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毂气密性检测用分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60048发布日期:2019-09-12 10:38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毂气密性检测用分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产品自动化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轮毂气密性检测用分拨装置。



背景技术:

轮毂气密性检测是轮毂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目前的轮毂进行气密性检测时存在下列问题,一方面,由于轮毂的尺寸不同,对应着轮毂气密检查时不同的检测条件,因此对于不同型号的轮毂需要专人预先分拣,然后再输运到对应的气密性检测装置进行检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传统轮毂的分拣都是单线操作,工作效率较低,当出现故障时无法保证生产线连续运行。这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轮毂气密性检测用分拨装置的技术方案。

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轮毂气密性检测用分拨装置,包括上辊道,所述上辊道的入口处设置有轮毂直径检测机构,所述上辊道设置有多个分拨口,每个分拨口处均设置有第一光电开关和推杆机构,所述上辊道在每个分拨口处均与上辊道支线相连,所述上辊道支线上设置有气密检测机构,所述第一光电开关和推杆机构均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分拨装置还包括下辊道,所述下辊道的入口处设置有轮毂直径检测机构,所述下辊道设置有多个分拨口,每个分拨口处均设置有第二光电开关和推杆机构,所述下辊道在每个分拨口处均与下辊道支线的入口相连,所述下辊道支线的出口与上辊道支线相连,所述第二光电开关和推杆机构均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轮毂直径检测机构包括第三光电开关和推杆机构,所述第三光电开关和推杆机构均匀PLC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推杆机构包括气压缸,所述气压缸的活塞杆上固定有板件,所述板件与推杆固定连接,所述推杆位于相邻的两个辊轮之间并外伸到上辊道和下辊道的上部,所述推杆的运动方向与辊轮的轴线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轮毂直径检测机构的前端在所述上辊道和下辊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位于推杆运动方向的相对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轮毂直径检测机构的后端在所述上辊道和下辊道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二导向轮位于与第一导向轮相对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下辊道支线的出口与上辊道相连的拐角处设置有第三导向轮和第四光电开关,所述第四光电开关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传统的每个分拨出口都需要有一个人专门看着,且需要24小时连续工作,该装置实现了智能化操作,无需专人看管,省去了现有技术中专人预先分拣的操作步骤,大量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降低了出错率;

2、该装置采用上下双层轨道同步运行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工作了效率,即使其中一个轨道出现了故障,另外一个轨道完全不受影响,仍然可以继续工作,保证了整个生产线的连续运行。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推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第一导向轮,2为推杆机构,3为轮毂,4为第二导向轮,5为第三光电开关,6为上辊道,7为分拨口,8为第一光电开关,9为上辊道支线,10为第四光电开关,11为第三导向轮,12为下辊道支线,14为下辊道,15为分拨口,16为第二光电开关,17为气压缸,18为板件,19为辊道,20为推杆,21为气密检测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通过附图可以看出,一种轮毂气密性检测用分拨装置,包括上辊道6,所述上辊道6的入口处设置有轮毂直径检测机构,所述上辊道6设置有多个分拨口7,每个分拨口7处均设置有第一光电开关8和推杆机构2,所述上辊道6在每个分拨口7处均与上辊道支线9相连,所述上辊道支线9上设置有气密检测机构21,所述第一光电开关8和推杆机构2均与PLC控制器电连接。轮毂输送到上辊道6上,首先进行直径的测量,PLC控制器对测量的直径数据进行识别和分析,并控制轮毂继续向前输送至指定的分拨口7,并在指定的分拨口7处输送到相对应的上辊道支线9,这样,具有相同直径的轮毂就可以在上辊道支线9上进行气密性的检测,省去了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分拣的步骤,提高了检测效率。每一个分拨口7均设置光电开关和推送装置,当尺寸符合的轮毂经过,辊轮停止转动,推杆机构2的推杆推动该轮毂并使其经过分拨口7输送,尺寸不符合的轮毂继续向前输送至相匹配的分拨口7。本实用新型中共设有10个分拨出口,对应不同尺寸的轮毂。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生产线的连续性,所述分拨装置还包括下辊道14,所述下辊道14的入口处设置有轮毂直径检测机构,所述下辊道14设置有多个分拨口15,每个分拨口15处均设置有第二光电开关16和推杆机构2,所述下辊道14在每个分拨口15处均与下辊道支线12的入口相连,所述下辊道支线12的出口与上辊道支线9相连,所述第二光电开关16和推杆机构2均与PLC控制器电连接。下辊道14和上辊道6可同时对轮毂进行输送,且由下辊道14输送的轮毂可以合并到上辊道6上后一同进行气密性的检测。

所述轮毂直径检测机构包括第三光电开关5和推杆机构2,所述第三光电开关5和推杆机构2均匀PLC控制器电连接。输送的轮毂首先经过第三感应开关进行定位,PLC控制器控制轮毂停止转动,并控制推杆机构2对该轮毂进行直径的测量。

所述推杆机构2包括气压缸17,所述气压缸17的活塞杆上固定有板件18,所述板件18与推杆20固定连接,所述推杆20位于相邻的两个辊轮之间并外伸到上辊道6和下辊道14的上部,所述推杆20的运动方向与辊轮的轴线平行。轮毂直径即辊道的宽度L1减去推杆20到辊道侧边的距离L2。

所述轮毂直径检测机构的前端在所述上辊道6和下辊道14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轮1,所述第一导向轮1位于推杆20运动方向的相对侧。 第一导向轮1的作用是对轮毂的运动轨迹进行调整,使轮毂向辊道的一侧靠拢,以便于对轮毂进行直径测量。

所述轮毂直径检测机构的后端在所述上辊道6和下辊道14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导向轮4,所述第二导向轮4位于与第一导向轮1相对的一侧。第二导向轮4的作用是对轮毂的运动轨迹进行调整,使经过直径测量后的轮毂向辊道的中部进行靠拢。

所述下辊道支线12的出口与上辊道6相连的拐角处设置有第三导向轮11和第四光电开关10,所述第四光电开关10与PLC控制器电连接。第三导向轮11的作用是使下辊道支线12的轮毂顺利的合并到上辊道支线9;第四光电开关10的作用是对拐角处的轮毂进行检测,防止下辊道支线12上的轮毂与上辊道支线9的轮毂发生碰撞。

采用本实用新型对轮毂进行分拨的方法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轮毂直径测量:轮毂在上辊道6上经过轮毂直径检测装置进行轮毂的定位和轮毂直径的测量;

步骤二,轮毂识别分拨:通过PLC控制器对步骤一中测得的直径进行识别并控制轮毂输送到指定的分拨口7,并在指定的分拨口7处输送至不同的上辊道支线9;

步骤三,轮毂气密性检测:在不同的上辊道支线9采用对应的气密检测机构进行气密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生产线的连续性,该轮毂气密性检测用分拨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预分层:前期处理的轮毂传输到上辊道6和下辊道14上;

步骤二,轮毂直径测量:轮毂在上辊道6上和下辊道14上分别经过轮毂直径检测装置进行轮毂的定位和轮毂直径的测量;

步骤三,轮毂识别分拨:上辊道6的轮毂4和下辊道14的轮毂4,通过PLC控制器对步骤二中测得的直径进行识别并控制轮毂输送到指定的分拨口,并在指定的分拨口处输送至上辊道支线9和下辊道支线12;具体的,当轮毂输送到指定分拨出口时候,其底部辊轮停止转动,对应的推送装置将轮毂推到相应的上辊道支线9和下辊道支线12;

步骤四:汇合:下辊道支线12的轮毂在下辊道支线12出口处汇合至上辊道支线9;具体的,由第四光电开关10对轮毂的位置进行定位,防止出现轮毂碰撞的现象;

步骤五:气密性检测:汇合到上辊道支线9的轮毂经过对应的气密检测机构21进行气密性检验。

轮毂在进行直径的测量之前先通过光电开关进行定位,并经PLC控制器处理后控制轮毂静置。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