块以上的平板部的端部朝上方立起并形成了供上述放电电极穿过的缺口。
[0016]优选地,在上述放电装置中,上述下部框配置着向上述放电电极供电的高压供电部;上述第I上侧框和第2上侧框中的任一个覆盖上述高压供电部的至少一部分。
[0017]优选地,在上述放电装置中,上述第I上侧框和第2上侧框,相对于上述绝缘壁在远离上述绝缘壁的方向且上述平板部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分别是平坦的。
[0018]优选地,在上述放电装置中,上述第I上侧框和第2上侧框分别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从上述绝缘壁的根部朝上述下部框的方向伸出,和上述下部框一起将上述第I连接部及上述第2连接部从上述放电电极隔离。
[0019]优选地,在上述放电装置中,上述第I上侧框和第2上侧框分别具有上述放电电极折返的折返部。
[0020]优选地,在上述放电装置中,上述折返部具有立起部和前端为圆弧形的锷部;上述立起部朝上方立起,其水平截面是大致U字形,上述U字形的凸方向是从上述平板部的端部朝着上述长度方向的方向;上述锷部形成在上述立起部的上方。
[00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机,将上述放电装置在吸入口与热交换器之间设置在上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
[0022]根据本实用新型,可利用对电极的形状来降低压力损失,所以,通过风量增加,可提高放电装置的每单位时间的性能。另外,由于可改善电极的第I连接部及第2连接部与放电电极的爬电距离,所以可以使放电装置的尺寸小型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实施方式I的空调机3000的立体图。
[0024]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放电装置1000安装于空调机3000的安装状态的图。
[0025]图3表示实施方式I的空调机3000的图2的F — F剖面。
[0026]图4是实施方式I的放电装置1000的分解组装图。
[0027]图5是实施方式I的支承部组件2000的分解组装图。
[0028]图6是从实施方式I的放电装置1000中去除了预滤器100和上部框200的状态的放电装置1000的俯视图。
[0029]图7相当于图4中的A — A剖面的剖面。
[0030]图8是实施方式I的对电极700的立体图。
[0031]图9是图8的B — B剖面、C — C剖面。
[0032]图10是已往的对电极的立体图。
[0033]图11是表示图10中的D — D剖面和连接部的图。
[0034]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对电极700和放电电极300的位置关系的图(相当于图8的C — C剖面的剖面)。
[0035]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右中间框500和左中间框600的立体图。
[0036]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左中间框600和下部框800的组装状态的图。
[0037]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弹簧安装部的详图。
[0038]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下部框800的排水孔842a、842b的图。
[0039]图17是实施方式I的下部框800的立体图。
[0040]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伸出部507的图。
[0041]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伸出部507的另一图。[0042]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低压侧连接部710和高压侧供电端子709的爬电距离的图。
[0043]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放电电极300的图。
[0044]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与对电极700不同的另一对电极的立体图。
[0045]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对电极700的连接部733与上部肋201及下部肋844的关系的图。
[0046]图24是实施方式I的放电装置1000 (卸下了上部框200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7]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上部框200里侧的对电极接触肋202的立体图。
[0048]图2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I的对电极接触肋202的功能的剖面图。
[0049][附图标记的说明]
[0050]100…预滤器,200…上部框,201…上部肋,202…对电极接触肋,205…纵格子,206…横格子,207、208…侧面部,211…把手部,300…放电电极,301…端子,302…管,303...电线,400…弹簧,400a…弹簧端部,500…右中间框,505…绝缘壁,506…缺口,507…伸出部,508…平坦部,590…凹部,591…标记线,592…标记记号,600…左中间框,605…绝缘壁,606…缺口,607…伸出部,608…平坦部,680…折返部,681…立起部,682…伞部,682 —I…圆弧部,682 — 2…直线部,683…区域,685…立起壁,700…对电极,707…第I连接片,708…第2连接片,709…高压侧供电端子,709a…卡挂部,710…低压侧连接部,731…平板部,731 -1…对电极最上部,732…带部,733…连接部,733R…第I连接部,733L…第2连接部,735…第I突出部,7`36…第2突出部,741…弯折部,742…排列方向,800…下部框,840…低压端子保持部,841…高压端子保持部,842a、842b…排水孔,843…对电极保持部,84七..下部肋,846、847…下部框凸部,851~854…爪,931…平板部,932…带部,933…连接部,1000…放电装置,1500…支承部,1512…格子部,1530…高压基板,1514…卡挂部,1518…板接触部,1519…开口部,1520…上肋,1521…下肋,1522…螺钉固定部,1540…高压基板罩,1560…支承侧低压端子,1570…支承侧高压端子,2000…支承部组件,3000…空调机,3060…热交换器,3061…吸入口,3062…吹出口,3063…送风风扇,3064…空调机用预滤器,3070…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51]实施方式I
[0052]下面,参照附图1~26说明实施方式I的放电装置1000。放电装置1000例如用于空调机内,将空气中含有的浮游菌、病毒灭活。图1是安装着放电装置1000的空调机300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放电装置1000安装于空调机3000的安装状态的图。另外,图2表示从图1的空调机3000上卸下了板3070的状态。图3表示图2的F — F剖面。
[0053]图4是实施方式I中的用于放电、生成电场的放电装置1000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支承部组件2000的分解组装图。支承部组件2000由放电装置1000、支承部1500、与支承部1500相关的高压基板1530、支承侧高压端子1570、支承侧低压端子1560、以及用于将“高压基板1530、支承侧高压端子1570、支承侧低压端子1560”安装在支承部1500上的高压基板罩1540构成。图6是从放电装置1000上卸下了预滤器100和上部框200的状态的放电装置1000的俯视图。图7是相当于图4 (或图6)中的A — A剖面的剖面。如图6、图7所示,放电装置1000的长边侧是左右方向(图6的X方向),短边侧是纵方向(图6的Y方向),上部框200和下部框800重叠的方向是高度方向(图7的Z方向)。
[0054](放电装置1000的构造)
[0055]图4中,从上风侧起(从图中上方起),放电装置1000依次由预滤器100、上部框200、放电电极300、弹簧400、右中间框500 (上侧保持框)及左中间框600 (上侧保持框)、对电极700、金属制的高压侧供电端子709、低压侧连接部710和下部框800构成。预滤器100是在树脂框中埋入成形网而形成的。上部框200是用绝缘性树脂形成的。放电电极300由金属形成,并被施加高电压。弹簧400牵拉放电电极300,由金属形成。右中间框500和左中间框600位于上部框200与下部框800之间。对电极700由金属形成,作为GND电极(0V)。金属制的高压侧供电端子709向放电电极300供给3?7kV的高电压,与高压基板1530连接。低压侧连接部710与GND线(未图示)连接。下部框800由绝缘性树脂形成。
[0056](放电装置1000的功能说明)
[0057]如图4所示,放电装置1000是基本上只由放电电极300和对电极700构成的带电装置。放电装置1000不具有集尘部。如图7所示,空气流从上部框200的上方流入,通过由放电电极300和对电极700形成的“放电空间和电场空间”(图12 (b)的电线303的周围),穿过下部框800的下方。浮游病毒、浮游菌在通过这些空间时接受放电而被灭活。所谓接受放电是指空气中的成分被高电压激发而一边携带能量一边碰撞的意思。另外,菌同时接受高电场时,在菌的细胞膜上产生极化电极以在内部形成了细孔后,成为不能修复的孔,所以,细菌容易被灭活。另外,病毒也同样地受到电场影响,强烈地受到放电影响,容易被灭活。因此,即使是不具有集尘部而仅由放电电极300和对电极700构成的带电装置,虽然其集尘力比由带电部和集尘部构成的二级式集尘机差,但是,对通过的病毒、细菌有强烈的影响。因此,放电装置1000能高效率地将通过的病毒、细菌灭活。
[0058](放电装置1000的压力损失)
[0059]放电装置1000的构造,如上所述,只是带电装置,所以,与由带电装置和集尘装置构成的二级式空气清洁装置不同,其进深厚度薄(图7中的高度Z小),而且压损非常低。在放电装置1000中,压力损失在lm/s的风速时为IPa左右。该压力损失是中等性能过滤器的约1/10,是HEPA过滤器的约1/30,是低压损体。
[0060](放电装置1000的效果:节省空间和低压损的改善)
[0061]图3所示的空调机3000具有吸入口 3061、吹出口 3062、热交换器3060和送风风扇3063。空调机3000,作为送风风扇3063,搭载贯流风扇。像空调机3000这样的、安装着送风风扇3063尤其是搭载着贯流风扇的空调机,其压力损失低。因此,把放电装置1000设置在热交换器3060的上游侧且在吸入口 3061侧的粗网眼空调机用预滤器3064的下游侧这样的结构,有利于降低压力损失。图3中的箭头3011表示空气的流动。通过将放电装置1000设在吸入口 3061与热交换器3060之间,不妨碍空调机3000的空气动力性能,能将浮游病毒、浮游菌灭活,将清洁的空气从吹出口 3062吹出。
[0062](放电装置1000的效果:配置在热交换器3060的上游)
[0063]另外,即使像放电装置1000这样的、只是带电装置,也能使灰尘带电,使其吸附到设置在下游的热交换器3060上。另外,由于通过将放电装置1000设置在热交换器3060的上游而不受到通过热交换器3060后的相对湿度高的空气的影响,所以,不会因水引起异常放电,安全性高。另外,由于设置在预滤器3064的下游,所以,高压和低压电极之间不容易被大的尘埃堵塞。
[0064](支承部1500)
[0065]在放电装置1000设置在空调机3000内时,如图2、图5所示,设置在支承部1500,该支承部1500设置在热交换器3060的上游侧。支承部1500收纳高压基板1530、与高压基板1530连接的支承侧高压端子1570、与高压基板1530连接的支承侧低压端子1560。放电装置1000,经由支承侧高压端子1570和支承侧低压端子1560,设置在支承部1500。另外,在支承部1500的背面侧,在多个部位设有卡挂部1514。通过将卡挂部1514放在或者挂在制冷剂配管(未图示)的管子上,支承部1500被固定在热交换器3060上。
[0066](支承部1500和板3070的安装关系)
[0067]如图5所示,支承部1500,在其右端部有螺钉固定部1522,用螺钉固定在热交换器3060右端的螺钉固定部上。另外,在支承部1500的左端部,具有位于空调机3000的大致中央(图2)的板接触部1518。在覆盖热交换器3060的板3070 (图1)的里侧,在与热交换器3060相向的面上,形成了与板接触部1518的形状吻合的凹部3071 (未图示)。使板凹部3071接触板接触部1518,用形成在板3070上的凹部3071将支承部1500的左端固定住,使其不朝高度方向浮起。这样,支承部1500的右端螺纹固定在热交换器3060的右端,左端由凹部3071固定。因此,在把放电装置1000从支承部1500上卸下时,支承部1500不会偏离热交换器3060。另外,由于支承部1500的两侧均被固定住,所以,能容易地把放电装置1000从支承部1500上拔出。在支承部1500的放电装置1000的设置部分与板接触部1518之间,通过设置四边形的开口部1519来降低压力损失。形成开口部1519的上肋1520和下肋1521,相对于下部框800倾斜,相对于来自吸入口的空气流方向大致平行地倾斜。另外,相对于竖直方向大致平行地倾斜。通过制成这样的构造,也能降低上下肋的压力损失。
[0068](上部框200的把手部211)
[0069]如图4所示,在上部框200,设有用于用手抓住放电装置1000而将其从支承部1500上取下的把手部211。把手部211在上部框200的下端部形成为U字形。另外,为了便于抓住、便于将手伸到里侧、为了使手大的人也能将手伸进,在放电装置1000的把手部211上不设置格子。但是,由于把手部211上不设置格子,在搭载着放电装置1000的空调机3000中,存在手接触到放电装置1000后部的热交换器3060而受伤的可能性。为此,在设置放电装置1000的支承部1500侧,设置了具有多个纵格子的格子部1512。这样,手不会因热交换器3060而受伤。另外,与在把手部211设置格子时相比,由于设置格子的部分低(由于靠近热交换器侧),所以,便于手伸到里面,装卸容易,另外,把格子部1512的格子配置成比支承部1500的下端部高度稍低(靠近热交换器配置),这样,手能伸进里面,装卸更加容易。
[0070](卡挂部1514)
[0071]在支承部1500的格子部1512的背面侧,设有与格子部1512 —体形成的卡挂部1514 (图5中表示了 2个部位)。通过将卡挂部1514放在或挂在制冷剂配管的管子上,作为组装时的标记,组装容易。尤其是,由于把卡挂部1514设在位于支承部1500下侧的格子部1512的里侧,所以组装时容易看见,可以从位于前面上部的热交换器3060下端的弯折部跟前、朝着上部热交换器3060的上侧容易地按顺序安装支承部1500。另外,在把放电装置1000从支承部1500上卸下时,由于支承部1500的下部是被固定的,所以,支承部1500下部不会上浮,放电装置1000的装卸容易。把卡挂部1514放在或挂在位于前面上部的热交换器3060的最下的管子上,组装容易。
[0072](预滤器100、下部框800)
[0073]把网埋入成形到树脂框而形成的预滤器100 (图4),用每I平方英寸纵横各30根的粗网防止粗大的污物流入放电装置1000内。在上部框200设有手指不能伸进的程度的多个格子,在能使空气通过的同时防止使用者从上方碰到放电电极300、对电极700。在下部框800,也设有手指不能伸进的程度的多个格子,使空气通过。在下部框800设有下部肋844(图17)。如图4所示,在下部框800上设置着对电极700,下部框800保持对电极700。另外,在下部框800分别形成有低压端子保持部840 (图16)、高压端子保持部841 (图16)各自的肋(图17),保持高压侧供电端子709、低压侧连接部710。
[0074](右中间框500、左中间框600)
[0075]如图4所示,在上部框200与下部框800之间,设置了右中间框500和左中间框600。右中间框500和左中间框600,从上方推压并固定已被设置在下部框800上的对电极700的连接部733 (图4,后述)。下文中,表述二个中间框时仅记载为中间框,要区分地表述时分别记载为右中间框500、左中间框600。中间框具有用于将线状的放电电极300折返的折返部680 (图14,后述),挂住线状的放电电极300,使其转换180度方向。
[0076]图6是放电装置1000的俯视图。图7表示图6中的A — A剖面。对电极700与放电电极300相向,并保持预定距离地与放电电极300平行配置。在下部框800的肋(高压端子保持部841、图16、图17)上,固定高压侧供电端子709。高压侧供电端子709具有一个部位的高压电源侧的接点部和2个部位的弹簧固定部。高压侧供电端子709由厚度0.5t左右的不锈钢等制成,弹簧400的端部挂在切成V字形的卡挂部709a (图4)上(图6)。高压侧供电端子709 (图4)被中间框背面压接固定在下部框800侧。卡挂部709a从中间框的缺口部分,在放电装置1000的高度方向露出。
[0077]图4和图21所示的放电电极300是截面为圆形或长方形(矩形)的电线(线状体)。如图21所示,放电电极300具有端子301、软管302和电线303。如图21所示,端子301和软管302设在电线303的两端。放电电极300,如图6、图14所示,电线303在中间框的折返部680 (图14)折返,如图6所示,两端的端子301分别经由弹簧400挂在高压侧供电端子709的卡挂部709a上。来自高压基板1530的高压线经由高压侧供电端子709连接在放电电极300的各端子301上。如图6所示,通过折返,电线303在放电装置1000的左右方向形成多行。图6中是4行。放电电极300的材料使用钨、铜、镍、不锈钢、锌、铁、钥等金属、或者以这些金属为主要成分的合金、或者在这些金属的表面镀了银、金、白金等贵金属而成的材料来形成。
[0078](放电电极300的端部)
[0079]如上所述,在放电电极300的端部,安装着用于挂住弹簧400的环状端子301 (图
6、图21),被弹簧400张拉而不下垂。如图21所示,通过利用由端子301夹住放电电极300的电线303后施加压力而进行的铆紧方法或者利用由施加的电流将端子301熔融的点焊接等,如图6所示地将端子301与电线303接合或保持。另外,放电电极300,经由左中间框600或右中间框500,如图6、图14所示,每折返一次,增加一行线,共折返多次,折返时,由左中间框600和右中间框500的折返部680支承。
[0080]放电电极300的电线303的材料,为了具有强的拉伸强度,与灯泡的灯丝同样地,多采用钨(元素记号:W)。另外,端子301的材料,从通用性考虑,多采用不锈钢。其中,多数把最通用的SUS304作为材料使用。电线303和端子301用铆紧方法或点焊等固定,以便即使用弹簧等张拉也不断开。但是,由于钨和SUS304的电位差在+ 0.36伏以上,所以,当高湿度环境、特异的加速因素作用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种金属接触腐蚀。在该材料的组合中,由于钨侧是低电位(负电位),所以,产生了不同种金属接触腐蚀时,钨侧形成为WO4 (2_)等氧化物而溶解,最后断线而失去功能。另外,由于WO4 (2_)的溶解度非常大,所以,溶解到附着在电线303表面的水分中,电线303表面的离子电流增加(使导电率增加),加速了钨的腐蚀。
[0081]为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300中,端子301的材料采用锡(元素记号:Sn)、镍(元素记号:Ni)、或者在不锈钢等制作的端子301的表面镀锡、镀镍。这样,用锡或镀锡制作的端子301时,钨和端子301的不同种金属间的电位差,从+0.36伏缩小到一 0.11伏。另夕卜,用镍或镀镍制作端子301时,电位差缩小到一 0.01伏。无论哪种情形,电位差都减小很多,成为非常不容易产生腐蚀的电位。另外,由于端子301侧是低电位(负电位),所以,端子301成为牺牲电极,钨侧不会腐蚀。由于锡、镍的氧化物的水溶解度小,所以,即使在环境因素、水分共存的条件下也不会促进腐蚀。用钨制作电线303,用锡、镍、镀锡金属、镀镍金属制作端子301,可以降低断线的概率,可长期放心地使用放电电极300。
[008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300中,如图21所示,采用内面粘接型软管,用软管302,与钨和端子301的整个接合部密接并将其覆盖。内面粘接型软管是具有外层和内层的内外两层构造,例如,外层由软质聚烯烃树脂等制成,内层具有热融接性粘接剂层。从离子电流抑制方面考虑,优选不要采用氯乙烯等混入了离子成分的材料。另外,通过采用在100°C时收缩60%以上的热收缩材料,可以使软管302密接固定。在覆盖钨和端子301的接合部的位置,进行加热,将软管302固定。通过使软管302的长度比钨和端子301的接合部长,可以切实地用软管302覆盖接合部。
[0083]软管302的内层采用混合了硅酮、环氧等防水成分的粘接剂,可以防止作为腐蚀等的加速因素的水分进入,所以,抗腐蚀性非常强。由于内层采用粘接剂,所以,即使电线303开始腐蚀而要从端子301脱离,借助粘接剂的作用,也不会错位,不会断线而发生脱离,可以长期地把电线303保持在端子301的规定位置。
[0084]另外,通过用软管302覆盖端子301,在组装时握住软管302,可容易地把电线303组装到装置上。另外,在用铆紧或点焊等连接的端子301附近,电线303的弯曲强度低,朝任意方向弯曲或扭转等,容易断线。但是,通过用软管302覆盖端子301,可提高弯曲强度,即使把电线303朝任意方向随意弯曲也不会断线。
[0085]软管302不是内面粘接型时,虽然没有防水作用,但是弯曲强度改善。这时,同样地,采用热收缩材料,利用热收缩,把宽度比电线303大很多的端子301侧与软管302固定。虽然也可以将两者热收缩,但是,通过不使电线303侧热收缩,一方不形成为固定端,可容易地得到弯曲强度的改善效果。
[0086]如上所述,电线303采用钨,端子301采用锡或镍、或镀锡金属、镀镍金属,用软管302覆盖端子301。这样的构造,可以降低放电电极300中断线的概率,可以长期放心地使用放电电极300。
[0087](对电极700的材质等)
[0088]对电极700用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另外,也可以采用含有碳等且电阻值低至IO4Q/cm左右的导电树脂。对电极700用焊接、铆紧等连接,或者经由一体形成的低压侧连接部710 (图4)连接地线(GND)。对电极700是把分别制成的多个平板平行地配置,将其分别与金属板等连接,但是,需要多个固定部,而且组装费时间。因此,对电极700,尤其是想要制作成小而薄时、或者希望批量生产性好、能低价地制作时,优选用一个零件(一个部件)构成。导电树脂存在着接地不良、价格高的问题,所以,优选用金属(一块金属板)制作。
[0089](对电极700的构造)
[0090]对电极700,如图8所示,由平板部731、带部732和连接部733构成。如图8所示,平板部731是用虚线999包围的部分,带部732是用虚线998包围的部分,连接部733是用双点划线997包围的部分。带部732,是为了明确与图10 (后述)的对电极不同而记载的,实际上是平板部731的一部分。对电极700,如图8所示,是由在平板部731的左右方向两侧将多个平板部731在纵方向连接的连接部733构成的。即,平板部731是大致平行地排列着的长条形,并且是平板形状。连接部733由第I连接部733R和第2连接部733L构成。第I连接部733R将多个平板部的长条形状中的一方端部相互连接。第2连接部733L将多个平板部的长条形状中的另一方端部相互连接。把第I连接部733R和第2连接部733L两者统称为连接部733。
[0091]第I连接部733R具有各平板部731的第I突出部735和每个相邻平板部731之间的第I连接片707。第I突出部735,从每个平板部731的长条形状中的一方端部下方,朝长度方向突出。第I连接片707,从相邻平板部731彼此之中的、多个平板部依次排列的排列方向742 (图8)跟前侧的第I突出部735的上端,与相邻平板部731中的第I突出部735的下端连接。第2连接部733L也与第I连接部733R同样地,具有第2突出部736和第2连接片708。
[0092]图12 (a)、(b)均是相当于图8中C 一 C剖面的剖面。
[0093]如图12 (b)所示,至少一个第I连接片707具有弯折部741。该弯折部741,从第I突出部735的上端,在与相邻第I突出部735的下端连接的途中,朝下方侧凸出。同样地,至少一个第2连接片708,也具有朝下方侧凸的弯折部741。图12 (a)表示没有弯折部741的情形。与图12 (a)相比,如图12 (b)所示,将放电电极300与连接部733的距离拉远,可以避免放电电极300与连接部733之间的异常放电和不必要的放电,可形成稳定的放电、电场。虽然图12 (b)的构造优选,但也可以采用图12 Ca)的构造。
[0094]如图12(b)所示,对电极700的连接部733,在剖面中,具有朝上部框200侧(上方侦D凸的上部弯折部751和朝下方侧凸的弯折部741。
[0095]在图10所示的、已往的把平板部931 (与平板部731对应)从较大的板上切起的构造中,存在着带部932 (图11)。该带部932是从金属板上切起平板部931后残留的部分,在纵方向与平板部931相连,在水平方向与连接部933 (与连接部733对应)相连。
[0096]图11 (a)是图10中的D — D剖面(中央部)。图11 (b)是从图10的C方向看的侧面图(表示连接部933)。图11 (a)中表示了风的方向901。
[0097]已往的带部932,如图11所示,相对于风的流入角度形成为壁,所以,产生大的压力损失,使空调机的消耗电力增加。从降低压力损失方面考虑,优选是没有带部932。但是,用一个零件(一块金属板)制作对电极700时,存在制造中会产生带部932的课题。为此,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图8、图9的形状。
[0098]图9 (a)是图8的B — B剖面(中央部),图9 (b)是图8的C 一 C剖面(连接部)。图9 Ca)中表示了风的方向701。
[0099](对电极700)
[0100]另外,在放电装置1000中,为了降低平板部731的压力损失,考虑到风的流入方向,使对电极700的平板部731相对于下部框800的面,倾斜角度0 (图7)。使平板部731相对于上部框200和下部框800的开口面倾斜一定角度0,这样,安装在下部框800上的对电极700的平板部731的倾斜不阻碍风的流动。对电极700的平板部731的角度0,最为优选的是平行于风的流入角度9 (w) ( 0 (w) = 0)。如果对电极700的平板部731的角度e,相对于风的流入角度e (W)为0° (平行)以上30°以下,则可以无视压力损失的影响。反之,如果平板部731的角度0相对于风的流入角度0 (W)比30°还大,则明显地使空调机3000的消耗电力增加。具体地说,如果能将搭载产品时对风的阻碍引起的消耗电力增加,在最大风量时抑制在IW以下,可认为影响小。
[0101](放电电极300的形状)
[0102]放电电极300,当电线截面是圆形时,截面直径是<p0.05~ 0.10mm左右。放电电极300被施加了高电压时,若局部电场强度超过了 lOkV/cm,则生成360度方向的放射状放电及电场。电线303的直径越小,电场强度越高,越容易放电、生成电场。但是,截面积小时,拉伸强度变弱,容易断线。
[0103](电线303是矩形截面时)
[0104]与之相对地,采用电线截面由长边和短边构成的矩形形状的放电电极300时,长边是0.1?1.0mm,短边是0.01?0.2mm。截面为矩形的电线303时,由于短边比长边短,所以,电场集中在短边,放电多从短边附近产生。由于短边是2个部位,所以,从2个部位放电。
[0105](电线303的长边/短边之比)
[0106]长边与短边的比(长边/短边)是I?10左右。将该比加大,短边保持小尺寸(保持容易放电),可加大截面积,所以,具有在保持放电的同时提高拉伸强度而不容易断线的效果。另外,将该比加大,短边保持小尺寸(保持容易放电),可增大截面积,所以,可以获得产生电场的部分增大、电场更加大的效果,以及从放电电极300到对电极700的平均电场强度增加的效果。因此,通过电场空间时的浮游病毒、浮游菌的灭活效果增加。
[0107]放电电极300的电线303相对于对电极700的配置如下。如图12 (b)所示,配置电线303,使得矩形的长边与下部框800垂直(图12 (b)Z方向),短边与下部框800成水平(图12 (b)的X方向)。即,平板部731相对于下部框800倾斜角度0,而放电电极300相对于下部框800不倾斜地设置成大致垂直(平行)。
[0108]平板部相对于假想基准面752 (图7)倾斜预定的角度0,该假想基准面752与把排列方向742作为法线方向的假想面正交。如图12 (b)所示,放电电极的电线303被配置成其矩形的短边与假想基准面752大致平行。利用这样的电线303的配置,电线303不容易断,并且电场强度高。[0109](电线303的尺寸)
[0110]电线303的截面积大时,手容易捏住放电电极300的电线,张拉、弯折组装时容易。具体地说,长边/短边为3以上、长边为0.2mm以上、短边为0.03mm以上、截面积为0.01mm2以上时,能获得不容易断线、组装容易、容易在短边2b产生放电的效果。长边/短边为6以上、长边为0.3mm以上、短边为0.04mm以上、截面积为0.015mm2以上时,与已往圆形截面的放电电极相比,能获得明显地不容易断线、组装容易、在短边2b容易产生放电的效果。此时,如果短边不在0.1mm以下,则电场不集中在短边,所以,短边优选为0.04mm以上0.1mm以下。如果长边不在0.6mm以下,则电场不集中在短边,为了得到相同的放电电流,需要7kV以上的大电压,所以,长边优选在0.3mm以上0.6mm以下。在这样的条件下,可用6kV以下放电,可低价格地构成高压电源。已往一般圆形截面的放电电极的半径是0.1mm,截面积是0.0076mm2,所以,上述板状的放电电极具有约2倍的截面积。因此,拉伸强度增大,不容易断线。
[0111]另外,与圆形截面相比,矩形截面的截面积大时,在相同电压下,电荷量增加,空间的平均电场强度增高2~4成,对病毒、菌的灭活效果增高。
[0112]另外,已往的圆形截面电线的电极,因放电、尘埃、水分、环境因素而老化,从而从整个周围开始腐蚀。但是,做成长边/短边为3以上的形状,因应力的作用,从放电集中的短边附近开始腐蚀。即使从短边侧腐蚀,由于不从长边侧侵蚀,所以,与圆形截面相比,不容易断线。因此,耐环境能力高,能长期稳定地使用。
[0113](电线303的圆角)
[0114]放电电极300的角部即短边和长边相交的圆角,也就是角部R1,其半径为0.0Olmm ~0.1mm。[0115]即,0.0Olmm≤Rl≤0.1mm。另外,Rl小时,电场集中在短边,所以,Rl优选在0.01mm 以内。
[0116]SP,优选是 0.0Olmm ≤Rl≤ 0.01mm。
[0117](上部框200的上部肋201、下部框800的下部肋844)
[0118]图7表示对电极700的平板部731相对于下部框800的面倾斜角度0时的对电极700的详细图。下面,说明这时的降低压力损失的方法和固定方法。图23是表示对电极700的平板部731与上部肋201及下部肋844的关系的图。在上部框200上具有上部肋201(图25),该上部肋201 —体地安装在上部框200上并支承对电极700。上部肋201,从上部框200朝着高度方向的下方、从上部框200垂直地伸出。下部框800形成有下部肋844(图16、图17)。该下部肋844—体地安装在下部框800上并支承对电极700。下部肋844,从下部框800朝高度方向的上方、从下部框800垂直地伸出。
[0119]另外,位于对电极700的连接部733下部的下部框800,形成为与连接部733的弯折形状大致相同的、与弯折形状对应的形状(下侧保持部801、图4)。具体地说,下部框800形成了与连接部733 (第1连接部733R、第2连接部733L)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下侧保持部801 (图4),由下侧保持部801从下侧支承对电极700的连接部733 (第I连接部733R、第2连接部733L)。
[0120](平板部731的按压方法)
[0121]如前所述,对电极700的平板部731,相对于下部框800的面,配置成预定角度0(图7)。如图23所示,平板部731被上部框200的上部肋201和下部框800的下部肋844这两个肋夹入固定。另外,图23是表示图17的箭头Y上的、平板部731与上部肋201及下部肋844的关系的图。上部肋201 (图25)与下部肋844是类似形状。因此,即使当平板部731因成形误差、组装时的接触等原因而使得平板部731相对于下部框800的角度0有偏差时,也能将平板部731矫正成为“预定的角度0”。另外,具有即使长年使用、角度也不会下垂的效果。对电极700的平板部731、带部732和连接部733设置在下部框800上。这时,使左右两端的连接部733 (图8)与下部框800充分接触,用右中间框500、左中间框600从上方按压。另外,由于下部肋844 (图16、图17)设置在下部框800的格子上(图17),所以,不造成压力损失。
[0122](对电极700的形状)
[0123]如图8所示,对电极700是,在与平板部731同高或者在高度方向上位于平板部731下部的连接部733处弯折,切起平板部731 ;纵方向最上部的平板部731向从纵方向的上部朝着下部的方向弯折;纵方向最下部的平板部731向从纵方向的下部朝着上部的方向弯折。这样,在纵方向的两端侧,不形成带部732,减少压力损失。因此,空气动力性能好,室内送风风扇的消耗电力降低。
[0124](对电极700:偶数)
[0125]平板部731的片数是偶数时,向从纵方向的上部朝着下部的方向弯折的平板和向从纵方向的下部朝着上部的方向弯折的平板,形成为一对,将多对连接到连接部733上而形成。这样地形成时,在纵方向的两端侧,没有带部732,压力损失减少。因此,空气动力性能好,室内送风风扇的消耗电力降低。
[0126](对电极700:奇数)。
[0127]另一方面,平板部731的片数是奇数时,向从纵方向的上部朝着下部的方向弯折的平板和向从纵方向的下部朝着上部的方向弯折的平板,形成为一对,将多对连接到连接部733上而形成,不与纵方向最上部的平板731成一对的一片平板部731向从纵方向的上部朝着下部的方向弯折,或者,不与纵方向最下部的平板731成一对的一片平板部731向从纵方向的下部朝着上部的方向弯折。这样,在纵方向的两端侧不形成带部732,压力损失减少。因此,空气动力性能好,室内送风风扇的消耗电力降低。
[0128](对电极700)
[0129]如果不在与平板部731同高或者在高度方向位于平板部731下部的连接部733处弯折地切起平板部731,而是在平板部731的途中弯折时,就会产生带部732。另外,纵方向最上部的平板部731不向从纵方向的上部朝着下部的方向弯折时,纵方向最下部的平板部731不向从纵方向的下部朝着上部的方向弯折时,也同样地会产生带部732,所以,压力损失增加,并且纵方向的长度尺寸也增加了相当于带部732的尺寸,空间性差。另外,如果不连接平板部731而分为多个零件时,则生产成本增加。
[0130](对电极700)
[0131]另外,对电极700是设置并保持在下部框800上,通过用位于对电极700上部的框(中间框或上部框200)的下面从高度方向的上方按压对电极700,可以使对电极700不能在上下方向活动地固定。这时,中间框或上部框200按压电极700的左右方向两端附近,从而中间框或上部框200本身不妨碍风的通过。[0132]如图4所示,用图13所示的右中间框500、左中间框600,将对电极700的连接部733 (第I连接部733R、第2连接部733L)覆盖以使其不露出并绝缘。连接部733设置在下部框800上。
[0133]在位于对电极700的连接部733上部的右中间框500、左中间框600上,也与下部框800同样地,形成了具有与连接部733 (第I连接部733R、第2连接部733L)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上侧保持部501、601 (图4),如图4所示,用上侧保持部501、601从上侧保持对电极700的连接部733 (第I连接部733R、第2连接部733L)。这样,用右中间框500、左中间框600和下部800从上下夹入并固定连接部733的弯折形状。
[0134](I)通过这样将连接部733固定,可防止平板部731的角度偏差、长年使用的下垂,可强制地将平板部731的角度固定。因此,将放电电极300和对电极700的平板部731的距离保持一定,可稳定地放电,形成电场。
[0135](2)另外,用中间框覆盖对电极700的连接部733而将放电电极300与连接部733之间绝缘,所以,放电电极300与被中间框覆盖的状态下的连接部733之间的距离即使缩短,也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放电。这样,通过用中间框覆盖连接部733,可以缩短放电电极300与对电极700之间的距离,所以,可以减薄放电装置1000的整体厚度。
[0136]另外,由于放电电极300和连接部733的不必要放电被抑制,所以,可形成稳定的放电场、电场。另外,由于把连接部733和作为放电电极300的保持部的中间框重叠地设置在装置的端部,所以,可以加大宽度方向的开口面积。
[0137]另外,在下部框800,在高压端子保持部841 (图17)上,配置向放电电极300供电的高压侧供电端子709(高压供电部)。如图4所示,右中间框500覆盖高压侧供电端子709的至少一部分。另外,也可以将高压端子保持部841设置在左中间框600覆盖的一侧,用左中间框600覆盖高压侧供电端子709。
[0138]如图13、图18所示,在右中间框500的靠装置中央侧(左中间框600侧)的侧面,形成了从右中间框500的底面垂直立起的绝缘壁505。
[0139](缺口506、606)
[0140]即右中间框500具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壁505。该绝缘壁505沿着大致平行排列的多个平板部731的端部向上方立起,并且形成了供放电电极300穿过的缺口 506。左中间框600也同样地具有绝缘壁605、缺口 606 (图14)。这样,通过在中间框设置绝缘壁,可以扩大放电电极300与连接部733的空间距离、和爬电距离。因此,可以防止不必要的放电,可实现装置的薄型化。右中间框500、左中间框600分别具有的、供放电电极300穿过的缺口 506、缺口 606,为了便于放电电极300穿过,形成为U字形或V字形,如图13所示,其上部开口(开口 506 - 1、开口 606 -1)、下部闭合。图13表示V字形缺口的情形。U字形时,缺口 506、缺口 606的横宽从上部到下部是大致相同的宽度。V字形时,缺口的横宽是从上部(上部框方向)朝着下部(下部框方向)渐渐缩窄。这样,在组装时,放电电极300不会在高于预定高度的位置卡在绝缘壁上。另外,开口也作为标记,组装容易,可用绝缘壁505、605切实防止与对电极700的异常放电。
[0141]另外,如图13所示,右中间框500 (第I上侧框)和左中间框600 (第2上侧框)上的、远离绝缘壁505、605的方向且平板部731的长度方向端部,分别是平坦的平坦部508、608。S卩,右中间框500的右侧端部、左中间框600的左侧端部是平坦的平坦部508、608(图13)。这样,通过把右中间框500的右侧端部、左中间框600的左侧端部制成为平坦状,在进行将放电电极300 (主要是电线303)穿过中间框的组装作业时,不会受到壁、肋的妨碍,把端子嵌入供电部等的组装作业容易。如图13所示,右中间框500的右侧端部、左中间框600的左侧端部的平坦部508、608的高度,比张拉在装置的状态下的放电电极的电线303的高度低(图14、图18)。这样,在用手指捏住并张拉放电电极300的作业时,中间框不妨碍手,组装作业容易。另外,下部框800的右侧端部和左侧端部的高度也比张拉在装置的状态的电线303的高度低。这样,在用手指捏住并张拉放电电极300的作业时,下部框800不妨碍手,组装作业容易。在下部框800的右侧端部和左侧端部设有爪851?854 (图16、图17),中间框嵌入固定在这些爪851?854上,所以,中间框的端部高度比下部框800的端部高度低。由于在下部框800,不能形成装置的横侧面,所以,用上部框200 (图25 (后述)所示的上部框200的侧面部207、208)形成装置的横侧面,将放电电极300张拉后,最后,将上部框200从上方嵌入下部框800,进行固定。
[0142](伸出部507)
[0143]在右中间框500,如图18、图19所示,在绝缘壁505上设置了伸出部507。该伸出部507较之连接部733的下部朝下部框800侧伸出。如图18、图19所示,伸出部507,从绝缘壁505的根部朝下部框800的方向伸出,与下部框800的下部框凸部846 —起,将连接部733与放电电极300隔离开。另外,在左中间框600上,也同样地形成了伸出部607,在左中间框600侧,也形成了下部框凸部846。这样,通过将绝缘壁505、605延长、设置伸出部507、607,可以加大放电电极300与平板部731的空间距离和爬电距离。因此,可切实防止不必要的放电,并可实现装置的薄型化。
[0144]图20 Ca)是与图6同样的放电装置1000的俯视图。图20 (b)是图20 Ca)的
E-E首丨J面。
[0145]图20表示如下结构:通过将低压侧连接部710与高压侧供电端子709之间的空间距离和爬电距离扩大,可防止不必要的放电,并且可实现装置薄型化。其功能与上述伸出部507同样,如图20所示,在下部框800上设置了下部框凸部847,在右中间框500上设置了中间框凸部547。通过将作为绝缘材料的下部框凸部847和中间框凸部547加以组合,将低压侧连接部710和高压侧供电端子709绝缘,可以加大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和爬电距离。
[0146](折返部680)
[0147]如图14所示,左中间框600具有放电电极300 (电线303)折返的折返部680。折返部680的朝上方立起且水平截面为大致U字形的立起部681朝向左侧(X方向且装置外侧的方向)。另外,立起部681中的U字形起始端和结束区域683是大致直线(U字形截面),其方向是平板部731的长度方向(X)方向。另外,折返部680在立起部的上方具有伞部682,该伞部682的前端是圆弧形状,呈锷状地突出。基于以下(I)?(3)等的理由,在放电电极300的组装时借助折返部680,能够顺利地组装放电电极300。
[0148]下面说明(I)?(3)。
[0149](I)折返部680,用伞部682将上侧相对于电线303定位,用电线出口处的肋(立起壁685)限制下侧,这样,将上侧和下侧的限制部分在X方向错开,进行电线303的上下定位。
[0150]如图14所示,折返部680具有立起部681和伞状的伞部682。立起部681从左中间框600立起,其水平截面呈大致U字形。伞部682在立起部681的上端,其前端呈锷状地突出。伞部682的前端形状(锷的前端形状),如图6的左中间框600所示,在X方向的装置外侧形成圆弧形状的圆弧部682 - 1,在X方向的装置内侧形成直线形状的直线部682 -
2。在图6的伞部682,用虚线表示电线303,伞部682的圆弧部682 — I相对于立起部681的侧面形成朝X方向的装置外侧突出的锷形状(图14)。另外,直线部682 — 2的结束部分,与立起部681中的平面部(直线部)几乎一致,在该部分不存在锷形状。另外,如图14所示,在X方向的装置内侧的立起部681的端部,形成了从左中间框600立起的板状立起壁685。如图14所示,立起壁685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上端位置,比高度方向(Z方向)的伞部682的圆弧部682 -1的下方更靠下侧(更低)。另外,如图14所示,圆弧部682 — I (锷形状存在的部分)和立起壁685,在左右方向(X方向)是左右的关系。
[0151]在放电装置1000中,折返部680,用X方向左侧的圆弧部682 — I下面和X方向右侧的立起壁685的上端,进行电线303的定位。这样,把电线303的限制部分左右(X方向)错开,例如,与在立起部681的侧面开槽来导引电线303时相比,提高了电线303的安装容易性。另外,放电电极300的高度在上下方向保持为一定,所以,能稳定地形成放电空间和电场空间。
[0152](2)折返部分的伞部682只由多个曲面构成,电线303通过的部位的圆角较大地膨出。因此,电线303不会被卡住。
[0153]S卩,在放电装置1000中,伞部682的圆弧部682 — I视为圆筒的一部分时,侧面的形状只由多个曲面(图14的R1、R2等多个侧面)构成,与电线303通过的区域的立起部681的表面相比,圆角较大地膨出。这样,由于圆弧部682 — I的外缘圆角比立起部681表面大,所以,电线303不卡在圆弧部682 — I。组装时,即使放电电极300的电线303要卡在圆弧部682 — I上,由于圆弧部682 — I只由曲面构成而没有平坦部,所以,电线303不会停留在圆弧部682 - 1,电线303会滑落,所以,电线303不弯折或者不会停留在非所需位置。
[0154](3)另外,伞部682的出口部分(直线部682 — 2)被切成笔直状。因此,电线303不会卡住,能顺利地安装电线303。
[0155]即,在放电装置1000中,如图14所示,直线部682 — 2的装置内侧的结束部分,几乎与立起部681中的平面部(直线部)一致,在该部分不存在锷部。如图13所示,该部分的端部即直线部682 - 2的装置内侧的结束部分的端部端面682 — 2 — I (图13),与立起壁685的靠装置内侧的侧面685 -1 (图13)相连。S卩,端部端面682 — 2 — I和侧面685 —I形成同一个平面。直线部682 - 2的装置内侧的结束部分,与立起部681中的平面部(直线部)几乎一致,在该部分不存在锷部,这样,在结束部分将放电电极300 (电线303)朝向左右方向时,不必避开锷部(锷形状)绕行,也不会卡在锷部上,所以,组装性提高。
[0156](中间框的连接)
[015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右中间框500和左中间框600是分开的部件。但是,也可以设置连接右中间框500和左中间框600的臂,将右中间框500和左中间框600形成为一体。即,将连接左右中间框的臂与装置的长边方向平行地一体设置于左右中间框。在把放电电极300配置在一体化的中间框上的状态下,把配置着放电电极300的中间框,组装入对电极700的上部。在有对电极700的状态下组装入放电电极300时,对电极700成为妨碍而不容易组装。但是,在上述构造中,在只有中间框的状态下,可将放电电极300 (电线303)设置在中间框上。通过在放电电极300和中间框成为一体的状态下组装入装置,组装性提高。[0158]图15是表示安装在放电电极300的端子301上的弹簧400的安装的图。如剖面E-E所示,在弹簧400下侧的右中间框500上形成了凹部590。通过设置比弹簧下侧的右中间框500低一级的凹部590,可以把高度(Z方向尺寸)和宽度(Y方向尺寸)比放电电极300大的弹簧400 (螺旋弹簧)放入高度方向(Z方向)低的一侧。结果,可以降低放电电极300的配置高度。这样,弹簧400不与中间框接触,放电电极300的高度位置不偏离,可得到稳定的放电。另外,由于降低了弹簧400的高度,可以相应地减薄整个装置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厚度,使放电装置1000小型化。如果没有中间框而只有下部框800时,可以将下部框800降低一级,在弹簧400的下部设置凹部590。另外,如图15所示,在凹部590设置了标记线591。标记线591可以是比凹部590更低一级的新的凹部,也可以是I根或2根线。标记线591也可以不在凹部590,而是刻印在弹簧附近的框部分上的标注记号592。标记线591是表示弹簧400的端部正确位置的标记。弹簧400的端部到达凹部590或2根标记线之间。或者,提示弹簧400的端部越过I根线。利用该标记线591,可以在将弹簧400朝左右方向(图15的X方向)移动而进行调节的同时,容易地调节放电电极300的张拉程度。另夕卜,弹簧400的安装部还有一个部位(图6),另一部位弹簧400的安装也同样。
[0159](对电极700)
[0160]如上所述,把平板部731相对于下部框800的角度,作为平板部731的倾斜角度
0。例如,在中间框或上部框200的下面,设置与平板部731的倾斜角度0同样角度的缺口。从高度方向上方按压平板部731的端部,以将平板部731的端部插入该缺口。这样,SP使在平板部731的倾斜角度0因成形误差或组装时的接触等原因偏离了所需方向时,也能把平板部731矫正为所需的角度。另外,具有长年使用、角度也不会下垂的效果。因此,放电电极300与平板部731的极间距离不变化,所以,可稳定地形成所需的放电(放电电流)、电场。在将平板部731相对于下部框800垂直地形成时,在位于上部的框的下面侧,垂直地设置缺口。
[0161]这时,用中间框按压平板部731的端部时,平板部731端部比平板部731低一级。这样,可在比平板部731低的位置,用中间框支承端部。因此,中间框的不设置缺口的部分位于与平板部731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所以,中间框的高度不会朝上方向过度地伸出于平板部731,具有可减小放电装置1000的整体厚度的效果。
[0162](放电电极300的振动防止)
[0163]下面,参照图24说明放电电极300的防止振动的构造。图24表示右中间框500、左中间框600、对电极700、下部框800和放电电极300安装的状态。放电电极300施加高压电,产生放电,所以,由于放电状态、高电压的施加方式、频率,有时引起微振动。另外,由于空调机的压缩机、室内机的振动,该振动传播,有时也引起放电电极300的微振动。该微振动形成共鸣音,可能会发生异常音。另外,有时微振动本身也产生异常音。为此,把用于增强放电电极300的弯曲强度的软管302的位置定位在供放电电极300穿过的缺口 506上。另夕卜,与软管302同高的、供放电电极300穿过的缺口 506的横宽(Y方向的宽度),比软管302的粗细(外径)小。在软管302是热收缩的时,使热收缩后的软管302的外径,比与软管302同高的、供放电电极300穿过的缺口 506的横宽大。即,软管302被缺口 506的横宽部分夹住。这样,用缺口 506夹住软管302的外径,所以,使软管302的一部分与放电电极300所穿过的缺口 506接触。软管302的一部分与放电电极300所穿过的缺口 506接触,可以抑制放电电极300的微振动。通过抑制放电电极300的微振动,具有可切实地不产生异常音的效果。另外,通过防止放电电极300的振动,可以将放电电极300与对电极700的距离保持一定,可稳定地形成放电空间和电场空间。由于放电电极300的电线303非常细,所以,不容易放在缺口 506,但是,通过将软管302放在缺口 506,可以切实地防止放电电极300的振动。为此,如图24、图6等所示,把软管302的位置设在放电电极300所穿过的缺口 506的下端上,将软管302引出到风路(比绝缘壁505的靠绝缘壁605侧的面更靠绝缘壁605侧)。
[0164](对电极700的振动防止)
[0165]下面,参照图25、图26说明防止对电极700振动的构造。图25是表示上部框200的里侧构造的立体图。图26是表示放电装置1000的截面构造的图。对电极700由金属制成。由于物体具有固有的振动,所以,当空调机的压缩机频率连续变化时,某特定的压缩机频率可能会引起对电极700的振动。除了空调机的压缩机以外,室内机的振动等也可能会引起对电极700的振动。对电极700振动时,金属可能会产生称为振动音、共鸣音等的异常音。异常音会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为此,如图25所示,在上部框200的纵格子205的里面,设置对电极接触肋202,使之与对电极最上部731 -1 (平板部731的上端)接触(图26)。对电极最上部731 — I是对电极700的最靠近上部框200的部分,是对电极700的端部、即平板部731的上端。如图26所示,接触方法是使对电极接触肋202稍稍与对电极最上部731 -1重叠而从上方按压,所以产生反力。即,通过使对电极接触肋202和对电极最上部731 -1在组装尺寸上稍稍重叠,对电极700稍稍弹性变形,产生反力(弹性力)。对电极接触肋202压住对电极最上部731 - 1,从而对电极700被固定。这样,可抑制金属形成的对电极700的微振动。通过抑制对电极700的微振动,具有可切实防止异常音的产生的效果。另外,通过防止对电极700的振动,放电电极300和对电极700的距离保持为一定,所以,可稳定地形成放电空间和电场空间。如图25所示,多根对电极接触肋202横穿横格子206,从上部框开口的短边方向的上到下,沿纵方向(Y方向)延伸。通过从上部框开口的短边方向的上到下沿纵方向延伸,可以使对电极接触肋202与多列对电极700都接触。另夕卜,对电极接触肋202在上部框开口的长边方向设有多根(图25中表示了 4根)。对电极接触肋202可以是I根,但是,通过设置多根,与对电极最上部731 -1的接触点数增加,可切实抑制振动。对电极接触肋202与上部框200的纵格子205平行,对电极700与上部框200的横格子206平行,所以,对电极接触肋202和对电极最上部731 — I相差90度方向,呈十字交叉。对电极接触肋202安装在上部框200的纵格子205的里面,与空调机的空气流平行,所以,没有压力损失,不影响空调机的性能。另外,由于在纵格子205的里面,所以,对电极接触肋202不直接造成压力损失。
[016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图12 (b)所示,说明了将连接部733弯折的构造,但是,也可以如图22所示那样,制成连接部733不弯折的构造。图22是表示对电极的另一例的图。
[016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活用例,可组装到室内空调、柜式空调、吸尘器、干手机、空气清洁机、加湿机、除湿机、换气扇、电梯、冰箱、车、电车等产品中使用。通过搭载于这些产品,通过放电装置1000的浮游在室内的菌、霉、病毒等被生成的放电、电场有效除去并灭活,空气变得清洁,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权利要求】
1.一种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对电极,利用一块导电性板状体一体地形成3块以上的平板部、第I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电位是低压侧;上述3块以上的平板部大致平行地排列,呈长条形状且是平板形状;上述第I连接部将上述3块以上的平板部的上述长条形状中的一方端部相互连接;上述第2连接部将上述3块以上的平板部的上述长条形状中的另一方端部相互连接; 放电电极,在相邻的上述平板部彼此之间沿上述长条形状的长度方向配置,是电位比上述对电极高的高压侧的线状体; 下部框,在上述对电极和上述放电电极的下方支承上述对电极,由绝缘材料构成; 第I上侧框,从上方覆盖上述对电极的上述第I连接部,由绝缘材料构成;以及 第2上侧框,从上方覆盖上述对电极的上述第2连接部,由绝缘材料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I上侧框和第2上侧框分别具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壁,该绝缘壁沿着大致平行排列的上述3块以上的平板部的端部朝上方立起并形成了供上述放电电极穿过的缺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部框配置着向上述放电电极供电的高压供电部; 上述第I上侧框和第2上侧框中的任一个覆盖上述高压供电部的至少一部分。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I上侧框和第2上侧框,相对于上述绝缘壁在远离上述绝缘壁的方向且上述平板部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分别是平坦的。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I上侧框和第2上侧框分别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从上述绝缘壁的根部朝上述下部框的方向伸出,和上述下部框一起将上述第I连接部及上述第2连接部从上述放电电极隔离。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I上侧框和第2上侧框分别具有上述放电电极折返的折返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折返部具有立起部和前端为圆弧形的锷部;上述立起部朝上方立起,其水平截面是大致U字形,上述U字形的凸方向是从上述平板部的端部朝着上述长度方向的方向;上述锷部形成在上述立起部的上方。
8.—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记载的放电装置在吸入口与热交换器之间设置在上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
【文档编号】B03C3/47GK203470158SQ201320515404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2日
【发明者】森冈怜司, 古桥拓也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