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细矿物高效分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3078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细矿物高效分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物分级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微细矿物高效分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矿物分级装备较多,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设计样式、工作方法不尽相同。目前矿物分级装备一般采用振动筛,通过筛网的振动进行层层分离,达到分级矿物的目的。但是振动筛的方法也存在诸多弊端:矿料堆积严重,不能完全摊开,分离效果一般;由于矿料的堆积和频繁的振动,筛网容易损坏,需经常更换筛网,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细矿物高效分级装置,本实用新型不但结构简单,而且能够将微细矿物高效分离,分离效果好,工作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细矿物高效分级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分级转筒、入料管;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分级转筒旋转;所述分级转筒呈圆台状,圆台状分级转筒的中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且所述分级转筒的顶部半径小于底部半径;所述入料管插入所述分级转筒中,位于所述分级转筒内侧的所述入料管在靠近分级转筒顶部的位置处设置有配料口;所述分级转筒在其靠近底部的位置处设置有圆环状的分离板,所述分离板两侧的分级转筒筒身上均设置有出料孔,其中靠近所述分级转筒底部的一侧出料孔为极细粒物料出料孔,靠近所述分级转筒顶部的一侧出料孔为细粒物料出料孔。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转轴;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转轴驱动所述分级转筒旋转,所述转轴的输出端与所述分级转筒的顶部一端相连接;所述入料管从所述分级转筒的底部插入分级转筒内部;所述转轴、所述分级转筒以及所述入料管均同轴设置。

优选的,所述入料管的配料口处设有分配器,所述分配器由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匀排布的弧形状管筒组成,弧形状的所述管筒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入料管的轴线。

优选的,所述分级转筒自其顶部到所述细粒物料出料孔位置的筒体内壁上设有螺旋向下的螺旋槽。

优选的,本装置还包括排料器,所述排料器包覆在所述分级转筒的筒体外侧,所述排料器包括用于承接细粒物料出料孔所排出的物料的细粒物料腔体,还包括用于承接极细粒物料出料孔所排出的物料的极细粒物料腔体,所述细粒物料腔体在沿重力方向的下部设有细粒物料出料口,所述极细粒物料腔体在沿重力方向的下部设有极细粒物料出料口。

优选的,所述排料器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壁上设置有沿分级转筒的筒体轴向依次排布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均呈圆环状,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与所述分级转筒筒体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构成转动配合的第一连接轴承、第二连接轴承和第三连接轴承;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套筒和分级转筒共同围合成细粒物料腔体,所述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套筒和分级转筒共同围合成极细粒物料腔体。

优选的,所述细粒物料腔体的腔体中在靠近细粒物料出料孔的位置处设置有圆环状导料板。

优选的,位于所述分级转筒外侧的所述入料管外套有第一转动轴承,所述第一转动轴承的内圈与所述入料管和所述分级转筒底面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承外圈设置在第一轴承座内并与第一轴承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分离板的固定端设置为与所述分级转筒的处于细粒物料出料孔下游的筒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分离板的悬置端向所述分级转筒的内部倾斜延伸设置,且所述分离板的悬置端的倾斜角度可调。

沿所述分级转筒的圆周方向排布的所述极细粒物料出料孔设置为向外凸出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由驱动电机、转轴、圆台状分级转筒、入料管组成的分级装置,能够将微细矿物高效分离,分离效果好,工作效率高。

2)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分配器,使微细矿物能够均匀分散地进入分级转筒,避免了矿料的堆积,为后面的高效分离创造了良好条件。

3)本实用新型中的圆台状分级转筒内部设置有螺旋槽,所述螺旋槽一方面引导物料有序的沿圆周方向向分级转筒的底部移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辅助分级的作用,即粒径较大的细粒物料处于螺旋槽的底部,粒径较小的极细粒物料则处于螺旋槽的上部。从而当分层排布的物料沿着螺旋槽行进至分离板处时,细粒物料进入有分离板和分级转筒内壁围成的区域,进而有细粒物料出料孔排出,而极细粒物料则在分离板的分离和导引下继续向多级转筒的底部移动,最后通过极细粒物料出料孔排出。

4)本实用新型将所述分离板的悬置端设置为倾斜角度可调,则通过调节分离板的悬置端,即可调节所获得的细粒物料的粒径范围,从而实现了更加高效和便于调节的分离效果。

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细粒物料出料口和极细粒物料出料口,使矿物分离之后能够自动实现聚集和回收,节约了大量劳动力,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置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配器A-A截面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驱动电机 20-转轴 30-分级转筒 31-分离板

311-导料板 32-极细粒物料出料孔 33-细粒物料出料孔

34-螺旋槽 40-入料管 41-管筒 50-排料器

51a-第一隔板 51b-第二隔板 51c-第三隔板 52-套筒

53a-第一连接轴承 53b-第二连接轴承 53c-第三连接轴承

54-细粒物料腔体 55-极细粒物料腔体 56-细粒物料出料口

57-极细粒物料出料口 60-第二转动轴承 61-第二轴承座

70-第一转动轴承 71-第一轴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两个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微细矿物高效分级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分级转筒30、入料管40;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分级转筒30旋转;所述分级转筒30呈圆台状,圆台状分级转筒30的中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且所述分级转筒30的顶部半径小于底部半径;所述入料管40插入所述分级转筒30中,位于所述分级转筒30内侧的所述入料管40在靠近分级转筒30顶部的位置处设置有配料口;所述分级转筒30在其靠近底部的位置处设置有圆环状的分离板31,所述分离板31两侧的分级转筒30筒身上均设置有出料孔,其中靠近所述分级转筒30底部的一侧出料孔为极细粒物料出料孔32,靠近所述分级转筒30顶部的一侧出料孔为细粒物料出料孔33。

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10和转轴20;所述驱动电机10通过转轴20驱动所述分级转筒30旋转,所述转轴20的输出端与所述分级转筒30的顶部一端相连接;所述入料管40从所述分级转筒30的底部插入分级转筒30内部;所述转轴20、所述分级转筒30以及所述入料管40均同轴设置。

如图1、2所示,所述入料管40的配料口处设有分配器,所述分配器由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匀排布的弧形状管筒41组成,弧形状的所述管筒41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入料管40的轴线。

如图1所示,所述分级转筒30自其顶部到所述细粒物料出料孔33位置的筒体内壁上设有螺旋向下的螺旋槽34。

如图1所示,本装置还包括排料器50,所述排料器50包覆在所述分级转筒30的筒体外侧,所述排料器50包括用于承接细粒物料出料孔33所排出的物料的细粒物料腔体54,还包括用于承接极细粒物料出料孔32所排出的物料的极细粒物料腔体55,所述细粒物料腔体54在沿重力方向的下部设有细粒物料出料口56,所述极细粒物料腔体55在沿重力方向的下部设有极细粒物料出料口57。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排料器50包括套筒52,所述套筒52的内壁上设置有沿分级转筒30的筒体轴向依次排布的第一隔板51a、第二隔板51b和第三隔板51c,所述第一隔板51a、第二隔板51b和第三隔板51c均呈圆环状,所述第一隔板51a、第二隔板51b和第三隔板51c与所述分级转筒30筒体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构成转动配合的第一连接轴承53a、第二连接轴承53b和第三连接轴承53c;所述第一隔板51a、第二隔板51b、套筒52和分级转筒30共同围合成细粒物料腔体54,所述第二隔板51b、第三隔板51c、套筒52和分级转筒30共同围合成极细粒物料腔体55。

如图1所示,所述细粒物料腔体54的腔体中在靠近细粒物料出料孔33的位置处设置有圆环状导料板311,所述分离板31和导料板311可以制作成整体状结构。

如图1所示,位于所述分级转筒30外侧的所述入料管40外套有第一转动轴承70,所述第一转动轴承70的内圈与所述入料管40和所述分级转筒30底面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承70外圈设置在第一轴承座71内并与第一轴承座7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分离板31的固定端设置为与所述分级转筒30的处于细粒物料出料孔33下游的筒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分离板31的悬置端向所述分级转筒30的内部倾斜延伸设置,且所述分离板31的悬置端的倾斜角度可调。

如图1所示,沿所述分级转筒30的圆周方向排布的所述极细粒物料出料孔32设置为向外凸出状,这种向外凸出状的设计结构能够容纳更多的物料。

如图1所示,所述转轴20外套有第二转动轴承60;所述第二转动轴承60内圈与所述转轴20固定;所述第二转动轴承60外圈在第二轴承座61内并与第二轴承座61固定连接。

下面结合具体的工作过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使用时,利用入料泵将物料输送到入料管40,物料通过入料管40进入分配器,通过分配器中的弯弧状的管筒41喷射到分级转筒30内;与此同时,驱动电机10开始工作,驱使转轴20高速旋转,转轴20带动分级转筒30旋转,物料在离心力作用下向分级转筒30的筒壁运动,粒径较大的细粒物料由于离心力最大,被旋转到螺旋槽34的最外层,粒径较小的极细粒物料则运动至螺旋槽34的相对朝向转筒内侧的区域。

由于分级转筒30呈圆台状,物料在向螺旋槽34出口运动时,粒径较大的细粒物料和粒径较小的细粒物料由于离心力大小差别明细,因此二者的区分也越发明显。当物料运动到螺旋槽34出口时,由于分离板31的设置,紧贴分级转筒内壁的细粒物料进入分离板31和分级转筒30内壁所围成的区域,由于分离板31也处于旋转状态,则细粒物料在离心力作用下通过细粒物料出料孔33被甩出分级转筒30,通过引料板311进入细粒物料腔体54,最后经细粒物料出料口56排出;粒径较小的极细粒物料则被分离板31隔开进入分级转筒30的底部,在离心力作用下向筒壁运动,从外凸状的极细粒物料出料孔32被甩出分级转筒30,进入极细粒物料腔体55,最后经极细粒物料出料口57排出,由此达到细粒物料和极细粒物料的分离。

通过调节分离板31的悬置端的倾斜角度,可以获得更大的粒径选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