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加工用静电除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7307发布日期:2018-12-11 20:44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加工用静电除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茶叶加工用静电除杂装置。



背景技术:

静电除尘是常规除尘方法的一种,含尘气体经过高压静电场时被电分离,尘粒与负离子结合带上负电后,趋向阳极表面放电而沉积。在冶金、化学等工业中用以净化气体或回收有用尘粒,利用静电场使气体电离从而使尘粒带电吸附到电极上的收尘方法,在强电场中空气分子被电离为正离子和电子,电子奔向正极过程中遇到尘粒,使尘粒带负电吸附到正极被收集。

在现代茶叶的除杂工艺上,部分企业和个人也逐渐开始使用静电除杂来对茶叶进行除杂作业,但由于茶叶通常量比较大且琐碎,一般的静电除杂设备往往不便使用,现有的静电除杂设备在对茶叶进行除杂时,也极易因茶叶的相互堆积粘连而导致除杂不完全,降低了茶叶除杂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茶叶加工用静电除杂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茶叶加工用静电除杂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回收机构,所述机体内设有圆柱形腔室,所述圆柱形腔室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多块电热板,所述机体内设有吹风机构,所述吹风机构的一端与圆柱形腔室连通设置,所述圆柱形腔室内设有吸附机构,所述吸附机构的一端贯穿圆柱形腔室的内壁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圆柱形腔室的顶部设有内外连通的进料孔,所述圆柱形腔室的底部设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位于回收机构的正上方,所述机体内设有进料机构,所述进料机构的一端贯穿进料孔的内壁并延伸至其内部,所述机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斗,所述进料斗与进料孔上下连通。

优选地,所述回收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机体下端的多块支撑板,多块所述支撑板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底座,多块所述支撑板的侧壁上均水平设有左右贯穿的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与之相匹配的滑块,所述机体的下方设有收集盒,所述收集盒的前后两端侧壁分别与多块滑块的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吹风机构包括设置于机体内并与圆柱形腔室左右连通的进风孔,所述进风孔内设有风扇,所述风扇的四边侧壁均与进风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进风孔远离圆柱形腔室的一侧设有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靠近机体的一端与机体的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过滤机构包括设置于进风孔远离圆柱形腔室一侧的金属滤网,所述金属滤网的一端侧壁与机体的侧壁相抵接触,所述金属滤网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均设有左右连通的第一通孔,两个所述第一通孔内均贯穿设有第一螺栓,所述机体的侧壁上设有两个与两个第一螺栓相匹配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与第一螺栓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吸附机构包括水平设置于圆柱形腔室内的薄壁铁筒,所述薄壁铁筒的一端贯穿圆柱形腔室的内壁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薄壁铁筒位于圆柱形腔室外的一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侧壁上设有多个前后连通的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内均贯穿设有第二螺栓,所述机体侧壁上设有多个与多个第二螺栓相匹配的第二螺纹槽,所述第二螺纹槽与第二螺栓螺纹连接,所述薄壁铁筒内设有静电发生器,所述静电发生器的侧壁与薄壁铁筒的内壁相抵接触,所述静电发生器的一端侧壁与固定板的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进料机构包括设置与机体内的方形腔室,所述方形腔室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上同轴固定连接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贯穿方形腔室的内壁并延伸至进料孔内,所述旋转杆位于进料孔内的部分固定套设有转筒,所述转筒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块旋转板,多块所述旋转板远离转筒的一端侧壁均与进料孔的内壁相抵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的圆柱形腔室、吹风机构和电热板及吸附机构的配合,以达到将进入圆柱形腔室内的茶叶进行反复的循环烘干,使得其表面附着的灰尘或其他杂质掉落脱离并被吸附收集,防止茶叶相互堆积粘附,提高了对茶叶进行静电除杂的效率,同时可对茶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烘干。

2、通过设置的进料机构,以达到便于将近料斗中的茶叶严格按照设定的批量分批进行静电除杂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茶叶加工用静电除杂装置的透视图;

图2为图1的右侧透视图。

图中:1机体、2回收机构、3圆柱形腔室、4吹风机构、5吸附机构、6进料孔、7出料孔、8进料机构、9进料斗、10支撑板、11底座、12滑槽、13滑块、14收集盒、15进风孔、16风扇、17过滤机构、18金属滤网、19连接板、20第一螺栓、21薄壁铁筒、22固定板、23第二螺栓、24静电发生器、25方形腔室、26驱动电机、27旋转杆、28转筒、29旋转板、30电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茶叶加工用静电除杂装置,包括机体1,机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回收机构2,回收机构2包括固定连接于机体1下端的多块支撑板10,多块支撑板10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底座11以保持机体1的稳定,多块支撑板10的侧壁上均水平设有左右贯穿的滑槽12,滑槽12内设有与之相匹配的滑块13,机体1的下方设有收集盒14,收集盒14可通过滑块13与支撑板10连接或分离,收集盒14的前后两端侧壁分别与多块滑块13的侧壁固定连接。

机体1内设有圆柱形腔室3,圆柱形腔室3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多块电热板30,电热板30可对圆柱形腔室3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使其内部干燥,使得茶叶表面的灰尘较易脱落,且茶叶不易相互粘连,机体1内设有吹风机构4,吹风机构4的一端与圆柱形腔室3连通设置,吹风机构4包括设置于机体1内并与圆柱形腔室3左右连通的进风孔15,进风孔15与圆柱形腔室3的曲面部分相连通,进风孔15内设有风扇16,风扇16用于将外部空气吹入至圆柱形腔室3中,并配合圆柱形腔室3形成循环的气流,风扇16的四边侧壁均与进风孔15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风孔15远离圆柱形腔室3的一侧设有过滤机构17,过滤机构17靠近机体1的一端与机体1的侧壁固定连接,过滤机构17包括设置于进风孔15远离圆柱形腔室3一侧的金属滤网18,金属滤网18可阻挡外部灰尘使得吹入圆柱形腔室3内的气流保持干净,避免对茶叶进行二次污染,金属滤网18的一端侧壁与机体1的侧壁相抵接触,金属滤网18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9,连接板19上均设有左右连通的第一通孔,两个第一通孔内均贯穿设有第一螺栓20,机体1的侧壁上设有两个与两个第一螺栓20相匹配的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与第一螺栓20螺纹连接,第一螺栓20便于壮金属滤网18取下,以便对其进行清洁或更换。

圆柱形腔室3内设有吸附机构5,吸附机构5的一端贯穿圆柱形腔室3的内壁并延伸至其外部,吸附机构5包括水平设置于圆柱形腔室3内的薄壁铁筒21,薄壁铁筒21的表面粗糙利于灰尘的吸附粘连,薄壁铁筒21的一端贯穿圆柱形腔室3的内壁并延伸至其外部,薄壁铁筒21位于圆柱形腔室3外的一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2,固定板22的一端侧壁上设有多个前后连通的第二通孔,多个第二通孔内均贯穿设有第二螺栓23,第二螺栓23便于将薄壁铁筒21取出进行清洁,机体1侧壁上设有多个与多个第二螺栓23相匹配的第二螺纹槽,第二螺纹槽与第二螺栓23螺纹连接,薄壁铁筒21内设有静电发生器24,静电发生器24的侧壁与薄壁铁筒21的内壁相抵接触,静电发生器24的一端侧壁与固定板22的侧壁固定连接,圆柱形腔室3的顶部设有内外连通的进料孔6,圆柱形腔室3的底部设有出料孔7,出料孔7位于回收机构2的正上方。

机体1内设有进料机构8,进料机构8的一端贯穿进料孔6的内壁并延伸至其内部,进料机构8包括设置与机体1内的方形腔室25,方形腔室2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26,驱动电机26的驱动轴上同轴固定连接有旋转杆27,旋转杆27远离驱动电机26的一端贯穿方形腔室25的内壁并延伸至进料孔6内,旋转杆27位于进料孔6内的部分固定套设有转筒28,转筒28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块旋转板29,多块旋转板29远离转筒28的一端侧壁均与进料孔6的内壁相抵接触,进料孔6的内壁上设有贴合旋转板29的弯曲面,机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斗9,进料斗9与进料孔6上下连通,风扇16、静电发生器24、驱动电机26和电热板30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用新型中,操作人员先将一定批量的茶叶全部倒入至进料斗9中,再通过控制驱动电机26的转动速率来控制进料机构8一次性输送茶叶的数量,启动驱动电机26,驱动电机26转动带动旋转杆27转动,旋转杆27转动带动转筒28转动,转筒28转动使得多块旋转板29转动,多块旋转板29将进料斗9中的茶叶定量的通过进料孔6输送至下方的圆柱形腔室3中,此时启动静电发生器24和风扇16,风扇16转动使得外部空气不断的从进风孔15中吹入至圆柱形腔室3内,使得进入至圆柱形腔室3内的茶叶在其内部不断循环,外部的金属滤网18可防止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以保证进入圆柱形腔室3内空气的洁净,此时再启动电热板30,电热板30对圆柱形腔室3内的气流进行加热,以对圆柱形腔室3内的茶叶进行烘干干燥,便于气流将茶叶上的灰尘与茶叶分离,分离后的灰尘在静电发生器24的作用下被吸附至薄壁铁筒21的表面,待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减小风速,使得茶叶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进入至出料孔7中,并被下方的收集盒14收集,此时驱动电机26再次启动将新的茶叶输入至圆柱形腔室3内再次进行除杂,待除杂完毕后,操作人员可将第一螺栓20和第二螺栓23拧下,以便于对金属滤网18的表面和薄壁铁筒21的表面进行清理,以便保证后续的除杂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